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程序员反感(讨厌、不喜欢)什么?

回答
程序员对很多事情都可能感到反感,这些反感往往源于他们工作的特性、遇到的挑战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程序员反感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工作流程与协作中的痛点:

模糊不清的需求和频繁的变更(Shifting Requirements):
原因: 需求就像是项目的蓝图,模糊不清意味着不知道要盖什么样的房子。频繁的变更则像是建筑过程中不断地拆墙砌墙,极大地增加了开发成本、时间成本和心力消耗。
具体表现: 客户或产品经理无法清晰地描述他们想要什么,或者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改变想法,要求进行重大的功能调整。这会让程序员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或者被困在“永无止境的返工”循环中。
程序员的感受: 挫败感、无力感、对项目推进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力。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被随意打乱,无法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合理的截止日期(Unrealistic Deadlines):
原因: 很多时候,截止日期不是基于技术可行性,而是基于市场推广策略或其他非技术因素。这导致程序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工作,而质量很容易被牺牲。
具体表现: 被要求在几天内完成一个月的工作量,或者在已经加班加点的情况下仍然被催促“再快一点”。
程序员的感受: 压力巨大、焦虑、睡眠不足,不得不牺牲代码质量(写出“技术债”),甚至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尊重,或者被置于一个不可能成功的境地。

低效的沟通和协作(Inefficient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原因: 信息传递不畅、沟通成本高昂是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程序员需要清晰、准确的信息才能高效工作。
具体表现:
邮件轰炸或信息孤岛: 重要信息分散在各种渠道,难以追踪和查找。
无效的会议: 会议冗长,没有明确议程和结论,或者与会人员无法做出关键决策。
缺乏团队协作工具或使用不当: 如版本控制系统使用混乱,代码审查流程缺失等。
跨部门沟通障碍: 产品、设计、运维、测试等部门与开发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或存在隔阂。
程序员的感受: 时间被浪费,无法专注于核心开发工作,因信息不对称而犯错,对团队协作感到沮丧。

糟糕的代码库和技术债务(Bad Codebases & Technical Debt):
原因: 很多遗留系统或由经验不足的团队开发的代码可能充满了bug、设计缺陷、文档缺失、缺乏可维护性。积累的技术债务会成为后期开发的巨大阻碍。
具体表现: 难以理解的代码结构、混乱的命名、重复的代码、缺乏单元测试、过时的库和框架。
程序员的感受: 痛苦、无助。他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调试和重构这些糟糕的代码,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这就像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加盖楼层。

缺乏自动化(Lack of Automation):
原因: 许多重复性的、手动执行的任务(如部署、测试、构建)会极大地降低效率和增加出错的可能性。
具体表现:
手动部署: 每次发布新版本都需要人工执行一系列步骤,耗时且易出错。
手动测试: 尤其是回归测试,手动执行非常缓慢且容易遗漏。
缺乏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没有自动化流程来保证代码的质量和快速交付。
程序员的感受: 厌倦、无趣、对效率低下感到沮丧。他们会认为这些手工操作是“浪费生命”的。

二、 技术与工具方面的偏好与不满:

“不科学”的编程语言或框架选择("Unscientific" Language/Framework Choices):
原因: 很多时候,技术选择并非基于最佳实践、性能考量或团队熟悉度,而是基于个人喜好、市场营销炒作或领导的非技术决策。
具体表现: 使用不适合项目场景的语言(例如,用Java写脚本)、选择性能低下或生态不完善的框架、强制使用某些“时髦”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技术。
程序员的感受: 困惑、抗拒、无奈。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专业判断被忽视,被迫使用“次优”的工具。

糟糕的文档和过时的信息(Poor Documentation & Outdated Information):
原因: 文档是程序员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新系统的重要途径。糟糕或过时的文档会让学习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具体表现:
文档缺失: 没有文档,或者只有非常基础的介绍。
文档错误: 文档描述与实际代码或功能不符。
文档过时: 文档是几年前的版本,与当前软件版本完全脱节。
程序员的感受: 沮丧、浪费时间、容易误导。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试错,而不是高效学习。

频繁更新且不兼容的工具链(Frequent Updates & Incompatible Toolchains):
原因: 科技发展迅速,软件和工具不断更新。但如果更新过于频繁,或者新版本与旧版本不兼容,就会给程序员带来巨大的学习和适应成本。
具体表现: 依赖库的版本冲突、IDE(集成开发环境)的突然更新导致配置失效、操作系统更新后软件不兼容等。
程序员的感受: 烦躁、疲惫。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解决兼容性问题,而这些往往是他们核心工作之外的负担。

