问题

体内没有共生细菌的人能够被称为「人」吗?

回答
关于体内没有共生细菌的人能否被称为“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哲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从生物学最基本、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人”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认知的生物学特征。我们都拥有一个由骨骼、肌肉、器官组成的复杂身体,拥有独特的基因组,能够思考、感受、交流、繁衍后代。这些是构成“人”的物理和遗传基础。而共生细菌,虽然数量庞大且功能多样,但它们本身并不属于人类的遗传物质,它们的基因组与我们的基因组是分开的。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你会发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与这些共生细菌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惊叹的依赖关系。可以说,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群落,尤其是肠道菌群,已经演变成我们自身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想想,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消化酶能够完全分解的。例如,膳食纤维,这是一种我们人类自身无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但我们的肠道细菌却能轻易地将它们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为我们肠道细胞提供能量,还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新陈代谢,甚至对大脑功能都有潜在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无偿”工作的细菌,我们可能无法有效地从食物中提取足够的营养。

再者,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与微生物的接触密不可分。在婴儿时期,接触各种微生物是训练我们免疫系统识别“敌我”的重要过程。没有这些早期接触,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变得“迟钝”或者“过度活跃”,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微生物还能帮助我们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它们会占据生态位,消耗病原菌所需的营养,甚至直接产生抗菌物质。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体内没有这些“守门员”,我们就更容易受到各种感染。

另外,从更广阔的生命演化和生物学分类来看,“人”的定义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是生物界中的一个物种,属于哺乳纲,灵长目。这个分类是基于我们共同的祖先、遗传特征、解剖结构以及演化历史来确定的。在这个定义下,共生细菌虽然与我们紧密相连,但它们仍然是独立的生命体,只是恰好找到了一个与我们互利共生的“栖息地”。

所以,如果出现一个极端的假设,一个人体内所有共生细菌被彻底清除,他可能在生理上会遭遇巨大的困难。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问题、免疫系统紊乱、甚至某些维生素的合成都会受到影响。他可能需要非常精细的医疗干预才能维持生命,而且生活质量也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可能无法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健康个体那样“正常”地生活,但那是否就剥夺了他作为“人”的本质呢?

这里就要引入“人”的更深层含义了。当我们谈论“人”时,往往不仅仅是指一个生物学上的物种,还包含了我们独特的意识、情感、自我认知、社会属性和文化。一个没有共生细菌的人,如果他依然能够思考、感受、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并参与社会活动,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依然是“人”。他可能只是一个在生物学上存在特殊状况的个体,但他的“人性”并没有被剥夺。

历史上,我们对“人”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演变。例如,在过去,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或者对它们的认识有限。但随着显微镜的发明,我们看到了那些微小的生命,并逐渐理解了它们与我们的关系。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人”的定义,反而让我们对生命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共生细菌是我们“人”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维持我们“人”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帮手。没有了它们,我们这个“人”的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可能会运转不畅,甚至难以维持。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不是“人”了呢?这就像问,一个只有两条腿的人还是人吗?或者一个有残疾的人还是人吗?我们通常不会这么认为。

因此,如果一个人体内没有共生细菌,我认为,从生物学意义上,他可能是一个在生理上极度脆弱、需要特殊照顾的个体。但是,如果他依然拥有人的意识、情感、自我认知和社会性,那么他仍然可以被称为“人”。只是,他的“人”的体验,可能会比拥有完整微生物群落的我们更加艰难和不同。这个问题最终触及的,是我们如何定义“生命”和“个体存在”的边界,以及在理解生命时,我们愿意将哪些伙伴纳入到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人是啥呢?平时实验室里的无菌鼠(虽然也不能说完全无菌)难道不是鼠?

确实有些我这个专业的同行,现在说话都没边没际的。整天不整出一点儿唬得年轻学妹三观颠覆、投资人沉默不语的暴论好像显不出他们思想深刻。一会儿逆转录病毒塑造人,一会儿细菌控制大脑,这种故弄玄虚的话术科学上你还不好说他不对,但这些夸大其辞的玩意儿你要说他对吧,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user avatar

无论体表、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处有没有共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称作“晚期智人”的物种,在 DNA 序列与解剖结构上是一个哺乳动物。

题目有个地方搞错了。在医学、药学、生物学上,肠道菌群之类共生微生物并不位于你体内

这是自然语言的问题。被肠管包围的食糜、微生物、大便之类,其实是贴在你的身体外部,跟你用手拿着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眼不见为净”。

