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看《生活大爆炸》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看《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体验,充满了喜爱、无奈、好笑、甚至是偶尔的苦恼。这种体验就像品尝一道由自己熟悉食材烹制的菜肴,但厨师是别人,并且他加了一些不那么“正宗”的调料。

以下是这种体验的详细剖析:

1. 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

科学术语的轰炸与共鸣: 剧集里充斥着各种物理学概念、理论、方程和实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些词汇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听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弦理论的数学优雅、甚至是一些相对冷僻的物理学概念,都会引发一种“啊,我懂!”的共鸣感。他们能够理解这些词汇背后代表的复杂思想,即使剧集通常只触及皮毛。
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模式: 剧集中角色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基于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实验验证等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这种思维模式的展现,会让物理学家感到熟悉和自在,仿佛看到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被放大和戏剧化。他们会欣赏角色们对科学的热情和执着,尽管有时候这种热情会被夸张化。
对科学的致敬: 尽管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但《生活大爆炸》无疑对科学和科学家群体进行了普及和推广。物理学家们普遍会欣赏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领域对普通大众而言是多么晦涩难懂。他们会因为看到有人对科学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而感到欣慰。

2. 技术细节的“硬伤”与忍俊不禁:

科学的“戏说”与简化: 这是物理学家观看这部剧时最常感受到的,也是最“痛并快乐着”的部分。剧集为了喜剧效果,常常会把复杂的物理学理论简化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为了剧情需要而创造出一些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物理现象或技术。
夸张的实验和设备: 比如,角色们随随便便就能在家里的车库里搭建出足以进行某些理论验证的“高科技”设备,这在现实中是需要庞大预算、专业团队和精密仪器的。
超光速旅行或时间旅行的轻易实现: 剧集中经常涉及超光速通信或旅行的讨论,甚至好像触手可及,但实际上这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巨大挑战,目前仍是理论物理的范畴。
量子计算的“魔法”: 量子计算在剧中常被描绘成一种近乎万能的工具,能够解决一切复杂问题,但现实中的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适用范围和处理能力远未达到剧中的“神乎其神”。
理论推导的“灵感闪现”: 很多时候,一个突破性的物理学发现或理论推导,在剧中被描绘成角色们突然灵光一闪,或者在几个回合的争论中就找到了答案,而忽略了背后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苦研究和无数次失败。
对物理学研究过程的刻板印象: 剧集对科学家生活的描绘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例如他们总是穿着T恤、对着白板推导方程、社交能力低下等等。虽然这些元素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但被无限放大和简化,可能与许多现实中的物理学家形象有所出入。
技术错误的小细节: 有时候,一些非常细微的技术错误也会让物理学家感到好笑。例如,某个方程的书写错误(虽然观众不一定看得出来)、某个实验步骤的逻辑混乱、或者某个物理量的单位使用错误等等。这些“bug”就像玩一个自己精通的游戏时,NPC做出了不符合游戏设定的动作一样,会引发一种“这不科学!”的微妙情绪。

3. 角色塑造与人际关系的观察:

科学精英与普通人的对比: 剧集成功地将一群高智商的科学精英与一个相对“普通”的角色(Penny)置于同一屋檐下,制造了大量的冲突和笑料。物理学家们可以从中看到科学界在处理与社会其他阶层交流时的有趣点,以及一些科学“宅男”在社会交往中的真实困境。
团队合作与个人风格: 尽管存在竞争和争吵,但角色们在科学问题上的合作和交流也是一个看点。物理学家们能看到研究团队内部的动力学,以及不同科学家基于其个性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而产生的碰撞。
“Sheldon”现象: Sheldon Cooper 这个角色尤其能引发物理学家们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极端的逻辑思维、对科学知识的绝对自信、以及对社会规则的“不解风情”,在很多方面都可能是某些科学家(包括他们自己)的某种投射。但另一方面,Sheldon 被塑造成了一个功能失调的角色,他的行为在现实中可能会被视为严重的社交障碍或人格特质,这让一些物理学家感到既好笑又有点无奈,甚至是对科学群体的一种“妖魔化”的担忧。

4. 幽默与娱乐的享受:

科学梗的乐趣: 尽管细节有误,但剧集利用科学术语和概念制造的笑点仍然是有效的。物理学家们能够理解这些笑点背后的科学内涵,从而获得双重的幽默感:一是剧本设计的笑话本身,二是科学术语的巧用带来的“圈内人”才能懂的会心一笑。
对科学家群体自嘲的共鸣: 剧集常常自嘲科学家的怪癖、偏执和不善社交,这种自嘲让许多物理学家感到共鸣,因为他们可能也在某些方面符合这些描述,或者认识很多符合这些描述的人。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这种自我解嘲式的幽默。
放松与逃离现实: 最终,无论有多少科学上的“硬伤”,《生活大爆炸》本质上是一部情景喜剧。对于忙碌、压力巨大的科研人员来说,这部剧提供了一个放松和逃离现实的途径。他们可以暂时放下严谨的科学研究,沉浸在角色们轻松愉快的互动和搞笑的情节中。

