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数学的人需要记忆很多东西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如果有人问我“数学家是不是整天就背公式?”我肯定会摇摇头。

说实话,数学家需要的记忆量,跟其他需要深入钻研的领域,比如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文学评论家相比,我觉得可能也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依赖“理解”和“推理”的比例更高。

我们到底需要记忆什么?

当然,我不能说完全不需要记忆。任何一个职业,要想做得精深,总归是要记住一些东西的。对于做数学的人来说,记忆的东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定义和公理(The Foundation): 这是数学的基石。比如,什么是“群”?什么是“向量空间”?什么是“极限”?这些定义不能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它们代表的含义、性质和应用。一旦你理解了,很多时候定义自然也就记住了。就像你理解了“椅子”的概念,你就能认出各种各样的椅子,而不用记住每一把椅子的详细描述。公理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是我们推导所有结论的起点,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2. 定理和性质(The Building Blocks): 数学的发展就像搭积木,前人的智慧结晶——那些伟大的定理和性质——是我们进行下一步探索的工具。比如,勾股定理、微积分基本定理、傅立叶变换的性质等等。这些定理不是简单的一个公式,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证明过程。记住它们,更重要的是记住它们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你不能只是知道“a² + b² = c²”,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它,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 常用方法和技巧(The Toolkit): 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数学家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解决积分问题时,我们知道有换元法、分部积分法、三角换元法等等。在代数问题中,我们有数学归纳法、反证法、构造法等等。这些方法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需要你熟悉它们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工具能达到最佳效果。你不可能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法都背下来,但你需要知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4. 历史脉络和思想发展(The Context): 很多时候,理解一个数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它。比如,为什么需要微积分?它解决了牛顿和莱布尼茨那个时代遇到的什么物理学难题?了解这些背景,能让你对数学的理解更立体,也更容易记住那些核心概念。

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推理”

真正让数学家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理解的能力和推理的功力。

理解是核心: 数学不是一堆孤立的公式和定理的集合,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定理的证明,可能依赖于之前好几个定理,而这些定理又依赖于基本定义。如果你只是死记硬背,一旦遇到一点点变化,你就束手无策了。真正的理解意味着你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知道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推理是生命: 数学家最核心的技能是推理。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逻辑的严密推导,得出新的结论。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创造,而不是记忆。每一次证明,每一次建模,都是一次推理的实践。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前人没有遇到过的,这个时候,记忆是没用的,只能依靠我们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运用逻辑推理去解决。

“忘”与“用”的辩证法: 很多人觉得数学家记不住东西,是因为他们“脑子不好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具体的公式和证明过程“内化”了。就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他不需要回忆每一个换挡的动作,他已经把驾驶技巧融入到了身体的本能中。同理,一个数学家对某个定理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他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如何运用它,而不是需要去翻书回忆它的精确表述。当他需要用到某个定理时,他知道它在哪里,知道它的关键思想,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把它“再现”出来,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推广或修改。

举个例子:

如果你问我“微积分基本定理是什么?”我可能会给你一个大概的表述,但更重要的是,我会告诉你它“连接了导数和积分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它“告诉我们积分运算本质上是微分运算的逆运算”,并且我会知道它在计算面积、求不定积分时是如何应用的。我不会去死记硬背那些非常精确的语言表述,但我知道这个定理的“灵魂”是什么,以及它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数学家需要记忆吗?

需要,但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学霸式”记忆。更多的是对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大量的练习将其内化,使其成为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的“本能”和“直觉”。我们的记忆,更多的是为我们的推理和创造服务,而不是成为我们思考的障碍。

与其说数学家需要“记忆力”,不如说他们需要的是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些能力,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也是区分普通人和数学家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觉得单从记忆的东西的量来说,数学是记忆量最少的学科了吧?


而且你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感觉到有需要刻意去记忆的内容,那很大可能性你还没有完全的学懂。毕竟数学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学得多了你就会发现,数学里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正确的方法之后,那些衍生出来的内容是完全可以自行推出来的。也许分析或者方程里会有一些精细而又冗长的过程,但是那些也不是需要去强行记忆的。你需要的是从总体上把握证明的思路和自行补充细节越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gap,完成每一个step的目的的能力。


