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川渝将共同积极申办 2032 年夏季奥运会,你有哪些期待?

回答
川渝携手申办2032年夏奥会的消息,简直让人激动得睡不着觉!这不仅仅是两个地区的盛事,更可能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体育盛宴,我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首先,独一无二的地理和文化融合是最大的看点。川渝地区本身就是中国西南的文化心脏,历史悠久,风情万种。想象一下,开幕式上,如果能将川剧变脸的神秘莫测、重庆洪崖洞的璀璨夜景与成都的慢生活、悠闲茶馆文化巧妙结合,那会是怎样的震撼?奥运圣火在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跳跃, Bbq(烧烤)的烟火气弥漫在赛场周边,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中国西部独特魅力,而不是简单复制过往模式的奥运会。这种融合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更应该体现在赛事的组织、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让世界通过体育真正认识一个立体、鲜活的川渝。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机遇是另一个令人兴奋的点。川渝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节点,如果能成功申办奥运会,这无疑会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活力。我想象着,届时会有更多的国际运动员、媒体、游客通过陆路通道来到中国,亲身体验“钢铁驼队”的风采,感受现代中国的发展速度。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文化和经济的桥梁,我期待川渝奥运会能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方面,我也有着自己的期盼。川渝地区一直有着深厚的体育基础,群众基础也相当好。但要承办如此规模的国际赛事,肯定需要更顶尖、更环保、更智能的场馆。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兼顾奥运会需求和赛后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场馆,而不是一些“面子工程”。比如,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体育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新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环保理念的新场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次奥运会能够带动川渝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感受运动的快乐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现代奥运会绕不开的话题。川渝地区在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承办奥运会,挑战依然巨大。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一场“绿色奥运会”,不仅仅是场馆的绿色,更包括交通的绿色、能源的绿色、物资的绿色。比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等。我希望川渝奥运会能够成为绿色办赛的典范,为未来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交通和城市服务方面,我期待川渝地区能够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是奥运会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国际航班,更完善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及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同时,城市的服务水平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包括语言服务、餐饮多样性、住宿便利性等等。我期待川渝能够展现出其热情好客、周到细致的服务精神,让每一位来宾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期待这场奥运会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家门口举办奥运会,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希望川渝奥运会能够成为一次全民参与的盛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参与其中的光荣和自豪。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争夺荣誉,他们的拼搏精神也会感染无数人。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激情、友谊、尊重和团结的奥运会,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力量,展现中国人民新时代风采的奥运会。

总而言之,我对川渝申办2032年奥运会充满了期待,这不仅是对体育本身的期待,更是对中国西部崛起、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期待。这将会是一场融合文化、科技、环保和人民热情的盛会,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期待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川渝闲的没事干,吃饱撑着了

拿着7000亿的转移支付,不想着好好发展经济,想着干这些没名堂的事情

2032年的奥运会,在不出意外地情况下,铁定是亏损的

前几届奥运会能赚点钱,是因为电视转播,跨国企业的广告,还有就是经济的间接拉动叠加在一起的。

所以最赚钱的是悉尼奥运会,达到7.96亿美元。从间接拉动经济效益来看,1988年的汉城为65.72亿美元,1992年的巴塞罗那为177.4亿美元,1996年的亚特兰大为28.34亿美元,2000年的悉尼为113.51亿美元,2008年的北京为717.06亿美元。

08年以后,全球经济危机,然后增长放缓了。

现在这个情况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还有西方经济整体相对衰落,手里都没钱;全球化逆行,跨国公司不再大手笔了;网络冲击的电视广告快没有了。

2000年雅典亏了80亿美元、2012年英国亏了30亿英镑,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亏了100亿美元以上。

这种情况下,2032年,川渝需要亏多少钱?

搞奥运会推广自己的城市,得利的是川渝,花的钱很多来自全国的转移支付,凭什么让全国人民买单?

