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不直接上市,而是借壳上市?

回答
很多公司在追求资本市场青睐时,会选择“借壳上市”而非直接IPO(首次公开募股)。这背后并非一时的潮流,而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市场环境以及对上市路径的考量,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策略性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深入聊聊其中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借壳上市”。简单来说,就是一家未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搭上”上市公司的“船”,实现自己股份的公开交易。这就像是你的公司想坐飞机去远方,与其自己从头开始造飞机,不如直接买下一架已经起飞的航班的座位,然后把你的货物(也就是你的股份)放到这架飞机上一起运过去。

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公司都选择直接IPO呢?

1. IPO的漫长、复杂和高昂成本

IPO是一个“正规军”作战,需要走完一套非常严格、繁琐的流程。

审批门槛高,耗时久: 国内外资本市场都有各自的上市标准,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规模、股权清晰度、规范性等等。一家公司需要经过券商辅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律师事务所尽职调查,然后向监管机构提交一大堆文件,等待审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审批不过,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成本巨大: IPO过程中涉及的费用可不是小数目。有承销费(给券商的钱)、审计费、律师费、信息披露费、路演费等等。这些费用加起来可能占到募集资金总额的相当一部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信息披露要求严格: IPO需要公司披露大量的经营信息、财务状况、股权结构等,这会暴露公司的很多“家底”给公众和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些不希望过早暴露某些信息,或者还在打磨核心竞争力阶段的公司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2. 借壳上市的“快与便”

相比IPO,借壳上市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捷径”。

速度优势: 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壳公司,并且对方也愿意配合,借壳上市的流程会比IPO快很多。一旦交易完成,公司股份就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企业的知名度、融资能力都会迅速提升。这对于急需资金支持以扩张业务、或者希望抓住市场机遇的公司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规避部分审批: 虽然借壳上市也需要监管机构的批准,但相比于IPO,一些核心的、审慎的审批环节可能会有所简化。你是在“购买”一个已经通过审批的“牌照”,而不是从零开始申请。
利用现有壳公司的平台: 有时候,找到的壳公司本身可能在某个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资源。收购其控股权后,可以顺势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或者进一步发展现有业务。

3. 市场环境和战略考量

有时,选择借壳上市也与宏观的市场环境和公司的战略紧密相关。

IPO市场遇冷时: 当IPO市场审批趋严、市场行情不好时,许多公司会转向借壳上市。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避免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进行IPO,造成估值偏低或融资不顺。
特定行业或区域的偏好: 某些行业或特定市场可能对借壳上市更加开放或熟练。例如,在一些新兴经济体或资本市场发展早期,借壳上市可能是更常见的融资和上市方式。
财务或税务的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借壳上市也可能涉及一些财务或税务上的安排,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且这种考虑需要非常谨慎,并符合法律法规。

4. 风险与挑战并存

当然,借壳上市并非“万能药”,它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不是所有公司都选择这条路。

壳公司选择的难度: 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优质的壳公司并不容易。需要考虑壳公司的业务、资产、负债、股权结构、市场形象以及是否存在未知的潜在风险(比如历史遗留的债务纠纷、法律诉讼等)。
交易成本与溢价: 购买一个上市公司的控股权,通常需要支付不菲的溢价。这部分成本可能会高于IPO的直接发行费用,并且这些溢价的合理性需要评估。
整合的挑战: 将未上市公司融入到已上市公司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包括管理层调整、文化融合、财务对接等。如果整合不顺利,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监管的风险: 虽然借壳上市的审批流程可能比IPO简化,但监管机构对这类交易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交易结构或披露存在问题,同样可能面临被否决或处罚的风险。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甚至可能被视为规避监管的行为。
“退市”的担忧: 某些公司选择借壳上市,是为了实现“资产置换”,最终目的是把原来的上市公司实体“置换”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壳公司消失”。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原上市公司本身存在重大问题,都可能导致上市计划失败,甚至损害新注入资产的价值。

