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怎么看这次东北人在海南与人发生口角的事件?上升到东北人是错误的?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东北人在海南和人发生口角的事儿,以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上升到东北人”是错的。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咱们先还原一下大体情况)

具体是哪次事件,大家心里大概都有数,通常都是因为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停车、排队、公共场合的噪音等等,然后因为语言沟通不畅、文化习惯差异,加上可能当时的情绪都不太好,一来二去就爆发了口角。

这次事件,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都有,有说是地域歧视的,有说是游客素质问题的,也有说是当地居民排外情绪的。但无论具体细节如何,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旦有东北人在外地和人发生冲突,很容易就被“贴标签”,并且这标签很容易就变成了“东北人整体就这样”。

为什么说“上升到东北人”是错误的?

这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了。

1. 个体行为不代表群体: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哪怕他正好是东北人,那也只是他个人的行为,代表不了他老家所有几千万东北人。就好比一个人犯了法,咱也不能说所有和他一个省的人都是坏人吧?人的性格、修养、素质那都是个体差异,跟是不是东北人关系不大。

2. 地域标签化的危害: “东北人怎么怎么样”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加剧。一旦把个别事件归结为整个群体的特征,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偏见。这种标签化非常不公平,也会让很多正直、善良的东北人感到委屈和被冒犯。

3. 视角和立场的影响: 当事件发生时,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目击者/视频拍摄者: 他们可能只看到了冲突的一瞬间,或者只捕捉到了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片段。
媒体/网络评论员: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放大冲突,甚至带有倾向性地报道。而一些评论员,尤其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者本身就带有偏见的人,就容易顺着“地域黑”的思路去评论。
冲突当事人: 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对方是施暴者。
“我”——一个旁观者: 我们在信息不完全、甚至带有情绪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影响,不自觉地就陷入了群体对立的思维模式。

4. 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被放大: 东北人确实有一些比较鲜明的文化特征,比如说话比较直爽、嗓门大、性格热情等等。这些在东北本地可能是优点,但在某些南方地区或者其他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解读为“粗鲁”、“不讲理”或者“霸道”。而实际上,这更多是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对错。

直爽 vs. 含蓄: 东北人有什么说什么,不绕弯子,这在他们看来是真诚,在习惯含蓄的人看来可能就是直接得有点冒犯。
热情/豪爽 vs. 边界感: 东北人热情好客,有时候会比较主动,但这种主动在不熟悉的人看来,可能会被认为是没分寸感。
声音大小: 这是很多人诟病的一点。东北人说话音量普遍偏大,这在一些安静的环境里确实容易引起不适,但很多人并不自觉,也并非是故意要扰民。

5. 旅游业的背景下的摩擦: 海南作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东北游客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员流动密集、文化交融的当下,因为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素质高低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将这些摩擦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地域人群的“原罪”,显然是片面的。

6. “地域黑”的惯性思维: 不得不承认,在某些网络群体中,“地域黑”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当一个事件出现时,一些人就习惯性地往地域上靠拢,找一个“目标群体”来发泄不满。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非常不理智和有害的。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标签化”呢?

媒体的放大镜效应: 一旦涉及“地域”的冲突,很容易引起关注,媒体报道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强化这一维度。
网络社交的匿名性和情绪宣泄: 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情绪,并且匿名性也使得一些人敢于发表攻击性言论,其中地域攻击就非常普遍。
个别极端的例子被过度解读: 总会有一些极端的个案发生,比如那个在三亚因为海鲜价格争执不休的,或者是其他一些更恶劣的事件。这些个别极端行为一旦被广泛传播,很容易就被“以偏概全”地套用到整个群体身上。
“塔西佗陷阱”: 曾经的某些负面新闻或者刻板印象(无论其本身是否真实),一旦在公众心中形成了一种预设,那么即使个体不再犯错,人们也倾向于用过去的负面印象去解读他的行为。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1. 就事论事: 遇到冲突事件,最重要的是分析具体发生了什么,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谁的责任更大,而不是第一时间去翻看对方的身份证或者看他长得像不像东北人。
2. 尊重个体差异: 理解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不同,行为方式自然也会有差异。用平常心去看待,用尊重去沟通。
3. 抵制地域歧视和标签化: 看到有人进行地域攻击时,要敢于站出来说“不”,纠正错误的看法。不要因为少数人的行为,就否定了绝大多数人的优点。
4. 反思自身行为: 无论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在公共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当地的规则和风俗,这是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如果你自己不是东北人,也别因为别人是东北人就给你“加戏”,觉得对方一定会怎么样。

