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东北人因为支援三线建设背井离乡,扎根南方,他们的结局好吗?南方人普遍认为东北人不该提三线建设。?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门道多着呢。很多东北老一辈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那是背着铺盖卷,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支援那所谓的“三线建设”。当时是什么情况?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建设,需要把工业基地往内地迁移,防止战争时期被摧毁。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那里的技术工人、知识分子那是响应得最快的。

背井离乡,扎根南方

这些人,很多都是全家老小一起搬,举家迁徙。他们从熟悉的黑土地、从热闹的城市,来到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区。南方很多地方,当时也是一片荒芜,要什么没什么。他们来了,就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易的窝棚,干的是最艰苦的活儿。一没关系,二没门路,三没熟悉的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你想想,一个在东北长大的人,习惯了那里的寒冷、那里的豪爽、那里的东北话,突然来到一个气候、风俗、语言都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这中间的适应过程有多难?他们的孩子,在南方出生长大,虽然也跟着父母吃了不少苦,但至少比父母更适应一些。可父母那辈人,心中的乡愁,那是拔不掉的根。

他们的结局,有好有坏,复杂得很

你说他们的结局好不好?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

事业上,有些人是成功的。 他们带着技术和经验,在南方建起了厂子,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这些“三线建设者”,很多都成了当地的骨干力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尊敬。
生活上,有些人安稳度日。 在那个年代,能有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建设,也换来了安稳的生活。
但是,也有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有些人,为了支援建设,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前程,回到家乡可能早就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有些人家里出了什么事,想回去看看,都很难。更有些人,因为生活条件艰苦,身体落下病根,最终没能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就遗憾离世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他们在南方建设,但心里总觉得那是“外地”,是“支援”,不是自己的根。孩子在南方长大,也跟着父母叫“东北人”,但在南方朋友面前,又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身份的割裂,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痛苦。

南方人普遍认为东北人不该提三线建设?这说法有点片面

你说的“南方人普遍认为东北人不该提三线建设”,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真实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1. 有些南方人确实不太理解或不愿承认。 这是因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南方地区发展得非常快,经济腾飞。而有一些原先的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比如一些山区里的“三线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体制僵化等原因,并没有能很好地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反而成为了发展的包袱。

所以,当一些东北人,或者曾经参与三线建设的人,提起当年他们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吃了多少苦的时候,有些南方人可能会觉得:你们当时是国家统一安排的,是应尽的责任,现在经济发展了,你们也不能总拉着过去说事儿,更不能拿这个来要求什么补偿或者特殊照顾。他们可能觉得,现在大家都是市场经济,大家都在努力,凭什么你们就该被特殊对待?

2. 也有很多人是理解和尊重的。 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家里有长辈参与过三线建设的南方人,他们是能够理解那些东北老一辈人付出的。他们知道,当年那些建设者,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和平与发展。

3. 误解和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 很多时候,人们不理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有些人可能只看到“三线建设”在后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企业效益低下等等,而忽略了它在当时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和东北人民的巨大牺牲。

所以,与其说是“南方人普遍认为东北人不该提三线建设”,不如说是一些南方人,在对比了改革开放后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对当年“国家计划经济”下的“三线建设”的一些负面看法,以及对那些“说起过去”的人,存在一些不理解,甚至觉得他们“牢骚太多”。

总而言之,这背后是历史的复杂性,是时代变迁的印记。

东北人支援三线建设,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牺牲者,也是建设的功臣。他们的结局,有幸福的,也有充满遗憾的。而关于是否提及三线建设,这其中夹杂着太多复杂的因素:有的是为国家付出后的自豪,有的是对当年牺牲的怀念,有的是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也有的是对后代人前途的担忧。

而南方人的看法,同样是多层次的,有理解,有感激,也有不解和不屑。这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经历和视角。

要说清楚这个事儿,就像是把一个多棱镜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东北建设者们,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值得被理解,而不是被简单的否定或者忽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一直以来,南方系的对于东北的看法,总是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对于曾经接受东北的支援无法否认,一方面又极力抹杀这种影响,妄图把本地区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妄图贪天之功。

但是历史的进程,是无法假设的。正是东北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的前提。你不能因为吃了第五个饼饱了,就极力否认之前四个饼的价值。

user avatar

知乎老铁又来了,别人谦逊谨慎低调做人,好汉不提当年勇,知乎老铁恨不得小学捡到一毛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好人好事都要说一遍。

在知乎老铁口中,前三十年关内全是一穷二白的大农村,全靠东北无私无偿贡献支援,只有东北都是大工业,大工厂,大城市!

