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SA 发射的露西号探测器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吗?我们以后也会有类似的探测器吗?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

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采样或近距离观测任务,露西号的野心在于解开这些与木星共轨的古老岩石的形成奥秘,并借此深入理解早期太阳系的演化过程。

露西号探测器的具体目标:

露西号的任务目标可谓宏大而具体,它肩负着揭示太阳系初期秘密的重任:

研究特洛伊小行星群: 这是露西号最核心的目标。特洛伊小行星是指那些与木星在同一轨道上、但分别在其前方和后方约 60 度轨道上的小行星群。它们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行星尚未完成轨道迁移时,被木星引力捕获的“化石”。露西号计划一次性造访八颗特洛伊小行星,包括四颗前导群小行星和四颗后随群小行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如此数量的小行星进行详细的近距离研究,堪比一次“小行星的星际穿越”。
揭示太阳系早期物质构成: 特洛伊小行星被认为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质成分,它们可能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有所不同。通过分析这些小行星的光谱特征、表面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挥发性物质,科学家们希望能了解早期太阳系中形成行星的“建筑材料”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这些物质是如何分布和演化的。
理解行星形成的机制: 特洛伊小行星的形成和捕获过程,与早期太阳系的动态平衡息息相关。木星作为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强大的引力对其他小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特洛伊小行星的轨道和分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木星是如何影响其周围小天体的,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校准行星形成模型,更准确地描绘出太阳系早期行星轨道迁移的图景。
绘制行星物质在太阳系中的迁移图: 科学家们推测,特洛伊小行星可能起源于太阳系的外围,然后通过某种机制被推向了木星的轨道。研究它们的组成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它们最初的形成区域,从而绘制出太阳系早期物质是如何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迁移的,这对于理解地球等内行星的形成和物质来源至关重要。
探测小行星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 露西号将利用其高分辨率相机和光谱仪,对小行星的表面进行详细成像,分析其物质成分,并可能揭示其内部结构。例如,一些小行星可能拥有卫星,研究这些卫星的轨道和大小,可以间接推断主小行星的质量和密度,从而对其内部结构做出推测。

未来类似的探测器展望:

露西号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无疑为未来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类似的探测器将更加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

多目标探测的常态化: 露西号一次任务访问多个小行星的策略,大大提高了任务的效率和科学产出。未来的探测器很可能会借鉴这种模式,设计更高效的变轨和探测方案,一次任务能够触及更多有科学价值的天体。例如,一次任务同时探测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不同成分的小行星,或者探测位于不同轨道区域的彗星。
更先进的科学载荷: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探测器将装备更先进、更灵敏的科学仪器。这包括:
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系统: 能够捕捉到小行星表面更细微的结构特征,例如撞击坑的细节、岩石的排列方式,甚至可能发现微小的矿物颗粒。
更强大的光谱分析能力: 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小行星的矿物和化学成分,甚至检测出挥发性物质(如水冰、有机物)的存在及其分布。这对于寻找潜在的生命资源或理解生命起源至关重要。
先进的质谱仪和气体分析仪: 用于分析小行星表面可能释放出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内部成分和化学反应。
更先进的雷达和探测器: 用于探测小行星的内部结构,例如寻找地下水冰或研究其内部的物质分布。
人工智能与自主导航的应用: 在执行复杂的多目标探测任务时,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探测器能够根据预设的科学目标,在飞行过程中自主做出决策,例如调整探测顺序、选择最佳的观测角度,甚至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够进行自主规避和任务调整。这将大大提高任务的成功率和效率。
聚焦“撞击风险”与“资源开发”的双重目标: 除了基础科学研究,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可能更加关注对地球的潜在威胁以及潜在的资源开发价值。探测那些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研究其成分和结构,是制定行星防御策略的重要一步。同时,一些小行星富含水冰、金属和稀土元素,对未来深空探索和地球的资源可持续性具有潜在价值,因此未来的探测器也可能具备更强的就地资源勘探和利用能力。
更加灵活和模块化的设计: 为了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和应对未知的挑战,未来的探测器设计可能会更加灵活和模块化。例如,可以根据任务目标选择不同的科学载荷模块,或者在太空中对探测器进行升级和维护。

露西号的旅程还在继续,它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关于早期太阳系的信息。而它的成功发射,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深入的行星科学探索之路。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部署更多像露西号一样,怀揣着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和能力的探测器,继续书写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壮丽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17:34,NASA露西号探测器搭乘宇宙神V-401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正式开启它的外太阳系探测之旅

这个从NASA知名“抠门”项目里脱颖而出的探测器,将奔赴遥远的木星轨道,在接下来的12年探测中,相继探访8颗不同大小、类型和位置的小天体,为人类首次揭开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神秘面纱

