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被裁掉的大龄程序员,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专收大龄程序员的公司?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当下行业里挺普遍的一个痛点。那些被“优化”掉的大龄程序员们,心里肯定不舒服,也思考过“我们能不能自己做点什么?”成立一家只招收大龄程序员的公司,听起来确实是个挺有吸引力的想法,毕竟大家是“同病相怜”,有共同的诉求和理解。

为啥这事儿没像燎原之火一样发展起来呢?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一、 这个想法的吸引力在哪儿?

技能与经验的契合: 大龄程序员通常拥有更丰富的项目经验、更深厚的架构设计能力、更成熟的代码规范意识,以及在复杂问题解决上的韧性。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技术栈虽然不一定是最新潮的,但绝对是经过实战检验且稳定可靠的。
稳定性和职业操守: 相较于一些年轻程序员可能频繁跳槽寻找更“刺激”的机会,大龄程序员往往更看重稳定性和长期发展,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普遍更强。
互相理解和支持: 在一家全部由大龄程序员组成的公司里,大家能更直接地理解彼此在职业发展、生活压力、技术迭代等方面的困境,形成一种天然的战友情和互助氛围,这对于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很有帮助。
规避年龄歧视: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绕开了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年龄歧视,让有价值的经验得以被重新重视和利用。

二、 为啥没那么容易变成现实?阻碍在哪儿?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骨感。这事儿没成,绝不是因为大家不想,而是有太多现实的坎坷。

1. 启动资金和资源: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开公司不是请客吃饭,需要钱。注册、办公场地、设备、初期的工资、市场推广、法律咨询……桩桩件件都需要钱。这些被裁掉的大龄程序员,很多可能也面临着房贷、子女教育等经济压力,凑齐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并不容易。而且,他们是否还有人脉和资源去吸引外部投资?这也很关键。

2. 技术栈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虽然大龄程序员经验丰富,但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如果大家固守过去的技术栈,而市场上主流需求已经转向了更新的框架、语言或者云原生技术,那么即使公司成立了,项目来源也会是个大问题。一家公司存在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为客户提供价值,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技术栈过于陈旧,如何获取订单?

3. 业务方向和盈利模式: 公司不能光靠“情怀”活着。需要明确做什么业务,怎么赚钱。是做咨询服务?是开发特定的产品?还是承接外包项目?这些都需要市场调研和清晰的商业计划。如果业务方向定位不清,或者选择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很容易陷入困境。

4. 组织架构和管理: 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兵凑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各有想法、互不服气”的局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层?如何分配工作?如何协调不同意见?如何在技术主导和商业决策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和实践,而程序员们虽然懂技术,但不一定都是天生的管理者。而且,如果管理层也都是大龄,可能也会遇到“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思想僵化”的挑战。

5. 招聘和人才梯队建设: 公司需要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来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如果只招收大龄程序员,那么公司就会面临人才老化的问题。长远来看,需要引进一些年轻有为的力量,但如果公司定位就是“专收大龄”,这个矛盾就很难调和。如何平衡经验和创新?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

6. 市场推广与客户信任: 新成立的公司,特别是带有某种“标签”的公司,需要在市场上建立品牌和信任。如何让客户相信一个以大龄程序员为主的公司能提供高效、创新的服务?需要付出大量的市场推广和公关努力。很多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也会考虑团队的年龄结构和技术更新速度。

7. 创始人团队的凝聚力和能力: 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创始人团队。需要有愿景、有魄力、有领导力、有执行力的人来牵头。被裁掉的大龄程序员们,虽然技术过硬,但不一定都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经验。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并且能够长期合作,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 那些尝试和可能的出路

