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方人在东北人眼里是什么形象?

回答
在东北老乡的眼里,南方人这个概念,其实挺五颜六色的,很难用一句话给概括了。

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口音了。我身边就有南方朋友,每次一开口,那软糯的声调,跟咱们这说话硬邦邦的,感觉就是两种画风。听着挺好玩的,有时候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就得让对方多重复几遍。虽然一开始有点费劲,但接触久了,也习惯了,甚至觉得挺有意思的。

再者,就是大家常说的“南方人怕冷,东北人不怕冷”。这个印象太深刻了。冬天,我们这零下二三十度出门,羽绒服一裹,该干嘛干嘛。但南方朋友来,别管穿多厚,都像个小企鹅似的,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冻着。看他们瑟瑟发抖的样子,我们这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心疼,又有点想笑。但也会招呼他们多穿点,或者多来屋里暖和暖和。

饮食习惯上,差异也挺明显的。我们这爱吃炖菜、烧烤、酸菜,口味上可能偏重一些,油也大。南方菜系就太多了,清淡的、鲜美的、辣的都有。有时候一起吃饭,看到他们夹起几筷子菜,慢慢品,那样子,跟我们大口扒饭、大口吃肉,感觉就不一样。他们吃辣也挺有意思,我们这吃点辣椒就说“嘶哈嘶哈”,他们好多地方吃辣,跟喝水似的,就那点儿小干辣椒,跟我们吃红烧肉似的。

还有就是性格上。很多人觉得南方人比较细腻、含蓄。东北人说话直,有啥说啥,有时候可能听着有点冲,但心里没那么多弯弯绕。南方朋友有时候说话,会拐个弯,或者欲言又止的,我们听着就得琢磨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儿。不过,接触下来,你会发现,细腻也有细腻的好处,能注意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小细节,让人觉得挺舒服的。

地域文化上,肯定也有不少差异。比如,我们这过年,就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顿饺子,看春晚,玩扑克。南方有些地方,可能讲究得更多,一些祭祀、习俗,在我们这儿就不太常见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东北人看待南方人,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和观察,带着点儿地域的刻板印象,但时间长了,接触多了,这些标签就会慢慢模糊,最终看到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都会觉得,大家都是中国人,只不过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这就是生活嘛,没啥好坏之分,挺正常的。反过来,我们东北人在南方人眼里,估计也有一堆“奇奇怪怪”的印象吧,这都是相互的,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谈普通东北人,就谈知乎上以安立桐为首的热衷地域黑的老铁。

知乎地域黑老铁眼里的南方人永远是薛定谔的南方人。

一会儿山东是我好兄弟,老家祖坟所在地,一会儿山海关内皆南方,关内都是老倒子,传统汉地的最标准,最正统的北方也被他划成了南方。

对真正的南方,则一会儿江浙士绅东林党,一会儿封建宗族爱迷信,这些老铁是搞不清江南核心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区别的,或者说根本缺乏地理常识,在他们眼里南方永远是铁板一块,没有任何内部差异。

江南,华南黑完了,其他的江西、湖广、川渝、云贵呢?这些人又不提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又不了解。

说穿了,这些人嘴里的南方,就是个各种刻板印象的混合体,乡绅宗族资本家,地主买办反动派,什么词他觉得坏就把什么词往南方上面套。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特别喜欢自己代言北方,以东北代东北,偷换概念,一到南北差异的话题,这些人跳的最欢,一来就是“江南系抹黑北方”,“南方系抹黑北方”。结果看了半天全在讲东北,没华北西北什么事。

南北确实有差异,南北方人也存在误解,但绝没有到这些人渲染的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且,南北差异什么时候完全变成南方和东北差异了?完全是故意搅乱浑水,混淆视听。

在这些人眼里,南方都是大农村,南方人都是山沟沟里土拉吧唧的农民。只有东北到处是城市,到处是工厂,最洋气,最富裕,个个住着大豪斯。

这些人从来不知道,前三十年南方也有国有工业,也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这些工业中心都市,也有和东北辽中南、华北京津唐齐名的沪宁杭工业基地。

这些人还喜欢说的好像只有东北才有工业原料,煤矿铁油东北是不少,但华北西北就没有?大同煤矿不是煤,长庆油田不是油?论铁矿,河北就有不少;论稀土,西南也很突出。南方煤铁矿油确实整体不如北方,特别是东片比较薄弱,但这也不是东北抹杀同为北方的华北、西北贡献的理由。