一、小项目里的大赢家

2017年1月5日,NASA正式公布了第8届“发现”级项目(Discovery Program)的2个当选任务,其中一个就是“露西号” [1]。

“发现”级项目,是NASA深空探测项目三大梯队里规模最小、预算最低的一类,主打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任务,每个任务的常规预算约4.5-5亿美元(不包括发射和发射后的运营费用),设计寿命不超过36个月,探测目标精简明确。简单来说就是:更快、更好、更便宜,有生之年还能再看几十个。

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之下,开始于1992年的“发现”级项目至今已获批16个深空探测任务,其中11个任务成功开展,以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大大增进了我们对太阳系内和系外诸多方面的认识。

但虽说中的是个小项目,露西号实际“享受”到的规格并不低。在常规预算4.5亿美元的指标下,露西号的任务周期总预算已飙升至9.81亿美元,这还是在既没有像上届“发现”级选手洞察号那样因为仪器问题导致大幅延期,也没有因为新冠疫情受到太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完全达到了中型项目“新疆界”级的预算待遇,多少能称得上是小项目里的大赢家了。

二、奔向木星轨道,首个特洛伊小行星探测器

露西号的探测目标是一类特殊的小行星: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我们较为熟悉的主带小行星,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中。人们常以小行星带为界,把太阳系划分为“内太阳系”和“外太阳系”,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就聚集在遥远的外太阳系。它们和其他区域的小行星一样环绕着太阳转动,唯一特别的地方在于:特洛伊小行星是和木星“绑定”着一同环绕太阳公转的,或者说,特洛伊小行星所聚居的群落几乎和木星共享同一条飞行轨道

如此稳固的“绑定”关系,背后是引力这双无形的大手在支配着一切。

两个有环绕关系的天体周边有5个“平衡点”,在这些点附近,两个天体的引力综合影响可以达到平衡——这5个点被称为“拉格朗日点”(L1-L5)。这里的“两个天体”可以是太阳和地球(日地)、地球和月球(地月),太阳和木星(日木)等等。

如果有第三个天体位于这些拉格朗日点上,则可以轻易与两个天体保持几乎相对静止的位置,探测器就经常利用这些“风水宝地”。例如,太阳探测器SOHO位于日地拉格朗日L1点附近,即将发射的鸽王中王·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计划被安置在日地L2点附近。

我国嫦娥四号任务的通讯中继星鹊桥号,位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附近,可以帮助在月球背面探测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保持和地球的通讯。


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群,则位于太阳和木星(日木)连线两侧各60°间隔外的拉格朗日L4和L5两个平衡点附近,分为L4特洛伊小行星群L5特洛伊小行星群两团。

“特洛伊小行星”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木星分列在L4和L5的两团特洛伊小行星群也分别被称为“希腊阵营”和“特洛伊阵营”,其中的小行星分别以各自阵营中的英雄命名(唯二的两个例外是位于L4区域的小行星赫克托耳(Hektor)在神话中其实属于特洛伊阵营,而L5区域的双星系统之一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在神话中其实属于希腊阵营,这两颗小行星是在确定命名规则之前被命名的)。

事实上,特洛伊小行星并不是木星独有的。其他不少行星,例如天王星和海王星,甚至火星和地球也有自己“绑定”的特洛伊小行星(群)。只不过,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群是最早被发现,且数目最庞大的一支,因此在不加限定词的情况下,“特洛伊小行星”也常常专指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行星科学家们认为,特洛伊小行星是外太阳系巨行星形成时期留下的残骸,是没能从原行星盘中形成行星之后被剩下的“边角料”。因此,这些小行星可能非常古老,还保留着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成分和信息,和位于内太阳系的主带小行星、近地小行星一样,是我们追溯太阳系早期历史和演化的“时光胶囊”

特洛伊小行星数目众多,目前记录在案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有1万多颗 [2],最大的直径200多千米,最小的只有大约1千米,但实际数目远不止这些,只是由于距离遥远,个头小的那些很难被发现。但即使是其中最大的那些,迄今为止我们也只是通过望远镜看到过一个个小亮点,不曾知道它们表面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正是露西号即将为我们揭晓的“秘密”。

但奔赴木星,去往外太阳系并不容易:距离太阳越远,探测器接收太阳能的效率就越低。应对之法无非两种:一是改为采用核能供电,像旅行者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那样;二是让太阳能电池板尽可能宽大,增加接收太阳能的面积,但这样又会增加探测器的重量。露西号这样的“发现”级(小型)任务,在有限的预算内是很难够得上使用核电池的待遇的,所以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选择了第二种。

露西号探测器的太阳能板异常巨大,每块直径7.3米,在太阳能板完全打开时,探测器全长可达15.8米。露西号也将打破距离太阳最远的太阳能探测器运行记录

感受一下露西号“遮天蔽日”的巨大太阳能电池板:

三、8颗小天体,是哪8颗?

