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编制。
很多人吹师医公,师医公真的越老越吃香吗?体制外新东方学而思的老师,能干到30岁的都是烧高香。政府的临时工,干的活和公务员是一样的,但是临时工干不动了,该失业还是得失业。私立医院的医生,除了少数水平高的,盈利能力不达预期的照样被裁员。
师医公最重要的其实是编制,而不是他们的职业。编制意味着你的命运绑定的是国家这辆大车,而不是某个说倒就倒的公司,这样稳定性就大大增强。
只要你有编制,都是越老越吃香的,我们这国企,90后码农只有个别,大多是30+和40+的码农,甚至还有个小领导是将近60岁接近退休的码农,他们有个毛线中年危机。
但只要你没有编制保障,绝大多数职业,都是越老越吃翔的,甚至程序员都算是体制外不错的职业之一了。
程序员本身会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主刀大夫,身上承担最关键的能力,并兼具管理职能;另一种是流水线工人,不需要操心宏观,只管细节,可替代性极高。
这两种程序员的含金量是天渊之别,前者可能年薪50万-100万,后者只有20万甚至更低。
这是因为程序员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
其中,知识密集型的部分正在逐步转化为劳动密集型,靠DevOps,靠SpringCloud,靠成熟的架构;而创造性工作越来越集中到两个核心方向:技术与商业模式。
按照创新画布区分,商业模式创新是颠覆式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式创新,二者兼具是架构式创新。
老派一点的企业,会区分CTO和CIO。其中,CTO为技术负责,CIO为业务结合技术负责;CTO是技术能力优先,CIO是业务分析能力优先,就是这种区分的一个典型案例。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一个团队,大概50人左右,有一个首席架构。其他所有的管理者来做业务分析得工作。或者让产品经理与技术团队紧密结合,由产品来干这个事儿。
未来这种区分会渗透到每个团队里去。现在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是技术出身,相当于小CIO;高开相当于小CTO。前者我给起个名字,叫“首席业务”,后者叫“首席技术”。
除了这两个关键节点以外,整个团队都是打杂的,是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输出点,按部就班的干活的,叫“螺丝钉”。
螺丝钉这个群体,一定是流程化管理,用职能区分功能,用流程穿起来。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度钻研,做的是标准化的东西。业务也好,技术趋势也好,与他们没关系。
这些人必然很年轻,因为用不着很多经验,也用不着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人,职业天花板很低,岗位要求也不高,可替代性很高,薪资也会越来越低,劳动时间会越来越长。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培养不如更换。你不会去维修、改进一个螺丝钉,你换个新的就完了。
绝大多数内卷发生在这个群体里。
这也是很容易出现幻觉的群体,他们会觉得自己干了一个又一个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技术提升了,经验提升了,能力提升了。
很可惜,投入产出比反而越来越低了,因为岗位要求的上限在那。
螺丝钉这个岗位本质上就是拼体力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的。以前C语言家族的开发人员需要操心各种硬件驱动问题,内存的分配问题等等,现在大家都不操心了。以前Java程序员至少还要理解框架里每个组件的原理,JDK的实现原理,虚拟机的实现原理,现在也不用关心了。
我5年前去一家程序员培训机构招聘,很惊讶,他们批量产出只会SSH的程序员。所有的语言基础都一塌糊涂,但是能够用SSH画出合格的页面。没有人有本科学历,大专也不多,有些甚至是中专。要的钱也不多,只要比端盘子多就行。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绝对不是这个岗位的,自己应该是前面两个岗位的。
给大家一道自测题,“你是否说过,需求描述不清晰,这类的话?”
