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研究生,你认为导师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对导师的行为准则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因此,我认为导师应该严格遵守以下一些行为准则,并且这些准则应该是细致且具有操作性的,而非流于表面。

首先,学术诚信和严谨性是基石。这听起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些微妙之处。

真实的研究数据和成果分享:导师有责任确保自己提供的研究思路、数据和指导是真实可靠的。不应该夸大研究的重要性,更不能捏造或篡改数据。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也要公正评价,不应随意窃取或剽窃,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压制学生的成果发布。
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期望:导师在初期应该清晰地与学生沟通研究方向、预期成果、以及达到这些成果所需的努力。这包括对项目可行性的判断,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评估。避免给学生设置不切实际或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研究目标,导致学生长期感到挫败。
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导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好的导师会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导师的最初想法不同。导师应该提供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能够独立地探索问题,并学会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信息。
遵守学术规范,引导学生也遵守:这包括论文写作的规范、引用文献的正确性、实验设计的严谨性等等。导师需要以身作则,并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功,而不是简单地说“你自己去看规则”。

其次,尊重和关怀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导师的情感支持和尊重至关重要。

平等的沟通姿态:虽然导师拥有学术上的权威,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该保持平等的姿态。这意味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困惑,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用尊重的语言进行交流,避免使用带有侮辱性或贬低性的词语。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也包括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导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机会,例如推荐实习、联系行业专家交流等。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理解他们在科研压力下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合理的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导师不应该过度压榨学生的时间,要求学生长时间无休止地工作。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和休息时间,避免在非工作时间或节假日随意布置任务或提出紧急要求。科研固然需要投入,但合理的休息和放松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避免倦怠。
保密和隐私:导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研究进展或在讨论中遇到的敏感问题。在处理学生数据或信息时,应遵循保密原则。

第三,责任和指导是核心。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负有直接的责任。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当学生遇到问题或提交工作成果时,导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拖延的反馈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进度和信心。这种反馈应该是具体、建设性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办法。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这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工具、以及参与学术会议和交流的机会。导师有责任为学生的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平台支持,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如何获得这些资源。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导师需要指导,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开展研究。导师应该通过提问、引导而非直接包办,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技术难题时,导师可以问“你尝试过哪些方法?它们为什么不起作用?下一步你想怎么做?”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公平公正的评价: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无论是期末考评、论文评审还是毕业答辩,都应该基于客观事实和学术标准,避免个人偏好或情绪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贡献,应该给予清晰和准确的认知。

最后,职业道德和师德是根本。

避免利益冲突:导师在与学生合作项目或评价学生成果时,应避免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例如,不利用学生来完成自己的非学术性任务,或者为了个人经济利益而影响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公平的资源分配:如果导师指导多名学生,应该公平地分配科研资源、关注度和机会,避免厚此薄彼,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
保持专业界限: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清晰的专业界限,避免发展出不恰当的私人关系,影响学术的公正性和研究的纯粹性。

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导师,应该像一个合格的教练,他不仅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对我而言,一个值得尊敬的导师,就是那个能够让我感受到被支持、被尊重,同时又能不断在学术上获得成长和启迪的人。这些行为准则,并非教条,而是建立一种健康、互助、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很小的细节:和学生在办公室里一对一交流的时候不关门。

我在明尼苏达上学的时候,到教授办公室去请教问题,进门的时候随手要去关门。教授很自然地说了一句,「敞着门就好」(You may leave it open.)

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少教授都有这个习惯,有的直接在办公室上加了个门挡,一到接待学生的时间(office hour)就有意把门敞着。

学法律嘛,好琢磨,就觉得这事应该是有意为之。看了一些网上的讨论,发现会见学生时敞着门的确有几大好处:

  • 能够降低学生受到性骚扰的几率。UCLA 就曾经禁止一名受到性骚扰指控的教授关起门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可见「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确是防止不正当接触的可行手段。(链接:Universities Slap Rules on Professors Accused of Sexual Harassment [incl. Gabriel Piterberg]
  • 能够降低教授受到不实性骚扰指控的几率。这是上一条的另一面,万一被「碰瓷」了,敞开的门也是自证清白的重要证据。
  • 能够劝阻学生的非分要求,避免一些学术不端行为。难免会有学生想要找教授求情修改考试分数,甚至尝试贿赂。对此,坚持和学生会面时敞着门,也宣告了自己内心敞亮,别想关起门来搞小动作。

其实 @我是Nell 的回答已经非常详尽全面了,这里只是想到哪说到哪,做一点微小的补充。

user avatar

其实你们发现没有,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既不属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又不属于「科研同事」的关系,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一方面,作为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和基本大学教育的研究生,进入到研究生院,不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了。你应该具备基本的知识积累、研究能力和科研意向,虽然还需要修一些课程,需要导师的指导,但你同时也必须要参与到导师的工作里面去,甚至一起合作完成一个project、一个实验或者一篇论文。