露西号不仅是人类首个近距离探访特洛伊小行星的探测器,而且不止探访一颗。它全程计划探访6颗木星特洛伊小行星(Eurybates、Polymele、Leucus、Orus、Patroclus和Menoetius),1颗特洛伊小行星的卫星(Queta)和1颗主带小行星(Donaldjohanson),创下一次任务中探索最多天体的记录

但别看露西号有这么多探测目标,这场旅程并不会千篇一律:这些小行星各有特色,展现了太阳系中丰富多彩的星球面貌

行星科学家们常借助小行星反射阳光的差异(光谱类型)来区分它们的组成成分,例如C型小行星主要由碳质构成,S型小行星主要由硅质构成,M型小行星主要由金属构成,D型和P型小行星可能富含有机物…不同轨道位置的小行星常常有着不同的成分类型,例如C型小行星在主带和近地小行星中十分常见,但在特洛伊小行星中却很稀有。

但即使在轨道位置相似的特洛伊小行星中,也混合着D型、P型、C型等多种类型

Donaldjohanson和Eurybates的光谱类型相同,但位置和大小都有很大差异;

Eurybates和Orus大小差不多,但光谱类型又不一样;

……


不只是成分差异,在露西号的探测目标中:

最小的小行星Donaldjohanson直径只有约4千米,而最大的Patroclus直径达到140千米;

自转最快的Polymele上只要6个小时就能过完一天,而自转最慢的Leucus上一天长达440个小时;

Patroclus和Menoetius在环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是绕着共同质心转动的双星系统;直径仅64千米的Eurybates,还有一颗小小的卫星;

……

这些“相似”和“不同”,会给各个小行星的演化带来什么影响?明明大家都是太阳系早期“边角料”形成的小天体,现在也在差不多的轨道位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是它们原本形成于不同的位置,后来被木星引力捕获困在了一起?或是因为太阳系早期的巨行星迁移,连带着小行星们发生了“乾坤大挪移”?露西号的“星口考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太阳系早期动荡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露西号原本计划探测的小天体数目只有7颗,最终的8颗其实是个幸运的意外

在露西号决定探访小行星Eurybates之后,哈勃望远镜在这颗小行星周围发现了一颗直径约1千米的卫星,这颗小卫星在2020年10月被命名为Queta。

小行星有卫星,这本来就挺少见的,还正好在露西号的既定探测轨迹上,那肯定不能放过呀。于是,露西号的探测计划里顺势就加了1个探访目标。

如果你看的一些资料里说露西号的探测目标是7颗,不是说错了,仅仅是因为那些资料是Queta发现之前制作的…

前面说过,从前的特洛伊小天体通常以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命名,但因为小行星太多,这个命名规则已经难以为继了…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新规定:绝对星等大于12的小型木星特洛伊天体将以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名字命名,“Queta(奎塔)”就来自墨西哥田径运动员恩里克塔·巴西利奥(Enriqueta Basilio,也被称为Queta Basilio),她是奥运史上首位点燃奥运圣火的女性火炬手。


如果你不知道这7颗特洛伊小天体怎么念的话,嗯,NASA贴心地给出了注音 [4]

Eurybates: "yoo-RIB-a-teez" or "you-ri-BAY-teez"
Queta: "KEH-tah"
Polymele: "pah-li-MEH-lee" or "pah-LIM-ah-lee"
Leucus: "LYOO-kus" or "LOO-kus"
Orus: "OR-us"
Patroclus: "pa-TROH-klus" or "PAT-roh-klus"
Menoetius: "men-EE-shus"


四、以“露西”为名,探索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露西号探测器的名字,来自一具名叫“露西”的骨骼化石,而这份化石的名字,又来自披头士的一首流行歌曲。

一首歌,一具化石,一颗探测器,是如何以一种奇妙的机缘相遇的?这还要从露西号的使命说起。

既然特洛伊小行星是我们追溯太阳系早期历史的“时光胶囊”(之一),那近距离探访这些小行星,就相当于让我们“登上时光机”,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肩负这一使命的探测器,让项目组的科学家们联想到了一具名叫“露西”的化石——

1974年11月24日,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记住这个名字,后面还会提到)等人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发现了一具形似人类的骸骨化石,编号AL 288-1。当晚,在人们为此载歌载舞开party庆祝的时候,营地里循环播放着披头士的名曲《天空中戴着钻石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酒足饭饱之后,无人记得到底是谁最开始这么叫的,反正此后这具化石就一直被称为“露西”(Lucy hominin fossil)了 [5]。

