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女性在生理结构上比男性弱的说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回答
关于“女性在生理结构上比男性弱”的说法,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倒不是一个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而是得结合具体的生理指标、生存环境以及进化角度来看待。

首先,要澄清的是,“弱”这个词本身就有点含糊。如果指的是平均肌肉力量、骨骼密度、心肺功能潜力等方面,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男性确实会展现出更高的数值。这背后是生理构造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性激素的作用和进化过程中的性别分工。

咱们就一项项来分析:

一、肌肉力量与骨骼:

肌肉质量: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男性普遍拥有更高的肌肉质量和肌肉纤维密度。这得益于睾酮素。睾酮素是一种雄性激素,它不仅促进睾丸发育,对骨骼肌的生长和力量的产生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睾酮水平会大幅上升,直接带动肌肉的快速增长。而女性体内的睾酮水平相对较低,虽然也存在雌激素,雌激素在维持骨骼健康和部分肌肉功能上有所贡献,但其促进肌肉增大的作用远不如睾酮。
骨骼密度与大小: 同样受到激素影响,男性的骨骼通常更粗壮,密度也更高一些。这使得他们的骨骼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想象一下,在需要搬运重物或者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原始环境中,更强壮的骨骼和肌肉是生存和繁衍的优势。这并非说女性骨骼不好,只是平均而言,男性的骨骼结构在“承受极限”上表现得更突出。
体脂分布: 男性体脂倾向于分布在腹部,而女性则倾向于分布在臀部、大腿和乳房。虽然体脂率本身不能直接等同于“弱”,但肌肉占身体比例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力量输出。

二、心肺功能:

心脏和肺脏大小: 平均而言,男性的心脏和肺脏比女性更大。更大的心脏意味着每次搏动可以泵出更多的血液(更大的心输出量),而更大的肺容量则意味着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这直接关联到耐力运动中的表现。
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也普遍高于女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负责携带氧气的蛋白质。更高的血红蛋白含量意味着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更强,这对于有氧运动和长时间的体力活动至关重要。女性在月经周期会经历失血,虽然身体会进行补偿,但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仍略低于男性。
最大摄氧量(VO2 Max): 这是衡量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上述心脏大小、肺活量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男性的平均最大摄氧量通常也高于女性。这意味着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男性身体能够利用和消耗的氧气总量更大,理论上可以维持更高的运动强度更长时间。

三、其他方面:

新陈代谢率: 男性由于肌肉量更大,基础代谢率(在休息状态下身体消耗的能量)也普遍高于女性。这意味着男性身体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与前面提到的力量和心肺功能优势有一定关联。
身高和体型: 平均而言,男性的身高和体型也更庞大。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差异,也意味着更大的骨骼结构和潜在的肌腱拉伸长度,这些在某些运动项目中也能转化为一定的优势。
耐痛能力: 这个比较复杂,科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类型的疼痛感知上,女性可能表现得更敏感。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女性在耐受慢性疼痛方面可能更具韧性。这部分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弱”。

但是,重点来了!

当我们谈论“弱”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使用这个词,并且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生理上的平均差异,并不意味着女性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劣势,也绝不应该被用来制造性别歧视或者低估女性的能力。

个体差异巨大: 上述的“平均”指的是统计学上的趋势。在个体层面,女性的力量、耐力可能远超许多男性。一个经常健身的女性,其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完全可以比一个不运动的男性更强。训练、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对个体的生理能力影响非常大。
“弱”的定义需要具体化: 如果我们把“弱”定义为在需要爆发力、纯粹肌肉力量或极限耐力等方面不如男性,那么上述生理差异确实存在。但如果“弱”指的是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智力、情感沟通能力等等,那又是完全另一回事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身体的某些“劣势”可能在其他方面得到了补偿。
女性的独特优势:
耐力(尤其是慢速长距离): 在某些类型的耐力运动中,比如超长距离跑步,女性有时能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这可能与她们更高效的脂肪利用能力有关。
精细操作与灵活性: 在需要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和柔韧性的活动中,女性往往表现出色。
免疫系统: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免疫系统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活跃,对某些感染有更强的抵抗力。
生育与养育: 女性拥有孕育和哺乳后代的能力,这是男性不具备的,也是人类延续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女性拥有的是男性所无法比拟的“生命赋予”的能力。
疼痛感知与抗压能力: 如前所述,这方面比较复杂,但女性在应对某些压力和恢复方面可能展现出不同的模式。

