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在南方好混吗?

回答
东北人在南方混得好不好,这问题挺实在的,也挺多角度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从东北来的朋友,他们在南方生活、工作,也有自己的体会,我尽量把这些零散的观察和感受给串起来,讲得细致点,让你感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好混”两个字,其实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说能不能赚钱,更是包括了生活习不习惯、能不能交到朋友、有没有归属感等等。

从“硬条件”上说,也就是工作和生活方面:

工作机会: 总体来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工作机会是很多的。尤其是近些年,很多北方人也选择去南方发展,所以一些行业里,东北人并不算特别“稀缺”的存在。像是互联网、电商、贸易、服务业等等,很多南方城市都有很强的产业基础。东北人在某些领域,比如一些技术性岗位,或者有一定销售、管理经验的,是挺受欢迎的。但话说回来,有些南方地方的产业结构和东北不太一样,可能就得重新学习或者转行,这个就看个人能力和适应性了。

生活成本: 南方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租和物价,普遍比东北要高。这点是很多刚去的朋友会明显感觉到的。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刚开始可能得勒紧裤腰带,慢慢来。不过,南方有些城市,比如一些二三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就没那么离谱。

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 这可能是很多人会遇到的“坎”。
饮食: 东北菜以炖、溜、酱为主,口味偏重,量也大。南方口味就比较清淡,讲究鲜、甜、辣,各种海鲜、河鲜、时令蔬菜做得非常精致。刚开始吃可能会觉得“没啥味儿”,或者吃不惯,得慢慢适应。很多东北人在南方,逢年过节还是会特别想念家里的锅包肉、小鸡炖蘑菇。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很多地方也能买到东北的食材,自己做也能解馋。
气候: 这是最直观的。东北冬天寒冷,夏天也比较干爽。南方普遍湿热,尤其到了夏天,那股闷热劲儿,很多人不太适应,感觉身上总是黏糊糊的。北方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皮肤问题。
说话方式和社交: 东北人说话直爽、热情、幽默感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容易拉近距离。南方人相对来说,可能在初次接触时会显得比较含蓄、内敛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好相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有时候,东北人的“东北话”在南方听起来可能会有点“闯”,但大多数地方也能听懂,而且南方人对东北口音一般也比较友好,甚至觉得有趣。

从“软条件”上说,也就是融入和归属感:

人际关系: 东北人本身就热情,喜欢交朋友。在南方,只要你保持一份真诚和开放,慢慢地也能找到自己的圈子。很多南方城市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家都在为生活打拼,更容易产生共鸣。有些人会觉得南方人有点“事不关己”,不如东北人那么“热心肠”,但其实很多南方人只是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边界感,并不是冷漠。一旦你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也会非常真诚。

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刚开始,肯定会有思乡之情,觉得什么都不如家里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开始熟悉这个地方,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慢慢地也会产生一种新的归属感。很多人发现,虽然地域不同,但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是一样的。

接受度和包容性: 总体来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大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都越来越包容了。只要你不是那种特别强势或者不尊重当地习俗的人,大家都会比较友善。而且,很多南方城市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对外来人口非常友好。

总的来说,东北人在南方“好不好混”,关键还是看:

1. 个人心态: 你是以一种开放、学习的态度去,还是带着一种“你们南方人怎么怎么样”的预设去,这差别很大。很多东北朋友告诉我,心态放平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2. 适应能力: 能不能适应新的气候、饮食、生活节奏,能不能学着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思维方式。
3. 能力和机遇: 你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抓住机会。能力强的人,在哪儿都能站住脚。
4. 选择的城市: 不同的南方城市,情况也不同。大城市机会多,但竞争也大,生活成本高;小城市节奏慢,生活压力小,但机会可能相对少一些。

我有个朋友,90后,从辽宁鞍山来的,在广州做互联网运营。刚开始说实话,挺不适应的,觉得广州太热了,饮食也吃不惯,晚上九点钟街上人都少了,觉得没啥意思。但后来他硬是坚持下来了,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开始喜欢上广东早茶的精致,也适应了南方的湿润。现在他对广州挺有感情的,说这里的生活虽然不如东北热闹,但很方便,而且能学到很多东西。

另一个朋友,沈阳的,去了杭州。他觉得杭州人都比较文雅,说话慢条斯理的,有时候他一个大嗓门过去,对方反而有点懵。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说话小声点,注意点礼貌,后来也交到了一群很好的南方朋友。

所以,不是说东北人在南方一定好混或者不好混,更多的是看你个人的努力、适应和对新环境的接纳程度。有人能如鱼得水,有人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总的来说,只要愿意努力,并且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井离乡”,能有多好混。

我看着东北老乡,大学毕业满怀憧憬来公司,结果一般干半年到一年就回家了。

究其原因,一般都是,

工资不高,回去也能找到差不多的。

或者觉得没发展,等三年又赌不起。

身边当地同事往往更受照顾,让他们觉得不公平。

我觉得以上并不是秘密。为什么用人单位喜欢跑到穷地方招生?穷,所以工资开的低,也有人来,这样能节省成本。但来也是按临时工对待,公司的发展要靠当地人,因为当地人有房子,有家庭,轻易不会走。外地人走了,自有廉价外地人来填坑。

