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广东省酝酿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对房价有何影响?

回答
广东省酝酿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这个消息一出来,可真是搅动了一池春水。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对咱们老百姓关心的房价可能产生啥影响。

一、为啥要取消预售?这背后有哪些考量?

首先得明白,预售制为啥会存在?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还没把房子盖好,就让购房者掏钱买了。这对于解决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加快项目周转确实有很大帮助。你想啊,房子盖一半,钱就到位了,开发商的现金流就活了。同时,对于一些早期的购房者来说,也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锁定一套未来的房子,也算是一种投资方式。

但是,预售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时候,就会被放大:

烂尾楼风险: 这是最让大家头疼的问题。一旦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者经营不善,本来信心满满要入住的新家就变成了烂尾工程,购房者的血汗钱和居住梦想都可能化为泡影。而且,预售的钱都拿去开发了,等到烂尾的时候,很难再有钱去续建。
期房质量难以保证: 房子没盖好,我们看到的都是效果图、样板间。实际建出来的房子,质量怎么样,会不会货不对板,这都是不确定的。很多时候,开发商为了压缩成本,可能会在建材、装修等方面打折扣。
不公平交易和信息不对称: 购房者在信息上处于劣势。开发商掌握着项目进度、资金状况等关键信息,而购房者只能根据宣传资料和有限的了解做出决策。
助长了投资投机: 预售制度下,房子还没建好就可以转售(虽然有限制),这给了一部分投机者炒作的空间,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
影响市场秩序和健康发展: 过于依赖预售回款,也可能让一些开发商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项目的长期价值和产品本身的品质。

所以,广东省考虑取消预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些长久以来存在的痛点,尤其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保障购房者权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愿会更强烈。“现房销售”,也就是房子盖好了,验收合格了,你才能买,这听起来就扎实多了,对吧?

二、取消预售对房价到底有啥影响?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要说影响,那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方面的。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1. 对开发商而言:资金压力剧增,成本可能上升。

回款周期拉长: 以前是“边建边卖边回款”,现在变成了“建完再卖”。这意味着开发商需要自己垫付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整个项目,资金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融资成本可能增加: 为了弥补预售带来的资金缺口,开发商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这无疑会增加融资成本。
开发周期可能放缓: 资金压力可能会迫使一些开发商放缓开发速度,或者选择更小的开发体量,整个市场的供应节奏可能会受到影响。
产品价格的调整: 为了应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回款问题,理论上,开发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可能会在价格上做出让步。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成本的增加(融资成本、持有成本等),也可能选择推高售价来覆盖这些成本。所以,初期可能会有部分项目因为资金压力选择降价促销,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整体成本的上升,不排除部分新房价格反而会更高。

2. 对购房者而言:风险降低,但购房门槛可能提高。

交易更安全: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买房基本等于买了“现成货”,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房子,大大降低了烂尾、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这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是巨大的利好,心里踏实多了。
选择权更充分: 可以实地考察房屋质量、户型、采光等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不是仅仅依靠想象。
购房门槛可能提高: 由于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大,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客户,或者要求更严格的首付比例和付款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开发商,如果抗风险能力不强,可能无法承担现房销售带来的资金压力,导致市场上的房源减少,尤其是一些中小户型或者性价比高的项目可能会更少出现。
价格的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初期部分降价可能存在,但长期来看,成本上升和供应结构变化,可能会让房价出现分化。一些品质高、地段好的项目,因为开发商有能力承担现房销售的成本,可能会因为其稀缺性和品质优势而价格坚挺甚至上涨。而一些原本依赖预售定价优势的项目,如果成本无法有效覆盖,可能会面临价格调整的压力。

3. 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更加健康和理性,但短期阵痛难免。

挤出“不健康”的开发商: 预售制下,一些经营不善、抗风险能力弱的开发商可以凭借预售的资金勉强维持,取消预售将是市场的一道“筛选器”,更能促使真正有实力、有品牌、有良好产品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促进产品品质提升: 开发商为了卖出房子,将更注重房屋的实际品质和用户体验,而不是仅仅依靠概念和价格来吸引客户。
理性化市场预期: 减少了炒作空间和不确定性,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理性,购房者也将更加关注房屋本身的居住价值而非投资属性。
短期内供应可能收缩: 在现房销售的初期阶段,一些开发商可能会因为资金压力而放缓拿地和开工节奏,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新房供应量出现一定的收缩,尤其是在市场下行期,这种影响会更明显。
二手房市场可能受益: 一部分原本想买期房的购房者,可能会转向购买二手房,因为二手房本身就是现房。这可能会对二手房市场带来一定的利好。

