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呢,自出生那天起,我做什么事情我都要告诉她。比如,我准备去放洗水澡了。我会一边放下她,一边说:宝贝,妈妈现在要去放洗水澡了,你自己躺下。又比如,我准备吃饭了,我会告诉她我吃了什么,这些菜由哪些配料什么的,一直解释。我妈对我这一行为特别反感,说我跟白痴一样。接著,我女儿五个月时,会喊爸爸。十个月时喊妈妈。一岁半就会说很多句子了。
对比,我外甥,我妈一手带大。到现在,都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女儿现在已经时不时用个成语,甚至遇到问题,她会思考各种解决方案了。
我女儿的小伙伴呢,妈妈不仅跟她说话,而且还一天到晚说个不停的英语。孩子两岁时,已经是三语了。普通话,英文,粤语。我特别后悔当初觉得自己英语烂,怕带坏她,没给她英语启蒙。
我记得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天天指著唐诗问怎么念。那会由于腰肌劳损严重,腰痛折磨,烦得很。就没给她讲。我记得那时,给她读几遍,她就会背了。现在女儿四岁半,我每天给她读读唐诗,她也能背。但肯定没有一岁多的效果好。
所以我建议,不仅要跟孩子讲,还要跟孩子一天到晚讲不停。什么都讲,无论她听不听的懂,而且还要不停念绘本。
现在三个孩子虽然还只是四岁多,但明显差距已经很大了。我外甥不喜欢读书,任何关于唐诗啊,认字啊,英语都不喜欢。纯喜欢玩。
我女儿呢,由于她从小到大我嘴巴没停,现在她的表达能力很强。还能分析事情。连我妈都说,我女儿说话让她心服口服。她也很后悔没好好教育我外甥。
至于我女儿的小伙伴,目前不仅英语流利,而且还在上数学启蒙课。可以预见将来妥妥地学霸一枚。
不同家庭的孩子养育出来的孩子不一样,这不仅是先天的,后天环境也特别重要.
成年后,那真的就是天壤之别了。0~6岁,是孩子生理和智力发育的高峰期,错过这个阶段,事倍功半了。
更多内容请参考我这篇文章:
尽早与婴儿聊天的必要性你知道吗?
顺便发个福利,关注我的公众号:哔哩吧啦育儿经(blblyej)
在公众号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得100本绘本和53首童谣
这个我有发言权!你绝对想不到我生二宝的那天发生了什么。
一般刚出生的宝宝都会哭,但我家宝宝不是这样,出生后医院护士抱着他举高高给父母看的时候,他都没有哭,我当时很担心,会不会语言发育啥的有问题。 后面孩他爸开口叫他的乳名的时候,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止都止不住啊!听的我是既激动又心疼
想必是他分辨出了爸爸的声音吧!因为怀孕期间,每天睡觉前他爸都要对着肚子叽里呱啦讲一大堆话,说是怕孩子在肚子里太孤单,陪他聊会儿天。
我想,对于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的宝宝来说,这时候听到一个朝夕相处的熟悉的声音该是件多有安全感的事情啊。(想想看,要是你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国家遇到你熟悉的朋友了,你得有多激动)
所以和新生儿聊天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从孕期开始就可以交流了。
不要觉得“他不会说话” 、“听不懂”就不说了,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也在尽力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你。
经常与宝宝交流,不仅能给他带来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的爱,还有利于他的脑发育。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是这样的节奏:
出生时,大脑发育程度为——25% ;
3岁时,大脑发育程度为 ——90%
可以想象,在0-3岁期间,宝宝的大脑得以多快的速度在发展啊!感觉能比上火箭发射了 。
你对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将是他成长的语言教材,在沟通中他的大脑在不断接收、整理信息,最终听懂并学会说话。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婴儿聊天,往下看↓↓
“感觉要比语言快将近10倍的速度”这句话用在婴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在他们还听不懂语言时,就可以通过大人说话的语调、口型、眼神上来感受你的情绪和想法,通过喂奶和抚摸等肢体接触,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还会以笑和哭来回应你。
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当他睡醒睁开眼时:我会用温柔地眼神凝视他,并轻声问他:“豆豆,这么快睡醒了呀,睡的好不好呢?”。
给他喂奶时:我会注视着他的脸,一边哼唱儿歌,一边抚摸他的头发和他说话,“豆豆吃饱了吗?喜不喜欢这个味道呀?要是吃饱了你就眨眨眼告诉妈妈哦~”
2. 表情交流
