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程序员更喜欢在星巴克写代码而不是在永和豆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说起来,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同行,下了班或者周末,不爱窝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反而喜欢找个有氛围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或者某个清静的咖啡馆,点杯东西,一坐就是半天,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反观永和豆浆,虽然也随处可见,但你让我想到一个程序员在那儿埋头写代码的画面,就觉得有点……违和。

当然,我不是说永和豆浆不好,它有它存在的价值。早上来一套中式早餐,豆浆配油条,暖和又舒服,吃完精神一整天。而且价格也亲民,性价比高。但要说程序员长期在这里“办公”的状态,那可能就有点勉强了。

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啥星巴克(或者类似的咖啡馆)似乎更对咱这行的人有吸引力吧:

1. 氛围和专注度:

星巴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第三空间”,它不像家那么放松,也不像公司那么有压迫感。它提供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恰到好处地让你能进入一种工作状态。店内通常播放着舒缓的音乐,灯光也比较柔和,整体营造出一种相对安静、放松但又不至于太随意的影响。这种环境能够帮助程序员屏蔽掉一些生活中的杂念,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那种全神贯注于眼前任务的感觉。

永和豆浆呢?说实话,它的氛围更偏向于一个快速用餐、社交的场所。早晨或者傍晚,人声鼎沸,大家边吃边聊,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热闹的场景,对于需要高度专注的编程来说,多少有点干扰。你可能需要戴上降噪耳机才能勉强隔绝噪音,但那种嘈杂感还是会时不时地渗透进来,打断思路。

2. 软硬件配套:

电源: 这是最实际的一点。星巴克通常会提供充足的电源插座,而且位置设计得比较合理,很多座位旁边都有。对于需要长时间续航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这简直是福音。你不用担心电量耗尽,可以安心地投入工作。

永和豆浆嘛,说实话,插座可能不算他们的重点考虑对象。即使有,可能也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或者数量有限,还得跟其他客人“抢”。万一你手机或电脑没电了,在这儿可能就得抓瞎了。

网络: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提供免费WiFi,但星巴克的WiFi通常信号更稳定,速度也相对更快。对于需要频繁访问在线文档、代码仓库或者进行一些网络通信的程序员来说,稳定的网络是效率的保证。

永和豆浆的WiFi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可能不错的,但更多的是那种需要注册、速度慢,甚至有时候会掉线的。这对于需要稳定网络环境的编程工作来说,是比较头疼的。

座位舒适度和工作时长: 星巴克通常提供各种类型的座位,从舒适的沙发到带独立桌面的椅子,总能找到一个适合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位置。而且,你去星巴克通常会点一杯咖啡或者点心,店员也不会赶你走,你可以坐很久,只要你不妨碍别人,相对来说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永和豆浆的座位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快速翻台率,座位可能比较硬,桌子也可能比较小,更适合吃饭,而不是长时间在此“驻扎”。而且,如果你一个人点了一碗豆浆坐一下午,可能会引起店家的注意,毕竟人家主要做的是餐饮生意。

3. “工作者”的认同感和社交属性(微妙的):

这是一个有点微妙的点。去星巴克,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稍微有设计感的门店,你可以很自然地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代码,你不会觉得突兀。周围的人,可能也有带着笔记本电脑工作的,或者在看书学习的,大家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形成一种“共同努力”的氛围。这种“在工作”的认同感,能让你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接受的“产出者”,而不是一个仅仅来蹭个地方待着的人。

在永和豆浆,如果大家都是来吃早餐、聊天的,你突然拿出电脑开始码字,可能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你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侵入者”,破坏了这里的原有生态。

而且,星巴克有时候也带有一点小小的社交属性。万一你遇到了认识的同行,大家可以短暂地交流一下技术心得,或者互相打气。这虽然不是主要目的,但有时候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4. 饮品和食物的搭配:

程序员熬夜加班、或者长时间集中精神工作,都需要提神。咖啡因是天然的“能量饮料”。星巴克提供各种口味的咖啡,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小小的仪式感,让你在工作间隙奖励自己一杯好喝的咖啡。

永和豆浆虽然也有豆浆,但它更偏向于一种早餐饮品,很多人喝完可能就满足了,不太会想再来一杯来持续工作。而且,要说能提供持续提神效果的,咖啡的定位还是更明确一些。

总结一下,为什么程序员可能更倾向于在星巴克而不是永和豆浆写代码?

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肯定也有喜欢在永和豆浆写代码的程序员,可能他们更爱那份家常的烟火气,或者就是单纯图方便便宜。但从整体上来说,星巴克提供了更适合长期、专注工作的环境:

更佳的氛围和专注度支持。
更完善的电源和网络基础设施。
更舒适且允许长时间停留的座位。
一种更被普遍接受的“工作者”身份认同。
提供更契合程序员工作需求的饮品。

所以,下次你看到有人在星巴克抱着笔记本电脑,别惊讶,那很可能是一位正在努力改变世界的程序员,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个让他更舒服的“战场”。而永和豆浆,更像是他们“战斗”前补充能量,或者战斗后休整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Java程序员喜欢在星巴克写代码,