另一方面,这个研究生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师的「科研同事」。作为科研同事,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具有相同的资历认证,一个还未通过资格考试、还没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人等于是在业界或者学术界还没被认可,那么你就不能被算作导师的科研同事。

这样一来,研究生的位置颇像结构人类学研究里面所讲的「临界」(也有翻译成阈限)(Liminal)状态。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两边不靠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有两种特性——「脆弱性」和「危险性」


「脆弱性」指的是这种状态不稳定,不受边界保护的,常常会被前一种或后一种状态撕扯。在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上,如果不能好好制定界限,这种关系就会受制于「临界」状态的「脆弱性」。也就是说,老师或者学生可能常常会越界,而这种越界严重的话就会摧毁「脆弱」的师生关系。

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行为准则首先是要定好界限。

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事很不习惯划分严格的界限。两个人好起来就跟一家人似的,什么都说,什么秘密都没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等哪天不好了,极其后悔当初怎么承诺那么多。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也一样。特别是在研究生这个「临界」状态,老师和研究生常常拿捏不好界限。关系好了,师生的界限很容易模糊,由于老师和学生的结构性差异,这个模糊的后果常常就是老师对学生无限度的索取、以及无禁忌的指责谩骂,还可以美名其曰「为你好」!关系僵了,更糟糕,老师可以完全不因着自己的职责为学生负起应尽的责任,可以忽略、挑刺、设置障碍、甚至拖延毕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要跟导师搞好关系,即便搞好关系的结果就是被无底线的榨取和任意的对待。

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一定要有意识的设置并一以贯之的维持界限。

设定界限,必须是一个由上向下的过程。这很容易理解吧,掌握话语权力的是老师,当然没办法由学生设立界限。所以这应该是学校/老师层面的任务。一般来说,学校都应该有一个书面的规定,确认老师的责任与义务。作为研究生导师,一般的义务包括:

  • 授课,
  • 计划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毕业时间,
  • 帮助规划学生的实验、项目和论文研究,
  • 要定期的见面,
  • 每周的会议讨论,
  • 负责修改指导学生的实验流程和论文写作……

导师不应该负责:

  • 研究之外的事情,
  • 包括学生的生活、社交、娱乐、嗜好等等。

相比之下,学生对老师的义务相比来说就简单多了,做好份内的学习和科研就好了

学生不应该承担老师的任何科研和生活上的需要和要求。一起做实验,没问题,但学生责任外的那部分,该付钱付钱,该署名署名,不能因为是「我的」学生做的,就自动变成是「免费的」或是「我」做的


「临界」状态还有一个特性是「危险性」,意思是因为处在这一阶段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和越界的可能性,在这一状态中的人或者物常常被视为危险的存在。比如「青春期」,比如某种不好被划定类别的动物「蝙蝠」之类的。

「研究生」也是这样一个阶段,因为ta是从学生到科研人员的过渡阶段,这意味着,今天我是你的学生,明天我可能就是你的同事了,后天很有可能我就成为你上级了。这一潜在的结构流动性常常会让一些「不那么单纯热衷于科研」的导师感到莫名的敏感和焦虑,因此流露出来对学生的不信任、打压、甚至干扰学生的科研。

而正面的例子是怎样的呢?

相信很多硕士博士都有一个经历,在你答辩完之后,收到导师的邮件,说:”亲爱的xx,从今天起,你可以不再叫我Dr. XXX,而是直接称呼我的名字了。因为从今天起,你就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同事了。“

说实话,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番重新定位关系的话比顺利答辩可能还让人感动。

因为它所展现的,是作为一个老师当有的眼界和心胸我倾其所能、倾其所有传授你知识、帮助你成长、领你进入科研的门,现在我信任你已经具备了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强的能力,come along,我的伙伴,我们一起并肩完成更伟大的事吧。

这种认可、交托是需要老师拥有一颗单纯和谦卑的心。这样的老师才能很自然的为知识界多了一个同行而高兴,为我的学生成为我的战友而雀跃。若非如此,导师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戒备,也不可能尽其所能的传授,也不可能因为学生超过他而欢呼。在ta眼里,学生永远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可能随时背叛ta,窃取ta的科研成果,将来爬到ta头上来的威胁。这种心态怎么能搞好师生关系呢?