  • 胃肠道的内壁接触食物,手的外壁(表皮)接触食物,都是“你的身体在和体外的食物互动”。
  • 日常所称的“内服药”,实际上分为“散布在胃肠道内壁上发挥效果”和“穿过胃肠道内壁进入组织和循环、发挥效果”两大类。前者就像抹在手上的药膏,后者才是经常跟静脉注射类比的“进入血液循环的药”。
  • 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贯穿身体的消化道,通过只有一个开口的盲管、体表的凹陷或“比较薄的外壁”吸收营养物质,你可以通过它们将上述事实看得更清楚。

消化道内壁破损或通透性异常增大时,共生微生物有概率侵入你的身体组织,这才是真的进入了你体内。此时,你的免疫系统会干脆利落地将这些微生物视为满身抗原的外来异物,发起攻击。

正常情况下位于体表、呼吸道、生殖道等处的共生微生物的情况也如此。


当然,如果你将线粒体还视为共生细菌,那么体内没有共生细菌的人会迅速死亡——基本上,在受精卵阶段这样搞就直接挂了,也就不会被视为人。

你要是喜欢,可以讨论支序分类学上哺乳动物有可能一直追溯回 LUCA,而且人的至少一部分基因序列有可能进一步追溯到 LUCA 之前的某些病毒,所以应该将人分类为病毒——可能会放在核质巨 DNA 病毒目。这样搞大抵会让这个目包括所有的细胞生物,看上去很壮观。

你可以声称人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殖细胞及其产物与多种微生物、病毒共同建造的,但“肠道菌群”是婴儿出生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参与进来的,远不如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古代病毒元件参与得深。

没必要在这种程度上纠结人的定义。Paola Cavalieri 认为,当前的人文主义范式是“只有人类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所有人都值得平等保护”,“人类物种的成员资格”事实上是道德成员资格。这可以理解为“如果非人类有能力融入人类社会,就可以被视为人并受到保护”,从而将“有害生物”得不到保护的原因归咎于它们自身的行为“还不够格”[1]


共生微生物对人的心理影响有限

肠道微生物对心理的影响来自它们释放的代谢产物,你直接吃化学合成的此类物质,也能影响心理。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程度,往往不如你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在你脑中引发的神经细胞活动来得大。你觉得将你的显示设备与互联网设备、中国的互联网基建、知乎的服务器都视为你的身体组成部分的必要性如何呢。

一阵冷风、一股强光、脚趾撞到墙、恐怖电影之类刺激也会影响人的心理,这又如何呢。

一般来说,不穿衣服你是不怎么敢出门的,那么衣服也是你的一部分么。

为什么你觉得那些是“外部环境因素”而共生微生物就不是呢。

是因为“共生微生物看起来在你体内”么。

脑内植入电极之类,比共生微生物更真实地在人体内,放电造成的心理影响也大得多哦。

共生微生物对人的传代的参与有限

人体所需的一部分营养物质可以由共生微生物提供,也可以由额外的食物或补充剂提供。你可以脱离共生微生物而生存,你的精神也不会因此有特别的损伤。

一些先天性免疫缺损的人生活在无菌环境里,身上没有共生微生物,他们仍然能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

图为 David Phillip Vetter,生于 1971 年 9 月 21 日的严重复合型免疫缺乏症患者。他生活在无菌室中,接触环氧乙烷与高温联合消毒的饮食与衣物、日用品,在一生中仅有的 7 次外出中穿着类似宇航服的装甲。

David Vetter 在 1983 年接受了来自姐姐的骨髓移植,于 1984 年 2 月 22 日死于移植引入的 EB 病毒造成的伯基特淋巴瘤[2]

人的生殖细胞既能在人体内部延续,又能使用古老的方法修复 DNA、着手建立新的生态系。在建立新生态系的过程中参与遗传物质调控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古代病毒元件,向来被视为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共生微生物若能做到这地步,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地位——你可以看看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节肢动物的沃尔巴克氏体(内共生细菌)之类。