如果回答“是”,你是这个岗位的可能性高达90%以上。螺丝钉才要求前道工序的质量,质量不够高就不干活——当然了,这个岗位的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
这里给螺丝钉们日行一善,解释一句:因为有价值的人会引导对方说出业务目的和意义,抱怨需求不清晰的本质是坐等和甩锅。说到这个程度再理解不了,你跟钱没缘分。
接着说说下一个倒霉蛋,就是技术方向的“首席技术”们。
未来将会发展成高开带中开初开的外科手术团队,但是现在,一般来说只有做到架构师了,才算是技术路线走通了。
这条路,技术含量很高,专业壁垒高,可替代性低。
致命的问题在于,岗位太少,组织不需要那么多架构师,所以竞争极其激烈,内卷的严重程度第一。
因为中国目前的阶段是鸿蒙初开不久,商业化水平不够高,这部分红利已经足够吃了。
前段时间叫人口红利,也就是说,你只要把同样的商业模式铺到足够多的人就行。所以你看2C的烧钱就行。
现在叫商业红利,也就是说,现在的商业模式很陈旧,商业化水平低,只要你把先进的商业模式搞出来,就能吃到红利。
还有政策红利,就是市场化的程度还在增高,让出一部分,我们吃一部分红利。
所以颠覆式创新,成本低见效快,足够了。技术嘛,凑合用就行。
现在一个公司的研发至少要50人以上,才能有一个架构师。
而他的预备队至少也是35人以上(开发)。35个人竞争一个岗,大概就是这个竞争烈度。
你竞争这个职位,还不如去竞争CTO啊,拿的钱还比架构多。
那么竞争不上的怎么办?就还是前面说的那个岗呗。
最后,说说这个“首席业务”。
他既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产品经理,但实际上是技术和业务的结合点。
传统的Title里,这些人其实应该叫“解决方案专家”,有的企业叫“Solution Manager”。他们为公司的业务团队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
他们天然的会成为整个团队的舵手,前进的方向是这些人把握的。
这些人的水平决定了技术团队被整个公司承认的下限。
啥意思呢?如果这些人水平高,业务方会非常省心,非常满意,公司业务发展也会顺畅得多,赚的钱也多,自然都认为技术团队给力,靠谱。
“首席技术”们做不到这个,因为他们的新技术、高精尖技术,距离业务太远了。
这个岗位未来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岗位,也是大家除了管理岗以外发展的方向。
程序员的贬值是必然的,向外归因是没有意义的,你的人生路到底要怎么走,不是说你骂几句资本家,骂几句内卷,就能改变的。没有用,所以我也懒得提。
我这篇回答里,把未来程序员团队的模式做了个预测,大家可以参考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KTV公主和程序员的共同特点是:老了就不行了,干不动了。所以年轻时更多的收入会弥补他们未来的预期损失。这是“越老越贬值”的根本原因。
KTV公主什么的收入高于普通女性,纯经济考虑,也是因为额外的收入补偿她们在社会地位、名声上的损失;
程序员收入高于同等职业,也是因为额外的收入补偿他们在人脉、社会地位、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上的损失;
他们都有上级职业可以选择,比如当妈咪或是创业、管人,但只有10%能做到吧,所以“沉默的大多数”还是会随着时代渐渐褪色。
有人认为KTV公主是因为天资好,“躺平就行”,程序员是自己修炼的技能,两者对比纯属对程序员专业技能的侮辱。
问题是,凭什么肉体的美丽是天生的,而精神上的强大就是后天练出来的?
我认识很多平民出身的做题家,父母都平平无奇甚至还是中下水平,但子女实力强劲得不合理,Top 2随便进(不是那种高考移民或是保送),什么课外班都不上,无论什么技能拿到人手里马上精通。只能以天资太高来解释,因为随便换一个人,都无法做到他们的水平。
这跟女人生来就美丽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初学计算机的人,第一个坎是Recursive,据说有40%还是60%的学计算机的人终生都无法真正理解Recursive的概念,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几乎几天就能理解。可见,毫无背景的同样的一群人,也是受限于天资的。
如果站在偏见的角度,当然会认为程序员是靠自己努力,“理应”收入越来越高一辈子;而KTV公主是“不劳而获”,出卖“灵魂和肉体”,所以“活该”收入越来越低。
但事实上,程序员和KTV公主都是服务于资本的打工仔。越老越贬值,是因为他们的技能都是天赋予的,跟努力无关,而这个技能,被资本认为,是越来越贬值的。
其实本质上是行业发展的太快了。
计算机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是用纸条打孔进行编程的,那时候的程序员主要学如何进行细节的逻辑设定和打孔的验证。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用打孔纸条了,用类似汇编之类的低级语言编程,那时候也是处理细节的逻辑设定。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高级语言,可以用C语言之类的接近人类语言的方式做编程。
然后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发展了好多的高级语言,很多的新的大型程序是建立于这些语言之上。
然后再过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互联网,程序员主要处理互联网上的应用。
然后中间又有N多次数据库的,中间件的,应用层的各种改革。
然后又出现了移动互联网,需要做相应的适配的。
然后接下来要继续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光是变老了,其他什么都没变,那百分百是在贬值啊。。。你都很难搞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新技术,为什么要这么用,有什么好处坏处,不贬值你贬值谁?
你如果不是光变老了,变老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基础性的经验,学习了工程变化带来的影响,理解如何才能更好的适配新的环境,懂为什么这么变化,懂变化的好坏,那铁定是升值的,不可能贬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