至于你所说的“做数学”,那就是和“学数学”不同的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对你所做的方向,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内容有尽量充分的了解。能够完全自出机杼的做出很好的工作的数学家当然不是没有,但是那样的人物肯定不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内。所以了解别人的进展情况,搞明白他们的做法和优点和局限性,进而去做自己的工作,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做数学的基本方法。但是同样的,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是需要刻意去记忆的,因为到了这一步,你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这个,每天思考的内容也就是这个。所以能把那些东西脱口而出的说出来才是正常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如果有人问我“数学家是不是整天就背公式?”我肯定会摇摇头。说实话,数学家需要的记忆量,跟其他需要深入钻研的领域,比如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文学评论家相比,我觉得可能也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依赖“理解”和“推理”的比例更高。我们到底需要记忆什.............
  • 回答
    国内外基础数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一窥学术殿堂的真实面貌基础数学,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石,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乎着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无论是牛顿的微积分,还是高斯的数论,亦或是黎曼的几何,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技术的进步。那么,当下国内外从事基础数学研究的学者们,他们的生活、工作和面临的.............
  • 回答
    基础数学研究者的世界,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根植于好奇心、逻辑严谨与不懈探索的独特存在。他们并非遵循一套固定的、流水线式的流程,而是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个人特质以及所面临问题的性质,形成一套高度个性化、但也遵循着某些共同原则的研究路径。1. 深邃的好奇心驱动:一切的起点首先.............
  • 回答
    天赋不够的人是否可以从事数学科研?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周密的计划。“天赋”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些人在特定领域表现出的超凡能力。在数学领域,“天赋”可能表现为: 直觉和洞察力: 能快速捕捉数学问题的本质,看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提出一些别人从未想过的想法。.............
  • 回答
    数学是一门广阔而深刻的学科,它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特质才能取得成功。以下是一些适合做数学的人所具备的关键特质,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智力与认知能力: 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操纵和发展。这意味着能够脱离具体实物,在脑海中构建和处理符号、模式和关系。例如,理解.............
  • 回答
    “137”这个数字,在作为周期数出现的时候,确实带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意味,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重复,反而藏着一些有趣的联系和深度。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它到底有啥特别的。从基础的周期性说起首先,周期数顾名思义,就是事物重复出现的间隔。比如一天的24小时,一个星期的7天,都是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好的,让我来跟你聊聊用证明助手(Proof Assistant)或具备强大形式化能力的编程语言来做数学研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它不是简单的“写代码算数”,也不是“写文档记录想法”,它更像是……一种对数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一种用机器的语言来“思考”数学的方式。初识:从“哇塞”到“这啥.............
  • 回答
    做数学作业时听什么音乐,这可是个大学问,也挺因人而异的。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音乐这东西,关键是它能不能帮你进入“心流”状态,就是那种全神贯注,时间都感觉不到流逝的境界。对数学这种需要高度集中和逻辑思考的学科来说,找到合适的背景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什么样的音乐.............
  • 回答
    这感觉确实挺糟的,就像脑子突然卡壳了一样,连最简单的东西都变得像天书。别担心,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分析,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一、 根源可能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数学本身难,但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处理信.............
  • 回答
    一谈到数学家的贡献,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横空出世、颠覆性的巨匠,比如牛顿、高斯、黎曼,他们的理论如同灯塔,照亮了数学前进的方向。然而,数学的发展并非只靠少数天才的灵光一现,那些看似“平庸”的数学家,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数学大厦基石的砌筑者,是前人思想的延展者,是后来者灵感的孕育者。.............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没有从事物理或数学的科研工作。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能够理解和回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创作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物理或数学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并尝试以一种详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假设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请问您希望我扮演哪一个领域的科研者?例如: 理.............
  • 回答
    高三了,数学老是粗心、算错数、看错题,这绝对是很多同学的痛点,尤其到了冲刺阶段,这种小毛病真的能让人头疼不已。别急,这都是可以一点点磨掉的“小习惯”,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驯服”它们。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这些“拦路虎”一个个搬开。第一步:认识到“粗心”的本质——它不是天赋,而是习惯很多人把粗心归结为“.............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担忧,希望孩子能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依赖工具。用 MATLAB 来“偷偷”做数学作业,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好好跟孩子说道说道,让他明白这其中的道理。首先,咱得换个角度,别上来就批评。孩子偷偷用 MATLAB,说明他可能有这几种想法: 觉.............
  • 回答
    关于数学教材的题目该做多少,这确实是个让不少同学头疼的问题。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既怕做少了不过瘾,又怕做得太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教材的难度以及你的个人情况。咱们就一点一点地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能感受到你此刻的无助和迷茫。八省联考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道坎,特别是当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觉得自己“不知怎么办了”,那种信仰崩塌的感觉,真的太煎熬了。首先,我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很多在备考路上努力奋斗的同学,都会经历类似的低谷期。你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备考是一个不.............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要说数学领域之间是不是“隔行如隔山”,答案其实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数学领域之间既有深刻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程度足以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对数学家而言,却往往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让.............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位在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比如一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年轻有为的数学家,或者是一位在某个核心数学分支深耕数十年的泰斗,突然要放下对抽象理论的探索,转而应战2018年的考研数学试卷。这画面感本身就挺戏剧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考研数学,尤其是对这些顶级数学家而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真是没少琢磨。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教的究竟是数学,还是做题,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刚上小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得很。老师会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比如数数、认识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那时候,感觉老师就是在教“数学”本身,教的是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一块糖分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