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好斗,川渝人惧内,广东人好吃,上海人排外,这些算是歧视的话吗?

回答
这些说法,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仔细琢磨一下,确实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并且很可能构成歧视。我们不妨一项一项地来聊聊:

“东北人好斗”

来源与解读: 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源于对东北人性格的某种理解,比如他们可能说话比较直率,性情比较豪爽,在某些场合下会显得比较“硬气”。过去年代,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社会环境相对粗犷,可能也培养了一些敢于维护自己权益的性格特质。
为何可能构成歧视:
以偏概全: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性格也是千差万别。将所有东北人都贴上“好斗”的标签,显然是忽略了个体差异,是一种粗暴的概括。
负面联想: “好斗”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容易让人联想到暴力、冲突、不讲道理。如果一个东北人在任何场合都会被先入为主地认为“可能要闹事”,这无疑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看法。
影响沟通与交往: 这种标签会阻碍人们以平和、开放的心态去认识和接触东北人,可能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隔阂。

“川渝人惧内”

来源与解读: 这种说法似乎是说川渝地区的男性在家庭中比较“怕老婆”,或者说女性在家里的地位比较高,话语权比较大。这可能与川渝地区一些女性热情、泼辣、能干的形象有关。
为何可能构成歧视:
性别刻板印象: 它将“惧内”与男性特质联系起来,并以此来定义川渝男性。实际上,家庭关系是复杂的,伴侣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多种多样,不能简单地用“惧内”来概括。
对女性的误读: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在用一种调侃或贬低的方式来形容川渝女性的强势。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赞美,但如果落在不恰当的语境下,很容易被理解为对女性“控制欲”的强调,或者对男性“阳刚”特质的质疑。
家庭关系的矮化: 无论指向男性还是女性,这种标签都可能矮化了家庭内部的沟通和情感,将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化成一种单方面的“怕”或“强势”。

“广东人好吃”

来源与解读: 广东人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闻名,对于美食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研究。他们精于烹饪,善于品尝,并且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为何可能构成歧视(或者说,需要辨析):
“好吃”的解读: 如果“好吃”单纯指的是对美食的爱好和追求,那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点,而非贬义。广东人对吃的讲究,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潜在的负面联想: 然而,在某些语境下,“好吃”也可能被理解为“贪吃”,甚至带有“不顾一切地追求口腹之欲”的贬义。比如,有人可能会将其与“吝啬”(舍不得花钱在别的地方,只愿意花在吃上)等其他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区分文化认同与负面评价: 关键在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者的理解。如果只是欣赏广东人对美食的热爱,那是一种肯定;如果是在嘲笑或质疑他们,那可能就带有歧视意味了。

“上海人排外”

来源与解读: 这种说法通常认为上海人对“外地人”不够热情,不太容易接纳新事物或者与非本地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这可能与上海的城市特性有关,比如其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商业化、精致化的生活方式。
为何可能构成歧视:
“排外”的含义: “排外”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它暗示着一种不友善、不包容、固步自封的态度。
复杂社会现实的简化: 任何一个大城市,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人口流动极大的城市,都存在着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磨合与适应过程。将这种复杂的关系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排外”,是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个体差异。
对城市文化的误读: 上海人也许有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生活节奏,他们可能更注重效率,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己的方式,但这不等于“排外”。有时,他们所谓的“距离感”或“不热情”可能只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而非有意识的排斥。
阻碍交流: 这种标签会加剧误解,让外来者对上海产生负面印象,也可能让上海人在与外地人交往时感到压力或被误解。

总结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构成歧视,核心在于:

1. 是否将个别现象上升为群体特征: 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多样性。将极少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不具普遍性的特点,强加给整个群体,就是刻板印象,是歧视的温床。
2. 是否有贬低或负面的意涵: 即使是看似中性的描述,如果被用来嘲笑、贬低、或者建立一种“我们比你们强/你们不如我们”的优越感,就构成了歧视。
3. 是否基于偏见而非事实: 这些说法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而是基于一些零散的观察、道听途说,甚至是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
4. 是否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歧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人们在与特定群体的人接触时,先入为主地带着预设的看法,影响了真诚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所以,虽然这些说法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玩笑”或者“事实”,但从更严谨的角度来看,它们很容易滑向歧视的范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个体的行为和特质,而不是用简单的标签去定义和评判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用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认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文中有大量以东北人为例子的描述和解释,不代表我个人的印象和观点,请各位东北人不要见怪。

我们要先确定一下,我们要聊的是哪一种想法或者行为。

如果题目中所指的行为是:认为所有的东北人都好斗,所有的川渝人都惧内,那么这个人在道德上是一个歧视者,这种想法我们一般称之为偏见。当然,这样的人(至少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里)极少。

如果题目中所指的行为是:认为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好斗,但是东北人相对要更好斗一点,所有碰到一个东北人就预设其为一个好斗的人,并表现出来。那么这个人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歧视者,视其行为的严重程度决定其是否达到了违法的程度。这样的人,社会上是有一些的。

如果题目中所指的行为是:认为东北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更好斗一些,但不认为所有东北人都这样,碰到东北人也不会预设其为好斗的人,并表现出来。那么这个人并非歧视者,但他对东北人有一个群体印象。这种现象生活中比较多。


重点解释第三种行为。

1,群体印象不可避免

我说非洲人教育水平比较低,各位认吗?

