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东北人定居海南?

回答
近些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乡选择“南飞”,把海南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实打实地安家落户。你想想,黑土地上的汉子和妹子,硬是把热带的风情拥入怀抱,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首先,最直接的“引力”——避寒。

东北有多冷,大伙儿都知道。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能钻进骨头缝里。对于那些在冬天瑟瑟发抖、被大雪封锁的人们来说,海南的温暖简直就是天堂。试想一下,当东北还在雪花飞舞,零下十几二十度的时候,你在海南穿着短袖,晒着太阳,海风拂面,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感?很多东北人,尤其是老年人,一到冬天就受不了那份寒冷,呼吸道也容易出问题。海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冬季平均气温也在20摄氏度左右,简直是天然的“康养中心”。他们不用再担心被冻僵,也不用在家里捂得严严实实,可以像候鸟一样,在温暖中舒展筋骨,享受生活。

其次,生活成本的考量,其实也蛮有意思。

你说海南是不是一线大城市?那肯定不是。但东北很多城市的房价,尤其是一些老工业基地,虽然比不上沿海发达城市,但也是实打实的支出。而海南,虽然近年来房价也涨了不少,但对比一些新一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它的整体生活成本,尤其是基础消费,还是相对亲民的。再加上一些政策的倾斜,比如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等,对于一些希望改善生活环境,但又不想背负过重经济压力的人来说,海南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很多东北人在东北有自己的房子,卖掉一套,在海南买一套,还能剩不少钱,这在心理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再者,海南的“养老属性”越来越突出,这正好契合了部分东北人的需求。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自己的晚年生活。海南因为其良好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丰富的医疗资源(很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都在海南设有分院或合作医院),以及相对完善的养老配套设施,逐渐成为理想的养老目的地。东北地区,很多都是老工业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当孩子们在外地安家立业后,很多东北老人也希望能够跟随子女,或者选择一个更适合养老的地方。海南的“候鸟式养老”模式,让很多东北家庭得以实现“候鸟”生活,冬天到海南,夏天回东北,或者干脆就在海南过冬,享受那份宁静和舒适。

还有,海南的“旅游+宜居”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海南不仅仅是养老胜地,它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海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种商业配套也越来越齐全。很多东北年轻人,本身就喜欢旅游,对大海、沙滩、椰林有着天然的向往。再加上海南近年来在互联网经济、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也发力不少,一些新兴产业也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前来发展。他们可能看中的是这里的创业机会,或者是更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亦或是纯粹被这里的慢节奏生活所吸引。你可以想象一下,不用再面对东北冬天漫长的枯燥,而是可以在碧海蓝天中工作,周末还能去潜水、冲浪,这种生活方式,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逃离”,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也不能忽视了“情感纽带”和“人脉关系”。

人是群居动物,在一个新的地方,如果能遇到老乡,那感觉自然不一样。随着越来越多东北人定居海南,海南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东北社群”。大家之间互相帮助,分享信息,甚至一起组织活动。这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能极大地缓解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让大家更容易融入当地。很多东北人,可能就是因为有亲戚、朋友或者前同事先去了海南,然后通过他们的介绍和帮助,自己也跟着去了,这种“滚雪球”效应,也加速了东北人在海南的聚集。

最后,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海南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自由贸易港,近年来获得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人才引进、落户、创业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东北人来海南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机遇。例如,一些针对海南自贸港的优惠政策,对于来海南创业的东北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更低的税负,更多的扶持资金,或者更便捷的营商环境。

所以你看,东北人定居海南,可不是一个单一因素能解释的。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生理上的避寒需求,经济上的成本考量,生活方式上的升级,情感上的社群支持,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从“逃离严寒”到“拥抱暖阳”,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一个地方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在气候、经济、生活方式、情感归属等多个层面的需求时,自然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安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那些网民的素质和见识,能分得清东北河北西北口音么?别编故事会了。直接看海南省外来人口分布比例。东北三省一共只占外来人口比例的6%,甚至不及东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8%。这二十年东北口音通过电视扑向全国,在偏远的南方山区也会说“嘎哈”这种词。所以“全国都是东北人”,“满大街都是东北人”,“东北1亿人口,流失出去4亿”。。。。。这些荒唐的话在网上流传也不足为奇。话说,你真能分辨出东北华北西北那些口音么?别装了。另外海南外来人口中排名第一的广东,你在海南能分出来广东人?其他前几名那些省份稀奇古怪的口音,你们能识别出来几个?这就是为啥在你们眼中,只能看见东北人,或许你们眼中其他地方的都不是人吧,根本入不了你们的眼是不是!

