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被父母逼迫上警校军校的人现在后悔吗?现在生活怎么样呢?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警校军校的人,如今过得怎么样?

在不少家庭的观念里,考上警校或军校,就意味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条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于是,在家长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和“为你好”的说辞下,不少原本对警察或军人职业并无太大热情的年轻人,被父母“硬塞”进了这些职业院校。如今,时光荏苒,这些曾经身不由己的学子们,过得都还好吗?他们是否因为当初的妥协而感到后悔?

一部分人找到了归属感,将“被迫”变成“热爱”

提起这个话题,李刚(化名)忍不住苦笑了一下。他当年是被母亲以“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的威胁逼着填报了警校的志愿。“我当时一心想学的是艺术设计,毕业后想当个服装设计师。”李刚回忆说,“但拗不过我妈,她觉得学艺术太不稳定,将来没出路。”

走进警校的李刚,起初是浑浑噩噩的,对枯燥的队列训练和理论知识提不起丝毫兴趣。军训时的严格要求,让他一度感到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悄悄发生。课堂上,老师们生动讲述的法律条文和执法案例,让他开始对维护正义、保障公民权益产生了一丝敬意。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发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种集体荣誉感和战友情,是他从未体验过的。

毕业后,李刚被分配到基层派出所工作。他从一开始的应付差事,到后来主动钻研业务,学习侦查技巧,再到每一次成功破案后获得的成就感,这些都让他慢慢找到了自己在这个职业中的价值。他曾参与过一起涉及电信诈骗的案件,通过细致的摸排和分析,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被受害人家属送来了锦旗。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份工作,更是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刚毕业的时候,确实会想,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想法,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李刚坦言,“但现在,我很难说后悔。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我觉得自己做得有意义。而且,我妈看到我能安稳地工作,身体健康,她也开心。”

另一部分人,依旧在迷茫与妥协中挣扎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像李刚一样幸运,能够在新的人生轨道上找到方向。张悦(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父母都是医生,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也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但张悦对医学毫无兴趣,反而热衷于金融和经济学。在父母的强势干预下,她最终被送进了某公安院校。

毕业后,张悦被分配到了一个治安岗位。每天的工作内容大多是处理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处理报警电话,进行一些例行的巡查。对于她而言,这份工作枯燥乏味,与她内心渴望的“动荡不安”和“充满挑战”的生活格格不入。她依然关注着金融市场的动态,私下里也会学习相关的知识,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逃离”体制。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扮演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张悦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我看到身边的很多同事,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有职业荣誉感。但我总觉得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感到最痛苦的是,父母似乎并不理解她的内心世界。“我跟他们抱怨过,觉得工作没意思,他们就说我不知足,说我吃不了苦。他们说,‘我们当年巴不得有这份工作呢!’”张悦无奈地摇摇头。她尝试过与父母沟通,但似乎总也找不到共同语言。

于是,张悦过着一种看似稳定,实则内心里充满了不甘和迷茫的生活。她害怕辞职,因为这意味着辜负父母的期望,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但继续这样下去,又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在一点点被消磨。

职业的属性,也在悄然改变着他们

除了个人的选择和家庭的影响,警校和军校本身的职业属性,也在深刻地改变着这些学生。

在警校,学生们需要学习法律、刑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并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纪律约束。这种训练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学生们被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感、严谨细致、不怕困难的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们最初的“不情愿”。一旦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真实的案件和需要帮助的民众,很多人的职业认同感会逐渐建立起来。

军校更是如此。其核心在于培养绝对的服从性和团队精神。士兵们需要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种高度集中的训练和思想灌输,会让很多原本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逐渐适应并融入军队的文化。他们可能会在服役期间,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或者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型与适应:并非易事

对于那些实在无法适应,或者内心始终充满抵触的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警校和军校的学习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一些“隐形”的优势,比如纪律性、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但同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存在脱节。