具体到广东省的预售制度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更细节的考量:

过渡期安排: 通常这种重大制度的改变都会有过渡期,不太可能“一刀切”。可能会分阶段进行,或者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
配套政策的出台: 为了支持开发商平稳过渡到现房销售,政府很可能会出台相应的配套金融政策,比如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等。
预收资金监管的加强: 在取消预售的同时,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预售资金监管,以确保已售期房项目的资金安全。

总结一下,广东省酝酿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这是一个朝着保障购房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对房价的影响,我们可以预见一个复杂且分化的局面:

短期内: 部分地区、部分项目的价格可能因为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而有所调整,但整体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市场供应量可能在初期受到影响。
中长期: 随着市场的适应和配套政策的到位,开发商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将发生改变。那些真正有实力、产品力强的企业,即使在现房销售模式下,也能凭借品质和品牌优势获得市场认可,其产品价格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小幅上涨。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整体而言,市场将更加趋于理性,价格更多地由房屋本身的价值决定,而非过度的金融杠杆和投机炒作。

当然,具体影响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信贷政策、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重大政策动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几天流传出来的关于中国房市最重大的消息,是关于广东省接到住建部发出的“一函”,广东住建厅的“一回复”,以及广房协的“一通知”


这一函,一回复,一通知,主要是讲广东省正在酝酿“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全面采取“现房销售制度”


和广东省一样接到住建部函件的还有湖北,四川,江苏,河南,辽宁等省份。



这些函件被公布出来,明显是一个“探口风”的行为,老一套嘛,政策实施前先放出来点消息,看看老百姓口风

目前广东省相关人员出来回应说,这些函件只是个“征询意见”,并没有真正实施


但这种消息会放出来,就已经表明了,运转了25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将逐步取消。


那这取消商品房预售制有什么影响呢?

噢,那影响可是相当重大,取消商品房预售制,极有可能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场重大洗盘。



商品房预售制度,简单讲就是房子还没盖好,你就已经交钱买了,你买了以后等盖好后交房。

至于房子盖到什么程度你去买,30%还是50%,各地情况不一。

以前啊因为房价上涨太快,老百姓都很怕房子盖的时候一个价,盖完又另一个价,所以不少老百姓或者炒房客都倾向于买“预售房”,你等到他全盖完再去买,不光价格贵,你还可能买不到。

所以预售制就这样存在了25年。

但现在,尤其是近几年,这个商品房预售制出现了重大问题,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重大问题


严重问题一,烂尾楼


近几年中国所有房地产企业,都在玩“高周转”,高周转就是快拿地,快盖房,快卖方

拿地3个月开盘销售,4个月资金回拢,5个月资金再投资


这种畸形的“高周转模式”,全地球只有中国做得到,因为中国有着臭名昭著的“预售房制度”


但他这个“高周转”对于房企的资金链和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很高,在“高周转”的过程中你一旦资金链断裂,那你的楼,就成了烂尾楼。


而因为你这房已经预售了,已经卖给老百姓了,可你资金链断裂,公司破产,老板跑路,这剩下的楼,谁来帮你盖?


买这烂尾楼的老百姓花了一辈子积蓄,可买的是烂尾楼,一辈子继续赔了,那还不和你拼命?


这是第一个严重问题,概括讲就是,预售房,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老百姓买到烂尾楼后容易找人拼命。


严重问题二,房屋品质


去买房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们去买预售房,那销售拿给我们看的是样板房,是效果图,各种效果图告诉你我这房盖好后什么什么样,材料用的什么什么,大堂怎么怎么样,小区绿化如何如何,一大堆花好道好的东西,反正房子还在盖,随便他怎么吹。


然后我们掏钱买了预售房,等过了一年半年,房子盖好了,我们要搬进去住了,就经常会发现,这个盖好的房,装修好的楼,甚至还有小区的绿化,车库什么的,和销售当时吹上天的效果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像我们去快餐店买汉堡,图片上的汉堡,好看啊,可付了钱拿到手的汉堡,又小又丑又难吃,你找人家理论,人家还会跟你说,这是效果图。