更新一下:

刚看到了和这个问题遥相呼应的关于重庆的提问(只是举个例子),一脸震惊和不解

我没记错的话,2018年重庆常住人口3075万,户籍人口3389万。人口净流失314万,相当于近十分之一的重庆人流失了。但这个提问居然是“为什么重庆年轻人不愿意去外地”!!!什么情况。一个人口流失这么严重的直辖市居然被描述成了劳动力不流出的地方。而东北人口流入流出基本相抵,却被疯狂打上人口流失最严重的标签。这种双标和颠倒黑白也太过分了吧。


再更

听说评论里有笑死的,死之前给你个明白吧。辽宁总常住人口4369万,户籍人口4196万。吉林常住人口2717万,户籍人口2616万。黑龙江不清楚。这位笑死的评论员认为房价低就人口大量流失。那么人口流失30%的阜阳房价可是高于绝大多数东北城市啊。你认为房价高开心那就开心去吧,我不评论。

还有说10年前能想象到东北现在的样子吗、我没什么想不到的,除了两点,一是zz斗争如此惨烈,二是有人如此热衷黑自己的同胞。可能人性真的很黑暗吧。有些人津津乐道的无非就是gdp挤水之后的反差。但我不了解你们家那面如何,反正我们东北人购物不是用gdp,是用现实的人民币收入。以辽宁挤了四分之一gdp为例,2018年辽宁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九,排名并没有下降,居民人均存款反而从2010年的第六名上升到了2018年的第四名,甚至超过了直辖市天津。那些嘲笑东北的是不是就指着gdp活一辈子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些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乡选择“南飞”,把海南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实打实地安家落户。你想想,黑土地上的汉子和妹子,硬是把热带的风情拥入怀抱,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引力”——避寒。东北有多冷,大伙儿都知道。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曾经喜欢《东京喰种》的漫迷心里的疑问。《东京喰种》当年确实是风靡一时,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都有着极高的人气,但如今再提起,似乎热度大不如前,甚至给人一种“消失”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漫画烂尾的“原罪”:不得不说,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想找十年后“现在便宜,未来贵”的东西,这问题有点像在找一个预言家。不过,咱们不迷信,就从逻辑和趋势上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哪些玩意儿可能躲不过“时间的魔爪”,悄悄从“平民”变“贵族”。首先得明白,什么东西会贵?无非是稀缺性增加、需求旺盛、获取成本提高、或者具有独特的价值(情感、功能、历史等)。反过来,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回顾历史,许多我们如今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反之亦然。预测未来几百年后的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关键领域着手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一些现在被认为正常,但未来几百年后可能被视为荒唐的事情,并会进行详细阐述:1. 以石油为主要能源,.............
  • 回答
    现在许多工厂招不到工人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劳动力供给侧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老龄化: 这是最根本性的原因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数量正在下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退休人员增.............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微信似乎占据了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偏爱使用 QQ。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用户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产品定位差异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QQ 仍然占据优势的群体和场景: 年轻群体(学生群体):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观点和分析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尤其是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国际关系等话题上。然而,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知识界人士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他学术严谨性、分析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所代表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有深度,触及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普遍现象和潜在的误区。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核心都在讲“男人靠不住”?这个问题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创作动机、市场需求、叙事策略以及现实社会因素来分析:1. 迎合观众情绪和痛点: 现实映射与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最近几年,“不婚主义”这个词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有人说“现在很多女生都不想结婚了”。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现象。我们不妨深入聊聊,到底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姑娘对婚姻持观望甚至回避的态度。首先,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实现是绕不开的话题。 过去,女性.............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