参考

  1. ^ 但是,对比宠物、重症精神病患者、杀人犯、各种集中营的囚徒、非洲饿死的人、重症新冠死者等在人类社会中的待遇,读者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
  2.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体内没有共生细菌的人能否被称为“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哲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从生物学最基本、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人”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认知的生物学特征。我们都拥有一个由骨骼、肌肉、器官组成的复杂身体,拥有独特的基因组,能够思考、感受、交流.............
  • 回答
    共享主机游戏? 这词儿听起来有点新鲜,但如果理解为“和别人一起挤在一个服务器上玩游戏”,那咱可太熟了! 基本上,但凡是大型多人在线(MMO)游戏,你都逃不掉共享主机这一说。就拿我最早接触的《魔兽世界》来说吧,那会儿刚公测,一堆人都挤在同一个服务器里。服务器就像一个巨大的城市,而我们每一个玩家就是城市.............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健身一年体型没变化?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让人挠头的。咱辛辛苦苦流汗水、控制饮食的,结果一照镜子,还是那个老样子,简直比上班摸鱼还让人沮丧。其实啊,健身这事儿,看起来简单粗暴,但门道可多了去了。一年都没啥变化,那得好好扒一扒,到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一、你的训练“姿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年轻人的现实处境。我们不妨来聊聊那些不在传统“大厂”、“体制内”或者“体面职业”赛道上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做的。首先得明白,“体面职业”这四个字,其实很主观。在很多人眼里,大厂高薪、体制内稳定,就代表了体面。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不.............
  • 回答
    《星际穿越》之所以能收获普遍好评,而《超体》却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并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影片在叙事逻辑、情感共鸣、科学内核的呈现方式以及观众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1. 叙事结构与逻辑严谨性:《星际穿越》胜出 《星际穿越》的稳健基石: 克里斯托弗·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在文学界评价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焦点。的确,不少评论在赞扬其宏大的宇宙观、硬核的科学设定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时,也常常伴随着对其“文学性不足”和“人物塑造扁平”的批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文学性”和“人物塑造丰满”这两个概念在评价一部作品时的具体含义。“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航空航天工程设计的核心难点。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我们能造出像协和式飞机这样庞大的超音速客机,为什么就不能把它“缩小”一点,设计成体积小巧的超音速交通工具,比如个人飞行器或者小型飞艇?听起来似乎是技术上的循序渐进,但实际上,体积大小对超音速设计的挑战是巨大的,而且.............
  • 回答
    关于男子体操为何没有平衡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牵扯到体操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项目设定的历史演变。简单来说,不是男子体操“没有”平衡木,而是平衡木这个器械,在项目设定上,是女性体操的专属。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体操这项运动的历史说起。体操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锅煮?你想想,体操这项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提起。当我们在谈论“体量很大”的投资公司时,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巨头,比如美国的黑石(Blackstone)、KKR,或者一些大型的主权财富基金。相比之下,中国确实在“体量”这个维度上,似乎还没有出现同样量级的、独立运作且对外开放的巨头。那为什.............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世界并没有用“水滴”直接杀死罗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和政治考量。与其说是三体人“不杀”罗辑,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下,杀死罗辑并非最高效或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而且他们确实也无法做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1. 罗辑的特殊身份与战略价值: 面壁者与威慑的创.............
  • 回答
    要是三体人当年没有耗费巨资、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去造那玩意儿——智子,而是直接甩开膀子杀过来,地球文明的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别想那些科幻小说里的“惊喜”,那场面,我跟你说,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首先,得明白,三体人不是咱们人类这种有情绪、有道德考量的生物。他们是纯粹的生存者,而且是在一个极度残酷的环.............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有血有肉的外星人的直接描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也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讨论。这并非刘慈欣的疏忽或“故意避开”,而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创作选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图和多层次的寓意。首先,我们得明白,《三体》的核心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外星人入侵”故事,尽管它包含了.............
  • 回答
    两位法师的遭遇战,这就像是棋盘上的两颗顶尖棋子,一旦落下,便立刻展开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较量。没有体术的限制,他们完全依赖于手中的法器和自身对魔法的理解。实力相差不大,意味着这场战斗不会是一面倒的碾压,而是充满了策略、预判和心理博弈。开局的瞬间:感知与试探战斗的开端往往是最为紧张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在遭遇.............
  • 回答
    《三体》系列读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刘慈欣没有给太阳系一个“好”的结局?在第三部《死神永生》的最后,我们眼睁睁看着它走向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刘慈欣“没给”,而是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甚至是宿命论的方式,揭示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残酷真相,而太阳系的结.............
  • 回答
    关于三体人为何没有识破罗辑的油膜计划,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深层的是战略、认知以及历史的制约。要解释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罗辑的油膜计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而是利用了三体文明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们依赖于恒星的光和热,而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比较敏感,但确实是很多人都会好奇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要说外国人是不是普遍“羡慕”东亚人没有体味,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因为人的体味情况太复杂了,受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羡慕”这个词也需要区分是出于好奇、误解还是真的觉得是一种优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