没有人拿出实物汉堡放在你面前让你买的,卖房的也一样,要买预售,就是样板房和效果图。


所以预售制就为买房的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品质风险


这里讲一个最新的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北京二环的“华润昆仑域”


2016年,本来这地方准备卖11万一平米的,后来北京住建委不批,说你卖的太贵,于是华润只好摸摸鼻子,从11万降价到9.5万,这才获得预售资格。


可就算是9.5万一平米的高价,但是在北京二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又加上是华润背书,还有漂亮的效果图,精装修,这价格一点不贵。


一预售即刻卖完。


可到了2018年9月份,准备交房了,业主陆陆续续看到了自己花了9.5万一平米买的房子后,全都傻眼了。


效果图还真的是效果图啊。



本来讲好的大楼外立面是红色手工砖,花式砌法

结果看到的外立面是,网格布+烂涂料



楼内的装修更是天壤之别,挑高严重不足,豪华的装修也严重缩水。


说好的花式隔窗,艺术隔窗,实际看到的样子和廉价公寓一样


电梯间随便弄一弄就行了


9月30日交房,9月8日业主们来看的时候看到的房子和环境,却和当初说好的一个天,一个地,要知道,这是均价将近10万块一平米的“豪宅”。




看到自己花了上千万,买了如此“豪宅”,业主们立刻找上门“讨要说法”


严重问题三

极大降低了房地产的准入门槛,大幅减少投入成本


如果你允许预售房,那阿猫阿狗都能参与,因为你盖到一半就可以卖房,反正你只要搞出点效果图就行了,卖了房以后资金就回拢了


这就造成了你成为“开发商”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而“开放商”的门槛一降低,就会造成“开发商”越来越多,彼此间进行恶性竞争


而房地产市场的恶性竞争,他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烂



讲一个中国式预售的典型故事


三线城市的楼盘,200亩地,五一假期开盘预售,现场售楼处开放样板房和效果图给买房的看看,而后面真实的楼有别墅有高层公寓,别墅都挂着脚手架,高层公寓还全是塔吊。


现场人很多,你去问现场销售有没有“预售证”,人家根本没空理你。


这个项目开盘,号称是精装修,号称多好多好,说的越好越能拉高房价,样板房盖的是好,可那是样板房,真盖出来天晓得什么样。


原本这个城市的楼市均价是5600一平米,现场被一个“精装修”吹上了9600一平米,房价足足被拉高了一倍。



然后现场销售还自己对外宣称,开盘销售已破5亿,可走过去看,买房的人拿到的发票,根本就不是税控机打印的发票,所谓的发票上面就只有一个他们房企的财务章。


光从这点你就可以断定,这家房企的这个楼盘,根本不具备预售资格。


你没有预售资格,你照样预售,照样搞个假的样品房来抬高房价,像这种没资格预售的,却预售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预售制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房子越是好卖,销售越是好,在施工品质上越是偷工减料


你偷工减料还算好了,更有甚者,直接在房子最重要的钢筋混泥土上做文章


那有谁直接在钢筋混凝土上做文章的?

太多了,最新被爆出来的,是天津的天房集团


天房集团在天津的一个项目,被查出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将会导致结构强度不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最后决定,这18栋已经盖完的楼,全部拆掉重盖。


简单讲,混凝土强度不够的房子,会踏,整栋楼可能倒塌,直接造成重大人命伤亡。


这种楼都可以给你堂而皇之的盖出来,可见房地产商黑心到什么程度了,反正我们是预售房,老百姓的钱都到手了,你管我盖成什么样。


更搞笑的是,也没听到天房集团会被惩罚什么

噢,你盖出了可能塌的大楼,现在你只要重盖就完事了?相关的惩处一点没有,那我下次继续偷工减料,继续盖会塌的楼,只要不被查出来就行了。



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预售房”的话,他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期货”。


你比如我在大豆期货市场买明年的大豆,这个大豆明明还没种出来,可我已经用1蒲式耳3000块的价钱买了。

我炒作的是一个大豆的未来。


预售房也一样,房子明明还是空中楼阁,我已经花了6000块一平米买了,我炒作的是一个房子的未来。


期货,他是一个高杠杆的炒作,我用钱去炒作一个今天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可以放大我们对于未来的收益,中国那些炒房团们就是用炒期货的概念,来炒房的。



