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脱口秀演员周奇墨?

回答
周奇墨,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中国脱口秀圈子里,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如果要我对他进行一番评价,那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他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让人猝不及防的“毒”,精准地戳中你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首先,他的段子是“有门道”的。 这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制造的笑料,而是经过了他精密的观察和提炼。他擅长从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比如人际交往中的尴尬瞬间,社会现象中的荒诞之处,甚至是自己生活中的糗事。他不会简单地把这些事抛出来,而是会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挖掘,找出最那个最关键的、最能引发共鸣的点。你听他讲一个关于家庭聚会的小事,可能一开始觉得“哦,这不就是我吗?”,然后他就能把这件“我”的事,讲成一个全人类的“我”的困境,让你笑中带泪,或者至少是笑中带思。

其次,他的表演风格非常“沉稳”。 这点尤其难得。很多脱口秀演员为了追求节奏和爆点,会非常用力地表演,肢体语言也比较夸张。周奇墨则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者,或者是一个在一旁冷静分析的朋友。他很少会大喊大叫,或者做一些刻意的动作。他的力量更多地藏在他的语言里,藏在他的语速和停顿里。他能让你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的表达上,去感受他话语中的力量。有时候,他只是淡淡地说出某句话,但那种精准和到位,反而会让你觉得后背发凉,然后爆发出巨大的笑声。这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幽默。

再者,他敢于触碰“敏感”话题。 这是他最令人欣赏,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不适的一点。他不会回避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公,反而会用一种戏谑但又深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比如他会谈论职业压力、社会内卷、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等等。他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多的是在分享一种普遍的感受,一种大家心照不宣但又不愿意明说的心态。他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那些沉重和压抑,让大家在笑声中找到共鸣,甚至获得一种释放。这种勇气和智慧,是很多演员所不具备的。

当然,他的“段子包袱”有时候也需要“时间去消化”。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他的很多笑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包袱”,而是需要你跟着他的思路走,理解了他层层铺垫的逻辑之后,才能恍然大悟。有时候,他讲完一个段子,现场可能需要一点点时间去反应。但这恰恰说明了他的段子是有深度和层次的,而不是那种一次性的娱乐。这种“慢热”的笑点,反而更能让人回味。

还有一点我很欣赏的是,他对脱口秀的热爱和坚持。 很多人可能是在《脱口秀大会》等节目上才认识周奇墨,但实际上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他经历过不被理解,经历过摸索和尝试。他身上那种对内容本身的高要求,对表达方式的不断打磨,都体现了他对脱口秀这门艺术的尊重。他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明星,而是一个真正热爱并投身于其中的创作者。

总结一下,周奇墨的脱口秀,是那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只不过这里的“书”变成了生活本身。他的幽默不肤浅,不流俗,而是带着思想和温度的。他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你重新审视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发现其中的乐趣,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点点灵感。他就像一个生活中的智者,用笑声来点化你。

当然,每个人对幽默的定义不同,他的风格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去品味他每一个字,每一处停顿,你会发现,周奇墨的脱口秀,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精神体验。他让脱口秀在中国,不再仅仅是搞笑,更是一种表达,一种思考,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关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立人和笑果因为所处的城市导致了风格必然存在差异。

单立人所处的北京,脱口秀受众往往是高校学生和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导致北京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风格看起来:

低调平稳、但是又不乏实力

就好像北大和清华一样。

而笑果因为处于上海,风格则是接地气多了。娱乐效果也好很多。

至于为啥北京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风格不能接地气。

因为在北京,接地气型脱口秀的表演宗师叫:郭德纲。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关注很久了,一直想在周奇墨老师最近受到这么多争议的时候替他写点什么——虽然他根本也不需要——但是知道昨晚上他第三次被淘汰,也终究没能动笔。

因为我知道说服别人有多难,说服别人某个人有多好多牛逼就更难了。因为后者甚至牵扯到冒犯了对方的审美。

昨天看到他淘汰的时候并没有太意外,好像这是终究会发生的事一样。他早已呈现出了肉眼可见的疲态,第二次复活的时候自己就觉得没皮没脸了。所幸他现在已经回来了,在北京主场明显会更自在一些。