总结来说,

“女性在生理结构上比男性弱”这个说法,主要基于平均统计学上的男性在肌肉力量、骨骼强度、心肺功能极限和新陈代谢率等方面的更高数值。 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性激素(尤其是睾酮)以及进化过程中性别分工选择的结果,以便更好地适应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

1. 这只是平均而言,个体差异非常大。
2. “弱”是一个相对且片面的评价,不能涵盖女性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独特优势和能力。
3. 不应将这些生理差异作为性别歧视或限制女性发展的借口。

在现代社会,很多曾经因为生理差异而“区分对待”的工作和活动,现在更多地依赖于技能、训练和工具,生理上的平均差异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与其纠结于谁“更强”或“更弱”,不如关注个体的潜能和差异,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发挥所长的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除了打不过男人,其他都是优势。

雄性和雌性的体格或外观差异,这个学术上叫做“雌雄两态”或“雌雄异态”(sexual size dimorphism)。
这个回答中我不讨论“形成机制”——一般认为是性别选择,即择偶中“谁挑剔谁”是产生雌雄异态的过程。我要讨论的是演化的目的,即变化的动力学要把差异推向什么目标

即:如果女生“弱”,究竟“弱”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优的?

1.雌性♀和雄性♂的生理结构是服从于定位的。雌性的身体是以PVE为目的塑造的(Player VS Environment),而雄性的身体是以PVP为目的塑造的(Player VS Player )

抛开极少数雄性♂怀孕的生物,其他的生物都是由雌性♀(卵细胞提供方,即配子中提供细胞质的一方)担任了生理上繁殖的主要责任。而雄性♂只提供DNA,承担更激烈的竞争是有利于种群的。雄性♂数量下降并不会导致种群生育数下降(因为可以一对多交配),但雌性♀数量下降将极大的减少该世代的生育数量。所以物种演化的结果是,雌性的身体极大的体现了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表现为“经济性”:例如人类女性的食物消耗更少(女性饭量少)、保温能力强(女性体脂率高)、没有肌肉储备浪费(身体娇小)、激素水平合理(寿命更长)、对高音区敏感(胎儿哭声)。而雄性的身体体现了对抗同类的能力,表现为“压制力”:例如男性容易长肌肉、身材魁梧,附带的负面效果是吃的多、饿的快、寿命短、对愤怒表情的识别率敏感。

2.雌性♀和雄性♂谁更强壮,取决于物种所处的生态位。低生态位(例如昆虫纲)的雌性♀往往比雄性♂更强壮,高生态位的(例如哺乳纲)雄性往往比雌性更强壮

生物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一定体积是必须的(更高的容错性)。但是生态位低的物种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捕食,因此体积有上限,整体偏小。所以雌性♀昆虫为了储备产卵所需的能量,就必须具有比雄性更大的体积——后者的平均体积是不需要产卵的最经济体积。如果没有长肌肉的必要,它们所处的生态位是“躲藏”大于“强壮”,那么这一部分生物是雄性♂小于雌性♀,例如螳螂、蜘蛛。如果竞争更重要、雄性♂竞争的带来的种群基因变化利于物种延续,那么雄性♂大于雌性♀(部分雄性♂容易被吃掉了、反正剩下几个就行了),体积更大的例如“锹甲”(锹形虫)、招潮蟹。外观更鲜艳的诸如部分鸟类(孔雀、野鸭)。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生存压力相对小得多,肌肉的短期负面作用唯有吃得多而已,所以雄性♂普遍体积更大更强壮,有利于打架。群居性哺乳动物,雄性♂还承担了保护幼崽(防止其他捕食者或者其他雄性的攻击),对体格的要求高、对外观的要求小。