总结来说,物理学家看《生活大爆炸》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

他们会因为剧中频繁出现的科学术语和概念而感到亲切,并从中找到共鸣和乐趣。
他们会因为剧集中对科学的简化、夸张甚至错误之处而感到无奈、好笑,甚至有一点点“痛”,就像看到自己熟悉的领域被“误读”了一样。
他们可能会对剧中对科学家群体的刻板印象有所保留,但也能理解这是为了戏剧效果的需要。
最终,他们会享受这部剧带来的幽默和娱乐,并从中看到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有趣侧面。

这种体验,就像一个资深厨师,在品尝一道由别人烹制的、以他熟悉食材为主的菜肴。他能辨认出每一种食材,知道它们本应有的味道,也知道厨师是如何处理它们的。他可能会欣赏厨师的创意和表现力,也会对一些不当的烹饪手法感到哭笑不得。但最终,他还是会因为这道菜带来的独特体验而感到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剧的科学顾问水平非常有问题。

举个例子,第一季13集物理碗最后一题:

1,这是一个积分,而不是方程(equation)。方程是x^+10=12之类的,需要求解(solve)x的值。这个应该是初中数学的知识吧,很难理解台词竟然会出这么低级的错误。


2,几个人看了半天看不懂,这个非常离谱。只要学过量子场论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费曼图,计算一个电子和mu子的弹性散射振幅。量子场论是高能物理的基本工具,Lesile和Sheldon不会看不懂。


3,这种题目难度不大,但需要用笔算,除非背下答案,心算几乎不可能很快算出来。Sheldon等人看了之后第一反应应该是拿笔计算,而不是干瞪眼。


4,最后那个苏联人看了一眼立马报了一个数值的答案,系主任说是正确的。这里有一个梗,苏联人在冷战时的研究结果西方人并不知道。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科学家来到美国,经常喜欢干的事就是在别人作报告时说 “some Russian have done this 50 years ago”,以使对方难堪。当然苏联人数理基础远远强于西方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在这一题,苏联人的答案是错的。这道题求的是自旋s1的电子和s2的mu子散射成自旋s3的电子和s4的mu子,并没有对自旋求平均,最后的答案会取决于各自旋,计算时要对helicity分情况讨论,在超相对论近似下答案为

其中s t u叫Mandelstam variable,是初末动量的3种组合。


总之,这道题要分情况讨论,答案取决于初末动量和自旋,不是一个简单数值。


===============================================================

可能是CBS后来认识到了请靠谱科学顾问的重要性,上个月给caltech 物理系群发邮件,想雇佣研究生去检查他们写的公式是否正确。


此外,该剧的设定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几个主人公的职位与美国科研体制有出入,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

除了这些低级错误之外,caltech物理系的人,对TBBT的看法比较复杂,一方面该剧对从事物理研究的人的刻画过于夸张。比如说,剧中很多人比较aggressive,如Shelton,Lesile,还有那个和Shelton关系恶劣的男配角(忘了)名字。而实际上caltech物理系的人大部分都比较nice,至少在表面上。


