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公司裁员,都是裁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看到的是“勤快”的员工被裁,从而产生疑问。但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勤快”本身。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勤快”的定义和隐藏的信号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表面的勤快”和“实质的勤快”。

表面的勤快 (Visible Diligence):
加班加点: 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或者在周末也出现。
主动承担任务: 总是抢着接活,尤其是一些边缘性、支持性的工作。
高频率的沟通: 频繁地汇报工作进展,即使信息量不大。
忙碌的姿态: 电脑屏幕上总有各种窗口,桌上堆满文件,手头总是忙个不停。
参与各项活动: 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团建。

实质的勤快 (Effective Diligence):
高效完成核心任务: 专注于关键目标,并以最高效率达成。
解决关键问题: 能够识别并解决业务中的瓶颈和难题。
创新和改进: 不仅仅是执行,还能思考如何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对公司战略的贡献: 工作成果能够直接或间接支持公司的战略目标。
持续学习和成长: 能够适应变化,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价值。

很多时候,公司裁员的对象是那些表现出“表面的勤快”而缺乏“实质的勤快”的员工。原因在于:

二、 公司裁员的真实考量(除了“勤快”本身)

裁员是一个关乎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评估员工的价值,公司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量:

1. 对公司核心目标的贡献度:
关键岗位与核心技能: 公司最需要的是那些掌握核心技能、占据关键岗位、直接驱动业务增长和利润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虽然很“勤快”,但其工作内容并非公司的核心业务,或者其技能已经过时,容易被替代,那么即便他再勤快,其价值也会打折扣。
ROI (投资回报率): 公司会评估每个岗位的成本(薪资、福利、培训等)与产出(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收入、效率提升等)。即使一个员工很努力,如果他的产出长期低于投入,公司可能会考虑优化。

2. 能力与绩效的匹配度:
效率低下但努力: 有些员工非常勤奋,但由于方法不当、技能不足或工作效率低下,导致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产出有限。这种“低效的勤奋”在某些情况下比“高效但不太勤奋”的员工更不被看重。
只会执行,缺乏思考和创新: “表面的勤快”往往体现在严格按照指令执行,但缺乏主动思考、解决复杂问题或提出创新性建议的能力。当公司需要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时,更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难题和推动变革的员工。
技能更新换代: 市场和技术瞬息万变,如果员工的技能停滞不前,即使他再怎么努力去完成旧的工作,也无法适应公司未来的发展需求。

3. 成本效益考量:
高薪但低价值: 有些员工虽然看起来很勤快,但由于工龄长、职位高,或者掌握的技能虽然曾经重要但现在已非必需,导致其薪酬相对较高,但对公司核心业务的贡献却不那么明显。在需要降本增效的时期,这类员工会成为被优化的对象。
冗余岗位: 公司可能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合并部门或精简层级,导致一些岗位变得冗余。即便该岗位的员工很勤快,但如果岗位本身不再需要,他们也可能面临裁员。

4. 适应性与未来发展潜力:
抗拒变化,墨守成规: “表面的勤快”有时也意味着员工习惯于按部就班,对新的工作方法、工具或业务方向表现出抵触或不适应。当公司需要转型或拥抱新技术时,这类员工难以跟上步伐。
缺乏成长性: 公司希望员工能够不断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公司的发展。如果一个员工虽然勤奋,但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缺乏学习新技能的意愿或能力,他的长期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团队协作与沟通问题: 即使一个人再勤快,如果他难以融入团队,沟通不畅,或者只顾埋头苦干而忽略了团队合作,也会影响整体效率。

5. 领导的评估与视角差异:
对“勤快”的误读: 有些管理者可能更看重员工的“可见性”和“努力程度”,而忽略了工作的实质成果和战略价值。他们可能喜欢那些经常汇报、看起来忙碌的员工,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有最高的贡献。
“讨好型”勤奋: 有些员工的勤奋是为了取悦领导,而不是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他们会主动承担一些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但看起来能让领导省心的事情。然而,当公司真正需要解决核心问题时,这类员工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
主观评价偏差: 评估员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 为什么“勤快”的员工更容易被发现和处理?