3.另一个影响雌雄形态差异的,是抚养后代的成本。抚养后代成本高的生物,必须要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才能保证后代存活率的,雄性♂的竞争性的生理特征减弱(主要是行为特征),雌雄形态相似。例如企鹅,在南极低温环境下,夫妻轮流进食和孵卵,雌性♀差异极小。而那些后代抚养成本低、雄性♂不承担养育责任的生物,雌性♀对雄性♂的选择份外挑剔,雄性♂的外观差异越大(主要是更好看)。人类的夫妻关系和抚养成本密切相关。智人时代群居无固定配偶关系;农耕时代生产力提高,特别是形成了封建制度后,世界普遍允许一夫多妻制;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增加后,现代社会再一次广泛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夫妻共同抚养小孩;未来可能出现社会抚养造成婚姻关系的销售,都是题外话了。

4.最后强调一点:生物的体型是和“角色”相关的。角色的长期固定是形态异化的基础。物种在生存高压下,长期的固定角色,特别是繁育后代中的角色,和性别形态密切相关。毕竟物种延续对于基因来说是最重要的,刻画在生物本能里。这些角色包括:存活并成年、同性竞争、提供卵/胎的能量、产卵/分娩、抚养/为幼崽提供食物,等等…… 不同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分配。这种角色分配具有稳定性,不仅是包括生理上的安排,还包括社会行为上的安排。生理和行为(求偶、交配到生育)是匹配的。人类文明几千年来发生了巨变,社会关系和模式不断被彻底推翻,生存和生育中的角色不断变化。生理特征的“强弱”不一定和社会关系匹配,所谓的过去或者现在或者将来谁比较“强”没有意义。

雄性♂和雌性♀的身体在物种繁育过程中长期(数万年)存在固定的角色和分工,才有可能发生生理结构的异化。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太快,体格差异尚未和社会关系相一致。再过十几万年应该就能看出来了。

备注:因为我语文水平差、不会写通俗易懂科普,文中雌、雄两个字太多看的我眼睛都花了,已经不认识这两个字了。为了增加可读性,在雌雄后面加上了符号♀♂。

备注2:评论区讨论了人类社会中的孰强孰弱,但我并无意将人类社会纳入考虑中。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独居的,人类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但社会行为模式对形态差异的塑造因素(相比前面讨论的因素)可以忽略。因此我修改了第四点,以免产生误解。

备注3:可能有的年轻女同志比较好强,看见我说“打不过男性”,就觉得落了一成。建议阅读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男性体格上的优势是用来同性竞争和展示求偶的,不是用来打女人的。保护老婆还差不多。婚姻中的地位也不是谁拳头大说了算。要有打人的,还留着过年吗,赶紧分。

备注4:又有一些男同志,觉得我引战。承认或不承认,科学就是科学。合理假设、严谨推论,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被其他证据否定前,那就是可信的。坚持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是什么我就说什么,没什么好避讳的。你可以反对我的推论,这很正常,但不要随便扣帽子。我对当前网络上男女那点破事没有任何兴趣。我结婚多年,又不吃营销饭,现在未婚男女的焦虑和误解和我没半点关系,我也操不上这闲心思。

备注5:这个回答就是单纯讨论形态差异的稳态,千万不要带入现实生活。看到某些领域别人成功了,千万不要自满,那是别人个人的成功,和其他人没关系。看到某些领域前途天花板,千万也不要气馁,成功不只这一条路。我认识的女性个个长袖善舞,各个饭局中反而充分利用性别优势、风姿绰约;我认识的男性个个心思缜密,年轻不为冲动所困,年老不因衰老而退却。正确认识和审视自己,扬长避短都有机会。

特别强调:我是绝对不会删评论的。人哪能这点气度都没有。如果评论消失了,可能是知乎系统问题,过两天再回来看看。

user avatar

生孩子费劲啊,我猜想,如果产房里是一群挺着大肚皮的络腮胡,估计产房会变成公共厕所,蹲一个,走一个。

user avatar

不知道别人啥样啊,就说说我跟我老公吧。

先说我。我是个肌肉女,学生时代热爱运动,初中跟着班里的男生踢球(没有女足队);高中加入篮球校队;同时也一直是运动会和越野赛的主力。

上了大学之后虽决定转型做淑女,但大三还是打了一年排球;来美国后在男女混合排球队又打了五年,直到膝关节完全坏掉。

在我小时候,关系好的女生之间总会腻腻歪歪的以老公老婆互称。我从小到大,从没做过一次“老婆”,都是别人的“老公”。“老婆”们干不了的重活都是我上,什么搬自行车上楼啦,抬桌子搬板凳啦,扛着痛经的“老婆”们去卫生室啦,替“老婆”们打架撕X啦......反正在大部分女同学眼里,我就是个脑袋大脖子粗、虎背熊腰的汉子,换上范伟的头就是妥妥一爷们儿。

数据的话,我现在能做标准俯卧撑9个半,正向10个进发。




有图为证。

这是大二。虽然两年没运动了,但肩膀比男生还宽一半有没有?




