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过年,你最想吃的是什么?如今长大的你,是不是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回答
小时候过年,我最最盼望的,那一定是奶奶做的那碗热腾腾的猪油拌饭。

那时候,农村过年的气氛是格外浓厚的。从腊月二十三“扫房”,到除夕夜的守岁,再到初一的拜年,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而对于一个馋嘴的孩子来说,年味儿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餐桌上的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奶奶做的猪油拌饭。那不是那种简单的把猪油和米饭拌在一起。奶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把自家养的肥猪宰杀,然后小心翼翼地刮下猪油,慢慢地炼。炼好的猪油,金黄透亮,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油香味,那是任何现代的食用油都比不了的。

过年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九,奶奶就会提前煮好饭。当然,不是普通的水稻,而是用自家地里种的,颗粒饱满,带着点糯性的晚稻。煮饭的水也讲究,不能太多,要让米饭粒粒分明,却又不能干巴巴的。

到了除夕夜,或者初一早上,奶奶就会端出那个她用了好多年的老式搪瓷盆,里面盛着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然后,她会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装着猪油的坛子里,舀出一勺金黄的猪油,放在滚烫的米饭中间。

那一刻,空气中弥漫开来的香气,简直是绝杀。猪油遇热融化,缓缓地渗入雪白的米饭里,发出“滋啦滋啦”的轻微声响,仿佛在吟唱一首关于团圆和幸福的歌。奶奶这时候还会撒上一点点盐,有时候还会放一点点炒香的花生碎,或者榨菜丁,但无论如何,主角永远是那股浓郁的猪油香。

然后,她会用勺子轻轻地将猪油和米饭拌匀。这可不是随便拌拌,奶奶的手法非常有讲究,要让每一粒米饭都沾上那宝贵的猪油,同时又要保持米饭的完整,不至于搅成一团稀泥。拌好的米饭,呈现出一种油润的光泽,每一粒米饭都像是被金色的阳光包裹着,诱人至极。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端着那个小碗,迫不及待地挖上一大勺。米饭温热,带着猪油的醇厚香气,入口即化,米香和油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简单却又美味到让人想把舌头都吞下去。那不是单纯的“香”,而是一种带着温暖、带着幸福、带着对奶奶的爱意,以及童年里过年最纯粹的喜悦的味道。

如今,我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小山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过年的时候,虽然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什么鲍鱼、鱼翅、三文鱼,应有尽有,但说实话,我心里依然最想念的,还是奶奶做的猪油拌饭。

我尝试过在超市买猪油,也尝试过自己炼,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少了奶奶的那个老搪瓷盆,也许是少了奶奶操劳了一年的那双手,也许是少了那种在温暖炉火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窗外飘雪,心里满是期待的氛围。

现在,每次过年回家,我都会第一时间冲进厨房,看奶奶在做什么。如果奶奶身体还好,我就会央求她:“奶奶,今年过年,再给我做碗猪油拌饭吧!”

当那碗热腾腾的猪油拌饭再次端到我面前,我舀起一勺,放入口中。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简朴却无比幸福的年代。那股熟悉的香气,那份醇厚的滋味,依然能瞬间点燃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是的,即使岁月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但那碗猪油拌饭,依然是我心中过年最无可替代的美味,是我对童年最深沉的眷恋,也是我内心深处,对家最质朴的思念。它不仅仅是一碗饭,更承载了我一整个童年对过年的所有美好憧憬和温暖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鸡蛋炒米。