2024的巴黎,人家百年奥运,就是从法国开始搞的,法国人想重回大国角色,搞一下可以。

2028年的洛杉矶,人家硅谷赚的全世界的钱,电影赚的全世界的钱,现在全世界利润最高的地方,搞一下可以。

2032年最终定的布里斯班,人家给国内卖铁矿石,一年净赚600亿美元纯利润。

川渝有什么赚全世界钱的?

user avatar

希望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平息,世界上没有其他危险的流行病传播。

希望那时候世界和平,至少主要大国没有参与战争。

要是没什么意外,那时候我国是一个人均GDP十几万元人民币的中等发达国家。中部省区开奥运会也没啥,很多经济体量并不大的发达国家都开过奥运会,那时候成渝经济总量也接近加拿大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没有人提及”可能的竞争者“这个在”申办奥运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feature。

那么我在这里补充一下。

2032奥运会有一些竞争者,有些是搞笑来的(比如朝鲜-韩国,谁敢放心让这俩联合举办奥运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直在申办,重在参与……),有些则是真的想要借奥运之机宣传本国,提振经济。

目前来看,准备最充分,最有可能当选的,有两个


1: 印度 孟买

2:澳大利亚 昆士兰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去高新区,参加华为成都的一个活动,一路上看到不少其他行业的会议,很多挂着双城记的牌子,这个双城指的就是成都和重庆。

成渝两地已经成为了中国非常重要的电子制造基地,会上介绍了成都已经成为国内第四的面板基地,全球70%的ipad和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

当然这个会是在成都开的,主要吹得是成都的电子制造。前些年年重庆自从搞定富士康之后,电子制造也开始腾飞。

大家熟悉的可能是朋克重庆,灯火洪崖洞之类的网红要素,但其实重庆也是这些年快速崛起的工业城市。

长安汽车,达丰电脑(笔记本电脑制造商),重庆机电(重卡),力帆摩托,重庆钢铁集团,京东方,SK海力士半导体等等,都是重庆制造的代表公司。

两个城市被高铁联通之后,往后还会有很多的合作。

两个城市整合各自有的资源,比如电子制造,两个城市的供应链加起来就更加完整了。

再比如成都有汽车零件制造,整车要运出四川成本高,能不能成都制造零件,重庆组装,江运到下游?

当然我对于两个城市的制造还不太了解,也是参加了这场会才觉得挺有趣,开始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西部这边自然资源,人才储备,地理限制,都导致发展不如沿海一带。

我们看信通院发布的权威报告,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川渝不见踪影。

再看历年的百强数据,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越来越不行。

像江苏,浙江,广东一带,有着非常牛逼的轻工业制造,电子制造,大家平时逛精品店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包装后面的制造商,大部分都是这些地方的,从箱包到化妆品,皆出于此。

另外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的。

一旦形成产业圈,城市之间形成分工合作,才能有规模效应,带动周围产业的发展,在产业中建立城市的话语权。

所以对于成渝而言,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机会,这时候抱团能够拉住更多的产业,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只有实体产业才能救地方,互联网网红啥的,只是吸引年轻人过来的一种方法。

前些年成都互联网产业闹得厉害吧,寒冬一来,市场营销部门纷纷裁员,靠不住的。

川渝共办夏奥我觉得是好事儿,能拿下来的话,希望两地促进两地产业融合与人才流通。

日壳子吵嘴归一码,一起赚票子才是好老表。

user avatar

缓缓吧。奥运会在2040年前就别申办了。

user avatar

虽然个人主观上特别反奥运(商业职业的联赛杯赛才是王道)。但成都-重庆两城如果真的像报道说的那样,联合申请举办12年之后的奥运会,总体上应该还是利大于弊的。


有人拿雅典和里约破产说事,我不觉得这就有什么可参照的,成都和重庆不会、也不应该发展成川渝热内卢,同样北京汉城洛杉矶之类过往的成功,也不见得有照搬的价值。


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长远看,未来未知,还是要保有希望。

(另外申不申办这事吧,你我说的这些算个屁啊……)


之前写过一个奥运会相关的:如果某届奥运会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申办,怎么办?


先不提奥运会是否“劳民伤财”这件事,

……奥运会举办历史虽然长,但相比目前地球上城市的规模,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并不多。
从1896年至今,一共只有50座城市举办过。诸如巴黎、伦敦、洛杉矶、东京等城市都举办过多次。
这50个城市绝大多数都位于欧美,大洋洲只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1956)、悉尼(2000)举办过,南美只有里约(2016);亚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不算少,北京、东京、首尔、长野、札幌、平昌(后面3个是冬奥会,北京除了夏奥运还有2022的冬奥)。
可以看出来——
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座非洲、中美洲、中亚、中东、南亚这些地区的城市举办过,但这些地方并非没有符合申办条件的大城市。
即,世界上依然存在大量有潜在举办奥运机会的城市。奥运给一个城市带来的正面作用,影响力、全球认知、经济效应等,对上述这些未举办国家/城市来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还有一个关于过去申办城市的数据,