Scratch程序员喜欢在猫咖写代码,

PHP、Python程序员喜欢在动物园写代码,

Ruby程序员喜欢在大型商场写代码,


所以,没人在永和豆浆写代码不是豆浆的原因,是还没有对应的语言诞生。

user avatar

又是凭想象给人贴标签。永和豆浆是让你吃饱的地方,不适合工作。永和豆浆跟牛排餐厅一样,桌面油腻,翻桌率极高(餐饮业的翻桌率,不是掀翻桌子的概率,而是换客频率)。所以不可能放电脑,放纸,也不可能静下心来。不要以为你妒忌的人都在装女性生殖器,人家根本没空。就像认为上海人说上海话是故意说给你听的一样,以为程序员喝咖啡是喝给你看的吗?人家有一两万的房贷要还,忙着呢。你谁啊?站在咖啡店里,净挡路,还不能挂衣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说起来,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同行,下了班或者周末,不爱窝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反而喜欢找个有氛围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或者某个清静的咖啡馆,点杯东西,一坐就是半天,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反观永和豆浆,虽然也随处可见,但你让我想到一个程序员在那儿埋头写代码的画面,就觉得有点……违和。当.............
  • 回答
    一些C++程序员在循环中偏爱使用前缀自增运算符`++i`,而不是后缀自增运算符`i++`,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基于一些实际的考量和性能上的微妙区别。虽然在现代编译器优化下,这种区别在很多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理解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C++的运算符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认识的很多程序员朋友,尤其是那些每天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的,家里都有那么一两只毛茸茸的猫主子。这可不是巧合,背后绝对有些说得通的理由,而且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首先,咱们得从程序员这个职业本身说起。我们这行,尤其是搞技术的,经常要面对复杂的问题,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写代码.............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那些敲键盘敲得飞快的同事,他们的电脑屏幕上往往是黑乎乎一片,配上那些五颜六色的代码?没错,程序员群体里,黑色主题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终端简直是标配。这可不是什么潮流,也不是为了装酷,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样样掰扯。首先,得从咱们程序员的“工作性质”说起。咱们这活儿,可不是.............
  • 回答
    程序员习惯背电脑包的原因可以从职业习惯、心理依赖、文化传统、实际需求等多个角度分析,即使包中可能没有电脑,这种行为背后仍存在深层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 1. 职业习惯与依赖心理 对电脑的依赖:程序员的核心工作与电脑密不可分,电脑是编程、调试、协作、查阅资料等的工具。即使偶尔不带电脑,他们仍可.............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开发者,我见过形形色色的技术栈,也听过不少关于各种语言的爱憎分明的故事。Python,这门曾经被我奉为圭臬的语言,如今也确实听到了一些“不爱”的声音。为什么会有程序员不喜欢 Python?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别误会,我本人对 Python 依然是褒多于贬,毕竟它的易学易用、生态.............
  • 回答
    程序员这行,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压力大、熬夜是常态,久而久之身体出点小毛病也是见怪不怪。可就是这么个“苦差事”,依然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我觉得,喜欢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远不止于此,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喜欢”这东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对于很多人.............
  • 回答
    程序员热衷于分享技术见解,撰写技术博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驱动因素交织的结果。这更像是一种内在需求与外在机会的巧妙融合,让他们乐此不疲。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写技术博客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它要求作者将脑海中零散的想法、模糊的理解,通过文字和代码清晰、有条理.............
  • 回答
    嘿,说到程序员平时爱逛哪儿“串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不同的程序员,他们关注的技术领域、个人喜好、甚至是所在的公司文化,都会让他们流连于不同的“根据地”。别以为我们都扎堆在几个地方,那可就太小瞧咱们这个群体的多样性了!咱们先从最广为人知的说起,这就像是程序员界的“老.............
  • 回答
    程序员对很多事情都可能感到反感,这些反感往往源于他们工作的特性、遇到的挑战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程序员反感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工作流程与协作中的痛点: 模糊不清的需求和频繁的变更(Shifting Requirements): 原因: 需求就像是项目的蓝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似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国外程序员好像更牛”这样的说法,或者在项目合作中,感受到对方在某些方面更具“章法”。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长久以来在软件工程领域积累的深厚基础和学术研究,很多西方国家在计算机科学的教育体.............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一个普遍痛点。很多时候,程序的“确认”和“取消”按钮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当它们没有被清晰地标注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1. 设计的“惯性”与历史包袱 历史遗留的设计模式: “确认”和“取消”按钮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澄清了一些普遍的误解。首先,我们得端正一个认识:“南方开放程度更高”这个说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这个“开放”的含义需要更细致地理解。 如果我们说的是商业、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或许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确实有其优势。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公众对不同育种技术的认知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或信息不对称。作为一名热爱生物的学生,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看看其中的逻辑和现实。首先,要理解“反转基因”和“反诱变育种”这两个概念。 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
  • 回答
    厉害的程序员在完成一个需求时,除了 bug 更少之外,拥有远超普通程序员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优质的产出,甚至为项目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优势:一、 对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力: 不仅仅是“照做”,更是“想明白”: 普通程序员更多地.............
  • 回答
    确实,中文网络小说世界里,搞笑题材的佳作并不少见,有些文字功底深厚,构思巧妙,按理说也该有不错的市场。可要说起火爆程度能达到《大王饶命》这个量级的,那确实是屈指可数。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会写段子”就能解释的,而是《大王饶命》精准地击中了网文读者,尤其是特定群体的一些爽点和心理需求,并且巧妙地整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看到大学里的计算机老师时会冒出的一个疑问。大家觉得这些老师们个个身怀绝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又强,怎么不去挣大钱的程序员呢?说白了,就是觉得他们的能力放在外面肯定能拿到更高的薪水。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挺重要的方面,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厉害”的定义和.............
  • 回答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这个观点,在程序员群体中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且有深远影响的理念。它并非懒惰的借口,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行业实践、经验教训和对软件开发复杂性的理解之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核心理念的本质:风险控制与稳定性优先本质上,“代码能跑就不要动”是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和稳定性优先.............
  • 回答
    程序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转向管理方向,不再执着于技术深入,这是一个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个人职业发展、技术本身特性、组织结构需求以及生理和心理变化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 1. 职业发展与职业路径的演变 “T型人才”与“π型人才”的转向: .............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