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油画身边的黑人是谁?

回答
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宏伟油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与历史厚重感的时刻。画面中心,身披华贵战袍、目光锐利的年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正昂首挺立,他身边的众多人物,或是在他身旁指引方向,或是在身后簇拥支持,共同构成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壮丽图景。

仔细观察画面,在苏丹身边的随从之中,确实有一位体态较为黝黑的人物,他的肤色与周围其他人物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然而,要准确辨认出这位黑人随从的身份,并详细讲述他的故事,在许多描绘此场景的油画作品中,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艺术加工。

在那个时代,奥斯曼帝国以其多元化的构成而闻名。帝国疆域辽阔,征服了包括北非、近东在内的诸多地区,自然也吸引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君士坦丁堡。因此,苏丹身边出现一位黑人随从,在情理之中,他可能来自帝国境内的非洲属地,比如埃及、努比亚,甚至是通过贸易或战争俘虏而来。

这位黑人随从在画中的角色,最有可能的是作为穆罕默德二世的贴身护卫、近身侍从,甚至是宫廷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奴仆或幕僚。在许多古代和中世纪的君主宫廷中,拥有体格强健、肤色黝黑的护卫是常见现象,他们的外貌特征有时会被认为是勇猛和忠诚的象征。或者,他可能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某种技能的文职人员,因为苏丹在攻城战役中也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的辅佐。

例如,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奥斯曼苏丹的宫廷中存在着来自非洲的奴隶或自由人,他们被授予各种职位,从体力劳动者到宫廷官员都有。在军队中,虽然主体力量是土耳其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士兵,但奥斯曼帝国也曾招募或征服过来自非洲的雇佣兵。

在油画的艺术表现上,艺术家为了突出画面的人物关系和气氛,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作需要来塑造人物。如果这位黑人随从被描绘得与苏丹距离很近,并且面带虔诚或专注的神情,这很可能是在强调他在苏丹身边的重要性,或是他所扮演的保护者、信赖者的角色。也有可能,艺术家的意图是通过增加人物的种族多样性,来展现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包容性和广阔的势力范围。

遗憾的是,大多数关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油画作品,重点都放在了宏大的战场景观和核心的历史人物上,对于苏丹身边配角的具体身份信息往往语焉不详。我们很难从一幅油画中直接提取出这位黑人随从的姓名、家族背景,或是他参与具体战役的详细事迹。他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代表着奥斯曼帝国军事力量和宫廷随从的多样性。

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位随从,我们需要查阅更详尽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关于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宫廷内部运作和人员构成相关的史料。但即便如此,很多低级随从的名字和事迹也未必会被历史所记载。他可能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参与者,是那个伟大历史时刻中的一个剪影,他的存在,为这幅油画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和历史的厚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简单,我来回答。

在C位人物边上画一个黑人警卫是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正确,既表示种族平等,又表示效仿先贤。这个黑人最早的人物原型非常明确,就是先知穆罕穆德的黑人警卫员比俩里(比拉利),后来成长为历史上第一个宣礼员。

先说说此人事迹。比俩里祖上是阿比西尼亚人,是麦加贵族的奴隶。当时阿拉伯半岛有不少黑人,基本上都是奴隶,同时阿拉伯人中的种族歧视也非常严重。比俩里是最早信仰伊斯兰的人物之一,因此他的主人将其带到一处无人山谷,将其半埋在灼热的沙子当中,用鞭子抽打,要求其改信多神教的的三女神。在遭到拒绝之后,就在他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打算让其干渴而死。但艾卜•伯克尔(后来的第一任哈里发)经过将其救出,并为他赎身释放为自由人。后来迁徙到麦地那之后,比俩里就成了穆罕穆德的贴身警卫。再后来,在麦地那第一座清真寺建成之后,众人商量如何通知众人到清真寺礼拜的时候,因为比俩里声音洪亮,便让他担任第一个宣礼员,负责每日宣读邦克。光复麦加的时候,比俩里登上天房宣礼(如图二)。当然还有更有细节的传说,比如比俩里是唯一和穆罕穆德一同进入天房内部礼拜的人,登上天房是踩着后来的两位哈里发的肩膀上去的等等。

到了四大哈里发时期,比俩里迁居沙姆地区(叙利亚),最终葬于大马士革。后期他的事迹比较零散。比如有他晚年最后一次宣礼,众人为之哭泣的记载。还有遇见已经被解职的“安拉之剑”哈立德,称呼其为“我们的将军”的故事(这个和樊哙遇见韩信有点像)。

