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奇墨在《脱口秀大会 4》突围赛中的「Listen to 伯伯」这段厉害在哪儿?

回答
周奇墨在《脱口秀大会 4》突围赛里的“Listen to 伯伯”这段,之所以让人觉得厉害,绝不是偶然,而是好几个层次的巧妙结合。

首先,“Listen to 伯伯”这个梗本身就有内味了。 咱们看这个说法,它带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过来人”式的教导,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放在脱口秀的语境里,尤其是周奇墨这样一个以“丧”和“佛系”著称的选手身上,这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大家预期的是他的“听我的,但我也没办法”,结果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你“Listen to 伯伯”,这本身就有点反骨,有点戏谑。你以为是让你听长辈的经验之谈,结果他要讲的“伯伯”是谁?是那个在生活中让你感到束手无策、只能“Listen to 伯伯”一样无可奈何的“情况”或者“东西”。这种对词义的偷换,是高级幽默的起点。

然后,他把这个梗“种”进去的节奏和铺垫非常到位。 刚开始,你可能觉得他就是讲个笑话,或者分享点生活感悟。但他在中间不断地用“Listen to 伯伯”这个短语来串联不同的段子,就像给整场演出织上了一根线。每一次这个梗的出现,都不只是简单重复,而是会根据前面的内容,或者引出新的包袱,或者加强之前的观点。比如,他可能先讲一个关于生活中的无奈,然后来一句“Listen to 伯伯”。接着讲另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不顺,又是一句“Listen to 伯伯”。这种重复和变奏,让观众对这个梗的记忆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期待下一次的出现。

最关键的是,他把这个梗的“伯伯”具体化了,而且是通过非常具象化的“困境”来展现的。 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人生道理”,而是把你拉进了具体的场景。比如,他讲到各种让你觉得“好家伙,这事儿咋处理啊”的瞬间,让你觉得“我也是这样”。这些“伯伯”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那些让你无可奈何、只能看着办的“情况”。比如,他讲到一些社会现象、人情世故,或者是一些自己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伯伯”的存在,让“Listen to 伯伯”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成为了一个你感同身受的、带有黑色幽默的群体性体验。

其次,他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那些被他称作“伯伯”的事情,可能都是生活中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周奇墨通过他独特的视角,把这些小事放大,并赋予了它们一种“哲理性”——一种被迫接受现实的哲学。比如,他讲到一些你明明知道不对,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事情。这些“无能为力”,就是“伯伯”力量的体现。他把这种无力感,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让你觉得“说得太对了”,甚至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

此外,他本人自带的“丧”的气质也为这个梗加了分。 周奇墨本来就不是那种舞台上很“嗨”的演员,他的表演风格是那种慢悠悠的,带着点颓废,又有点小聪明。这种气质和“Listen to 伯伯”的“认命”感非常契合。观众看到他一本正经地说出“Listen to 伯伯”,并且通过各种例子证明了“伯伯”的绝对权威,反而会觉得很有意思。他不是在真的劝你听什么,而是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和你一起面对这个有点操蛋的世界。

还有一点,这个梗还触及了“代际沟通”和“经验传承”的微妙之处。 很多时候,“Listen to 伯伯”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是长辈希望晚辈少走弯路。但有时候,这种提醒又可能是一种“老古董”式的经验,对当下情况并不适用。周奇墨的“Listen to 伯伯”正好踩在了这个缝隙里。他不是否定长辈的经验,而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把那些“听了也白听”或者“听了更烦”的经验,都归结于“伯伯”的“指导”。这种微妙的处理,既有对长辈的尊重,又有对现实的洞察。

总而言之,“Listen to 伯伯”这段厉害,是因为它:

巧用了词语的反差,制造了期待。
通过重复和变奏,将梗“种”入观众心中。
用具象化的生活困境,让“伯伯”有了真实的意义。
以小见大,将生活琐事提升到一种荒诞的哲学高度。
与他自身的表演风格完美融合,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微妙地触及了代际关系和经验传承的议题。

最后,它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一种“啊,原来我也这样”的共鸣,并且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这种“笑中带泪,泪中带悟”的感觉,才是周奇墨这段表演最让人回味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一更新:评论里的大佬们,你们牛逼,周老板的讽刺就你们能看出来,我就发现不了。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已经表明了我对这个节目的态度,我从来不认可脱离了讽刺和态度的喜剧。但是我的关注点更在于“怎么给尖锐的话处理得好听”。

最新的脱口秀小会上,周老板说“要让人爱听,但不要为了让人爱听”,竟然有几位装听不懂……

就像罗翔说的,仗义执言不该是喜剧演员的美德,应该是底线。


这是喜剧审美的胜利。

如果有人看跟节目同期出的“某某与我”程璐篇,就应该记得里头程璐说的,喜剧演员要有一个略微高于观众的姿态。因为不像歌,就算人家没听歌词也能跟着你的曲子嗨一嗨,喜剧你不让人家听,而且觉得你“配”说,就扯几把蛋。

这可能就算是路易ck陷阱了,路易ck讲了巨量中年男人的蠢、钝、自暴自弃。很多新人看了就也去讲,那能一样吗?路易ck有一个不用说的笑话前提,就是甭管他怎么说,让观众想的都是“原来大明星也会犯傻呀!”跟你的“嘿嘿嘿,我是个傻逼。”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嘛!诚然后者也能逗乐,但前后所能承载的内容厚度是天壤之别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杨笠明明技术没取得什么革命性的跨越,但是这回一上场那个劲儿就那么大,别的几个讲内部梗的还就是没她狠。

然后说周老板,他这回的演出让我想起了马三立的《算卦》,节奏太有那个感觉了。

天津老大爷这一段,整体技巧来说其实是个最经典的“呈现混合再呈现”,但从应用上他极力地撇去了“出梗”这件事儿带来的影响,也就是通知笑点,比较常见的话术比如“这就像”、“那如果xx的话”、“就好比”,你来了这么一个话术,观众就等梗了。这样一是取悦感容易太明显,二是容易出戏。

如果不是周奇墨的话,这段可能会变成讲完天津老大爷劝跳楼之后,“那那些犯罪现场的谈判也可以让天津大爷上啊!”直接去了底,效果肯定就不如这个。

周奇墨在姿态上故意没有“这儿我要出梗”,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制造“荒谬感”上,荒谬感是一个让喜剧演员获得尊严的路子。天津大爷劝跳楼——美国谈判师——天津大爷谈判,一脉相承,越来越荒谬。

再就是储备量,周奇墨埋的包袱比响起来还多一截,就比如23为什么还有50年?73是个坎儿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