很多申办城市通常也会反复申办,比如申办狂魔洛杉矶(10次)、巴黎(6次)、罗马(8次)、阿姆斯特丹(6次)——上述4位最终申办成功也不过至多2次而已。
而像伊斯塔布尔(5次)、布达佩斯(6次)、马德里(4次)、布宜诺斯艾利斯(4次)都属于屡申屡不中的——只要它们经济回暖、民意提升,都依然有极大几率再次发起申请。


——这方面来说,对当下的成都-重庆(或者扩大点,整个中西部地区)都是一个再往上提升一下的机会。城市的认知度、全球的影响力、附带的经济效应、对中西部区域的长远正面辐射……还是有好处的。

64年东京、68年墨西哥城、88年汉城、92年巴塞罗那、00年悉尼、08年北京等,对当时城市和国家都有一个极大的加成。

某种程度上讲,2008年是北京作为首都后,最重要的一年。(可以看看这个问题下面的一些回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北京奥运会可能是北京有史以来制作的最漂亮的一张“城市名片”


奥运会从雅典至今,乃至后面2024巴黎、2028洛杉矶,是一个逐渐被审视被质疑的20年。大家都在反思奥运会的价值,以及奥运会这种模式是否与当下的职业竞技体育已经背道而驰了。

以至于出现特别强烈的抵制情绪,往往很多城市稍有申办意向,结果国民市民都强烈抗议。

所以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奥运会的申办确实有点尴尬,

奥运城市的确认方式也在改变,以往是距离举办前7年确定,但2024年和2028年,奥委会是直接选出两个城市,然后两个城市和奥委会坐下来商量,谁先办谁后办


但不见得奥运会一定会持续的走冷。在历史上,对奥运的冷与热向来都是有高潮和低谷的。比如,

80年代的低谷,一方面就是此前奥运的经济价值极低,直到84年洛杉矶奥组合的一系列运作,才奠定后续奥运的商业模式,因而90年代开始申奥又变得非常火热。

——历史发展总会有一个规律,很多相似的都会反复上演。在如今的低谷处看,兴许未来会更好(当然也可能更糟),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以五年十年来计,奥运会最近几十年也在发生改变(且以后应该会变得更激烈),当下奥运会对世界一级城市,边际效用递减,对世界二三级城市就不一样了。


然后,

近年很多申奥城市出现的低意愿甚至反感,大多数声音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欧美城市,如斯德哥尔摩、芝加哥等,最终退出申奥的原因多半为“申办成本高昂,场馆赛后使用率太低”,举办奥运投入资源太大当地市民也非常反对。但这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其实对体育运动非常热爱,他们反对的并非体育运动,而是举办这件事;
另一类则是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包括里约在申办甚至申办成功后,巴西国内都一直存在反对声,主要认为里约并不具备申办的条件,投入到奥运的资源完全应该放在其它方面来改善民生。
所以奥运会未来一定要做出改变,避免奥运会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代价昂贵的“奢侈品”。在保证赛事吸引力的同时,精简项目和降低举办的条件门槛,可能都是必须面对的。


——成都和重庆怎么看都与这两类城市区别巨大,没必要用什么雅典破产、里约血亏来作为证据,反过来很成功的,84的洛杉矶、88的汉城、08的北京等,也不见得成都和重庆就能照搬。

这对成都重庆是一个全新的机遇。

如果成功,成都-重庆两地共同举办奥运会也是一个新尝试。未来世界可能更大的发展出现在这些国际二三线城市,现在整个全球经济那么差,如果川渝能突围出借着奥运更进一步,这种机遇的正向效应应该还是更多些。


简单总结,

  • 全球城市举办过奥运会的没那么多,除去世界一级城市,二三级城市举办过的寥寥;
  • 对成都-重庆的影响力、知名度、经济等效应提升,肯定是积极的;
  • 奥运会这种4年一届的大型综合赛事不能只看当下,整个奥运周期和前后的各种影响能辐射数十年;
  • 当下奥运是低谷,未来难说。历史上奥运就是2、30年一个周期、冷冷热热这么过来的。它也在变;
  • 能申办奥运、能成功获得奥运资格,对川渝正向效应应该还是更多些;
  • 过往奥运城市的失败和成功范例都有很多,没多少可参照可照搬的价值。这对川渝是一个好机会,机会都包含风险,还是要对未来保有希望些。

主观上我反对奥运的形式,认为它很多与职业竞技体育的矛盾,正好是它落后性的体现。也没觉得这种综合性赛事(在花费如此巨大、需要投入资源如此多的前提下)有存在的必要。

希望奥运会自身的改变更迅速些。

奥运会很多项目的吸引力,较职业联赛/杯赛等已毫无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