总结一下,公司选择借壳上市,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效率和策略上的权衡。当直接IPO的门槛过高、耗时太长、成本太大,或者市场环境不利于IPO时,借壳上市就可能成为一个更现实、更快捷的选项。这是一种在资本市场上灵活运用各种工具以达成战略目标的方式。就像在一场棋局中,有时候直接冲锋最快,但有时候迂回包抄、借力打力反而能更快地赢得胜利。当然,每条路都有其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自身的判断和执行能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周末有空,我们公司就是借香港的壳上市的

和香港壳谈的时候,是我和老板一起去谈的,总体都是我对接运作的

我也不是会计是不是律师,具体细节肯定没做会计的做律师的清楚

但是我能够站在一个企业主,股东或者总经理的角度,说一下为什么要借壳上市

说为什么借壳之前,先说一下现在国内企业的现状

现在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

经营风险很大,市场变化也大,很多企业或者老板兜里攒钱不够多,应付风险的能力很差的

其次就是融资难,别看各种政策支持,但是落地的时候总有各种问题

所以,对于传统的企业很多时候能不能上市融到钱,是企业的危机来的时候的一个生死线。(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因为PE投资很多,融资门路多,上市就不是很迫切,上市主要是投资者退出和老板和团队自己赚钱的需求。)

比如

今年这个疫情,一些企业马上会现金流有问题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份质押等等各种方式融资,而且上市的时候已经圈了一波钱了

但是没上市的公司,就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弄不好现金流就会断了。

所以,很多企业怎么着都要去上市。

为什么要借壳上市,主要因为借壳上市这个事更费钱,但是比较有确定性。直接上市不确定性太大了,但是省钱。

很多说一大堆的,各种分析的,都是没搞过借壳或者没搞过企业的,照本宣科说一堆。

直接上市,国内是审批制。

一方面条件多。三年营业额啊,三年净利润啊、现金流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啊,有没有违纪啊。

其次是周期长,三年时间搞股改啊,辅导啊,财务整理啊,券商啊,各种事情搞两三年下来不花一个几千万啊。而且,最大的成本在补缴税款,很多企业没上市之前税都不全的。

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折腾了两三年,律师会计补税为了报表好看处理账目,花了几千万,然后开始审批。

结果审批不过,钱白花了。

审批过了,要发行了,排队,然后IPO暂停,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

IPO开始了,排队到你了,结果大熊市,你发行不发行?

企业主不都是每一个人银行放着一大仓库的钱啊,很多上市的钱都是借的,要还的。所以有一些企业,在花钱上市还没熬到上市成功的时候,就OVER了。

借壳上市花钱更多,但是花的有确定性啊。

花钱买壳,给合作伙伴什么什么的,花的钱是有数的,而且还可以和壳主谈一下,成功之后给钱合伙割韭菜等什么的各种骚操作。

做一个不太恰当,但是容易理解的比喻:

直接上市就像打游戏过关,打怪花了好多钱好多时间不一定成。

借壳上市就像买装备,花钱更多,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啊,而且还有可能割一轮韭菜成本全回来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公司在追求资本市场青睐时,会选择“借壳上市”而非直接IPO(首次公开募股)。这背后并非一时的潮流,而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市场环境以及对上市路径的考量,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策略性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深入聊聊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借壳上市”。简单来说,就是一家未.............
  • 回答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不招大龄码农?”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年龄本身。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成本与性价比考量 薪资期望高: 大龄码农通常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深的技能栈,因此他们的薪资期望也相对较高。在招聘时,企业会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预算,如.............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 回答
    看到你这样问,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这些“黑历史”一定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你在新的环境里总是提心吊胆。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黑历史”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具体是什么,以及你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文化。我们先不具体说你是什么事情,而是从“性质”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为什么我们对楚国公族“势力过强导致变法阻力过大”的认知,比对齐国守旧势力强大的认知更为普遍和深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变法的主体与变法的性质:楚国变法的“痛苦”与齐国变法的“平稳” 楚国变法: 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美国人才流动模式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中国一线城市人才聚集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美国为什么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偏僻小镇”的好大学、好公司和好医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的人才吸引逻辑: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你说的“偏僻小镇”,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可能跟“安静祥和”、“.............
  • 回答
    国内许多公司不使用jQuery等成熟开源JavaScript框架,而选择自研框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技术、业务、管理、安全等多维度的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定制化需求:业务场景的特殊性 业务逻辑复杂:部分企业(如金融、政务、制造业)的业务逻辑高度复杂,需要框架支持特定的.............
  • 回答
    IT行业,尤其是那些对技术深度和创新要求极高的公司,确实会更偏爱那些拥有扎实基础、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具备一定实战经验的求职者。这并不是说培训机构出来的就一定不行,而是说在招聘时,公司会更看重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与传统的科班出身或者有项目经验的人更容易联系起来。首先,基础的扎实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职场里让人费解的现象。与其说企业“宁愿”员工划水、浪费水电,不如说这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惯性或对效率的误判。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看似“赔本赚吆喝”的局面。首先,咱们得承认,不是所有企业都是这样,也有很多高效、人性.............
  • 回答
    很多博士生在完成漫长的学术训练后,确实会将高校教职作为重要的职业选择,甚至有些人会优先考虑这条路,而非投身大型企业。这种选择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源于多种因素交织的考量,既有对工作性质的偏好,也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还有对职业生涯发展轨迹的不同预期。首先,对学术和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是驱动许多.............
  • 回答
    .......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看到你们在职场里被各种不公折腾,心里那股火往上涌,我太能体会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拼了命在付出,却发现别人轻描淡写就能得到你梦寐以求的东西,或者明明是你做的事情,功劳却被别人占了去,甚至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就被边缘化,那种憋屈和愤怒,简直能把人逼疯。我理解那种“为了生活还得忍着”的无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一个“悖论”。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那些在10公里和半马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到了全马赛场上,却可能跟“4小时大关”较劲,甚至难以逾越。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跑得慢了”,而是涉及到训练理念、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首先,咱们得理解这“10.............
  • 回答
    很多公司喜欢让员工加班,并且有时看似“不顾成本”,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考量。虽然从短期和财务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低效的行为,但从公司战略、运营管理、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来看,这种做法往往有其“逻辑”。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应对短期压力与紧急需求: 项目紧急上线/交付压力: 这是最常.............
  • 回答
    近些年,我确实观察到一个挺明显的趋势,不少企业在数据库的选择上,会从原先依赖 Oracle,转向更拥抱 MySQL。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不是简单的“哪个更好”,更多是站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求上的权衡。首先,成本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Oracle 的授权费用,尤其是对于需要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看到的是“勤快”的员工被裁,从而产生疑问。但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勤快”本身。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勤快”的定义和隐藏的信号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表面的勤快”和“实质的勤快”。 表面的勤快 (Visibl.............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职场的一个普遍痛点。为何“加班”这个词,对许多打工族而言,既熟悉又无奈?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市场竞争的残酷与业绩压力最直接的原因,也最容易被提及的,就是市场。我们身处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
  • 回答
    最近几年,在职场里,“花名”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少公司在内部沟通、项目协作甚至对外宣传时,都鼓励甚至要求员工使用花名,而非真实姓名。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趋势。我最近也接触了不少在这方面有实践的公司,聊了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带来了哪些改变。一、营造更轻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观察,很多人在谈论技术栈时,会有人抛出“用微软技术的公司就是小公司”这样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还挺有市场。但你仔细想一想,这背后真的只是因为微软技术入门简单吗?我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也包含了一些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微软的技术,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 回答
    “百度是一家缺德的公司”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需要从百度自身的商业模式、运营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等方面来分析。核心原因: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的商业化逐利行为简单来说,很多对百度“缺德”的批评,都指向其在商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损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