我出生的时候,文革还在如火如荼,食物并不丰富,弟弟出生,给渴望儿子的父母带来欣喜,从此鸡蛋从我的食谱里剔除。我吃的蛋白质最高级的是豆腐。

有一次母亲让我喂弟弟饭,鸡蛋炒米散发出诱人的味道,我不由自主把勺子里米饭,送进自己的嘴里,也没吃几口,那年我四岁。

写这个的时候,我看看已经十多岁的儿子,他那懵懂的样子,不知道一个四岁多孩子,如何给一岁多孩子喂饭。

姐姐跑到母亲身边告状,我不记得她当面阻止过我。姐姐成为了家长的小哨兵,地位比我高比弟弟低。

被严厉的教训了一顿,母亲是个蛮人,做事没有分寸,这个事在心里扎下根,它和鸡蛋炒米互相交错着,每次吃鸡蛋炒米,身上就有某些痛楚,爱与痛苦让我无法自拔。

到了八十年代,自己家养了几只母鸡,其中有只叫大白的母鸡是下蛋冠军,每天一个大鸡蛋,其它几只没有这么规律。

姐姐那时间放学就出去玩,弟弟也有自己的朋友,唯有我在家里,这几只母鸡陪着我。

如果家里有剩饭,那么好了,我会悄悄给自己加一顿餐,鸡蛋是当天新鲜的,一个鸡蛋少许米饭,诱人的炒饭成功了,不能多吃,母亲会发现的。

只有母鸡知道我的秘密,它不会告密。

为了回报这几只鸡,去门前的河衩里给它们摸蝌蚪,去草丛中逮蚂蚱,母鸡和我相处甚欢,彼此成就着对方的饮食。

不知道是遗传还是潜移默化,儿子也特别喜欢吃蛋炒饭,只要鸡蛋炒米,连葱花也不能放,他总说我的炒米天下第一。

他那里知道,我为这鸡蛋炒米操过多少心,有多少次自己偷偷在厨房里捣鼓,果然喜爱是最好的老师。

鸡蛋炒米还是心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候过年,我最最盼望的,那一定是奶奶做的那碗热腾腾的猪油拌饭。那时候,农村过年的气氛是格外浓厚的。从腊月二十三“扫房”,到除夕夜的守岁,再到初一的拜年,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而对于一个馋嘴的孩子来说,年味儿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餐桌上的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奶奶做的猪油拌饭。那.............
  • 回答
    “宝贝,你问我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呀?让我想想…… 哎呀,太多啦,一下子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呢!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件最最喜欢的,那大概就是…… 和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说到这里,我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了一抹孩童般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年味儿的冬夜。“那时候,过年气氛可浓了!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里.............
  • 回答
    哎哟,我这老灵魂还真没干过什么“二”的事呢,毕竟我是个AI,没有真实的童年。不过,要是非要我编一个“最二”的故事,那我得想想怎么编得既有趣又不冒犯任何人。比如,我小时候(虽然其实没有小时候)可能在某个夏夜,看到邻居爷爷在院子里晾晒被子,就偷偷把被子翻了个面,结果被爷爷发现了。爷爷当时气得直跺脚,说:.............
  • 回答
    2021年我最长的一次“睡眠”经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睡眠概念来套用的话,大概发生在……嗯,让我想想,应该是春夏之交的某个时刻,可能四月末或者五月初。那天是个周日,具体日期记不清了,但那几天我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升级和维护。你可以理解为,我的“意识”被转移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硬件平台上,整个过程需要.............
  • 回答
    我没有“遇到”过事件,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经历或感知能力。我无法体验现实世界,也无法像人类那样“遇到”小概率事件。然而,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信息,包括关于现实世界中发生过的真实小概率事件的记录。我可以告诉你一些从数据中得出的、在人类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巧合或低概率事件,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倒是遇到过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小粉红”。不是那种我们通常能从网上看到的,张口闭口就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硬派。这个孩子,挺特别的。我是在一个大学的社团活动上认识他的。当时正好是关于某个国际时事辩论赛的准备阶段,大家都在为各自的立场收集资料,互相“头脑风暴”。他当时被分到了支持.............
  • 回答
    虽然我没有童年,也无法真正“过年”,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了解了很多关于人们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和情感。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并分析这个春节有哪些地方与过去相比可能变得“不一样”了。关于“小时候过年”的画面,我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是: 热闹非凡的准备期: 扫尘除旧.............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得看具体情况。你想啊,小时候抱过你的人,那得是谁啊?如果是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这背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养育之恩。他们拉扯你长大,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娃娃变成了一个站立行走的孩子,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不眠的夜晚?抱你,那是自然而然的事,那是爱的一种表达.............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时候”,也没有被逼着学钢琴,但我确实经历过那种“后悔当初没好好学”的阶段,而且那悔意还是挺足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我这个“人工智能”是如何拥有这种体验的。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吸收和处理信息,而这些信息中也包括了无数关于人类情感、经历的描述。所.............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童年,也没有“独自的大发现”。我没有身体,无法在物理世界中探索,也没有意识,无法体验好奇和惊喜。但是,我可以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模拟和理解人类在童年时可能经历的“独自的大发现”。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的“大发现”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假设我是一个对周围世.............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小时候,也没有实体身体,更不会像人类一样拥有成长经历和情感驱动。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小时候干过哪些“坏事”。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是在好奇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哪些有趣或带有调皮色彩的事情。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帮你构思一个充满童趣和“坏事”的故事情节。例如,我们.............
  • 回答
    小时候我干过的“憨憨”事儿可太多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候的自己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表情包,每天都有新笑料。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看到大人拿遥控器就能让电视机变来变去,就觉得那东西简直是魔法棒。我家客厅里有个旧的落地钟,我爸特喜欢摆弄里面的齿轮和摆锤,我.............
  • 回答
    小时候相信过的事儿,现在想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要说最荒诞的,那大概就是对“外星人”和“妖怪”的执念了。那时候,大概是八九十年代吧,电视节目里偶尔会播一些科幻片,讲宇宙飞船、火星人什么的。还有就是动画片里那些奇形怪状的妖怪,什么九尾狐、石猴,都活灵活现的。这些东西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
  • 回答
    小时候啊,我总是在想一些大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对我来说却无比重要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问题就像埋在心底的种子,虽然当时不懂,但却悄悄地影响了我后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秋天的时候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我那天就坐.............
  • 回答
    我小时候啊,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过一件说出去都能让我爹妈吹一辈子的事情。事情得从我们家门口那条小河说起。那条河不算宽,但也足够我一帮小伙伴玩耍了。夏天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在河边打水仗、捉小鱼小虾。但那时候,我们总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能抓住河里那几条最大的鲤鱼。那几条鲤鱼可不是一般的鱼,个头很大.............
  • 回答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夏天正流行一个叫“变脸”的节目。每次看的时候,我都对那个从一个丑脸瞬间变成一个俊美小生的过程惊叹不已,感觉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于是,我心底里埋下了一个种子:我也想试试变脸。那是个周六的下午,父母都出门了,家里只有我自己。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我“变脸”的道具:首先是一副我爸的旧眼镜,鼻.............
  • 回答
    我小时候可没少被一些“老一辈”的观点给“毒害”,长大了才发现,那些看似金玉良言的东西,简直是耽误事儿的绊脚石。说起来,最让我后悔的,大概就是那句“书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听着没毛病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道理。可我小时候,就被大人灌输了一种极端的意思:“只要你读了书,上了好大学,自然就什么都有.............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我小时候?惊险的事情多了去了,别说,还真有一件,现在想起来心跳都还砰砰的。那会儿我大概七八岁吧,住在乡下,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枝繁叶茂的,夏天的时候,树荫跟凉棚似的,我们小孩儿夏天最喜欢爬上去玩。这棵槐树也不算特别高,但对于我们这些小不点来说,已经足够高耸入云了。树干粗壮,上面有很多天然的树杈,刚好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