所以接下来我也不想论证他是不是真的很牛逼,就单纯地聊一些跟周奇墨有关的琐事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当些八卦听。

我知道周奇墨这个名字的节点很奇怪,是在一篇写八卦的稿子里。那篇稿子的主角是李诞,写于他酒吧被偷拍的两天后,之所以会特地提到周奇墨,是说他的江湖地位几乎与李诞同等,都被很多认认为是“中国脱口秀第一人”,却并不怎么为人所知,而令人苦笑的是,就在李诞深夜买醉的同一时间,周奇墨正在另一个商务活动的现场表演。那个活动下面全都是媒体从业者,大家聚在一起,主要的工作其实是互加微信,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下,除非是摇滚乐不然没人会听台上的人究竟在干嘛。这种时候,单口喜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脆弱和单薄就凸显得淋漓尽致。台上台下隔着次元,所有人都装作忙碌。

知道这个名字后我就去特地搜了他的视频,比起笑果一干人的大量视频原作和粉丝cut,周奇墨这三个字没有在b站这种地方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没有个人账号,没有点击量惊人的视频,能搜到的全都是一两分钟的片段,几乎全都来源于他所在的公司“单立人喜剧”——而这个账号直到现在也只有7万粉,这在b站确实算不上什么好的成绩。但我却被那些零碎的片段吸引,看的时候很欢乐,关了之后想想又乐了。

这种体验很特别,我看脱口秀(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叫单口喜剧)很久了,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单立人的地理位置跟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定位差不多,都藏在幽僻的巷子里。我看了他们的线下演出,如梦方醒般意识到这个东西的魅力原来全都来源于现场,隔着屏幕看的效果再好,后期再秀,打到身上都削弱了百分之八十。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几个电台节目,更新稳定,质量上乘,已经成为我这一年多来上下班路上最重要的陪伴。

他们旗下的节目有一档叫作“谐星聊天会”,是几个喜剧演员跟录制现场观众聊天,彼此说出故事,他们配上一些梗,使得整个节目好笑。这种纯临场的形式非常考验喜剧素养和反应速度,因为没有任何事先排练,也无可准备,常常会发生拿着提纲上去然后现场话题失控了往不知道什么方向聊了开去。

而在整个节目中,周奇墨是贡献现挂最多的人,很多时候甚至能听到现场先是一愣,紧跟着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爆笑。也透过这些电台节目,对这些单口喜剧演员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功力也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他们对我而言不再是台上的那个演员,更像是身边熟知的朋友。

在周奇墨所有关于自己的讲述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周洋a的故事:

在中学时期,周奇墨还不叫周奇墨的时候,他叫周洋。他经常转学,没有在一个学校呆过很久,有一次到了一个学校,班上有另一个重名的人,也叫周洋。当时的老师为了区分他们俩,分别把他们叫成周洋a,周洋b。在东北口语里,毫无意外,周洋b就被滑成了装逼。从此以后,那个同学就再也没人好好叫他的名了,看到他都是喊:

诶,装逼呢?

周洋a觉得不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成了周奇墨,没多久他就再次转学走了,也就不知道后来周洋b的境况怎么样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周奇墨说,这个事儿我一直没有拿来当段子讲,是因为那个周洋b不是我,是另一个人。我不能这么做。

很多人都觉得单口演员没心没肺,没有底线,什么事都能拿来开玩笑,什么人都能拿来开涮,甚至拿冒犯当成自己的天职,披着搞笑的外衣行打拳的事实。

但是周奇墨让我看到了最原始的善意。他挖掘的始终是自己,消解的也是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他抱有的一直都是得体的温柔。