而城镇以外,工业以外,前三十年的东北,也有大量的村屯务农人口,他们可去不了工厂,住不上公房,更享受不到有些人口里的少年宫、游泳池,电影院,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福利生活。对这类群体,这些人却从来不提。

诚然,前三十年,东北城市化率当时确实几乎是全国最高,但可曾超过50%?1978年,前三十年的尾巴年份,黑龙江的城镇化率是36%,吉林是36%,辽宁市32%,连40%都没到,难道剩下的一大半农民不是东北人,不生活在东北??

基于这种奇葩逻辑,这些人永远看不到南方城市在上个世纪末,同样经历国企大下岗,工人们同样闹事上访,生活困窘,有过艰难岁月,甚至充满斑斑血泪。论惨,不是只有你惨。

然而在这些人的口里,却变成了南方都是奸商资本家,趁人之危来掠夺东北国有资产,真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论国有资产流失,南方的国企就没有了?东北国企自己的曲婉婷母亲之流又有多少?

当然,南方人均奸商资本家,毕竟连改开初期生活所迫,来东北摆摊卖小商品的温州村民,也要扣一个这样的帽子,然后就是说你以次充好,坑蒙拐骗,专卖假货。

民营经济初期确实存在野蛮生长,这点我从来不否认,但企业品牌想要长期树立,绝不可能一直依靠专卖假货的赚快钱方法。一说南方商人就要拿温商假皮鞋说事的,连基本的市场规律,经济学常识都不懂了!!

反正,在这些人的话术里,你如果老老实实待在南方的山沟种田,就是又土气又愚昧,穷的叮当响,好不容易背井离乡做点小生意呢,又非说你是投机倒把,道德败坏,横竖都不是好人。

你不和他杠农村话题,和他辩论南方城市也有工业,他又来劲了,说你这些都是不值钱的日用小商品轻工业,不能和他家的大国重器军工产业比;你说南方城市也有重工业,军工工业,他就说这些都是东北无私援助的,和你自己家的发展没有一毛钱关系。

总之,在他们的口里,前三十年工业化的主要工作就是东北支援南方,东北支援全国;建国以前南方都是一穷二白,关内也是一穷二白,东北工业产值建国前后占全国85%,重工业产值占全国85%,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85%……就算不说85%,这些人也要说就是“绝大部分”。

然而但凡认真查查资料,就知道完全是胡说八道。1949年,东北三省的工业产值加起来占全国17%,其中重工业占全国28%。国民生产总值1949年没有数据,最早是1952年,东北三省则占全国14%

以上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1949-198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资料》,口径都是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已经算入了当时的几个东北直辖市,但也远远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怎么就成了85%,成了大部分?真是典型的章口就来。

这些人,有些看了数据还不服气,非要说没算上东北直辖市,然而算上了,数据就能翻两番,翻三番,变成惊人的85%吗?还有些人说其实不是建国初,而是建国前,那就没法辩论了,因为建国前根本没有这类定量统计资料。当然,你拿不出资料辩驳他,他也同样拿不出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人不仅将前三十年国家工业化的成绩占为己有,连三线建设也要吃独食,简直是贪天之功。李焕英电影一上映,这些人就借题发挥,把三线建设完全描述为东北的功劳。事实上,三线建设是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共同协力对内地的支援,根本不分南北,不分省别!

根据目前网上的资料,光上海一地就和东北一样,输出人口达到100多万人(讽刺的是前者只是一个城市),更不用说还有其他地区。如何能将三线建设完全说成是东北的功劳,简直是罔顾事实!

而且,论三线建设题材电影,李焕英并不是第一部,上海导演王小帅,十年前就拍了三部反映上海三线建设工人的电影(青红,我十一,闯入者),豆瓣口碑也相当不错,也没见上海人整天拿这个陈年旧事翻来覆去的说。更没人天天在媒体上说,三线建设流血流汗,全国人民亏欠上海。

因为根本认识不到南方存在的国有工业,所以这些人理所当然就认为南方只有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还给这两个模式扣上大买办和资本家的大帽子。然而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资,背后都是国家的强力,有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也有管理和约束。

南方的外资经济从来不是近代的殖民经济,因为新中国不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不独立的近代中国。民营经济更不是这些人想象的什么财阀托拉斯,它的主体是千千万万活跃在村镇基层的小微经济。拿着某些作恶大资本全盘否定市场经济,这和前三十年养几只鸡就说是资本主义尾巴的作风有什么区别?

