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南方人,江西,在东北,黑龙江,待过半个月,冬天1月份。说说什么体验。
1,东北的冬天一定比南方冷,毫无疑问。南方比北方冷,这句话,百分之百有问题。黑龙江冬天零下30度,江西冬天零上几度。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湿度,什么魔法攻击,事实就是东北冬天远比南方冷。口罩带了一会,在外面结冰了,手只要露出来,来一阵风,绝对感觉热量带走一大片,穿了衣服也能感受到抽丝剥茧的热量流失,冷到没有办法。根本没有办法在室外待很长的时间,走一段时间就得去室内取暖。所以东北的冬天基本上外面没有什么人,没有南方来的热闹,大部分东北人还是选择窝在自己家里,有暖气坐沙发上吃雪糕,还是挺开心的。
冬天外面有挺多雪的,一片一片,即使融化也不会融化所有。一下雪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这一点南方孩子应该没有见过,而且雪是散开的,像沙子一样。
2,东北的饮食方面,面食,米饭都有,与南方主要吃米饭不太一样。而且东北菜普遍没有什么辣椒,即使有也是没有辣的那一种,对于南方大部分省份来说应该吃不太习惯。
东北的冬天肉食为主,蔬菜比较少,虽然有凉菜,但是相较于南方荤素搭配来说,还是肉类占比更大,吃肉多,蔬菜少的后果就是容易便秘。并且北方的气候相较于南方,尤其是室内更为干燥,需要常喝水,不然整个人会感觉起床的时候,被抽干一样,嗓子很难受。
再说回饮食方面,北方菜有锅包肉,地三鲜,各种炖菜,就种类来说,不会比南方菜种类多,这一点我在点外卖的时候也能看出来,蔬菜种类比较少,口感不如南方菜精致,这是个人角度说的(说我不客观的可以走了)。就自己来说,在这边吃了半个月,感觉饮食比较干燥,面食没有水很难吃进去,不像南方的包子馒头那样水分充足非常松软,北方的感觉比较实心,吃饭必喝水。
如果说要去的话,可能得自己准备点榨菜,或者其他自己吃得惯比较好携带的罐装食品,不然到时候可能挺难适应的。我在北京待过6年,来这边吃了半个月,还是难以适应 。
3,语言习惯。南方由于方言比较多,就江西而言,不同地方的方言我自己都不太能明白,东北地区说的都是普通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东北话语速的情况下,南方人也听不懂,虽然是普通话,但是也会有很多俚语加入,会导致交流障碍。之前有个黑龙江的女朋友,给我普及了很多东北俚语,但是依旧有些交流障碍,所以,若没有去过的话,先在网上查一下东北俚语再去的话,能少很多疑惑。
4,风土人情。东北人热情,这一点是没得说的,相较于南方人的情绪内敛,东北的热情是外放的,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马上给你展示出来,把自己认为好的菜给你夹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会有种让你觉得热情的自己不好意思。
而较于南方来说,虽然热情,但是当你说了不用的时候,对方不会进一步要求,东北地区,会觉得你不好意思,还是会继续给你,这一点会很不适应,有一种领地被侵犯的感觉。
没有办法评价哪一种好与坏,东北的热情感觉能融化一块哪怕是冰封好多年的坚冰,非常适合本身内敛的人融入大集体。南方的热情感觉是溪水里面的不同石头,自己有自己的独立,热情就像是周围绕着的溪水一样,更尊重各自独立,也会互相客气,互相照顾。
5,回到问题本身。南方人在东北待半个月会怎么样。以本人最后回家的感受来说,不适但是又带着理解。
气候严寒干燥的不适,蔬菜水果缺乏的不适,烹饪方法的不适,过于热情的不适。
