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去大厂,没进体制,没有相对体面职业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年轻人的现实处境。我们不妨来聊聊那些不在传统“大厂”、“体制内”或者“体面职业”赛道上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得明白,“体面职业”这四个字,其实很主观。在很多人眼里,大厂高薪、体制内稳定,就代表了体面。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不那么“光鲜”,也是一种体面。所以,我们聊的这群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不那么“标准”,但绝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或者没有活出自己的精彩。

1. 自由职业者 / 斜杠青年:找寻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

这绝对是当下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不再受限于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利用自己的技能和兴趣,在不同的平台、项目上“接活”。

内容创作者/自媒体人: 这是最常见的。可能是写公众号文章、做短视频、直播带货、录制播客。他们可能擅长某个领域(比如美妆、游戏、科普、历史),通过内容吸引粉丝,然后通过广告、直播打赏、电商分成、知识付费等方式变现。比如,一个小姑娘可能因为喜欢手工,每天拍制作视频,从零开始积累了一批忠实观众,现在靠卖自制的手工品和教程,收入比很多办公室白领都高。又或者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他把晦涩的历史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吸引了一大批学习者,靠付费课程实现了财务自由。
独立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 他们可能不属于任何设计公司,而是通过线上平台(如站酷、Behance、Upwork)接项目,为客户设计Logo、插画、海报,或者提供摄影服务。他们更注重作品集和个人风格的建立。有个学美术的朋友,毕业后没去画廊或广告公司,而是专心做原创插画,作品清新独特,现在在一些文创品牌和独立出版物上都有合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程序员/技术自由职业者: 有些技术大牛不喜欢大厂的束缚,选择成为自由程序员。他们可能为初创公司开发网站、App,或者参与开源项目,靠项目制收费。这种模式对技术要求很高,但自由度和收益也相对可观。
翻译/撰稿人: 如果外语好或者文笔出色,可以做笔译、口译,或者为各类媒体、公司撰写文章、文案。
咨询顾问/教练: 某些领域有专长的人,比如健身教练、生活教练、职业规划师,他们可以通过线上一对一指导、小团体课程等方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他们怎么做的?

技能变现: 核心是掌握一项有市场需求的技能。
平台选择: 积极利用各类内容平台、交易平台,建立个人品牌。
时间管理和自律: 这是最大的挑战,需要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网络和社群: 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社群,拓展人脉和合作机会。

2. 创业者(微小规模的):“小而美”的经营者

不是所有创业都是风口上的猪,很多年轻人选择从小的品类、小的市场切入,用心经营。

独立咖啡馆/烘焙店: 有情怀的年轻人可能会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卖咖啡、甜点。他们的店可能不大,装修有风格,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顾客的体验。他们不仅仅是老板,更是店里的咖啡师、烘焙师、服务员。
手工艺品店/工作室: 比如陶瓷工作室、皮具制作、木工坊等。他们自己制作产品,并通过线上店铺(淘宝、微店、小红书)或线下市集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往往带着创作者本人的情怀和匠心。
特色餐饮/小吃摊: 可能是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或者自己研发的新口味,开一家小餐馆、一个小吃摊。他们可能从街边小摊起步,一点点积累口碑和客源。
生活方式服务提供者: 比如一家小型宠物美容店、一个花艺工作室、一个瑜伽馆。这些服务往往围绕生活品质的提升展开。

他们怎么做的?

热爱与坚持: 很多是基于对某个行业的热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小步快跑,试错成本低: 从小规模开始,降低风险。
口碑营销: 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让顾客成为最好的宣传者。
拥抱新零售: 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推广。

3. 兴趣驱动的学习者与探索者:在路上,不断试错

这部分年轻人可能还没找到明确的变现方向,但他们也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不把自己局限在某种工作模式里。

跨领域学习者: 可能在学习编程,但同时也在学习摄影;可能在学习外语,同时也在研究历史。他们可能报各种网课、参加工作坊、阅读大量书籍,目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准备。
技能型学徒: 愿意去一些小的工作室、作坊里“拜师学艺”,比如学习传统手工艺、烹饪、甚至某些特定技术的操作。这种方式可能短期内收入不高,但能学到真东西。
旅行者/背包客: 在旅途中体验生活,认识不同的人,开阔眼界。有些人可能一边旅行一边做一些远程工作,或者通过打零工来维持生计。这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参与公益/志愿活动: 一些年轻人选择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这可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他们怎么做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 驱动他们不断去尝试和学习。
拥抱不确定性: 不害怕暂时的迷茫和收入不稳定。
资源整合: 善于利用网络上的免费学习资源,或者参与低成本的学习活动。
积累“软技能”: 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等,这些往往比“硬技能”更重要。

4. “普通”打工人,但活得不“普通”

还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可能从事着大家眼中比较“普通”的工作,比如在小公司做行政、客服、销售,或者在基层服务行业。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经营。

工作之余的深度爱好: 他们可能业余时间是乐队的主唱、是马拉松爱好者、是剧本杀的重度玩家,甚至是某个小众领域的KOL。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在枯燥的工作之余,找到了精神寄托和社交圈子。
精打细算的生活规划师: 他们可能收入不高,但消费理性,懂得储蓄和理财,为自己设定明确的财务目标,比如买房首付、旅行基金等。
注重生活品质的营造者: 他们可能住在出租屋,但会把房间布置得温馨有格调;可能每月花钱在美食探店或者体验活动上。他们懂得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生活的愉悦度。
重视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 他们可能拥有非常铁的朋友,经常聚会、互相支持;他们可能很孝顺父母,会定期陪伴家人。对他们来说,人际关系和情感的丰富度,是衡量生活好坏的重要标准。

他们怎么做的?