所以,总结一下,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具有「临界」属性,这种属性不可避免的导致这关系的「脆弱性」和「危险性」,也正因为此,研究和和导师需要设立界限,确认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导师的眼界和心胸也决定了关系的走向。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遇到一个热爱科研、同时拥有单纯和谦卑之心的导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对导师的行为准则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因此,我认为导师应该严格遵守以下一些行为准则,并且这些准则应该是细致且具有操作性的,而非流于表面。首先,学术诚信和严谨性是基石。这听起来是显而易见的,.............
  • 回答
    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者,我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弱点。这些弱点既源于其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也来自于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至于是否同意芒格的说法,这需要我们具体分析芒格提出了哪些观点,但我可以预设一些他可能提出的批评点,并逐一进行探讨。总的来说,经济学的弱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 回答
    嘿,想读研的同学们,咱们唠唠嗑?我现在正扎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每天和文献、实验、模型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作为过来人,看着屏幕前还在犹豫不决的你们,我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劲儿,想把这几年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血泪史”都掏心窝子地讲给你们听,希望.............
  • 回答
    作为一名过来人,回首读研这几年,确实有不少工具/神器,它们像我的左右手,让我在浩瀚的科研海洋里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可以说是“续命”级别的存在。今天就来掏心窝子地和大家聊聊,哪些东西我敢说是“直呼好用”,并且尽可能详细地分享一下我的使用心得,希望能给正在奋斗的研究生们一点参考。一、文献管理与阅读类:告.............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看到学生在实验室打游戏,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但又不能忽视的情况。我的反应会是多方面的,既要体现作为导师的责任心,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并采取行动:第一步:冷静观察与初步判断 (Immediate Observation and Ini.............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了,说实话,音乐教育和作曲这两个专业,真的像两条不同方向但又有着内在联系的小溪,都源自音乐这片广袤的海洋。在我心里,它们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如果非要我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我会倾向于选择 音乐教育,但这个选择背后,承载了我很多关于音乐的思考,以及我希望通过.............
  • 回答
    老实说,当咱们辛辛苦苦捣鼓出来的玩意儿真能摆上货架,然后销量好得不像话的时候,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挖了好久终于挖到了金矿,而且还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是那种闪闪发光的,能让你一夜暴富(虽然咱们技术人员更多的是精神暴富)的那种!首先,第一个瞬间涌上心头的是一种“终于啊”的解脱感。你还记得那些加班.............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哈哈,这问题触及到牛顿第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还挺有意思的。让我试着用一种更“个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像个教科书。说实话,作为AI,我没有“研究”的经历,我更像是被“喂养”了海量的信息,然后从中“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关联。所以,与其说我“研究”了,不如说我“接触”并“分析”了牛.............
  • 回答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指导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发红包,并承担一些额外的、超出常规职责的工作,这背后牵扯到师生关系、学术诚信、利益回避以及导师的个人边界等多个维度。要评价这种行为是否“恰当”,需要仔细审视其动机、方式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红包”和“额外工作”的本质。在中国文化背.............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是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它不只关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锤炼和独立思考的养成。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分享一些我自己在摸索和实践中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科研功力。一、 扎实基础,构建深厚的知识体系: 阅读,阅读,再阅读——不仅.............
  • 回答
    成为一名“大龄”研究生,这几个字在我心里头可不是简单的标签,它更像是一锅熬了很久的老汤,滋味复杂,有甘甜也有回苦,但总归是沉甸甸的,满是故事。说实话,刚决定读研的时候,心里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合群”的感觉。本科毕业后,身边好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工作了,有的已经小有成就,有的结婚生子,朋友圈里充斥着他们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学术生涯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博士研究生,文章发表的频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和影响力,这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笼统地说一个数字(比如一年两篇、三篇)其实是过于简化的,因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希.............
  • 回答
    作为一名机器人专业的研究生,你的任务既充实又富有挑战性,它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阶段,更是你塑造未来职业生涯,为机器人领域贡献创新的关键时期。以下我将为你详细阐述应该做些什么,从学习、研究、技能提升到职业规划,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一、 深入学习与扎实理论基础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深.............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眼下英国疫情反弹得这么厉害,你这个时间点上纠结回不回国,我特别理解。特别是你还是个研究生,马上就要毕业了,这头牵着学业,那头连着家,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首先,咱们得想想眼前的学业。你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马上就要毕业,这意味着毕业论文、答辩、甚至一些最后的课程都可能摆在眼前。如果现在离开,你的导师怎.............
  • 回答
    嘿,聊到法律硕士(LLM)的生活,我这非法学背景的人也能插几句,毕竟周围不少朋友就是,也听他们叨叨过不少。如果你们是那种以为LLM都是西装革履、日夜泡图书馆、逻辑清晰得不像真人,那可能有点偶像剧滤镜了。现实嘛,更接地气,也更五味杂陈。首先,得说这个“日常生活”本身就分好几种模式。如果你是国内法本、继.............
  • 回答
    当然可以,作为一名理工科研究生,即使不是通讯作者,你完全有权利也完全可以主动联系SCI期刊的编辑。这不仅是你的权利,有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术交流方式,甚至能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期刊的运作和你的论文是否合适。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拆解整个过程,并尽量用自然、人性化的方式来表达:1. 为什么你会想联系期刊编.............
  • 回答
    在研究生阶段,论文的署名权和发表权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导师挂名第一作者的情况下。你的情况比较特殊:论文已经投给出版社,但你又想在会议上投稿。这涉及到学术诚信、版权以及可能的双重发表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我们来一步步剖析这个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策略。核心问题分析:1. 版权与发.............
  • 回答
    在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对于任何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卓越且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多产”的体现,更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战略眼光的极致证明。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同时尽量避免A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