对气候严寒导致的饮食习惯不同的理解,对人文习惯导致的热情过度的理解,对北方以及南方各方面冲突的理解。
6,以上都是我的个人体会呀,每个人体会都会不一样,具体如何还得身体力行。
会涨十斤肉
我去年疫情期间,在东北老家待了两个月。
结果就是:
我在南方打工积累下来的冻疮,脾胃虚寒,胃部反酸全好了。。
十多年前,曾经领过一个南方客户(胡建人)跑市场,在东北转了一圈。
那时候我们都二十来岁,很穷。出差标准是80一天。
我们两个哪便宜住哪,省下的钱全变成氽白肉酸菜锅包又怼肚子里了。
正好有个经销商的亲戚杀猪。我们就借机考察新市场为名,流窜到岫岩农村去了(辽宁某县城)。正好是周末,我们打算在那里住三天,就给了经销商她二婶五百块钱。
五百块钱,在零几年还是挺值钱的。东北人也直爽,二婶家猪啊,鸡啊,都是敞开了吃。
当时是11月份,来了股寒流。我就领着胡建朋友烧炕。话说点火烧炕这个技能,是东北70后的天赋技能,现在已经失传了。
胡建朋友从“哇噻”一直学到了“把柴火支棱起来,整利正点上火,再往炕洞里Se俩地瓜。”
还有很多新词,比如“烙腚”,“顾涌”,“捅咕”……
前两天还好,怕冷把炕火烧太旺了,第三天早上这厮直流鼻血。
经销商他二婶看见了,就跟他说,你不能睡火炕,婶子晚上就给你找个暖被窝的……
很多年过去了,我和胡建朋友都老了。
前几天,我的胡建朋友还在微信上跟我说,总忘不了咱们在东北那一阵儿。
我们一起数着钱算日子,满东北寻么好吃的。
一起坐最慢的绿皮火车,满车厢都是方便面味儿。
但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个经销商的二婶……
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出差那么久,等了一天,眼睛都绿了……他把钱都准备好了,还在想二百块钱够不够……
打死他也想不到,二婶晚上拎过来了一只猫……
苏州人~曾在2018年年初有幸在东北待过一个礼拜…
不知道哪个缺德的小可爱说出了那句风靡全网的“北方是物理伤害,南方是魔法伤害”,我秉承着胖子尤其不怕冷的原则,把我老婆生拉硬拽拉到哈尔滨。
刚下飞机的时候,还在扶梯上时,感觉到鼻子有点不对劲,伸手一摸,鼻毛冻住了!冻得严严实实!零下三十多度,这是东北给我这南方狗来了个下马威。
在哈尔滨住了一晚,早起凌晨四点多去赶火车,刚出酒店门,一股大风直接劝退我和我老婆,我说要不就在酒店里点点外卖吧。我老婆秉着“来了来了,钱都花了”的宗旨,把我给直接拉到火车站。
微博和朋友圈里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在火车上拍的雪景。
最让我感受到东北无情的,是在秃顶子山山顶,白雪皑皑,零下四十多度,眼睫毛沾满冰霜,手机和单反瞬间没电,我脱下手套捣鼓了一会,小手指头冻僵,伸展不得。最后,靠我老婆,拍下了这几张照片。
最后就是雪乡,这没啥好说的,贵是贵了点,但还能接受,也不算冷,毕竟人多吧,也有可能来了几天冷习惯了。
东北菜简直是长在我的胃上,粗犷但不粗鄙。在亚布力民宿的周边,吃到了迄今为止最好吃的小鸡炖蘑菇。大铁锅支在水泥砌的灶膛上,老板娘儿子劈柴生火,老板娘依次把小笨鸡、榛蘑、粉条子倒入锅中,最后放入几个酸菜馅的包子。
掀开锅盖的瞬间,浓郁的香味直冲上来,眼镜上满是水蒸气,也顾不上拿纸巾擦了,直接推到额头,捞起一个馒头就往嘴里塞。馒头浸满汤汁,像是少女脸蛋吹弹可破。尤其是榛蘑,鲜味直冲天灵盖,回家后念念不忘,在网上买了好几袋榛蘑。
只可惜我和我老婆只顾着吃,忘了拍照了。想起来的时候,已成一锅汤底了。
还有在中央大街上吃到的猪肉酸菜炖粉条,锅包肉和水饺。
网上一直有黑东北的人,亲身经历后发现,东北其实蛮不错的,等我儿子再长大点,也带他去趟东北感受感受白雪覆原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