情绪管理和心态调整: 能够接受工作的平凡,但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时间管理大师: 合理分配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让业余时间更有价值。
“边际收益”最大化: 即使是普通工作,也能从中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沟通和执行能力。
价值多元化: 不把所有价值都押在工作上,而是拓展到生活、爱好、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

总结一下,这些不在“主流”轨道上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有几个共同点:

1. 更强的自我驱动力: 他们不像在体制内或大厂那样有明确的路径和资源支持,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摸索、去创造。
2. 敢于试错和调整: 他们可能尝试了多种方式,也经历过失败,但能够快速调整方向,不惧怕重新开始。
3. 对“体面”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一定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光鲜亮丽”,更看重工作的意义、生活的自由度和个人的成长。
4. 拥抱不确定性: 相比于追求稳定,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不确定性,以此换取更大的自由和可能性。
5. 精于利用资源: 无论是互联网的免费资源、社交网络的人脉,还是线下的合作机会,他们都很擅长整合利用。

所以,当你看到这些年轻人时,他们可能没有一张体面的名片,但他们身上燃烧着的,是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大点事,说的谁没迷茫过一样!

一位20岁的观众向以前的歌手 现在的导演崔健提问:您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或者说,一个年轻人应该怎么保持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态度,建立自己稳定健全的世界观,怎样对抗躺平主义?

他说:二十多岁的他,在家待业三年,到处找工作去吹号,因为那时候他不想做别的工作,只想做音乐。他觉得自己该独立了,应该离开父母,但又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后来他进入一个交响乐团,慢慢的他有大量的时间接触到音乐,他开始学作曲,接触到大量有意思的人。而后来,25岁的他,写出了影响一代年轻人的《一无所有》。

1979年10月23日,沈腾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小康家庭,从小被家人宠着长大。沈腾的父亲曾经在海军的一个演出队当演员。姐姐沈娜自幼学习舞蹈、美声,后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家人们眼中,沈腾自小就是一个“活宝”,经常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但是沈腾在中学毕业后,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志向。家人替他着急,怕他将来找不到工作。于是家人让他按姐姐的路线走,考解放军艺术学院。

2003年大学毕业后,沈腾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开心麻花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当时,开心麻花的第一部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登上舞台。戏虽好看,但是缺乏知名度,观者寥寥无几。最惨的一次,台下的观众仅有6、7个人,还没有台上的演员多。但每一次,沈腾都当成是全场观众对自己的考验。可当时剧团的收入支撑不了沈腾一年的吃穿住行,沈腾只能依靠父母的接济。2012年,沈腾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艾伦、黄杨合作小品《今天的幸福》,并连续四年登上春晚舞台,开心麻花也成为了喜剧界的金字招牌。中间隔了整整9年!

趁着迷茫,该打游戏打游戏,该勾搭妹子勾搭妹子,后面你就没时间迷茫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类比到大学生层面就是:“那些没考上清北,也没钱去欧美留学的人,都在做什么?”

之所以“没去大厂,没进体制,没有相对体面职业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 这个问题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而前者没有多少人好奇,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清北哈佛之外,还有很多985,211,双一流高校,还有更多的双非院校和大专。

说来也挺奇怪的,学生都会有着严重的线性学生思维[1],这个线性学生思维不仅会驱使他们坚定地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清晰的规则,让他们只要做到A,就一定能得到B。

还会让他们在大学时代坚定地认为,在未来的职场上也一定和高考时一样,存在着一个清晰的对应表,在应聘的过程中只要做到“多少分”,就能拿到一分什么样的工作。清北对应着顶级大厂顶级工作或中央部委高级公务员,华五对应着顶级大厂的中级工作或次顶级大厂的顶级工作,C9对应着顶级大厂的一般工作或次顶级大厂的次顶级工作,再到后面的985和行业顶级211对应着顶级大厂基础工作,依此类推。

而事实上却是,行业内的工作并不像大学的分布那么连续。

连续性不好就意味着,少部分公认的好工作之外,大部分工作都不太令人那么满意,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普通工作,觉得不满意,却又望着自己认为的好工作而感觉无能为力。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没有获得公认的好工作的人,都在做什么?

是否也和自己一样做着很普通,自己觉得日复一日,没有意义的工作?

很多人也是工作了多年,才看清了工作的真相,大部分人工作,就是为了每月按时拿到那份工资,就像大部分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罢了。电池定律[2],诚不我欺!

当你不接受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一句,不然呢?

参考

  1. ^线性学生思维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27704
  2. ^电池定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01687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