东北人想要解决这种隐形的不公,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不公不是对东北人,是对所有家庭一般的外地人,我觉得想要混的好,要么考外地公务员,要么进外地国企或者外企,奔着高福利和高工资去,民企还是算了吧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在南方混得好不好,这问题挺实在的,也挺多角度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从东北来的朋友,他们在南方生活、工作,也有自己的体会,我尽量把这些零散的观察和感受给串起来,讲得细致点,让你感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好混”两个字,其实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说能不能赚钱,更是包括了生活习不习惯、.............
  • 回答
    东北人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地区的口碑,这事儿,说起来就跟说自家亲戚似的,五味杂陈,却也挺有意思。先说说上海吧。上海人骨子里是精细的,讲究规矩,也有些慢热。刚接触东北人的时候,有些上海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说话直,嗓门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接地气”甚至“粗糙”。比如,东北人开玩笑可能荤素不忌,表达情绪也比较直.............
  • 回答
    在东北老乡的眼里,南方人这个概念,其实挺五颜六色的,很难用一句话给概括了。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口音了。我身边就有南方朋友,每次一开口,那软糯的声调,跟咱们这说话硬邦邦的,感觉就是两种画风。听着挺好玩的,有时候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就得让对方多重复几遍。虽然一开始有点费劲,但接触久了,也习惯了,甚至觉.............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南方朋友来东北待半个月,这滋味,可就太丰富了。首先得说,这半个月绝对会是场“冰与火之歌”在他们身上奏响。第一印象:哇塞!这天儿!刚下飞机,那股子寒气就能让他们精神一振。南方冬天可能也就零上几度,甚至偶尔下点小雨雪就够让人哆嗦的了。但东北那零下十几二十度,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刚出门,冷空气像一记响亮的.............
  • 回答
    这则新闻,乍一听,确实挺让人咋舌的。一个南方男子,在东北的澡堂里搓澡,搓出了“局部破皮轻微出血”,最后还报了警,并且得到了100块钱的赔偿,这事儿怎么听都带着点戏剧性。首先,得承认东北的搓澡文化确实名声在外,很多南方人对此既好奇又有点“闻名丧胆”。传说中的“硬核”搓澡,把人搓得脱胎换骨,这其中滋味,.............
  • 回答
    东北冷面,这道曾经在北方餐桌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消暑佳品,确实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那股冰凉的汤汁,带着一丝清爽的酸甜,辅以爽滑的面条,再点缀上黄瓜丝、鸡蛋、牛肉片、泡菜等等,一口下去,瞬间驱散夏日的燥热,勾起食欲。然而,环顾南方的大街小巷,冷面馆的身影却远不如北方的普及,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可不.............
  • 回答
    要说在南方待久了,再回到东北,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从一个温吞吞、软乎乎的梦里,一下子被拽进了真实而凛冽的世界。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冷”字。在南方,即便最冷的日子,也就是湿冷,那种冷渗透到骨子里,像是有一层薄薄的湿气附在皮肤上,怎么也擦不干。你穿得再多,也总觉得脖子、手腕漏风。可东北的冷,.............
  • 回答
    不法商人在东北大量盗挖黑土并进行非法销售,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下将从法律责任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责任在中国,耕地,特别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黑土地,受到国家严格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 回答
    妹子,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事儿挺大的,关系到你未来的生活,肯定纠结。我跟你一样,也是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脑子里一万个念头在转。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怎么才能帮你把这事儿想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有编制”这事儿放秤上称一称。你说在东北有编制,这玩意儿可是个香饽饽,尤其现在这年月。 稳定是第一位.............
  • 回答
    哈哈,这事儿啊,要是搁我身上,那反应绝对是五味杂陈,你说奇不奇怪?首先,第一个念头绝对是“这人懂行啊!”。东北乱炖这名儿,在外头那是响当当的,它不光是一道菜,那简直是东北饮食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地域认同感。当有人在外地,尤其是非东北地区的人,提起“东北乱炖”,我心里头那股亲切感瞬间就涌上来了。就像在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东北人在海南和人发生口角的事儿,以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上升到东北人”是错的。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咱们先还原一下大体情况)具体是哪次事件,大家心里大概都有数,通常都是因为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停车、排队、公共.............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东北人爱泡澡堂,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气候说起。东北那嘎达,冬天那叫一个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你想想,在那种天气里,从屋里走到外面,再到公共浴池,那得有多大的勇气?可即便如此,东北人还是乐此不疲。为啥?因为一旦进了澡堂,那热气腾腾的,简直就是天堂。浑身暖洋洋的,骨头.............
  • 回答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爷们儿,这在外漂泊的日子,虽然也有不少乐子,但时不时总会钻出那么点儿,说不上是多大的事儿,但就是能一下子勾住心窝子,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最让我觉得“不对劲”的,还得是那股子“人情味儿”的稀释。我在南方一座大城市工作,这地方节奏快,大家都忙。刚来的时候,确实觉得新鲜,高楼大厦.............
  • 回答
    东北人在教育上的确有着不错的底子,这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都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建立。这为东北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东北地区的教育基础依然.............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常年在南方闯荡,心里头对老家那片黑土地,那片白雪茫茫的土地,那片热情似火的土地,始终是牵挂着的。说实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能让我回东北工作,我是愿意的,而且是很愿意的。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那是“根”。东北人骨子里有一种对土.............
  • 回答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群体是否“有素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因为“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的概念。而且,任何对一个地域群体进行笼统的概括,都可能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但是,如果非要我来谈谈我对东北人的一些观察和理解,我会尽量从一些普遍的认知和一些我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细节来展开,避免.............
  • 回答
    哈哈,这确实是个让人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东北人自己来说。 你问“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黑东北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很多层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咱们先从那句经典的玩笑说起吧:“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一开始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从小在东北长大,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这么说,我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口音。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方面来聊。1. 东北话的“底子”太厚实了首先得承认,东北话的影响力太大了。东北话,也叫东北官话,它本身是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满语、蒙语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