我说东北人身材比较高大,各位认吗?

我说四川人身材比较玲珑小巧,各位又认吗?

其实,免不了还是会觉得我说的这几个对那些地区的人的印象没什么问题吧?

其实群体印象不可避免,你总是看到某群体中的人不断的表现出具有同一特点,很自然的就会对这群人有一种特别的印象。这其实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认识方式有时会出错,于是这时我们把这种印象成为成见,但当这种印象并未出错的时候,这对我们认识世界处理问题其实是有帮助的。

当然,为什么同样是印象,题目描述的几个就令人反感,而我说的这几个描述,相对偏中性一点。

2,你们反感的不是群体印象,而是不好的群体印象

如果我说东北人讲义气,够兄弟,豪爽。各位还会来责怪我对东北人这个群体有群体印象吗?

如果我说非洲的黑人兄弟节奏感好某能力强运动细胞好,黑人兄弟会来跟我说尽量不要用这种群体印象来描述别人吗?

其实你们反感的不是群体印象,而是别人对你们这个群体有不好的印象

不爽的原因说的更深一点,有两种:

一种是这种不好的印象毫无道理,完全是片面的,其实这个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根本没有这种特征。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常常可以通过举证等方式来进行反驳。比如女性的工作能力比不上男性,就会被无数的研究所反驳,故而女性工作能力比不上男性这种群体印象,为我们所抛弃

另一种是要面子不愿意承认反省不愿意承认确实如此。这种情况下我常常见到很多很无力的反驳,比如:你凭啥说我们东北人好斗啊?凭啥?东北那么多人,你都见过了吗?有好斗的也有不好斗的,你怎么能说东北人好斗呢?……………………

这种反驳,就是典型的拿个体差异来说事

3,个体差异不能否定群体有其特征

所谓的承认个体差异,不是说因为有了个体差异所以就没有群体特征了,而是因为有个体差异所以我们才只说群体特征而不说群体中的所有人都是这样。身为一个在成都读大学的海南人,我认为海南人和成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得好听叫安逸闲适不逐利,说的不好听呢,就叫懒。这点,我所见绝大部分海南人和成都人都是承认的。不是说海南人和成都人就全部都很懒,我见过海南的学霸,也见过成都的学霸。只是,群体特征确实如此,不能因为少数个体差异就否认这点。

最后我要坦诚,我是一个会对其他群体有群体印象的人。

上面所有关于东北人的描述和解释,都只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不代表我个人对东北人真正的看法。

但此处我要讲一讲我对东北人真正的看法。认为我说的不对,可以尽管点反对没帮助,到评论里骂我也没关系,我敢说就敢承担被骂的风险。

海南为什么不富裕? - 李东昊的回答

很多海南人或者去过海南的人,都会感受到东北人宰客的厉害,此种疯狂程度绝对尔尔,而是真正影响到了三亚的物价和三亚人的生活。故而当我还在海南的时候,就已经对东北没什么好感了。此种感受很多海南人三亚人都有。

上了大学以后,我倒是对东北的姑娘们没什么看法,曾经还喜欢过一个东北姑娘,不过东北的汉子倒都有一个特点:装逼,什么意思呢?就是当面跟你拍胸脯说学长这事我一定搞定,快到时候了你问他,结果啥都没干。大一的时候什么部门都要加,你问他有没有时间参加活动,又是胸脯拍的啪啪响,临了什么活动都不来。这可不是我们的活动本来就没什么人来,到位率基本是90%以上的,东北汉子就是不来。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很多学长学姐都有此感,我东北来的学妹也都承认确实如此。

当然,这不会影响我对所有学弟不分地方的一视同仁。


最后说明一下,我的答案中没有使用刻板印象一词,是因为我认为刻板印象这个词实际上并不准确,具体情况我和

@Law Don

在他答案下的评论中有解释,摘抄在此:

李东昊

仅限男性如无客观原因,那么我国法律是禁止的,只不过没人会去告,所以企业也不管。另外,我总觉得最开始的三个单词中,第一个单词的翻译是有问题的,我总觉得应该翻译成群体印象,而非刻板印象,因为此种印象未必是刻板的


Law Don

(作者) 回复

李东昊

对,所以这种情况肯定是歧视。关于“刻板印象”这个,这个概念我第一次见到的是英文,不知道啥意思查的字典,查出来的“刻板印象”这四个字,完全不知道根本概念倒地是指的什么,后来是professor解释的多了我才大概明白。我之所以还用刻板印象来翻译stereotype, 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用这个词来表示stereotype。很多东西叫出来是明显错误的,不过因为大家都那么用所以就不改了。就好像陕西肉夹馍一样, 明明是馍夹着肉,却叫成肉夹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