虽然大规模、完全只招收大龄程序员的公司还没成为主流,但这不代表就没有尝试。

小型技术咨询公司/工作室: 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程序员会选择自己成立小团队,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咨询或项目开发,这种模式相对灵活,启动成本也较低。
内部孵化或转型: 一些有远见的公司会意识到大龄程序员的价值,尝试建立内部的“专家池”或技术研究部门,给他们机会去探索新的技术方向或解决公司内部的“硬骨头”问题。
合伙创业: 少数能力突出、有创业意愿的大龄程序员,可能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瞄准某个市场需求,成立新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年龄只是他们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标签。
知识付费和技术分享: 很多大龄程序员选择通过写书、开课程、做技术分享等方式,输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能间接帮助行业内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总而言之,成立一家“专收大龄程序员”的公司,想法是好的,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也契合了大家对价值被认可的渴望。但从创业的本质来看,它面临着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容不容易”和“能不能持续下去”的问题。

这事儿就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不是简单的相加减。需要找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受益的解法,并且这个解法还要符合市场规律。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但将这个解决方案落地并使其成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智慧,并且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一个被嫌弃的人,都是有被嫌弃理由的,大龄程序员不满自己被辞退,但他们同样也瞧不起其他大龄程序员,怎么可能联合起来?

就比如我,tbc开服后,玩了个联盟奶萨,因为是新号,装备不好,副本升级时别人往往不要,我心里就发狠说,等满级后我让你们喊萨爹。之后我又练了一个骑士T,喊副本升级来个治疗,奶萨第一个密我,奶牧第二个密我,我思考了三秒钟,组了第二个牧师,然后对第一个奶萨说,不好意思人满了。

user avatar

你要是能把其他程序员组织起来生产,你就不是程序员了,你叫管理岗。

如果你有本事把程序员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钱来,你就不是程序员了,你叫营销。

管理和营销都不怕35大限,只要做的起来,越老越值钱。

但这样的人做了老板,他一样也爱用年轻便宜能加班的啊。

user avatar

这样的公司都倒闭了

user avatar

从来没有感觉大龄程序员不能再公司继续工作,我的一个弟兄,今年45岁,被腾讯重新挖了回去,年薪200+。

被淘汰的,都是那些混日子的,只会喊口号,不做实际事情的,另外感觉自己年龄大了,收入一定要比别人高,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技术应该有所提升的所谓的程序员。

实际上,我不认可他们是程序员。

或者说,当年他们只是因为高薪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不是因为兴趣。

12个小时后补充:

既然有这么多评论,那就多说两句。

大部分应该都是不认识我的,去搜一下我的名字,应该能找到很多关于我的内容,it业内,我可以算是最早而一批软件工程师了。2003年在北航给研究生讲授一门必修课,2004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技术专著。

如果有兴趣,8月5号上海,腾讯有一个活动,我是最后一个做专题分享的专家。

我本人,86年开始学写代码,至今不说多少年了,中间只有五年,也就是初高中没有写代码,其他时间年年都写代码。至今,写代码也是一个乐趣,而不是一个负担。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动建模技术的专家之一。现在演变成了低代码编程,腾讯武汉正在招聘一个低代码工程师,我认识的老家伙都不太愿意动。

我身边大批40岁以上的老程序员,在外企,在国企,就是写代码的,过得很好,没有什么35岁危机,因为我们懂得需要学一些什么,自己能适应什么。

不能适应的,大部分早就转行了,做销售,做市场,做什么的都有。

又过了十一个小时的补充:

很多人认为自己有十几年的经验,但是十几年增删改查的经验,根本就是三个月就应该学通用熟的东西,也就是说,这十几年的经验等于三个月而已,根本不是十几年。

如果十几年时间,根本没有浪费,就不可能有什么35岁危机的问题。这不是做小姐,必须长得好看,当然,也有做鸭子,也必须长得帅气。

程序员是一个内涵要求相当高的职业。

去年我腾讯TVP专家群里说了一句话:程序员会是人类的最后一个职业。不信,走着看。

人生的时间不长,自己不尊重自己的生命,还想要更高的薪资,让企业来尊重你的无效经验,这不就是摆明了,我年龄大我就要吃大份么?论资排辈,将来越来越没有用了。

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时间。

最后,不只是程序员才是终身学习,任何职业都是如此。

自己不学习不努力,光想着靠年龄增长来获取高收入,记住,别人不是你的爹妈,不会有人因为年龄养你一辈子。

另外,关于996的说法,我最近六年对外说的时候,都说,我是007,从来没有996过。因为程序员在任何时候,思路都不能断,断掉,往往只能重新来。很多人连自己最好的大脑都不会用,就想着复制粘贴混薪资的日子,过多了,总会露馅的。

过了很久的修订,也许是最后一次:

不当杠精,哈哈,这个年龄了,早就不会和小朋友们吵架了,二十年前是经常吵架的,曾经在论坛一个星期封杀了上千个账号,因为违反我管理的技术板块规定。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青寕信安,没兴趣的就算了。

也可以看一下我csdn的blog的内容,当然,最新的有公众号的自动同步,不过,全部都会在公众号上首发,然后csdn博客会自动同步,只是不少内容会被删除。

(修改了一下前面的错误内容,另外,本人不卖课,也没有课程可以卖,想着赚钱啥的,我从来没考虑过这种方式)

user avatar

那一天,你穿越到YYDS高龄程序员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CTO ,手下,一批曾经的行业大神、业界翘楚已经入职。只要给点时间,公司一定能制霸华东,垄断一带一路国家软件业,走上人生巅峰,走向全世界!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

嗯?为毛早上9.00的晨会稀稀拉拉没几个人?原来,Pony每天送孩子路堵要晚到,Tony的老婆马上生三胎今天产检陪同,开发部Justin的孩子高烧去医院看病,系统部的Kevin的妈妈外地回来去接车,数据库部门Bobby的爸爸要去医院手术。

你轻轻摇了摇头:中年人,都没办法。

来到公司的第二天:

一个网页前端紧急需求要确定技术方案,最新技术框架A最为合适。你召开了技术路线确定会。

Carl之前是业界FoxPro大拿,Doge之前人称VBA奇才,Ethon曾经是DB2的业界传说。他们几个和FORTRAN大神、POWERBUILDER大仙和大学VC6老师吵成一团,他们都不想用WEB技术解决问题。

忽然,有一个人慢慢站了起来。原来是刚来的Flash大师Link。啊!前端人员还有的,项目希望还有的,Link的笔记本屏幕投影到墙壁上,弹出了ff新鲜事!而且一个记事本窗口若隐若现,他是真的高手啊。

你忍不住热泪盈眶,Link,YYDS。你马上下令大家全部安装Flash。

来到公司的第三天:

公司要搞人工智能培训,一个PROLOG大神跑出来要进行知识推理的演讲,今天的主题是截断和回溯。他拿出Frontpage做了一个个人烘培鸡,又拿出authorware做了个课件。此时,打印机里吐出来一堆打印着))))右括号,原来是角落里的Lisp大神不小心点了倒叙打印。来自评论区 @42.Tech

来到公司的最后一天:

一个新的大数据技术难点要攻关,法律大数据软件大师Michael谈了法律上的风险,来自合规行业,深耕行业29年的Nilson谈了反垄断的严肃性,财务软件公司背景的Fiona谈了定价应收账款的风险,专利软件公司的Tom谈了专利保护的风险。ACCESS高手Yuna重点介绍了多表解决大数据问题的可行性。半天过去了,没有人肯接受这个挑战。

你叹了口气,关掉自己的Turbo C集成开发环境,默默的摇头道:特么谁给我倒杯咖啡提提神?