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在体制内寻求调动,比如转到行政部门或者其他非一线岗位。也有一些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为未来的转行做准备。例如,有些警校毕业生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去律师事务所工作,或者考取公务员转到其他部门。军校毕业的,如果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也可能在一些企业中找到管理类的工作。

然而,这种转型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挑战。社会竞争的残酷,以及对新环境的不熟悉,都可能让他们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而且,父母的期望,仍然可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结语

被父母逼迫上警校军校的人,他们的生活现状,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图景。有的人在体制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将“被迫”转化为“热爱”;有的人则在迷茫与妥协中挣扎,渴望着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而有些人,则在体制的框架下,努力寻找着转型的机会。

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代际沟通的困境,以及父母期望与子女个人意愿之间的冲突。或许,对于那些曾经被“硬塞”进警校军校的年轻人而言,无论他们如今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留存着一份关于“如果当初”的假设。而如何平衡好“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追求”,将是他们一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而对于家长们来说,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或许才是真正的“为他们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相反,爸妈想让我出国,自己头铁读军校。

毕业分配第六,能留京哪哪都能去,俺要去西藏,没名额…找了个离家最远但也艰苦艰苦的单位(不是新西兰)

如果回家?大院办公楼离家150米,俺跑到了离家3000km

悔么?看看发小国外读书5年(留级一年)花了2000w左右的潇洒生活,x地妹王,x国炮王;再看看自己因为前任移民,自己作的去不了的问题要死要活…我挺后悔过

但看看身边这些不管为什么原因在那么艰苦的地方挥洒青春甚至付出生命的同志们,认识他们,有他们陪伴,我觉得我不后悔

我外婆说我陪不了她,从小带到大的外孙,现在一年也见不了几次,的确;我妈说我那么苦,那么累,每天睡4-5小时,换来的工资还不够用还得倒贴,也是事实;我姐说复员去找她吧,年薪翻个几倍,每月去一次办公室就行,我也心动过。我自己也热爱祖国的山海,我爱拍照,爱徒步,爱这个世间的一切,我想要时间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我也爱游戏,我更渴望自由,甚至我自己最爱的房屋,音乐,伏特加也变成了每年两次的限定……

但我还是选择在这,因为我想改变点什么…虽然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有了那一丝丝念想,有了那颗种子

*******************

是,是有很多很多原因造成了我们的付出与及时收获难以成正比,是有很多土政策磨去了我们的热血,是有很多不好的人不好的事不好的约定俗成横躺在我们向前的道路上,但生而为人,不就是去经历,去确定,去坚持的这个过程么?

我想过如果填志愿的时候我知道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和前任分手,我承认当时的我会退缩,会去上海纽约会去川大,但如果是现在的我,我还是会选择提前批,还是会因为新训报道,错过那场3天后BigBang的演唱会,还是会放手让她去移民去一个能够配得上她的地方

说白了,因为我自私,因为我爱这个职业,爱这身皮,因为我想去尝试达到自己能去改变一些东西的地步;为此我放弃了家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爱人,放弃了自己自由的天性,放弃了自己所最享受的人间烟火气