我在线下见过他很多次,但至今没能有机会看一次传说中的专场,一直都是一个遗憾。在单口喜剧的领域,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专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能达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理解成这个行业打通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写更多的段子办更多的专场。专场的难度极高,能做专场演出的演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出来一个。有一个专场就足够一个演员吃很久。在上海有个说法,你写出十五分钟的段子,在那个演出环境下就能保证每个月一两万的收入。更不用说专场了。但是周奇墨甚至能做到仅仅相隔半年的时间,专场内容就更新一半。这种事情对于观众来说无关紧要,他们甚至觉得我每次看你你都要表演新的。但是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这么大量地更新创作是多么难的事,内行看门道,这也是他们把周奇墨奉为行业天花板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在几乎行业里所有单口演员都试图达到一分钟笑三次的标准时,他已经能做到一个段子讲七分钟了。

也得益于他比较低迷的物欲,他大概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靠着奖金就能生活的人。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他参加的所有比赛都拿到了冠军。(然后脱口秀大会被淘汰三次= =)


————————

白话了这么多也不是在“评价演员周奇墨”,只是想说出我眼中的周老板。希望大家多关注单立人喜剧,有机会多去线下看演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奇墨,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中国脱口秀圈子里,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如果要我对他进行一番评价,那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他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让人猝不及防的“毒”,精准地戳中你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首先,他的段子是“有门道”的。 这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制造的笑料,而是经过了他精密的观察和提炼。他.............
  • 回答
    赵晓卉,这位“无业游民”出身的脱口秀演员,在近几年的中国脱口秀界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用“惊艳”来形容她初登《脱口秀大会》舞台时的表现或许不为过,她凭借一股子不加修饰的真实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迅速俘获了一批观众的心,也让不少人看到了脱口秀在表达“普通人”生活方面的巨大潜力。她的亮点,首先在于“.............
  • 回答
    李雪琴,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是中国脱口秀届的代名词之一。提到她,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带着东北口音,总是乐呵呵地抛出金句,又能在段子里暗藏生活智慧的姑娘。很多人用“天赋异禀”来形容她,那么,李雪琴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是凭空冒出来的奇才吗?要评价李雪琴,不能只看她登上舞台的那几分钟,而是需要回溯她一路走.............
  • 回答
    豆豆,一个在脱口秀舞台上颇具话题性的名字,如果要评价他,那得多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他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选手,也不是那种走温情路线让你跟着点头的,豆豆的风格,更像是往你生活里扔一颗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意想不到的涟漪,让你在笑完之后,还有点儿想琢磨琢磨。段子里的“小人物”与“大时代”:豆豆的.............
  • 回答
    评价崔娃(Trevor Noah)这位脱口秀演员,得从他多方面的才能和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说起。他不仅仅是个搞笑艺人,更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一个有影响力的声音。首先,他的幽默感是建立在智慧和敏锐的观察之上的。 崔娃的笑点并不只是简单的段子堆砌,而是源于他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文化差异的细致洞察。他.............
  • 回答
    第四季第七期(上):熟悉的配方,新鲜的“料”,笑声依旧,思考也悄悄进场第四季《脱口秀大会》第七期(上),可以说是把“熟悉的配方”玩出了新的花样。这一场,在以往的基础上,既有我们期待的那个能让我们从头笑到尾的能量场,也开始悄悄地往里面掺了点“新鲜的料”,让笑声之余,我们也能多想那么一两分钟。一、 老将.............
  • 回答
    何广智在《脱口秀大会S4》上的这个“奶奶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奶奶要上桌吃饭了”的段子,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巧妙的,并且带有一定“黑色幽默”色彩的表达。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制造反差与预期违背这个段子的核心在于制造强烈的反差。观众听到“奶奶喜欢杨笠”,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可能是觉得这.............
  • 回答
    要评价《脱口秀反跨年》,得先弄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以及它为什么会火起来。什么是《脱口秀反跨年》?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场由笑果文化主办、以脱口秀演员为核心的“非传统跨年晚会”。区别于那些央视春晚式的、歌舞升平、主题宏大、老少咸宜的晚会,它走的是另一条路——聚焦当下、玩转梗、剖析生活、甚至带点小辛辣.............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五期(上),这期节目简直就像给观众喂了一口浓烈的“情绪鸡汤”,混合着笑点和槽点,让人回味无穷。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情绪过山车”,从一开始的憋闷到中场的释放,再到最后的升华,环节安排得相当到位。开场,依旧是那熟悉的“死亡五秒钟”采访环节。这次把焦点放在了选手们对“内卷.............