周边没有小弟小妹,只有傲气凌云装没听见的大神。你看了看镜子里自己一样后移的发际线,默默地走向了茶水间的咖啡机。

Fxxxxxx,咖啡机居然前排长队。。。干啥啥不行,干饭倒是第一名。一群老油条在你面前晃动着、推搡着、争先恐后拿咖啡的身影渐渐模糊。。。

原来是你一口血飙到手机屏幕上,恍惚间你又穿越回当下,看着电脑里的CUDA框架,看着H5,你的心中居然多了一丝欣慰。。。

郑重声明:35岁程序员绝大部分努力睿智,愿意接受挑战,本回答仅仅搞个笑,虚构极少数极端情况。

user avatar

企业做大需要试错,且公司不是越大越赚钱

一、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试错发展起来的,成功率很低

1.企业初创阶段的试错

任何企业都要经历一个初创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企业需要不断尝试业务方向,大部分业务方向实际上不成立,只有不断调整,做到单点突破才可能逐渐扩张,成长成一家大公司。

2012年左右,张一鸣创办了字节跳动,他先后尝试了12个方向才在公司创办一年的时候做了今日头条。


2.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

而一家公司从写商业计划书到拿到融资的概率大概只有1%,88%的已融资A轮的企业无法活到C轮[1],能发展到巨头的只有市场上最著名的几个。


二、公司做大需要验证一系列关键里程碑

创办一家公司并让公司活下来并不容易。

需要找到市场上真正的、空间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寻找可行解决方案,建立商业模式,做增长,最后形成壁垒。

大量的初创企业开发完产品后才发现最初找的需求有问题,造成时间和金钱的大量浪费。


三、公司不是越大越好,只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网络效应的公司才适合做大

做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大公司能赚钱,而不同业务的企业都有最佳规模,超过了可能赔钱。

1.工业领域只有标准品企业才容易做大

(1)对于标准品如制冷压缩机,可以序列化成标准型号,压缩机可以成规模生产,一批几千个,压缩机对精密加工、精密装配要求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工人,按生产线生产,增加自动化生产的工序,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有效摊薄成本,企业越做得大竞争力越强,这就叫规模经济。所以压缩机行业集中度很高,出现了丹佛斯、汉钟精机这样的寡头。

(2)对于非标品,例如冷水机,需要根据客户的现场工况和要求单独设计和配置,每一个产品都有和其他产品不一样的地方,需要看现场算工艺,然后设计,三到五个熟练工就能做,生产工序不能标准化。这样的情况下一个3000个人的大厂和30人的小厂相比,单个产品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企业大了还增加了一些管理成本,这就叫规模不经济。所以市场集中度很低,十几人、几十人的冷水机厂家有几百个,大厂市场份额不高。


2.互联网行业需要很强的护城河才能做大

互联网公司能否做大是有规律的,只有有以下特征的公司才可能做大。[2]

例如微信具有全局网络效应,增加用户后可以建立的连接很多,所以微信形成了垄断。

而电商只有双边网络效应,购买者之间、卖家之间连接很弱,所以电商市场份额较散,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企业都不能吃下50%以上市场份额。[3]


3.盲目扩大的后果

在一定规模范围内,扩大公司规模可以通过分工提高效益,而企业扩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高的管理成本。如果扩大公司规模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益,那公司可以克服管理成本上升的问题。

而如果公司扩张到一定阶段,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效益下降,继续扩大规模就会导致总收益的减少。

例如投资顾问(FA)行业由于服务高度非标,多数公司都在几十人水平,强行将公司做大到200人以上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而亏损。


四、建议

1.在职程序员要努力了解整个业务线,尤其是多接触市场。

2.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学习,学好如何创办并管理一家企业。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一方面可以加强在企业内的竞争力,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业成功率。只有将创业公司做大做强,才有机会帮助其他的大龄程序员。

参考

  1. ^ 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51105/t20151105_520400212.shtml
  2. ^ https://yitang.ethercap.com/lesson/rfhJ5cf2056fb795?tab=content
  3. ^ http://www.citnews.com.cn/news/202012/122106.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