总而言之,这次东北人在海南和人发生口角的事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个体之间的冲突,是沟通方式上的差异,是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而不是简单地把“东北人”这个群体拎出来进行批判。那样做,既不公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咱们都得学着把眼睛擦亮,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赞同即将破千之际,参考了来自于五湖四海,同属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心网友的评论,我修改一下回答,在开头把因这个事件引起的地域争论,做一下总结,确保做到网友评论中真正的客观公正,答案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同时,也更应对自己言论负责,树立正确的三观。

1.地域黑,不对。海南女用东北人冠名去地域黑,不对。

2.先动手打人,不对,法治社会,虽然南北方风气不同,东北人可能不爱麻烦警察,但明显因为打人而把事态升级了,不明智。

3.我在回答末尾的一些言论,针对的是某些地区的地域黑,并非所有人。

4.我是东北人,原汁原味,血统纯正。但我更是中国人,我的利益就是中国人的利益,所以确实无利益相关。我希望我们不要被一些有目的的人利用,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以下为原答案。

-------------

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几点。

1.海南女带着孩子堵在车前不走,导致东北车按喇叭,“吓坏”小孩,从而海南女破口大骂,言语粗鄙。

ps.看来这个女的对小孩子的挫折教育还不够,一个喇叭吓哭了,东北熊孩子冬天可是舔铁栏杆的存在。。。可以参考北方的郭德纲大爷的“吃亏要趁早”理论。

2.海南女开头就用东北人说事,激怒东北女,招致一巴掌突然袭击,海南女被打蒙。

ps.东北人先动手,不对,但是严格贯彻了东北人“能动手尽量少BB”的原则。而且可以从后期东北女一直在理智讲道理可以看出,她并非暴力的人,可能地域黑东北这事儿,触犯了东北人的底线。(好家伙,键盘侠可算在家里出来了,这一巴掌扇出了广大东北人的怒气。)

3.海南俩女的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仗着东北男人“好男不和女斗”的优良传统,对男的一直比比划划。

4.男的一直在护着老婆,做着防御姿态,相当于肉辅助,女方则在防御圈后做理智输出。相当于法师。但是前期可能出了近战刺客装备。

5.女方可能因为一巴掌恼羞成怒,试图绕过东北爷们对他媳妇的防御圈,去进攻东北女,这时东北爷们试图发挥进攻属性,并一直警告:“打我媳妇我削死你。”但海南女一直没当回事,还几次突破了防御圈,其中一次条纹衫女一次暴击东北女。

6.阵容方面明显比对面强大的情况下,东北女后几次被打后并未还手,观其原因有几点,他知道自己最开始动手不对,冷静下来承担后果,他的丈夫好男不和女斗,此战中可能不会出输出装了。

7.东北男忍不住,叫海南女喊来他家男人,东北人认为男人对男人才算本事,但纵观海南女并无此意,好像知道男的来了也不起啥作用。。可知在他家,女方是输出的,至于男方,应该是家里敲键盘的。

8.东北女的一直在重复着讲道理。全程海南女手口并用,当着自己家孩子面言语不堪入耳,这就是你们口口声声的保护孩子?

地域黑的弱点就是别出门。只要把门锁上,电脑开开,地图炮开的是无敌的。不知道你们这个组织是教条不严还是她没遵守规则,不知道地域黑第一准则是出门装孙子,在家装大爷么?替组织挨一巴掌长记性了?

男的喊出那句:“打我媳妇我削死你”的时候,我一个老爷们被感动了。。

有能耐当着面,对老外使去,真见着老外该舔了,呵呵。应了东北那句老话:耗子扛枪--窝里横。

本言论公正,客观,并无偏袒任何一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利益相关。

最后: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