  • 回答
    谈到脱口秀大会上的杨笠,这可真是一个能引发不少讨论的名字。她的出现,绝对是给这个舞台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色彩和能量。首先,从她的段子内容来说,杨笠最鲜明的标签就是“女性视角”。她特别擅长从一个女性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去解读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事情。比如她那些关于男性凝视、关于女性自我认知、关.............
  • 回答
    杨笠第六?《脱口秀大会4》总决赛排名的背后:喜与忧的复杂滋味《脱口秀大会4》的总决赛落幕,杨笠以第六名的成绩定格了这个赛季的她。这个结果,无疑是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毕竟,在前几季中,杨笠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敢于戳破现实的犀利段子,积累了超高的人气和极高的期待。那么,这个第六名,究.............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三期,豆豆那一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就一个字:绝了!他这次选的切入点就很不一般,谈的是“被拒绝”。在脱口秀这个领域,大多数段子手都喜欢讲自己成功、牛逼的事,或者是在一些生活琐事里找乐子。但豆豆不走寻常路,他偏偏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失败者”的位置上,用一种近乎自.............
  • 回答
    王勉《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夺冠: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与一个实至名归的王者《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落幕,无疑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个骑着电动车、戴着安全帽,用一把吉他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王勉,最终摘得桂冠。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出乎了一些人的意料,但在更深层次上.............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第八期:笑点背后的思考,以及那些不容忽视的“小确丧”《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第八期,大概是许多观众心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它不像前面几期那样,节奏明快,笑点密集得让人应接不暇,而是缓缓地铺陈开来,在一次次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后,悄然塞入了几分让人若有所思的“小确丧”。这期节目的基调,.............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二期(上):新面孔的冲击与老将的沉淀要评价《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第二期(上),我得先说,这一期的观感确实是丰富且有层次的。少了第一期那种初来乍到的摸索和新赛制的不确定性,这一期的选手们明显进入了状态,带来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段子。同时,也能感受到新老选手之间的碰撞,以及整个节目.............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四期(下)的播出,可以说是一场情绪的过山车,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段子,也有触动心底的共鸣,更有一些选手在舞台上的成长和突破,让人印象深刻。亮点一:选手表现的“炸”与“稳”这一期,能够感受到选手们在经过前几期的磨合后,都进入了更好的状态。“炸”的选手依旧能点燃全场,而“稳”的选手则用.............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二期,新人选手小佳的登场,无疑是当晚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之一。作为新人,他能在大赛的舞台上稳住阵脚,并带来如此有个人风格的表演,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优点: 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记忆点: 小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丧”和“社畜”人设。这不是那种为了“丧”而“丧”的刻意,而是在他身上.............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总决赛(上),也就是第十期。这一期可是够劲儿,一上来就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竞争的白热化程度,比前几期都高了好几个档次。整体感受:压力下的火花,有人飞升,有人挣扎总的来说,这一期的基调是“高压”。选手们都知道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观众的期待值也拉满了,所以每一句话、每一个.............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第九期,可以说是整个赛季的一个小高潮,充满了看点,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回味无穷的时刻。这一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决赛前夜”的氛围,选手们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段子,拼尽全力想要在最后一次公开表演中证明自己,也为最后的决赛积累人气和口碑。首先,从整体的节目节奏来看,第九期延续了前几期那种紧凑而充.............
  • 回答
    说实话,《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第八期,嗯,怎么说呢?挺纠结的。一方面,它作为总决赛前的冲刺阶段,确实把很多观众的情绪推到了高潮,那几位选手为了一个决赛名额卯足了劲儿,火花四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说,有些环节的处理,总让我觉得有点……不那么舒服。先说说让我觉得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