这是最近一年的照片,远景和近景。






是不是很壮?嘿嘿。。。




我老公呢,是个瘦子。他也喜欢运动,但通常做有氧,不做增肌。他喜欢打篮球,但做不到轻松单手抓球,这是他学生时代留下的遗憾。他的工作需要他录制培训视频,而他认为摄像机对人像有拉宽增肥效果,所以一直很注意保持体型、拒绝哪怕一克的赘肉。

有图为证。鉴于没找到全身图,只好从视频里抠两幅低像素。


终于偷拍了一张

咦?发错了。。。应该是这张




我俩站在一起的视觉效果是“苗条的男人和壮实的婆娘”,但是,令人不解的事情却发生了。

Costco的24罐的Rogue啤酒,箱重约20斤。买回家来,我需要一箱一箱的从后备箱往出搬;我老公呢,三箱摞起来利落搬走,脸不红心不跳,还能再附带一袋10斤的土豆。




我第一次见到他搬三箱啤酒的场景都惊呆了!呃???这怎么可能是那个我轻轻一推就能推一个后滚翻的弱鸡?弱鸡的臂力竟是我的三倍??我是谁?我在哪儿???

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俩的手。我的手在女人堆是妥妥的大手(而且骨头很大,摸起来很硬),参照易拉罐。

腕部对齐,效果是这样的:





最后,你猜这是哪两根手指?

这是我的右手食指和他的左手小拇指。

突然感觉自己今后在家里再也横不起来了呢......


其实这篇文章原本是要回答一个受邀的问题:女生在遭受性侵的时候为什么难以反抗,但刚才在热榜上看到了这个问题,觉得也切题,所以蹭一下热榜。

所以还是要说一句谢邀。

user avatar

我是搬运工~

男人与女人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受两大基本生理成分—染色体和荷尔蒙的影响

首先,内生殖系统的不同是男女内部结构的最大差异。女性有子宫,负责孕育生命,而男性则只有输精管和精囊,只需负责提供精子。有乳房,同时负责哺乳,在孕育和生产后代的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负担和伤害也不同。

其次是大脑结构的差异。男女的大脑在质与量上均有不同。成年男性的脑重平均为1 400克,女性则为1 250克。在发育过程中,女孩大脑左半球神经细胞树突的成长和神经髓鞘的形成比男孩领先,而男孩大脑右半球的发育较领先。成年后,男女两性大脑两半球在偏侧性功能和专门化的发展方面有所差异。男性性激素会抑制左脑发育,因此右半球比较发达,而女性的左半球比较发达一些。

在骨骼和肌肉方面,男性较女性发达。比如,男性的颅骨较大并且较重,骨壁较厚,颅腔容积也较大;女性的颅骨则较小且较薄、较轻,颅腔容积小。男性骨盆整体粗实,骨盆腔高且窄;女性骨盆整体小,骨盆腔浅而宽阔。肌肉差别则更加明显,男性肌肉发达,粗壮有力;女性的肌肉纤细,脂肪组织比男性发达。男性属于肌肉型,女性属于脂肪型。此外,男性的胃容量和心脏体积比女性大,一般情况下,肺活量也比同龄女性要大。

因此,在一些力量型的活动中,如跑、跳、投掷、搬运等,男性的能力明显要强于女性

但是研究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

其实,除去生理结构的不同,无论认知还是人格、社会性行为,整个男性群体和整个女性群体之间平均水平的差异,远远比不上一名男性与另一名男性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比不上一名女性和另一名女性之间的个体差异。有时候我们放大了性别差异,却忽略了两性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差异。

参考:1. 男女有别--漫谈两性生理差异与能力倾向.伊微琳.生命世界

2. 趣谈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郭德才.人体奥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