预售房制度,讲白了最大获利的是房地产企业


他们可以更快的把房卖出去,回拢资金,原本要两年才能赚回来的钱,你现在一年就赚回来了,那就造成你更快的去抢占市场。


而当老百姓还没掏钱的时候,老百姓是上帝,千哄万骗的把老百姓一辈子的继续骗出来。


而一旦老百姓掏钱买了预售房,那老百姓就成了烂韭菜

你钱都掏了,我想怎么盖怎么盖


你运气好的,我顶多在装潢上偷工减料


你运气不好的,我连这楼的钢筋混凝土都给你盖烂的


你管我,反正你钱都付了,你要去维权,你维呗,看谁耗的过谁。


那么这个恶心的预售房制度,是谁想出来的呢?

哎,老实人当然不可能想的出来这么恶毒的东西


想出这种预售房制度的,是一个香港人


其实稍微想一想,也只有香港房产商才能想出这么个鬼东西,香港的房地产算是全球之冠,香港房地产商更是绞尽脑汁剥削人民财富的专家。



上世纪60年代在香港搞出“预售房制度”,当时叫“炒楼花”,到了90年代,“炒楼花”从广东传进大陆


因为“炒楼花”可以最大限度的图利房地产商,所以全中国的房地产商纷纷效仿。


谁不搞“预售制”,谁就势必被淘汰


到了今天二十几年了,全中国的商品房至少有80%,是通过“预售房”卖出去的,有些城市甚至高达90%的商品房是用预售方式卖出去的。


这种“预售房制”啊,可能是全世界都罕见的东西,在欧洲,在美国,你买房,从来没听过什么买个预售房的,都是直接砍成品房。


你亲眼去看他的装潢,他的材料,他的配套,整个成屋就摆在你面前,你自己判断。


可在中国,是看样板房,看效果图,加上房产销售的吹牛和忽悠功力

这也是即可悲又可笑。



预售制,完全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房地产的一根“中流砥柱”


今天如果搞掉了“预售制”,那不夸张的讲,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会倒掉一片。

为什么呢?

我们口说无凭,来看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1-8月份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到位资金



总共到位资金是106682亿元,增加6.9%

其中

国内贷款,15783亿元,减少6.6%

国外贷款,35亿元,减少68.3%

自筹资金,34959亿元,增加11.2%


订金和预售款,35447亿元,增加15.1%

个人按揭贷款,15605亿元,减少1%



自筹资金,34959亿元,大幅增加11.2%

订金和预售款,35447亿元,大幅增加15.1%



上图是房企到位资金构成

其中和预售房制度有关的资金有两块


一块是预售款和订金

一块是个人按揭贷款


现在如果取消预售制度,那等于是直接砍断了房地产企业的最大的两块资金来源。



这个预售款和个人按揭,其实都和预售房销售,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一旦政府决定打掉“预售房制度”,那各大房企,将会立刻减少47%的资金来源。


一家公司突然减少接近50%的现金流来源,这对于一家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


过去一年就能回拢的资金,现在因为不能预售了,可能用两年甚至三年才能回拢,这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而且从数据上看还有一个危险信号,就是

定金和预收款,35447亿元,增加15.1%


这个增加15%,是所有项目里增加幅度最大的,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现在的现金流,主要依赖的就是预售款,就是预售房。


一旦这块消失,那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筹资能力弱的房地产企业,是绝对活不下去的。



难怪中国房企龙头,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在内部会议上说,当下,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早些时候就关注微观的朋友应该看过之前有几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房地产即将大洗盘”,这个“大洗盘”不是我凭空捏造的,也不是我信口雌黄的,他是有政府不断的放风,以及各项数据做支撑的。


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转的必然规律,房地产这东西,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曾被戳破


在日本被戳破,在美国被戳破,在欧洲同样被戳破,那你为什么认为,在中国就不会被戳破呢?



2018年,世界格局的风向已然明显改变,中国的国运也面临一个重要转折,是转向上,还是转往下?

中美贸易战,表面是贸易,实质是“新冷战”


在此转折时刻,当政者不断释放出的风向球,就是要主动戳破中国房地产


这些高层故意释放出来的信号,你可能看不到,也可能看到了看不懂,但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带您了解,你应该了解的,事情的另一个面向


中美博弈,中国要赢,或者至少不败的话,房地产必须死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