尽管公司是基于价值和贡献进行裁员决策,但那些“表面的勤快”员工之所以可能出现在裁员名单中,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容易被量化“工作量”而非“工作价值”: “加班”和“承担多项任务”是比较容易被看到和量化的行为,但工作的成果和实际价值却更难直接衡量。当公司需要快速做出裁员决定时,基于可见的行为指标可能比深入评估工作价值来得更快。
潜在的“效率低下”信号: 如果一个员工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一份普通的工作,或者需要承担远超其岗位职责的工作量来维持产出,这本身可能就暗示了其工作效率或能力不足。

总结来说,公司裁员并不是因为员工“勤快”,而是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司需要优化组织,将资源配置到对公司整体目标最有利的地方。那些“看起来很勤快”但实际上在核心价值贡献、效率、能力、适应性和ROI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员工,更容易成为被裁的对象。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与其追求表面的勤快,不如深入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的价值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谁说的?没经历过裁员?


真要裁员,第一波,先动又老又贵的。

说白了就是清理没有足够根基的高管。

我裁个小弟一年才省十几二十万,我斯斯文文请走一个高管,一年直接省了两三百万。

如果市场老大只有常规投放计划没有廉价资源、财务老大只会算账而不会做账搞钱,都会被一波拿下。

研发老大一般要好很多,因为研发老大往往自己都很难搞清楚下面在干什么,大boss更懒得重新梳理各种人月计划(大雾)。


第二波,取舍业务板块。

为什么虚头巴脑的“战略规划会”有时候会打得头破血流?因为你这个业务被画一横,整条线的兄弟直接滚蛋。

“这块业务公司不做了”,全线滚蛋;“这块业务优先级暂缓”,停止招人;“这块业务暂时收缩”,留俩人看门,剩下的要么降薪去别的部门,要么滚蛋。

麦肯锡波士顿当年的重要咨询业务,就是用“战略升级”等美好词汇,用三百多页的精美PPT,替不方便的大boss发出一个声音:

裁员。


第三波,留基本结构。

要大力发展的自然不用裁员。那些要“调整”的,就要精准下刀。

刀子的逻辑很简单:怎样割得最多,又能保证业务结构不崩?买卖还能继续做?

还存活的中层被拖去开会,领KPI吵部门预算,然后在数字范围内,玩抽积木游戏。

这个业务有两个人能做,那就留划算的那个,一般也是更便宜但能力只能勉强及格的那个。因为这时候大逻辑是“维系”,因此不需要“竞优”。

“更勤快的反而被裁”,往往发生在这层。


如果就是打算在一家公司里苟下去,那最重要的只有“不可取代”,勤不勤奋无所谓。

有的人给老板口活,有的人给老板996,其实本质都是这个目标。

对打工人而言,勤奋是个好品质,但找到不可取代的路径才是真功夫。这是陈腔滥调,但永不过时。

user avatar

因为所有人看起来都勤快就是所有人都不勤快———这句话其实没毛病:远离内卷。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因果倒置,他勤快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容易被裁的位置上。

user avatar

语言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胡说。

先问问题,然后再对着预订的结论去寻找论点。这不就是命题作文么?

为什么裁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

因为领导看不到你勤快啊,因为领导知道你在假勤快啊,因为你忙多错多啊,因为你只会干不会说啊……

甚至因为你今天左脚迈进公司大门,把你开了。


裁人也分等级的,企业高管、中层领导,普通员工。

对于普通员工有三种,一种是绩效考核不达标,淘汰的。第二种是得罪了大领导还没有什么根基的。第三种就是公司业务调整or利润萎缩,不得不大规模裁人的。

没有人只因为你假装勤快就裁你,大家都有活要忙,都有钱要赚,忙着收拾你个小兵有蛋意思,你那点工资,单独裁了你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小兵也很难直接得罪大领导,因此往往裁小兵是制度行为。

如果是普通员工(包括管几个人的小领导),你的部门头是没有权利直接裁掉你的,只能给你各种小鞋排挤你。

如果是个中层起步,裁你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原因:个人能力和管理素质完全对不起你的薪资;没有紧跟自己的领导站错了队伍。需要同时满足这两个原因才会被裁撤。毕竟企业中层了,大部分工作不需要你自己亲自动手,但自己要有管理能力,也要会沟通,这就是所谓上面的领导不需要事无巨细全都懂。你那小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薪资,对能给得起企业,你的薪资问题不大,而且你是负责一个部门,对上面的领导负责的,不管你是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没有闲着的部门,裁了你就必须再找个人过来进你的坑,高层要适应、部门也要适应,既然这样,中层很难被动刀。