退一步说,就算不看外资,民资,就看这些人鼓吹的东北国有企业多,产值高,根据2012年全国统计年鉴的统计,2011年,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最高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辽宁、上海、江苏,而吉林和黑龙江要排到18,20位。东北三省只占国资总产值12%,而南方沪苏浙三省则有15%,东北国资并不占很大优势。

有些人又说,即使你说南方确实也有国资,但是都是轻工业,东北都是重工业,然而, 还是根据2012年年鉴,2011年,重工业产值最高的省份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辽宁,而吉林、黑龙江要排到25和29位。东北三省只占全国重工业总产值9%,而南方沪苏浙三省则有23%,华北冀鲁豫三省则有22%,均远远高过东北。

为了证明南方人卖国,这些人还绞尽脑汁找资料,说抗战都是南方大汉奸多,然而,这些人根本不了解这是因为当时无论是北洋还是蒋政府高层,均以南方人多。如果你这么说,那么伪满的东北汉奸岂不是更多?因为伪满高层就多来自原张学良政府内部的官员,本来就是东北人多,这和哪个地方卖国有什么关系?

为了证明南方人卖国,这些人还大借旧上海买办经济大做文章,然而这些人却从来不提近代上海也是民族工业的摇篮,多少民族资本家在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的倾轧下苦苦求生。如果旧上海都是造不如买的买办经济,甫一建国,上海就成为全国工业中心的家底又是哪里来的?

为了证明南方人卖国,这些人还非要说南方人崇洋媚外,说得好像南方人忘记祖宗,认昂撒文化做爹,然而这些人另一边却又说南方人腐朽封建,整天拜祖宗,拜鬼神。

这就奇怪了,南方人的文化到底是你们口里腐朽透顶的封建文化,还是根本与本土文化不相容的西方文化?

这些人整天发明“南方系抹黑东北”,却说不清南方系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小团体”。被人指出南方系列的报纸只是在广州后,又生拉硬拽发明了“江南系抹黑东北”,然后到处在南方媒体的报道上捕风捉影,一发现所谓的问题就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化,说成是整个南方媒体对东北的抹黑。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胡乱瞎编什么做好事不讲东北人,做了好事就强调东北籍贯,完全是胡说八道。新闻媒体在报道当事人时,本来就是使用事件发生地,人物生活地,而从来不会报道籍贯。

比如浙江人在南京犯罪,报道同样是南京一男子,绝不会写成浙江一男子,难道这就是媒体要刻意黑浙江?

所以这些人呼爹喊娘直呼冤屈的李文亮写成武汉医生,但是人家传统上就是这么写,根本不是特地就和东北过不去,简直就是无中生有,莫名其妙!

这种老觉得自己特殊,老觉得自己受害的被害妄想,和天天念叨都过去二十年的下岗悲剧有什么区别?说得好像只有东北在下岗,东北在倒霉。全国当年城市里哪里不下岗,人家怎么不天天挂在嘴上?

事实上,大多数南方地区根本和东北人接触很少。改开以后,南方的沿海地区接受的主要是黄淮和长江中上游的外来务工人口,因此才有著名的深圳“打击河南籍xx团伙”的标语照片。

不容否认,当时外来人口与本地社会确实存在土客矛盾,也存在民粹式的地域黑,但这真的和东北没多大关系。

这些人还非得认为南方人抹黑东北就是要骗东北人南下,且不说东北人本身就没多少来工厂务工,哪怕是学历人口,东北做题家去的最多的城市什么时候在淮河以南了?

