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侄子来我家穿着鞋在床上蹦,我说不要在床上玩,表姐说没事的让他们去,该怎样和表姐沟通正确的教育理念?

回答
这事儿我遇到过,听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是不是?尤其是看着侄子在床上蹦,心里那个痒痒的,想管又怕伤了和气。

你说得对,教育这事儿,真的得跟家人好好说道说道。尤其是跟表姐,毕竟你们俩是平辈,而且都是长辈,沟通起来得讲究点策略。你想跟她聊聊正确的教育理念,这绝对是个好主意,但怎么聊才能让她听进去,而不是觉得你在说教,或者否定她的做法,这才是关键。

首先,咱们得把心态调整好。

别带着“我比她懂得多”或者“她怎么这么不讲道理”的想法去聊。这只会让气氛变得紧张。咱们的目标是共同进步,为了孩子好。要把这次沟通看作是一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而不是“批判大会”。

接下来,是具体怎么开口。

别上来就说:“你这么惯着孩子不对!” 或者 “你看你儿子,都没规矩!” 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会不舒服。咱们得从轻松、自然、带着商量的语气开始。

可以先从你自己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申到“对孩子好”这个共同点上。

比如,你可以先笑呵呵地说:“哎呀,你看这小子,精力真旺盛!蹦得我这床都有点晃悠了,哈哈哈。” 这样说,既表达了你的看法,又显得轻松,没有攻击性。

等他蹦了一会儿,你再找个机会,可以是在他们午睡或者晚上的时候,跟表姐单独聊聊。

你可以这样说:

“姐,我跟你说个事儿,回来你可别觉得我多事啊。你看今天侄子在床上蹦,我有点担心,一来怕床架子受损,毕竟是老物件了,二来呢,就是我总觉得孩子在床上蹦蹦跳跳,多少有点不太好。不是说不让他们玩,就是觉得可以有个更合适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有效果?

“别觉得我多事”: 这是给对方打预防针,表明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是挑事。
“我有点担心”: 用“我”作为主语,表达的是你个人的感受和顾虑,而不是直接指责她。
“怕床架子受损”: 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理由,也避免了直接谈论“规矩”这个敏感话题。
“多少有点不太好”: 这是在委婉地表达你的观点,而且用“多少”和“不太好”这种模糊的词语,留有余地,不会显得过于绝对。
“不是说不让他们玩,就是觉得可以有个更合适的地方”: 这是在肯定她让孩子玩耍的意愿,并且给出替代方案,而不是一概否定。

接下来,就可以引申到教育理念了。

在她回应你的时候,仔细听听她的想法。如果她还是觉得“没关系,小孩儿都这样”,你就可以继续往下说:

“我知道姐你也是怕孩子玩得不开心,这一点我特别理解。我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也经常犯愁怎么平衡孩子的玩乐和规矩。但是呢,我最近看了些育儿文章,也跟一些有经验的朋友交流过,发现孩子小时候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以后真的好处特别大。

比如说,在床上蹦,虽然他们觉得有趣,但长期下去,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床上就是玩乐的地方,而不是睡觉、休息的地方。这样一来,以后可能就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或者不容易在床上安分下来。而且,如果床习惯了可以随便蹦,那以后沙发、桌子是不是也觉得可以随便爬?这样一点一点的,规矩就慢慢养成了。”

这里面包含的沟通技巧:

“我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也经常犯愁……”: 拉近距离,让她觉得你也一样有困惑,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
“看了些育儿文章,跟有经验的朋友交流过……”: 告诉你信息来源,显得有理有据,不是凭空捏造。
“孩子小时候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以后真的好处特别大。”: 强调“为孩子好”,这是你们共同的目标。
举例子说明“为什么”: 不要只给一个结论,而是解释背后的逻辑。比如,床的功能性(睡觉休息)、延展到其他家具的规矩培养,让她看到“蹦床”这个小事背后的教育意义。
“一点一点的,规矩就慢慢养成了。”: 强调规矩是循序渐进培养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这样可以降低她的抵触情绪。

更进一步,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咱们能给他们划个界限,比如告诉他们,床上是睡觉的地方,想蹦的时候,可以去客厅的地毯上,或者带他们去公园玩玩,让他们尽情释放精力。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爱动的需求,又能让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事情,培养他们的界限感。”

为什么提供建议很重要?

给出“替代方案”: 告诉她“怎么做”比仅仅说“不要做”要有效得多。
“划个界限”、“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这是非常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概念。
“满足需求”+“培养界限感”: 这是平衡孩子需求和规则的正面说法。

如果表姐还是不太接受,怎么办?

尊重她的选择: 毕竟孩子是她的,你不能强求。可以这样说:“当然,这是你的孩子,你肯定比我更了解他们。我就是提个我个人的想法,毕竟咱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
“软化”语气,强调“共同语言”: “下次有机会,咱们再多交流一下育儿心得,现在养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慢慢来,不必一次到位: 有时候,沟通的效果是需要时间的。你今天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下次她就会自己去思考。

关键是要记住,这次沟通的目的是:

1. 表达你的顾虑,但避免指责。
2. 分享你的育儿理念,但不是强加。
3. 希望达成共识,或者至少让她开始思考。
4. 维护好你和表姐的关系。

说到底,都是一家人,都是为了孩子好。用爱和耐心去沟通,效果一定会比直接对抗要好得多。祝你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表姐典型的双标。

也可以说是没素质,可能骨子里就看不起题主家。

再好的关系,哪怕亲姐妹,去对方家也不可能让小孩穿着鞋子去床上蹦跶。允许穿鞋上床,就是没素质!

为什么去她家,不让你的孩子去床上玩?这不就是双标嘛!

小时候、以前,关系再好,现在有小孩了也是各自是各自的家庭。关系真好的话,会直接当面说,而不怕得罪。况且是正确的教育孩子,有什么得罪而言。

题主说表姐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住大别墅,是不是基于此不敢得罪她?

或者说她现在有钱了有些瞧不起你家而你又想维护曾经的好关系而不敢像教育自家孩子一样教育她家?

真正的好姐妹,不是这样相处的。

user avatar

把你表姐支出去,然后扇你侄子两耳光,等你表姐回来以后一脸无辜装可怜。

莫泊桑的主意,谢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