如果是个高层,裁你就一个原因:你太贵了,可以替代。一个高层是能直接引领着一整个团队创造巨大利润的,所以高层也往往都有极高的薪资。当企业发现:你做的事情,我用个中层级别的人就能做,那我还要你干什么?所以,对高层来说,能力是其次,管理也是其次,能不断的获得新的强力人脉,有足够的资源才能让你在企业稳住位子。


以上针对于一般成长型企业,对于互联网型企业,每一个层级有其他不同的规则。这个以后再讲。

user avatar

有背景的,一般不怎么勤快……

user avatar

念书时大家都说勤能补拙,可惜到了职场,往往是“勤能显拙”。

年轻的时候,我在市政办调研室借调,这个科室就是给领导写材料的。我到岗第一周,把科室给市领导写过的材料全部看了一遍,做了半本笔记,把分段字数、排比用词、领导风格都总结了一遍。

到岗第三周,我已经可以独立写一些讲话稿了。

和我同期借调的还有一个小伙伴,比我早去两个月,写个200字的通知都费劲。借调半年到期后,你猜谁被留下了?他。

借调期间我和这位同志曾发生过一件巨尴尬的事。有一天晚上下班,我照常留下来研究材料,这位同志竟然破天荒的没有踩点打卡,也坐在桌子前面练字。

我心说这一定是被我的勤奋给震慑了。

我俩一块坐了半小时,某领导的司机出现在科室门口,招呼道:走吧。

我腾地站起来——这位司机跟我一块吃过几顿饭,这是又来约饭了。我说,我不去了,你们吃吧。

司机大哥愣了一下,同期借调的那位大哥也愣了一下,然后俩人几乎同时跟我说:走吧走吧,一块吃。

七年过去了,我写下这段往事,尴尬得鼻子发酸。但当时的我竟然毫无察觉,乐呵呵地跟这一块去参加了一个局——他们圈子的内部局。

回想往事,也许是后知后觉,也许是强行脑补,我感觉当时我出现包厢门口的时候,坐在主位上的领导也愣了一下。

那时的我是绝对勤快的,干活儿勤快、眼力见勤快、腿脚勤快。但其实,我这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真的毫无敏感性,我所谓的“眼力见”越勤快,反而越显得笨拙。

职场上越是勤快得面面俱到、勤快得没有重点,死的越快。

最后,我被遣返原单位,这也相当于被裁了吧。

后来,我自己开始负责一些管理工作,辞职后当了律师,协助主任在所里做些管理,逐渐的,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些事情你不能太勤快,反而要慢一点。

在我印象里,有两个特别勤快的实习生,一个是接活儿接得特勤快,一个是提问题提得特勤快。

可是呢,就像七年前的我一样,这种不够因地制宜的“勤快”,反而会暴露他们的“拙”。

实习生小A,接了活儿办不好,办不好就不反馈,律师们每派一个活儿出去就宛如石沉大海。

实习生小B,他来提问题,我的首要工作是搞清楚他提的问题本身是什么意思,要和他一起把基础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搞清楚,然后优化好他的问题,再把问题解决掉。

他们越勤快,主管就越累。

但是呢,小A的优点是耐心,小B的优点是演说,在纷繁的律所事务中,总有一些活儿,和他们的优点完全匹配。扬长避短这件事,并不需要靠“勤快”来加持,重要的是观察和沟通。

学会藏拙,其实也是一种预期管理。

每个人在面试中,都会全力展现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大家对于应聘成功的新员工,期待值至少是达到及格线的。

有句话叫做“做的多,错的多”,这话应该反过来才对——错的多,做的多。

10件事情做错了8件,大家都会说你能不能少做点事。但是新人入职,对业务、环境、人员都不熟悉,做错事是个高概率事件。

有些错误,其实随着时间是可以自然解决掉的,先不要那么勤快,好好熟悉环境,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于哪些点十分注重,可以有效地降低犯错概率,所谓“事缓则圆”。

当你写起诉状总是有错别字,主管一定会让你先去做法律检索;当你法律检索总是有疏漏,主管一定会让你安心做校对;当你校对总是校不出来,主管可能会把你派去复印材料;当你复印材料单双面不分,那……

题主也说了,裁的总是“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有些视觉上特别勤快的员工,可能是因为真不知道把他安排在哪儿比较好。