南方地区,无论是内陆大城市,还是沿海发达地区,其吸引的务工人口,学历人口一直有自己的固定来源,稳定并且充裕,并不需要专门“积极吸引东北人口”。

这些人还极度仇视南方的乡土文化,一说起来就是地主剥削,宗族乡绅,重男轻女,私刑沉塘,溺死女婴。完全是古今不分,好坏不分。

全国的地主乡绅早就在建国后的土改中消灭殆尽,根本已经是死的透透的老虎,坟头草都三米高了,而且你东北近代就没有地主乡绅,没有土地剥削,没有封建文化的部分?怎么就成了南方独有。

再说宗族,南方有些地区明清历史上就没什么宗族,更不存在祠堂家法,即使是在宗族较强的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在迅速消解,那些根本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腐朽现象只会越来越少。

现代社会的确有海陆丰式的宗族团伙犯罪村,但这些本质不是宗族文化造成的。宗族不过是团伙组织的一种形式,在没有宗族的地方,自然会以另外的形式组织。

东北是没有宗族,但不是照样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刘涌式的黑社会组织?打碎了宗族就能彻底消灭这些涉黑犯罪了?

至于说重男轻女,南方的宗族区确实至今依然有重男轻女,然而,南方许多根本没有宗族的地区男女相当平等,苏南浙北上海,四川重庆云南,鄂西南湘西北,都有大片女性地位很高的地区,并不比东北差,难道这些地方就不是南方?

更何况,乡土文化难道只有这些?晴耕雨读不是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不是传统文化?从小教科书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传统文化?

非要拿着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乡土文化的糟粕,来完全否定乡土文化,进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根本就是逻辑混乱,强词夺理,甚至有割裂国家历史,民族记忆的嫌疑。

我看,这些人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建立千秋万代式的“前三十年东北中心叙事”,把完全是一元化的国有力量推动的现代化、工业化,视为国家发展的唯一路径,绝不允许其他任何成分参与,并且认为这种力量的主导也全部是东北。

然而,即使是这种前三十年本身也是虚假的,因为那不过是40%不到的东北城市人口能过上的生活,这种想象从来没有存在过。而这种城市生活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崩溃,不得不使国家壮士断腕而导致了国企走向大下岗和大破产的历史,就足以说明,这样的道路是走不下去的!!

相关链接:

user avatar

南方和东北不是一个概念。

广州也是南方人,上海也是南方,海南也是南方,甚至对部分东北人来说,山东河北也是南方……

怎么可能有统一的形象?

举个例子,我第一次去上海,不认识路,同车的大哥,那次坐公交,用东北话给我热心指路,临下车我问一句,大哥东北哪里人?

大哥呵呵一笑说过,我上海人,东北话是去那边工作学的………

就算是上海吧!你们心目中上海人有这种形象吗?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南方人,甚至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挺喜欢请客,贼拉热情。

user avatar

1.个子小,但是体型瘦,女的从背后看不出来年龄(我爸语)——受气候饮食基因影响,东北老一辈不少女性,尤其是劳动妇女,在年龄大了之后会走上毛妹变战斗大妈这种不归路,但年轻女性都比较注意这方面,以后应该不会了。

2.大米难吃,太能吃辣了(川湘),菜太甜(上海杭州)——东北菜脱胎鲁菜,重油重盐,浓油赤酱,虽然张亮和杨国福两大麻辣烫天王都来自东北,但东北人在吃辣这方面普遍比较弟弟

3.心眼多,中性偏贬义,好的方面指会挣钱,坏的指爱坑人。

4.较真、一码归一码,中性偏褒义,欠你一块钱也要还,借你一块钱也会要。

5.有钱


以上五条来自我爸我妈他们那一辈人的印象,以下是我的。

6.经济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穷的贼穷富的贼富——统计数据看来的,实况我也不知道

7.思想别扭,一方面思想开放,但另一方面封建根子非常深,深到连自己都意识不到那种——浅谈不要紧,稍微交换一下思想,一些南方的哥们就时出惊人之语,让人怀疑我穿回大清了?