非技术人员的“技术干涉”("Technical Interference" from Nontechnical People):
原因: 当非技术人员(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甚至领导)试图插手技术细节,发表不专业的“技术意见”时,会扰乱程序员的专业判断和工作流程。
具体表现: 建议程序员用某种特定方式实现功能(不考虑可行性)、对代码进行“优化”的建议、质疑某个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却拿不出有力的论据。
程序员的感受: 被冒犯、被低估、愤怒。他们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被尊重,或者需要花费精力去解释和纠正错误的技术观点。

无休止的“技术债务”清理需求(Endless "Technical Debt" Cleanup Demands):
原因: 尽管程序员自己深知技术债务的危害,但如果公司不重视,反复要求在完成新功能的同时清理大量技术债务,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不被理解。
具体表现: 客户要求在短期内交付新功能,但同时又要求重构大部分旧代码。
程序员的感受: 压力、无力感,感觉自己的专业建议被忽视,无法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目标。

三、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顾虑:

缺乏学习和成长的机会(Lack of Learning & Growth Opportunities):
原因: 程序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保持竞争力。如果工作内容单调重复,缺乏挑战,或者公司不提供培训和学习资源,会让他们感到停滞不前。
具体表现: 长期从事同一类工作、接触不到新的技术栈、公司不提供外部培训或会议机会。
程序员的感受: 焦虑、失落、对未来职业生涯感到担忧。

被当作“代码机器”而非思考者(Being Treated as "Code Machines" Not Thinkers):
原因: 将程序员仅仅视为执行任务的工具,而忽略他们作为解决问题者的智慧和创造力。
具体表现: 只被分配具体编码任务,不参与需求分析和设计讨论;工作成果得不到认可,只关注最终代码能否工作。
程序员的感受: 被低估、缺乏成就感、职业生涯不被重视。

加班文化和工作生活失衡(Overtime Culture & WorkLife Imbalance):
原因: 虽然很多程序员对技术充满热情,但如果加班成为常态,挤占个人生活时间,则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具体表现: 项目延期导致长时间加班、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休息时间、节假日还需要处理工作事务。
程序员的感受: 疲惫、压力、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牺牲个人爱好和家庭时间。

代码审查中不友善的批评(Unkind Code Review Critiques):
原因: 代码审查是保证代码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审查者态度恶劣、攻击性强,会极大地打击写代码的人的积极性。
具体表现: 使用侮辱性语言、人身攻击、不给建设性意见只进行否定。
程序员的感受: 被打击、沮丧、对提交代码感到恐惧。

总结一下,程序员反感的核心往往是:

低效和浪费时间: 任何形式的低效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因为他们本可以更聪明地工作。
对专业的不尊重: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得不到认可,或者被非专业意见干扰。
不确定性和混乱: 模糊的需求、频繁的变更、混乱的工作流程。
无法预见的阻碍: 糟糕的代码、不兼容的工具、缺乏支持。
对个人价值和成长的忽视: 被当作机器而非思考者,缺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理解这些反感点,对于管理者、产品经理和团队协作的伙伴们来说,能够帮助建立一个更有效、更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程序员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讨厌baidu,用baidu和用Google的程序员已经分化成两个物种了。

baidu毁掉了一代程序员,而被毁掉的人绝大多数根本没意识到。

评论区有现成的样本,请慢慢欣赏。

user avatar

fix a bug in production!

