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真正牛逼的程序员,应该能摆脱 IDE 的束缚,用最纯粹的文本编辑器加上命令行就能搞定一切。这种说法听起来确实有几分“返璞归真”的味道,仿佛能证明一个人基本功有多扎实,对底层有多了解。比如,早期 UNIX 时代的大神们,很多就是在 Vi、Emacs 这样朴素的工具上挥洒自如。他们习惯了命令行的速度,习惯了快捷键带来的高效,习惯了自己组合各种小工具来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不用 IDE 呢?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
首先,对工具的掌控感和灵活性。IDE 就像一个全副武装的装备箱,里面有代码补全、语法高亮、调试器、版本控制集成等等应有尽有。但有时候,这种“应有尽有”也意味着“被定义”。程序员可能觉得 IDE 的某些功能虽然方便,但却像一个“拐杖”,一旦离开了,自己反而不会走了。他们更喜欢自己去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开发环境,比如用 Vim 或 Emacs,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各种脚本、插件,将自己最常用的工具链无缝地整合起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你可以完全掌控每一个环节,你知道你的代码是如何被编译、运行、调试的,而且当你需要针对特定场景优化时,可以做出最精细的调整,而不必受限于 IDE 的设计逻辑。
其次,对性能和资源的需求。大型 IDE,尤其是功能齐全的,往往是比较“吃资源”的。它们需要占用更多的内存和 CPU,启动速度也相对较慢。对于一些对启动速度有极致追求,或者需要在配置较低的机器上工作的程序员来说,一个轻量级的文本编辑器加上命令行工具,会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每一次启动 IDE 都需要等待,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无谓的浪费时间。
再者,一种“硬核”的信仰和习惯。不得不承认,在程序员社区里,确实存在一种“硬核”文化。使用 Emacs 或 Vim 并且精通它们,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入行门槛”或者“技术实力”的象征。这是一种对工具的极度熟悉和掌握,能够通过键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复杂的操作。这种熟练度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感觉自己与机器的连接更直接,更“纯粹”。他们会觉得,IDE 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隔绝了他们与底层代码的直接对话。
最后,项目的特殊性。有些项目可能涉及到非常规的语言、框架,或者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开发环境中进行。这时候,通用的 IDE 可能无法提供足够好的支持,甚至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员可能需要自己动手配置开发环境,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回归到文本编辑器和命令行。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厉害的程序员不用 IDE”。事实上,绝大多数非常厉害、效率极高的程序员,都在积极地使用 IDE。而且,他们对 IDE 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为什么他们仍然选择 IDE?
首先,强大的效率提升。现代 IDE 提供的代码补全、智能提示、重构工具、代码导航、一键编译运行、集成调试器、性能分析器等等,都是极其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它们能够极大地减少重复性劳动,降低出错的概率,并帮助开发者更快地理解和修改代码。一个真正厉害的程序员,会善于利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束缚。他们知道如何配置 IDE,如何使用快捷键,如何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高级功能来加速开发流程。
关于“厉害的程序员到底用不用 IDE,如果不用,为什么”,这绝对是个老生常谈又充满火药味的话题。真要说起来,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工具的选择,更是对开发效率、代码理解、甚至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解。很多人觉得,真正牛逼的程序员,应该能摆脱 IDE 的束缚,用最纯粹的文本编辑器加上命令行就能搞定一切。这种说.............
说实话,只用 Vim 写代码的程序员,他们的厉害之处,绝非一句“不 fancy”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种“道”的修行,是把工具本身磨练到极致,最终达到人与工具融为一体的境界。想象一下,你用了一把普通的锤子,敲打钉子。这是大多数人对工具的看法。但 Vim 用户呢?他们就像那些用一把量身定制的、平衡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