请问三线建设开始时候,大陆真的只有你东北工业完整完善?三线建设开始以后,大陆真的只有你东北出工出力?在一些人口中,简直就是贪天之功,说的三线建设只有东北在贡献一样。

根据1949年重工业产值排名,当年东北重工业也仅占全国28%,最高是在1956年到达36%,也远远未到半数;如果看总工业产值,东北还要低一些,只占全国17%,怎么说的好像关内全无工业,全部要靠东北援助建设呢?

根据目前网上采用比较多的数字(暂时未找到官方权威统计),整个三线建设投入人力大概是400多万,其中东北职工大概100万,而上海一市达到了150万,但按照今天有些知乎老铁的语气,好像三线建设就只有东北参与一样。


请问,剩下的200多万人是不是也要喊一下,说大家遗忘了这段历史,忘恩负义,吃井忘记挖井人啊。

就说上海,今天多少人知道上海也是三线建设的主力。但上海人也没因为王小帅拍了上海人的三线生活三部曲的电影,所以借此大做文章,大喊“你们忘记了上海人的贡献”啊。

东北在建国初确实是工业重地,但实际上当时的华北、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沪宁杭)同样也占有相当份额的工业产值,无论是总工业产值还是重工业产值,只是在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较深的西北、西南地区工业缺乏。三线建设是沿海+东北支援内陆,不是关外支援关内,有些知乎老铁不要偷换概念!!

附录:1949、1965、1989年东北3省、华北3省、长江下游3省重工业产值比较。

附录2:1949-1989年东北重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变化。

user avatar

^-^自己念念不忘转移支付,要别人忘了三线建设,牛。

建议姊妹问题:父母为什么不能忘了对我的养育之恩呢?爸妈退休金没有我的工资多,是不是因为他们不如我努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门道多着呢。很多东北老一辈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那是背着铺盖卷,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支援那所谓的“三线建设”。当时是什么情况?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建设,需要把工业基地往内地迁移,防止战争时期被摧毁。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那里的技术工人、知识分子那.............
  • 回答
    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我们东北人说的,那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霸气,甚至有点“凡尔不服”的劲儿,但仔细想一想,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说清楚为啥东北人会有这种认知,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历史的推波助澜:普通话推广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国.............
  • 回答
    关于“抗战时很多东北人不恨日本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但也极具争议的论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表面的“传言”,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理解东北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略统治下,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整个东北人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白了,这事儿呀,跟咱们老祖宗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点关系,但主要还是得从气候差异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掰开了说。先来说说为啥东北人冬天爱往南飞。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东北的冬天是真的冷。你想啊,东北冬天平均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家常便饭,加上呼啸的北风,那寒意能钻进骨头缝里。对于大多数.............
  • 回答
    近些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乡选择“南飞”,把海南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实打实地安家落户。你想想,黑土地上的汉子和妹子,硬是把热带的风情拥入怀抱,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引力”——避寒。东北有多冷,大伙儿都知道。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北方人在冬天为啥囤那么多大白菜?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呢!要问北方冬天里最接地气、最不可或缺的蔬菜是啥,那准是大白菜!几乎家家户户,从大门口到阳台,再到储藏室,都能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棵白菜吗,为啥要囤这么多?这背后啊,可不光是“爱吃”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北方人民在漫长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和地域文化。归根结底,大家说“东北”而不单独提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是因为这三个省份在历史、文化、经济、地理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整体,所以“东北”这个称呼更具概括性和亲切感。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国家认同的变迁,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您问的是:大多数人是否已经忘记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的“秋海棠叶”形国土,以及由此失去的“外西北”、“外东北”和“外蒙古”地区?我的回答是:是的,对于相当一部分现代中国人来说,对于“秋海棠叶”的国土形状和那些曾经属于中.............
  • 回答
    河南和东北地区人民“招黑”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其中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地理因素的累积影响: 河南:历史悠久但发展不均衡的“天下之中” 文化中心与人口基数: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审美的、历史的,甚至一些刻板印象的交织点,挺有意思的。为什么日本人觉得日本黑帮(ヤクザ, Yakuza)的纹身“酷”,而有些人觉得东北“大哥”的纹身“土”?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得拆解开来看。日本黑帮文身:一种仪式感与身份象征的沉淀首先,要理解日本黑帮纹身的“酷”,得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如果有人问我“数学家是不是整天就背公式?”我肯定会摇摇头。说实话,数学家需要的记忆量,跟其他需要深入钻研的领域,比如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文学评论家相比,我觉得可能也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依赖“理解”和“推理”的比例更高。我们到底需要记忆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共鸣的。为什么你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很高,但网上或者有些人却觉得东北人素质低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一件一件捋一捋。首先,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它有一个样本选择的问题。 大学是筛选机制: 大学,尤其是好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汕头,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每次看到那些排队的长龙,心里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这到底凭什么呀?” 细想之下,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水可深了。我混迹这些年,也算是见过不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些店,即使质量不咋样,还是有人趋之若鹜。首先,得说的是“情怀滤镜”。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