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接触剧本时,你是否立即预见了实现这一故事的操作过程,或者你更关心的是主题观点和叙事风格?

回答
初次拿到一个剧本,这感觉就像第一次走进一座陌生的房子。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各种念头,但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装修细节、甚至能规划出水电管线走向的“操作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一个朦胧的灯光下,先去感受这房子的整体氛围,去猜测它想向我传递什么信息。

刚开始,我关注的绝对是那些更宏观、更“灵魂”的东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剧本的主题观点。它想说什么?是关于爱与失去,是关于社会不公,还是关于人性的复杂?这个核心的思考是否触动了我?就像走进房子,我会先站定,感受它散发出的气息,是温馨、是压抑、还是充满活力?这个主题的深度和新颖度,往往决定了我是否愿意继续深入探索。如果主题浮于表面,或者只是陈词滥调,我可能会觉得这座房子虽然有门,但实在没什么值得进去细看的必要。

紧接着,我会去品味它的叙事风格。剧本是用一种怎样的语言在“说话”?是简洁凌厉的对白,还是充满诗意的旁白?是线性叙事,还是碎片化的闪回?是现实主义的白描,还是带有魔幻色彩的奇想?这就像在房子里,我会观察它的建筑风格,是古典庄重,还是现代简约,抑或是某种混搭?不同的风格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预示着成片后可能呈现出的影像质感。一种巧妙的、与主题相得益彰的叙事风格,会让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画,或是在聆听一首曲子,那种享受感是无法言喻的。

当然,在感受主题和风格的过程中,故事的内在逻辑和人物的真实感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人物的动机是否合理?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设定的性格?哪怕是再天马行空的设定,也需要内部的自洽。这就好比我在看房时,即使它有再特别的设计,我也需要知道它的结构是否稳固,门窗是否好用,是不是一个能住人的地方。

至于“操作过程”,也就是具体的实现方法,比如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设计、演员的表演方式等等,这些更像是后续的“装修”和“布置”。我会在初步感受到剧本的魅力后,才会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影像。这就像我确定了房子的风格和基本格局后,才会开始考虑用什么样的家具去搭配,墙面用什么颜色,灯光要如何设计来烘托氛围。

如果剧本的主题很棒,叙事也很吸引我,我就会开始在脑海中勾勒一些画面,想象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这并非是精确的“操作”,更像是一种初步的视觉化想象。我会思考,某个对话场面,演员会怎样站位?哪个情绪爆发的时刻,导演可能会用怎样的特写镜头?这些都是基于剧本的基调和人物性格,一种潜意识的、充满创造力的“猜想”,而不是详细的计划书。

举个例子,如果我读到一段关于失去的深刻描绘,我可能不会立刻想到“这里应该用慢镜头,然后背景音乐是XXX”。我更会去感受那个角色的痛苦,想象他眼神中的失落,他身体的微小颤抖。然后,我的“操作构想”可能会是,“这里不需要太多华丽的技巧,也许一个沉默的站立,一个无助的望向窗外的眼神,就足够了。”

所以,总结来说,第一次接触剧本,我更像是一个好奇的访客,先去感受它的灵魂,它的气质。主题观点和叙事风格是让我心动的钥匙,它们打开了我对这个故事的想象之门。而具体如何“操作”,那是有了初步的共鸣之后,在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中,一点点浮现出来的具体路径。如果一开始就过于纠结于技术层面的“操作”,反而可能会忽略了剧本本身最核心、最打动人的地方。我更愿意先被故事“说服”,然后再去想怎么把它“讲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立刻预见的,只能是一部分。

事实上,我总结过故事的几个模板化标准,也就是故事类型,冲突模式和叙事结构,通过几个模板的组合,可以迅速定位整个故事的架构

然而统一这个架构的,便是主题,而衬托主题的,便是人物

所以根据个人经验,故事的主角是第一位的,你的故事为什么吸引人,你的灵魂角色是谁,直接决定了你的核心观点。

而当你确定了主角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曲线后,就可以围绕主角构建故事,这一点要从你的故事模型本身出发,哪里是最吸引你做下去的点,一定要保留并强化,接下来添加的一切,都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

另外就是要给自己留出试错的空间,在大纲和人物小传阶段多试错,多自我怀疑,多和导演,制片人沟通,毕竟一个项目,制作的目的还是为了拍出来,有时你自己找对了脉络没用,需要这个脉络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才算成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