曾经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禁止脸部表情的实验。
在实验开始之前,妈妈与宝宝正常互动,宝宝玩的很开心。
静止脸部表情实验开始后,妈妈面无表情,宝宝察觉出了不对劲,便开始想办法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宝宝继续尝试与妈妈互动,但是妈妈仍然没有表情,最后宝宝开始崩溃、哭泣。
这个实验说明: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大人脸上的表情和情绪的。所以家长不妨多对着宝宝做比较夸张高效的表情或动作来逗宝宝玩。
我老公每天下完班都会对着孩子做鬼脸表情逗他、手指放在脸颊两侧对着孩子做吐舌头的动作,已经成为宝宝每天固定的快乐源泉了 。 对于上了一天班的大人来说也能起到放松的作用。
3. 肢体交流
温柔的安抚和拥抱是一种爱的交流,宝宝在与父母的肢体接触中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和爱,使他减少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在大脑中产生安全、幸福的信号,不仅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还能促进智力发育。
所以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不妨多抱抱他、摸摸头,亲脸蛋、点鼻子等动作。
给宝宝做抚触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肢体交流方式。爸妈可以用轻柔的动作,按摩宝宝全身的皮肤,建议在洗澡后进行。
↓↓关于抚触操怎么做,可以看这篇文章(附教程图)
还可以尝试在宝宝肚皮上画圈圈或者划“ I LOVE U”字样,也是很有趣的
呃....收藏数5000多了,点赞啥时候能破千...
(大家不要只收藏,也要点赞支持一下~ಥ﹏ಥ )
宝宝在4个月后,开始能对一些简单指令做出反应了,当听到自己名字时,会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开始咿呀学语了。在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不断用新的事物刺激让宝宝积累知识,将语言和动作、事物之间联系起来。
说的通俗点就是,做个话痨妈妈,不停的和他说话。
在日常中尽可能事无巨细地和宝宝描述,这是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家伙可能很快就能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通过表情、动作甚至偶尔几句“咿呀儿语”来回应你,多奇妙啊!
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做的 :
给他穿衣服时:做每一个动作,我都会和他说, “妈妈要给你穿漂亮衣服咯,先躺下哦;要抬下左手哦,好~非常棒,现在要抬右手了….终于穿好啦,豆豆穿这身衣服真好看!” 这时候他往往会用咯咯地笑和挥动的双手来回应我。
带他去超市时:走到水果区那里会指着不同的水果告诉他并尽量让他用手摸一下,“豆豆,你看,这个圆圆的、红红的东西是苹果哦,吃起来可甜呢~等你长牙了妈妈买给你吃好不好?” “这个弯弯的、黄颜色的东西是香蕉,这个是…”你能看到的水果、零食都可以一边指给他看一边和他说。
还有很多很多的生活场景,洗澡、喂奶、出门、坐车…..做的每件事,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告诉他,并指给他看。
2. 坚持亲子阅读
我们日常口语中所用的词汇量是有限的,通过绘本阅读可以弥补这个部分的缺失,大量的阅读可以训练宝宝更高阶的语言能力。
亲子阅读最好的姿势就是:将宝宝环抱在胸前,双手拿书放在宝宝的正前方。
可以直接朗读,也可以指着书中的图画告诉宝宝那是什么,就像平常讲话一样。
记得和豆豆一起读《大卫,不可以》的时候,豆豆边看边说:拿高处的东西,不可以;没洗手就吃饭,不可以…
我既惊讶孩子的认知,也感慨这些书对孩子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岁以内的宝宝对阅读和故事情节还没有概念,比起纸质书,布书配色更加鲜艳,还可以当做玩具抓、玩、啃、咬,锻炼精细动作;很多布书上还配了响纸、哨子或者玩偶,可以用来吸引宝宝做翻身、抬头训练!
3. 亲子互动游戏
除了日常的聊天,家长听到最多的估计就是亲子游戏了。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宝宝的身体,对他的语言和大脑发育都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家长看下这几篇回答,包含有不同年龄段的亲子游戏+绘本推荐:
其实新生儿天生就拥有很多能力,千万不要认为他们“不会说话”、“什么都不懂”,就觉得没必要与他们的交流。
往往是因为你的敷衍和忽视他才会变的“什么都不懂”。
也许你还想了解这些:↓↓
如果回答对你有帮助,
可以给我点个赞,
让更多有需要的家长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