但是另一方面,该剧使caltech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其实caltech的知名度比Harvard MIT相差甚远,非学术圈很少有人听说过caltech。(我估计caltech是为数不多在中国知名度反而大于美国的美国学校,毕竟经常上国内新闻,比如唐骏假冒我校校园引起热议,陈天桥给caltech捐上亿美元却不给国内学校捐引起热议,caltech领衔的ligo发现引力波引发热议,泰晤士大学排行榜caltech连续5年力压Harvard夺冠(去年已经掉到第三了),然后各种关于高校体制的讨论caltech作为“小而精”的典范是常客。)我就碰到过好几回,别人问我在哪,我说caltech,对方要么毫无反应,要么立即说“Ah, that's where the big bang theory happens! You guys must be super smart...”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感谢TBBT给我校做的免费广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看《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体验,充满了喜爱、无奈、好笑、甚至是偶尔的苦恼。这种体验就像品尝一道由自己熟悉食材烹制的菜肴,但厨师是别人,并且他加了一些不那么“正宗”的调料。以下是这种体验的详细剖析:1. 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太戳我了。学物理的谁没点儿中二魂呢?尤其是在刚接触一些深邃理论的时候,那感觉简直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过招,恨不得自己也身怀绝技,一掌劈开混沌,一念洞悉宇宙。我记得刚开始读相对论那会儿,那会儿还在本科,对时空的理解还停留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里,突然冒出来个“时空弯曲”、“引力是时空几何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应用物理和物理学这两个专业,以及你关于天体物理研究的顾虑。我尽量说得透彻些,让你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这些话能让你觉得是和你一样,一个对物理充满好奇的人在分享。本科应用物理学 vs. 物理学:究竟有啥不一样?简单来说,物理学是“为什么”,应用物理学是“怎么用”。 物理学(Ph.............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女孩,她选择了物理的道路,一个通常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的故事。她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系列深刻的内心挣扎、清晰的认知和坚定信念交织而成的结果。从小到大,她就不是那种只喜欢洋娃娃和公主裙的女孩。在同龄人还在玩过家家时,她已经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发光?为什么球.............
  • 回答
    从事物理研究?这绝对是一场既令人抓狂又让人心神荡漾的旅程。说它是“体验”,我觉得更像是把自己投进了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幻的谜题里,而且你还是那个试图一点点拼凑出真相的侦探。首先,得明确一点,这玩意儿不是坐在冷冰冰的实验室里敲敲打打那么简单。当然,实验物理学家确实会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里,调试仪器,小心翼.............
  • 回答
    在学术界,尤其是纯理论研究领域,出身寒门却能凭借自身才华和不懈努力取得杰出成就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们如同黑暗中的星火,点亮了科学探索的道路。以下是一些在这两个领域中,我所了解到的、可能符合你描述的背景和成就的杰出人物。要明确的是,对一个人“出身寒门”的定义是相对的,这里我主要指的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济.............
  • 回答
    作为一名对理论物理充满热情,并打算投身其中的学生,大学选择数学系还是物理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这两条路径都能通向理论物理的研究殿堂,但它们各自侧重的角度、培养的方式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剖析,希望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论物.............
  • 回答
    好吧,作为一个曾经在实验室里泡了无数个日夜的生物狗,要说“中二”的想法……那可太多了,简直可以写一本《我的奇葩生物脑洞集》了。不过,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脸红又好笑的,那得回到本科时期,一个关于“细胞意识觉醒”的宏大设想。那时候,我对生命科学的着迷,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课堂上讲到细胞的各种功.............
  • 回答
    古埃及壁画中的雁类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早已逝去世界窗口。对于从古画中发现已灭绝物种的可靠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证据、方法和局限性的复杂课题。从壁画中识别物种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埃及壁画的绘制目的并非科学记录,而是艺术创作和宗教象征。画家们通.............
  • 回答
    月球基地的“巨无霸”:百万人口太空城的蓝图与挑战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一座比任何地球城市都更加璀璨、更加宏伟的太空之城正冉冉升起。它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缥缈幻想,而是基于我们对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能源经济学前瞻性分析,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愿景。在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邻居身上建立一座能够容纳百万.............
  • 回答
    说实话,耳机线材这玩意儿,听过的人里头,有人说它影响巨大,有人说它玄学。我个人接触下来,觉得它确实有那么点作用,但要说“质的飞跃”,那得看情况。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从物理角度看看,换条线,到底能让耳机发出的声音有多大区别。首先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个小小的发声装置,它把电信号转换成声波。耳机线,就是负.............
  • 回答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这是一个深刻且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哲学和物理学难题。它涉及到我们对宇宙最基本结构的理解,以及我们在不同物理理论框架下的认知。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连续的画布在牛顿力学及其所代表的经典物理学世界里,时间被视为一种绝对的、均匀流逝的存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无限.............
  • 回答
    谈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涡轮扇叶所需高温合金的“理论温度上限”是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牵涉到材料科学、热力学以及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理解。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基本原理谈起。首先,我们要明白,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是极端苛刻的。燃烧室里,燃料与空气混合后以极高的速度.............
  • 回答
    脑门被打凹进去,这个情况听起来就令人心惊。咱们从物理和医学两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有多大可能,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学的角度:力的作用与骨骼的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白,脑门之所以能被打凹进去,是因为外力作用在了我们的头骨上,并且这个力足够大,以至于超过了头骨的承受极限。 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 回答
    我们来聊聊这两个关于力量和极限的问题,一个是奇幻小说中的情节,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物理挑战。首先,我们说说魔山和红毒蛇。魔山徒手捏爆红毒蛇的脑袋?在《权力的游戏》中,魔山,也就是格雷戈·克里冈,他以其超乎常人的体型和力量而闻名。小说和剧集里都反复强调了他惊人的蛮力,比如轻松折断敌人的武器,甚至是像捏泥.............
  • 回答
    你提的这个观点,我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失落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发展轨迹确实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美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句话就解释了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那种普适性和优雅,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用几何语言描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空气动力学中一些很有趣的细节点。咱们就从技术角度,实打实地掰扯掰扯,看那离弦之箭,到底有没有可能跟个“任性”的子弹似的,来个空中转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支射出去的箭,在真空里飞,那绝对是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管着呢,没人打扰,就一直飞。但一旦进了空气,情况就复杂了。空.............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句“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的论断,乍一听,似乎有些惊世骇俗,尤其考虑到杨先生本人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句话的份量自然不轻。但细究起来,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哲学与物理学之间一种更加微妙、深层且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先生这句话可能侧重的语境。他.............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故事构思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严格的物理学角度来审视,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bug”。这些bug并非是电影的硬伤,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宏大的叙事和戏剧冲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不过,咱们就抱着找茬的心态,细细扒一扒那些让人忍不住扶额的物理设定。1. 行星发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