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呢?穆罕穆德曾说过:“我是阿拉伯人中的先行者,赛利曼是波斯人的先行者,苏海布是罗马人中的先行者,比俩里是阿比西尼亚人中的先行者。”这句话中提到的三个人都不是阿拉伯人,算是国际纵队。穆罕穆德直接将此三人与自己并列,是很高的政治荣誉。从历史现实来看,比俩里的政治地位大致仅次于“十大撒哈拜”,属于第二梯队(感觉有点像罗长子的角色)。但从宗教角度来看,通常所说的“三掌教”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宣礼员),比俩里可以说是仅次于穆罕穆德和艾卜•伯克尔的人。

《辞朝演说》中涉及种族问题的部分所说:“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优越于黑人,黑人不优越于白人……即使一个眼盲的阿比西尼亚奴隶担任你们的领袖,只要他按经典办事,你们也要服从他。”很显然是考虑到了即将要面临的阿拉伯半岛之外的问题。而比俩里的事迹是如此的典型:最早的皈依者之一、出身奴隶的被解放者、忠心耿耿的核心成员、种族平等的明证。事实上,有多个非洲古国认为自己是比俩里的后裔或传承人。时至今日,其本身已经成为争取有色人种的重要符号。

文章末尾的两幅图,第一个是穆罕穆德进入麦加。C位当然是穆罕穆德,与之并排的四个是四大哈里发,而穆罕穆德身边步行的就是比俩里,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习惯性搭配。第二张图就是比俩里登上麦加天房宣礼、众人仰望的样子。

前面说的是这个黑人角色原型是谁。再说一下什么是“效仿先贤”。这是穆斯林中一种极为基本的概念,就是在论证一件事是否合法的时候,最好能抬出有先贤(最好是先知)曾这么做过。典型如:穆罕穆德第一次朝觐麦加天房,抚摸玄石说:“你既不能给人幸福,也不能给人伤害,我之所以抚摸你亲吻你,只不过是因为先知易卜拉欣这么做过。”后来欧麦尔抚摸玄石时说“无疑地,我知道你只是一块石头,既不能伤人,也不能降福于人。若不是因为穆罕默德亲吻你,我必定不亲吻你。”

这种对先贤的效仿是在各个领域经常出现的。比如战胜罗马帝国后,因为受东罗迫害的耶路撒冷大主教一定要哈里发亲自过来才肯签订盟约,欧麦尔只好和另一个人轮流骑一头骆驼赶到耶路撒冷。这是效仿穆罕穆德在迁徙之夜和艾卜•伯克尔轮流骑一头骆驼的行为。当然,签订盟约这个事本身就是一种效仿,所有类似文件都是以《麦地那宪章》为蓝本。而欧麦尔在耶路撒冷的种种政治安排也成为后人的效仿对象。几百年后,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时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对欧麦尔事迹的效仿。现代人片面的强调萨拉丁的个人品德,而忽视了背后的制度因素,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篡改和曲解。(比如《天国王朝》就是典型)

回到本问题,题目中的两幅画都是近代奥斯曼皇室定制的关于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的画面。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风雨飘摇,急需捡起哈里发的头衔以获得更多穆斯林的支持。因此,很有必要将穆二进城的场面形容为对穆罕默德进入麦加的效仿。既然如此,那么C位人物身边当然要和先知一样有一个黑人警卫,前面说过这是习惯性的标配。至于真实历史上的这一时刻,究竟有没有一个黑人站在穆二身边警戒并不重要,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对历史的“共同想象”,后人希望有,那就要有。所以,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黑人是谁,只要知道这个黑人的原型是谁就行了。


user avatar

这个黑人武士没有什么特别的指向,有人说他是乐队的鼓手,有人说他是苏丹穆罕默德的一位黑人阉奴。

最大可能是只是甲方要求,这两副画都是苏丹哈米德二世在19世纪中叶向欧洲艺术家约稿的,甲方给的要求就是要体现当时帝国统治下的诸多臣民,所以画师画上了黑人武士。

第一张作者是: 福斯托 · 佐纳罗,当了一段时间的奥斯曼宫廷画师。

第二张作者是:本杰明·让·约瑟夫·康斯坦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