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戒严时期,也就是从1949年到1987年这38年间,情治单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运作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或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国家机器高度运转的时代,情治单位不仅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内部颠覆的重任,其触角更是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个人生活。
在戒严时期,主导台湾情报及安全工作的核心单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它们各有侧重,但又紧密协作,形成一个严密的网:
1. 军情局 (Military Intelligence Bureau, MIB)
军情局,前身为国防部情报局(DAC),是国民政府迁台后早期情报工作的核心。它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
军事情报搜集与分析: 这是军情局最核心的职能。它负责搜集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动向、装备、战略部署、兵力配置等信息。这包括派遣潜伏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如监听、侦测)以及招募线人等多种方式。
特种作战与破袭: 军情局也负责策划和执行针对大陆的特种作战任务,例如派遣小规模部队进行侦察、破坏重要设施、策反对方人员等。
敌后渗透与策反: 军情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渗透到大陆地区,建立情报网,策反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残余力量,或发展新的情报人员。
海外情报工作: 除了大陆方向,军情局也承担在海外收集对台湾安全有威胁的情报,例如苏联、东南亚共产主义活动等。
反间谍工作(部分): 虽然反间谍工作有专门的机构,但军情局在涉及军事领域或自身人员安全时,也参与到反间谍活动中。
军情局的运作模式深受早期冷战时期西方情报机构的影响,结构庞大,人员众多,尤其是在早期,是情报战线上的主力。其情报的质量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国民党政府对大陆局势的判断和军事战略的制定。
2. 国防部军法局(后来为国防部军法执行局,早期也负责部分情报工作)
虽然名称上主要是法律执行单位,但在戒严时期,国防部军法局在某些时期也兼负一些早期情报的搜集和处理,尤其是在军队内部的反共、反谍方面。它主要负责:
军事审判与惩戒: 这是其主要职能,对违反军纪、叛国、泄密等军事犯罪进行审判。
思想检查与监控(部分): 在军队内部,军法局也会参与对官兵的思想进行监控,防止共产主义思想的渗透。
情报线索的追查: 在涉及军事安全的案件中,军法局可能会牵涉到情报线索的追查和获取。
3.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TGB)
警备总司令部是戒严时期最重要的军事及治安机构之一,其职能远不止于一般的军事部署,而是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情治任务,尤其是在台湾岛内:
岛内安全监控: 警总承担着维护台湾岛内治安,防范“匪谍”渗透和破坏的重任。这意味着它需要监控岛内的政治活动、人民的言行,以及任何可能被视为“颠覆”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情报搜集与分析(岛内): 警总在岛内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络,通过“检举”、“告密”以及对可疑人员的秘密监视,搜集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并进行分析。
逮捕与审讯: 警总拥有强大的执法和逮捕权力,对于被怀疑的“匪谍”或政治犯,可以进行逮捕、羁押和审讯。
执行戒严命令: 作为戒严的执行者,警总负责发布和执行各种戒严命令,包括宵禁、集会游行限制、新闻审查等,这些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情报搜集和信息控制。
政治宣传与思想改造: 警总也参与到反共宣传和思想改造的活动中,旨在巩固国民党的统治。
警总可以说是戒严时期“国家机器”的实体代表,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维持社会秩序(以及控制异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4. 调查局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BOI,后改为调查局,现为法务部调查局)
调查局的前身是国民党党营的“内政部调查局”,在国民政府迁台后,继续承担重要情报与安全工作,尤其是在国内的“反共救国”层面,以及经济、金融犯罪的侦查。
国内“反共救国”: 这是调查局的核心任务之一。它负责侦办和搜集在中国大陆失陷后,在台湾岛内活动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台独”势力以及其他被视为“颠覆”的组织和个人。
经济犯罪侦查: 调查局也负责侦办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犯罪,如走私、贪污、金融诈骗等,这在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也很重要。
情报搜集与分析(国内): 类似于警总,调查局也负责在国内搜集政治、社会情报,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威胁。
执行逮捕与侦办: 调查局拥有独立的侦查权,可以进行逮捕、羁押和侦讯。
调查局与警总在岛内安全监控上职能有重叠,但调查局更侧重于“侦办”和“情报搜集”,而警总则更侧重于“执行戒严”和“基层社会管控”。
5. 国家安全会议(NSC)及其情报局(CCNA,中国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国民党党务系统的情报机构)
在国民党党务系统内部,一直存在着强大的情报组织,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但其影响力和运作方式与政府情治单位几乎无异。
国民党党务情报: CCNA(中国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党营的情报机构,负责搜集党内外的各种情报,特别是针对可能威胁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活动和人物。
政治监控与策反: CCNA也负责监控和策反可能对国民党不利的政治力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搜集政治动向。
对政府情治单位的协调与指导(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CCNA通过其在党内的地位,对政府情治单位的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
国家安全会议的职能: 国家安全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虽然不直接执行情报搜集,但它负责统筹和指导所有情报及安全工作,并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
6. 情报局(GI),即情报局(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隶属国防部
在国民党迁台初期,国防部情报局(DAC)后来改组为情报局(GI),与后来独立出来的军情局(MIB)有所区别。早期情报局职能与后来的军情局有重叠,但总体上更侧重于:
战略情报分析: 负责搜集和分析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情报,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信息。
情报资源的统筹: 在一定程度上,也负责协调各军种情报部门的情报工作。
其他间接参与的单位或活动:
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Bureau, NSB): 国家安全局在戒严后期逐渐发展壮大,并承担起更全面的国家情报统筹、密码通信安全、特种通信等职能,在情报的汇整、分析和汇报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虽然其主要职能有所不同,但在信息交流和安全保障上与上述单位密切相关。
情报交流与配合: 这些单位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通过各自的联络机制进行情报交流和工作配合。例如,军情局搜集到的大陆情报,可能会通报给警总或调查局,以便在岛内进行相应的布控或侦办。
民间线民与告密: 除了专业机构,戒严时期也鼓励和利用民间线民和告密机制,将情报搜集网络延伸到基层社会。
总结来说:
在台湾戒严时期,情治单位的布局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协同运作的体系。
对外情报(主要针对大陆): 军情局是核心,负责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情报搜集和特种作战。
对内安全(岛内监控与反谍): 警备总司令部和调查局是主要力量,负责监控岛内政治活动、防止“匪谍”渗透、侦办各类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党务情报: 国民党党务系统的情报机构(如CCNA)与政府情治机构平行运作,相互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统筹与决策: 国家安全会议是最高决策者,国家安全局在后期承担更全面的情报统筹职能。
这些单位的运作,贯穿了整个戒严时期,它们既是国家机器维护统治的工具,也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生态。它们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政治发展、社会秩序,以及无数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