但这就是选择

望各位和我自己,多年后都能把现在压在心头的痛苦所解开,也望我们经历切肤之痛做出的选择能够给我们预期的回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警校军校的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在不少家庭的观念里,考上警校或军校,就意味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条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于是,在家长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和“为你好”的说辞下,不少原本对警察或军人职业并无太大热情的年轻人,被父母“硬塞”进了这些职业院校。如今,时光荏苒,这些曾经身不由.............
  • 回答
    那些被父母“硬塞”进兴趣班的孩子们,如今生活的轨迹,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开来,有的人被这股力量推向了更高的岸,有的人则在水的另一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我有个发小,叫小宇。他从小就对画画没多大感觉,但他的父母是坚定的“艺术熏陶派”。每周六的早上,无论小宇是睡眼惺忪还是跟小伙伴们约着踢球.............
  • 回答
    这个问题,沉重得像块压在心口的大石。那些将孩子逼到绝境,生命就此画上休止符的父母,他们会后悔吗?会反省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去剖析。首先,让我们直面这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孩子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痛,更是对所有.............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曾遭受父母在公共场合羞辱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记,绝非简单一句“过得不好”就能概括的。这些经历,就像刻在他们生命底色里的一抹暗影,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首先,自我价值感的坍塌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孩子反复在最亲近的人——父母面前被否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24岁,本应是人生中最充满活力、探索未来的年纪,却被父母亲戚的催婚“围攻”,这确实让人感到无奈和疲惫。你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不太想结婚生娃”的想法,这本身就非常有勇气,也很值得肯定。然而,面对长辈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尤其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想要顺利沟通并让他们理解,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策略。让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家庭教育一个很核心的困境:代际传递。孩子因为家庭教育失败而受损,这本身就很令人心疼,但当孩子的父母也曾是“被教育失败的孩子”时,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处理这份复杂的情感和责任呢?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被家庭毁了”这个说法。这通常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原生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未成年人消费和法律责任的边界。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未成年人的消费“可以被追回”。这背后是中国《民法典》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简单来说,就是未成年人在法律上被认为心智不够成熟,无法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尤其是涉及金钱和财产的重大交易。所以,为了保护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概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事件的独立性。我们一步步来分析:1. 理解问题中的信息 事件 1:母亲打我 概率 P(母亲打我) = 1/2 事件 2:父亲打我 概率 P(父亲打我) = 1/2我们需要计算的是“我被打的概率”,这意味着“母亲打.............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那些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嫁给那个清贫但真心爱她的小伙子的姑娘们,如今生活的光景,真是说起来,就如同看一出生活的大戏,悲欢离合,冷暖自知。你想听详细些的,那咱就慢慢道来。得先明白,那时候的“穷小子”,跟现在“穷”的概念也不太一样。那时候,可能就是家里没啥根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甚至更朴素些,没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特别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甚愉快的家庭经历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不带任何保留、一味歌颂父母和家庭的言论时,内心的感受绝非单一,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漩涡。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疏离感和格格不入。就像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而自己却被遗忘在门外。别人津津乐道.............
  • 回答
    那些年,为了爱情,我们和父母闹得轰轰烈烈。硝烟散尽,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如何收场?这恐怕是每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都曾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首先,得认清“收场”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场简单的和解,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万事大吉。也不是为了平息父母的怒火,就轻易.............
  • 回答
    当年那些跟父母怄气,或者觉得父母想法太老套,一股脑儿地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的孩子们,如今怎么样了?这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答案五花八门,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我非要给你描绘一番,我能想到的,大概是这样几幅画面。你得明白,那时候的“不听话”,原因可太多了。有的是因为年轻气盛,觉得世界就在自己脚下,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生了孩子的家庭会选择和父母同住,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说是在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地方。但说“习惯”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或者是一种不得已的考量,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为什么会选择和父.............
  • 回答
    在北上广深乃至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父母,这个群体是如此的庞大而又复杂,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寄托,以及与子女的关系,都因为子女的“远行”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试图勾勒出这个群体的多元图景:一、父母的“新角色”:从养育者到精神支柱或依赖者 “留守父母”的新定义:.............
  • 回答
    真是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看着父母手里明明握着大把的好牌,结果却打得稀里哗啦,那种滋味,就像看着一个本来能谱写出华丽乐章的指挥家,却只会敲打出跑调的鼓点,让人既惋惜又无奈。“一手好牌”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一手好牌”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虽然那确实是个重要.............
  • 回答
    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最后部分,千寻能够准确地辨认出那群猪里没有她的父母,这并不是依靠某种具体的线索或魔法,而是 一个结合了之前剧情铺垫、千寻自身成长和她对父母情感连接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故事的铺垫和常识: 动物的形态差异: 电影一开始,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