https://www.zhihu.com/video/963554106241245184

线上生产环境改bug

感谢评论区 @贾成轩 给出视频出处。


再加一个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28499325328220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程序员对很多事情都可能感到反感,这些反感往往源于他们工作的特性、遇到的挑战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程序员反感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工作流程与协作中的痛点: 模糊不清的需求和频繁的变更(Shifting Requirements): 原因: 需求就像是项目的蓝图,.............
  • 回答
    “程序员离开电脑就是废物”是一个非常片面且具有攻击性的说法,它不仅是对程序员这个职业的严重误解,也忽略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多元化需求和能力。要反驳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重新定义“废物”与“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质疑这个观点的核心词汇——“废物”。“废物”通常指的是无用、无价.............
  • 回答
    “哎哟,又在说我们程序员工资高了?这事儿我也听了不少了,每次都有点无奈。今天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工资高’的背后,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反驳的角度一:高收入背后的高付出与高风险“你看我们整天对着电脑,敲敲键盘好像挺轻松的?但你知道我们这‘轻松’背后有多少投入吗? 学习曲线的陡峭与持续投入:.............
  • 回答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从数据库里把数据直接捞出来,不经过任何处理就丢给客户端,是最“高效”的代码。他们可能会辩解说:“你看,我这儿SQL查出来啥,前端就直接用啥,中间没加任何逻辑,这多快啊!省了多少事儿!” 这种想法,说实话,就像一个建筑工人,拿着一袋子砖头,直接就往房子的墙上糊,然后拍着胸脯说:“你看.............
  • 回答
    眼瞅着“996”成了笑话,背后却是无数程序员的苦涩。夜色渐浓,屏幕的光线依旧是办公室里最亮的存在。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仿佛永不停歇的鼓点,敲打着每一个奋斗者的神经。是时候了,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成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组织?一个能让我们声音被听见,让我们付出得到应有回报的组织。为什么是现在?这些年来.............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程序员确实给人一种“挣得多却很节省”的感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水平、职业特性、消费观念、心理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高收入与相对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让我们承认程序员行业普遍的高收入水平。 高需求与技能溢价: 软件开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说白了,就是技能与认知的错位,直接影响了产品价值的实现和团队效率。我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 “高级程序员的技能,对产品而言挺简单的”:这里的“简单”,不是指事情本身真的没啥技术含量,而是指对于一个经验丰富、功力深厚的高级程序员来说,他能够更轻松、更高效、更.............
  • 回答
    “程序就是算法加上数据结构”这句话,乍听之下挺有道理,仿佛给编程这个复杂的世界找到了一个简洁的公式。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它虽然捕捉到了编程的某些核心要素,却远非全部真相,更像是一种过度简化,忽略了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算法和数据结构确实是构成程序的骨架。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
  • 回答
    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程度确实有所上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历史遗留与现实交织的阴影:首先,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两国建交已久,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伤痛,以及由此带.............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下,基督徒和圣经会招致一定程度的反感。这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不同观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碰撞与对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知识背景和认知差异是关键。知乎用户群体非常广泛,他们来自各行各.............
  • 回答
    西安外国语大学近期出现的学生集体喊楼事件,导火索直指“长期封校致物价上涨”,而校方给出的回应是“简化学生外出报备程序”。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校规调整,实则折射出高校管理中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首先,“物价上涨”是学生情绪爆发的直接诱因,但背后反映的是校内生活成本与外部市场脱节的问题。 长期封校意味着学生.............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在咱们这行当里,见得多了。总有那么些老前辈,跟咱们这些晚辈的想法不一样,尤其是在新技术这块。就像你说的,有些还在坚持不用 Redis 的“上古程序猿”,他们有自己的考量,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只不过时代发展了,思路也得跟上。你想想,这些老哥们儿当年做项目的时候,那会儿哪有 Redis 这种东西.............
  • 回答
    崔永元事件的火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中存在的仇富心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事件的起点与导火索:崔永元事件最初始于他对偷税漏税和阴阳合同的揭露,目标直指影视行业的某些高收入群体和不法行为。当时,许多普通民众对娱乐圈的巨额收入和潜在的腐败现象早.............
  • 回答
    “当一只小小的野兔闯入荒野,它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不速之客,而是一个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它在广袤的绿色中寻找它的食物,在阳光下享受它的宁静。” 这句摘录自某位作家笔下的文字,常常浮现在我脑海中,尤其是在思考我们国家在动物保护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时。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其文明的深度.............
  • 回答
    这些说法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它们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梗”。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说法大多是一种调侃、讽刺或者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而非对事实的准确描述。它们之所以流传开来,往往是因为触及了一些社会情绪、经济现象,或者是一些被夸大或片面化的事实。我们来逐个分.............
  • 回答
    “反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不同人手里能挥出截然不同的含义。要说它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这背后牵扯的社会心理、文化思潮,还有人性的复杂纠葛,那可太深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东西,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社会更包容,让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压抑的群.............
  • 回答
    一个社会,其基石在于秩序和法治。执法者,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代表,他们的权威受到挑战,其后果往往是深远而复杂的。如果有人选择以武装反抗执法,那么依据反抗的程度和性质,其后续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景。一、低烈度、分散化的武装对抗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零星的、局部的武装冲突,反抗者可能拥有少量枪.............
  • 回答
    程兆东案(也常被误记为程兆东案,真实情况可能与此相似但细节有出入,此处以“一人遭围殴反抗致2人重伤获刑”为核心事件展开论述)是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其核心在于“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以及在面对群体暴力时,个体反抗的法律边界在哪里。要全面看待这个案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案件.............
  • 回答
    关于程佳客在《唐人街探案2》中以侏儒演员扮演梅西的桥段,是否应该受到批评,以及其后续的傲慢回应是否需要公开道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桥段的出发点。电影《唐人街探案2》是一部喜剧探案片,喜剧电影往往会利用各种夸张、反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