事实上,真懒得没救的,也会被裁,只是看起来勤快的被裁了,心理冲击更强烈。只是,我觉得不能这么琢磨问题,这对那些工作突出、长期在线的优秀员工来说,也太不公平了。

user avatar

重点在“看起来很勤快”,如果只是“看起来”,被点名的机会和平均一样而已。必要说实际情况是要以整体人员对业绩影响和总体成本考量为主。

一般公司没有什么危机是不应该也不必要裁员,但当有了缩减计划时,必需开诚布公才能取信于人。

另外有一说法是:看起来勤快的被裁出去比较容易谋职,不知道是不是

user avatar

裁员95%的原因都是,员工没有“价值”。

如果这位题主觉得,很多公司总是裁掉看着很勤快的员工,说明两个问题:

1对裁员行为背后的逻辑,有什么误解;

2对员工价值,有什么误解;

简单说公司决定是否裁员的时候,算账是必须的——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能否覆盖成本。

  • 普通公司要求员工,好歹创造的产值,扣除日常开支,能够覆盖人力成本(工资、五险一金、等等等等)
  • 比较头部的公司,甚至你创造的价值不如平均水平,达不到KPI都会被裁员。

我之前说过“VIP”员工在金融行业特别普遍,平时啥也不干,在办公室no show,最后升职加薪都是他们的。

那是因为这帮人在公司,就能帮公司拉业务、做项目。

投行工作辛苦,但是和这些VIP员工没毛线关系;假如项目缩水了,你说公司是先裁员每天写报告的,还是先裁员拉来整个项目的VIP?

再比如某游戏大厂,同一个方向的游戏自己赛马,跑出哪一个就把资源倾斜到哪一个项目组。

没有被选中的,要么继续在下一个方向赛马、要么就被裁员。

这个时候就更是血淋淋的“成本效益分析”。

有的时候,所谓“价值”也并不是指直接收入,有时候还有其他考虑,比如说是否能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好的内审、好的风控),比如说是否和公司工作氛围和文化相符合,再比如说是否总能提供建设性意见。

所以,裁员和勤快的联系本质上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果你的价值只有勤快,公司又恰好不太需要这种价值——那只好裁掉。

多说一句,关于对员工价值的理解

在职场里我们遇到一个不好解释的问题时,第一个反应应该是: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我没有想到。

如果我们观察了半天,发现很多公司裁员都是看着勤快的,很有可能我们并没观察到留下来的人,真正价值是啥。

还是刚才说的VIP员工的例子,每天不来办公室,最后还升职加薪,敏感的人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骂公司没长眼睛,看不见天天996的同事。

第一反应应该是:这哥们儿怎么做到的——关系?技巧?有“绝活儿”?

知道每个同事对公司的价值,对我们自己来说能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于个人提升角度,也能知道跟不同的同事如何学习、如何相处。

遇到升职,我们也知道如何管理和使用具有不同“价值”的人。

我见过鲁莽的,外调的年轻领导一上来大刀阔斧,把一个说话愣头愣脑的产品经理给裁了。

结果就是开发进度经常延期,需求各种被打回。

后来意识到了,这哥们儿其实是部门里御用的和其他部门“对线”的产品经理。

拍桌子、抢排期,比其他人都拉得下来脸。

职场里要生存,得多想。

  • 多想想那些不勤快的人为啥也被裁;
  • 多想想留下来的人不勤奋,为啥能留下。

能打开新的世界。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人只是“看起来”很勤快!

我之前在的广告公司,是某个全国著名的广告公司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分公司,人员配置很齐全,从前台到人力资源,从销售到影视制作,甚至区域经理还配专职司机。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我们那个前台的大姐!她在当时我们那个公司人缘特别好,很热心,经常帮我们拿东西,给我们带好吃的,领导的需要做什么,她都第一时间去做,我去那个公司比较晚,据说她比我早来了2年........那时候,我的感觉是,虽然她只是个前台,但是她好像是公司最忙的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要交给她来做........

后来,因为总部上市失败,开始裁撤地方公司的员工,到我们这里首当其冲就是把这位前台的大姐裁了.........

再后来,分公司也被整体裁撤,吃“散伙饭”的时候,当时的副总喝的有点多说起那个前台大姐,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就XXX(前台大姐),这样的,招进来有什么用?就能干点杂活,那些活还用她干?”


所以,本质上来说,公司裁员并不看你“勤不勤快”而是“你对公司值不值得留下!”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