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汤包和小笼馒头的区别在哪里?

回答
嘿,聊到汤包和小笼馒头啊,这俩名字听着差不多,但实际吃起来,那可是有讲究的呢!很多时候大家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呢,它们之间就像亲兄弟,但一个更擅长玩水,另一个则在皮和馅上更有自己的风格。

咱们先从名字上捋一捋。“汤包”这名字就够直观了,一看就知道里面有料!这个“汤”字是关键,说明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汤汁丰富。而“小笼馒头”呢,这名字就更偏向它的形态——“小”而“笼”装,馒头嘛,指的就是那层皮。不过大家习惯叫它小笼包,也无伤大雅,毕竟它本身确实是包子的一种。

核心的区别,我总结了一下,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汤汁的量和口感:这是最最最直接的区分点!

汤包(尤其指上海的蟹粉汤包、灌汤包):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小水雷”。好的汤包,皮非常薄,薄到能隐约看到里面的馅料,但又必须足够坚韧,能够包裹住滚烫的汤汁,不轻易破漏。当你夹起它,小心翼翼地咬破一小口时,那股鲜美的汤汁就会“咕噜咕噜”地涌出来,味道浓郁,鲜甜醇厚,这是它的灵魂所在。这汤汁可不是随便加进去的,而是通过在肉馅里加入肉冻(猪皮冻或鸡皮冻)实现的。加热后,肉冻融化成鲜美的汤汁,包裹在馅料周围。所以,喝汤是吃汤包的仪式感,是检验它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小笼馒头(或叫小笼包):小笼馒头也有汤汁,但相比之下,它更像是“有湿润感的馅料”而非“独立存在的高汤”。它的汤汁是随着肉汁和鲜味一起渗入到馅料和薄皮里的。你咬下去,会感觉到的是一种湿润、多汁的口感,而不是像喝汤一样能吸溜吸溜地喝到很多汤。它的汤汁更像是肉馅本身的精华,与馅料融为一体,带来的是一种滋润感和更纯粹的肉香。

2. 皮的厚度和口感:

汤包:通常皮会做得更薄。为什么呢?因为要最大限度地容纳那份珍贵的汤汁。皮太厚的话,不仅会影响口感,也容易被汤汁“撑破”。所以,好的汤包皮,吃起来有一种“轻、透、韧”的感觉。虽然薄,但又要有足够的弹性来 удержи住汤汁,不让它们在蒸的过程中漏掉。
小笼馒头:相较于汤包,小笼馒头的皮会稍厚一些,但也要做到皮薄馅大且不破。这种稍厚的皮,会带来一种更扎实的口感,更有“面香”和嚼劲。但别误会,这个“稍厚”是相对的,跟一般的包子比,小笼馒头的皮仍然是薄的,否则就失去了小笼的精髓。它的皮更注重的是和馅料的完美融合,既能吸收馅料的鲜美,又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口感支撑。

3. 馅料的制作和风味侧重:

汤包:很多经典的汤包,比如蟹粉汤包,会特别强调馅料的鲜美和本味。蟹粉的鲜甜,猪肉的醇厚,两者完美结合,再加上那一汪鲜汤,整体味道的层次感和鲜度都非常突出。猪肉馅通常也会做得比较细腻,便于汤汁的裹挟。
小笼馒头:小笼馒头的馅料也同样讲究鲜美,但可能在调味上更丰富一些。除了基本的猪肉,还会加入姜末、葱末、黄酒等来提升风味,使得肉馅本身的味道更加浓郁和有层次。有些地方的小笼馒头,还会带一点点甜味,这也是其特色之一。而我们前面提到的皮冻,在小笼馒头里同样是灵魂。

4. 口味和食用方式:

汤包:吃汤包,最大的乐趣在于“喝汤”。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会先小心翼翼地夹起,在皮上咬个小口,把汤吸出来喝掉,然后再享用剩余的包子。或者有些人喜欢用勺子接着,一口汤一口包子地吃。它的味道,重点在于汤汁的鲜美和馅料的本味。
小笼馒头:吃小笼馒头,则是更强调整体的口感。一口咬下去,皮、馅、汤汁融为一体,带来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味。吃的时候,同样会蘸醋和姜丝来解腻提鲜,但这更多是为了衬托出馅料和皮的香味,而不是像汤包那样,醋和姜丝是为了“佐汤”而存在。

总结一下,你可以这样理解:

汤包:更像是馅料被“包裹”在高汤里,每一口都充满“汤”的惊喜。它的“汤”是它最傲人的资本。
小笼馒头: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带汁肉馅包”,皮薄馅嫩,汤汁是渗透在馅料和皮里的,带来的是一种湿润多汁的口感。

当然,这两种点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店家,做法和口味上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从“汤”这个核心元素上,就能大致区分开它们了。下次你去吃的时候,不妨仔细品味一下,感受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尼玛答的都是什么鬼。全部退散。

小笼包最早来源于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是汴京的名点之一。那时候的山洞梅花包子就已经以薄皮包子里的汤汁为特点。靖难之后南宋迁都,把山洞梅花包子一路带到杭州。现在北方人吃的“灌汤包”,是从那时候直接传下来的。杭州的小笼在口味上也更接近北派。而江南其他地区的小笼包和汤包,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改良。

至于口味上,南方和北方的小笼包都是甜口。因为宋朝的时候,北方人吃甜口,南方人吃咸口。

是不是正好和现在相反?

事实上当下苏南浙北吃甜,都是那时候北方人带过来的。就算说是浙北,其实也不过杭州周边那一小块儿。过了绍兴,菜的口味又向咸鲜去了。

重点讲讲小笼包和汤包。

现在提起小笼包,总会先想到上海小笼。上海小笼的改良时间据说更早(同治十年,即1871年),比无锡的早五十年,比南京早可能一百年。但从流派上来说,上海小笼不值一提。按照南翔黄家的说法,他们将当时流行的大肉包子由大做小,皮子擀薄,又加重了汤汁,可以说是发明了小笼包。但这一点属于胡扯。小笼包毕竟是江南一带流传了几百年的东西,并不是南翔人发明出来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南翔人确实将小笼包这一产品重新炒起来,并且借着文人墨客的口将南翔小笼传到了上海。同时又在馅料里加入了时新材料,比如蟹黄等等,在原本的杭州小笼上进行了refinement。但总的来说,上海南翔小笼可能是所有小笼里最难吃的一种。

再来是无锡小笼包。无锡小笼的二次改良据说起源于民国11年(1922年)的王兴记。大师傅从上海学来了做小笼的手艺,然后根据无锡人的口味加以本地化,口味做的更甜。无锡小笼可能是所有小笼包里最甜的一种。在此之前,无锡小笼有另外一种,即所谓传统小笼。包子皮用的是紧酵,也就是半发酵。除了传统无锡小笼之外,其他地方的小笼几乎不发酵,只有苏州和上海可以见到一些。

最后要说的是南京“小笼”。

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南京虽然也有很多著名的小笼,但本地人更倾向吃汤包,而南京汤包则来自脍炙人口的鸡鸣酒家。

但究竟是鸡鸣酒家里的谁最早发明的汤包,这件事情有几个说法。

一说是来自鸡鸣酒家的副经理,姓尹。此人是江苏名厨,扬州人,年轻时被哥哥送去上海,在餐厅里做跑堂。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老板拖家带口跑了,走之前跟关系很好的小跑堂说,我这店就留给你,以后每年你给我汇钱来,你就算这家店的老板。

小跑堂摇身一变成为老板,赚了钱以后到南京经营了两家店。一是江苏酒家,二是投资了永和园。后来的淮扬菜一代宗师,23岁就给张学良做全席的胡长龄,年轻时就以地下党的身份在江苏酒家里学厨。

等到解放之后,公私合营,尹大厨就在鸡鸣酒家里做了副经理。不过现在南京大街小巷的尹氏鸡汁汤包,和此人并无关系,只是借了他的名头。

这个故事是从尹经理的儿子那里听来的,但儿子说老子的故事,难免有不尽不实之处。

另一个说法,则来自现在所谓“南京汤包传人”。具体内容我已经托人采访,故事核实之后发上来。

南京汤包相比小笼包,主要有三点区别。

一是在制作和入笼的时候,将小笼倒扣。所以端上桌的小笼不见褶子,收口都在下面。

二是在做皮子的时候大量放油。制作小笼的时候,皮子里是不放油的。至于烫面不烫面,也不过是各家的做法。现在的小笼图省事,基本上不烫面,口感上没那么大区别。

三是在汤料里,用鸡汤和肉汤混合,吃起来更清香,也没有那么油。

先写到这里,采访结果出来以后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