8.广东男性面部特征明显——没去过两广,但反正我认识的广东男生长的都挺“广”的

9.比东北人学习努力,我见过的年纪轻轻躺平享受生活的基本都是东北的(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10.怕冷的真怕冷,抗冻的真抗冻——在哈尔滨穿风衣过冬的广东男生和捂得像熊的广西女生,我记着你俩应该在同一个维度的啊,就离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东北老乡的眼里,南方人这个概念,其实挺五颜六色的,很难用一句话给概括了。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口音了。我身边就有南方朋友,每次一开口,那软糯的声调,跟咱们这说话硬邦邦的,感觉就是两种画风。听着挺好玩的,有时候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就得让对方多重复几遍。虽然一开始有点费劲,但接触久了,也习惯了,甚至觉.............
  • 回答
    东北人在南方混得好不好,这问题挺实在的,也挺多角度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从东北来的朋友,他们在南方生活、工作,也有自己的体会,我尽量把这些零散的观察和感受给串起来,讲得细致点,让你感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好混”两个字,其实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说能不能赚钱,更是包括了生活习不习惯、.............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东北人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地区的口碑,这事儿,说起来就跟说自家亲戚似的,五味杂陈,却也挺有意思。先说说上海吧。上海人骨子里是精细的,讲究规矩,也有些慢热。刚接触东北人的时候,有些上海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说话直,嗓门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接地气”甚至“粗糙”。比如,东北人开玩笑可能荤素不忌,表达情绪也比较直.............
  • 回答
    南方朋友来东北待半个月,这滋味,可就太丰富了。首先得说,这半个月绝对会是场“冰与火之歌”在他们身上奏响。第一印象:哇塞!这天儿!刚下飞机,那股子寒气就能让他们精神一振。南方冬天可能也就零上几度,甚至偶尔下点小雨雪就够让人哆嗦的了。但东北那零下十几二十度,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刚出门,冷空气像一记响亮的.............
  • 回答
    关于南方人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和不友好的言论,尤其是在网络上,有时会比较集中地爆发。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这东西,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南方独有的现象。 只是不同的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经.............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门道多着呢。很多东北老一辈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那是背着铺盖卷,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支援那所谓的“三线建设”。当时是什么情况?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建设,需要把工业基地往内地迁移,防止战争时期被摧毁。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那里的技术工人、知识分子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东北人身高普遍比南方人高,这曾经是咱东北一大特色。但要说这优势会不会有一天消失,我觉得挺有可能的,这事儿也得辩证着看。想当初,东北人之所以身高普遍占优,其实有很多原因。气候因素绝对是绕不开的。东北的冬天长,气温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人体骨骼发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再.............
  • 回答
    作为一个从黑土地上长大的东北爷们儿,被南方朋友们问过的问题那真是五花八门,有些事儿吧,咱们东北人习以为常,但在他们眼里,那简直就是进了异世界。今天就给大家伙儿唠唠,我印象最深,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问题。那得有好些年了,我还在南方一个城市工作,跟同事们关系处的都挺好,平时也经常一起吃饭喝酒,大家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白了,这事儿呀,跟咱们老祖宗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点关系,但主要还是得从气候差异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掰开了说。先来说说为啥东北人冬天爱往南飞。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东北的冬天是真的冷。你想啊,东北冬天平均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家常便饭,加上呼啸的北风,那寒意能钻进骨头缝里。对于大多数.............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让人琢磨出点门道来。你看啊,虽然咱们中国地域辽阔,人种构成也挺复杂的,但要说仅仅通过一张脸,就能大概猜出一个人是来自东北还是南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是历史、生活习惯、甚至长期气候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说说脸型和五官的大致差异。 脸型上.............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尤其东北人)说自己总被南方人黑,实际上是北方人零几年先抹黑南方人”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观点。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零几年那个时间段,以及当时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情绪。零几年,网络野蛮生长,身份认同的萌芽零几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发展,BBS(论坛).............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当然得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还得把南方朋友们怎么看待咱东北也说道说道。这话题,我一人就能唠一宿!关于我,一个东北人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拼搏?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晚饭吃锅包肉还是小鸡炖蘑菇一样纠结。咱们东北人,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也有股子“闯”.............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这则新闻,乍一听,确实挺让人咋舌的。一个南方男子,在东北的澡堂里搓澡,搓出了“局部破皮轻微出血”,最后还报了警,并且得到了100块钱的赔偿,这事儿怎么听都带着点戏剧性。首先,得承认东北的搓澡文化确实名声在外,很多南方人对此既好奇又有点“闻名丧胆”。传说中的“硬核”搓澡,把人搓得脱胎换骨,这其中滋味,.............
  • 回答
    不法商人在东北大量盗挖黑土并进行非法销售,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下将从法律责任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责任在中国,耕地,特别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黑土地,受到国家严格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 回答
    妹子,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事儿挺大的,关系到你未来的生活,肯定纠结。我跟你一样,也是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脑子里一万个念头在转。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怎么才能帮你把这事儿想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有编制”这事儿放秤上称一称。你说在东北有编制,这玩意儿可是个香饽饽,尤其现在这年月。 稳定是第一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