后续研究显示,“露西”是一具女性阿尔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化石,这一猿种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为我们追溯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证据。“露西”生活在距今约320万年前,(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祖先”(更为古老的湖畔南方古猿曾被认为是“露西”的祖先,但对2016年发现的、距今约380万年的男性湖畔南方古猿头骨MRD-VP-1/1的研究显示,两种猿类至少共存了10万年,可能并非简单的“直系祖先”关系 [6]。此外,智人的始祖到底是哪种猿类也存在争议)。

追溯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和追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不是看起来差不多的样子?特洛伊小行星,是不是就像记录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化石”?好的,探测器就叫“露西号”吧~

露西号任务的徽章就把这几个元素融合在了一起:钻石形状来自披头士歌曲《天空中佩戴钻石的露西》,左边的骨骼则代表古人类化石“露西” [7, 8]。

对了,经典漫画《史努比》中有一个女性角色也叫“露西”,露西号项目组可没有忘记和这个经典形象互动。

五、如何在12年里探访8颗小天体?

为了多去几颗特洛伊小行星,露西号选择了“飞掠”这种探测方式,像前辈旅行者号、新视野号一样,不环绕任何一个探访目标做长期驻留,而是只与每个目标擦肩而过,利用短暂的接近时期完成科学探测和数据收集。

科学家们为露西号精心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轨道

在2021年10月发射升空之后,露西号将先后探访1颗主带小行星;4颗位于日木L4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颗卫星;以及2颗位于日木L5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全程将3次飞掠地球获得引力助推(EGA)并完成5次大幅度的轨道深空机动(DSM)[9-11]。

事实上,露西号会始终环绕太阳飞行,只是通过合理的行程规划加上适时的轨道调整,探测器能恰到好处地与每个目标相遇。

首先是主带小行星Donaldjohanson。

特洛伊小行星群与木星共轨,而从地球飞到木星轨道,必然会穿过主小行星带。本着不看白不看的精神,露西号将第一个探访目标定为位于主小行星带中1981 EQ5。在确定成为露西号的探测目标之后,这颗小行星在2018年被正式命名为Donaldjohanson,以纪念前面提到的露西化石发现者之一——唐纳德·约翰逊。

正式探测特洛伊小行星之前,露西号计划在这颗主带小行星身上先演练一番,测试一下科学仪器的性能,以期在之后的探测中展现出全部实力。

此后,露西号会继续向外太阳系飞行,直到2027年抵达木星轨道,此时刚好能与L4特洛伊小行星群相遇。露西号将在2027-28年里先后探访这里的4颗特洛伊小行星Eurybates、Polymele、Leucus、Orus,以及Eurybates的卫星Queta。

更精妙的是,露西号完成L4区域探测之后,将离开木星轨道,沿着自己的大椭圆路线飞回内太阳系,甚至回到地球附近再借个力。等到露西号再次沿着大椭圆路线飞到木星轨道时,已经是2033年——木星和两团特洛伊小行星群已经绕着太阳公转了将近半圈,露西号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顺势飞入L5区域,探访其中的两颗直径100多千米的小行星Patroclus和Menoetius,这也将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两颗小行星大小相当的双星系统。

此时距离露西号从地球出发,已经过去了近12年。如果那时候露西号还健康的话,它甚至还能继续飞行,利用木星和特洛伊小行星群公转周期的规律,在此后的千百年里反复穿梭在L4和L5小行星群中。

从太阳看来,露西号只是“简简单单”在绕着自己转圈,而在木星的视角看来,露西号仿佛在太空中反反复复跳着炫酷的“8字舞” [3]。

轻装简从,带着前辈们的“礼物”

追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宏大而综合的课题。露西号实际要做的,是用自己携带的科学仪器,仔细考察每颗天体的表面成分、地质地貌、内部结构等各种特征,获取尽可能丰富且准确的观测数据,供行星科学家们进行分析。

露西号总重821千克(不包括燃料),仅携带了四种科学仪器 [3,12]。

  • 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L’LORRI,可以拍摄全色影像(也就是黑白影像),波段覆盖0.35-0.85 微米。
  • 彩色可见光相机和红外成像光谱仪L’Ralph,露西号上最复杂的仪器,包括彩色可见光相机MVIC和红外成像光谱仪LEISA两部分。前者可以拍摄彩色影像,后者可以探测小行星的表面成分,两者分别覆盖0.4-0.85 微米和1.0-3.8 微米波段。
  • 热辐射光谱仪L’TES,可以探测小行星的热惯量、表面成分、孔隙度等特征,波段覆盖6-100微米。
  • 终端跟踪相机T2Cam,可以拍摄宽角影像,协助确定小行星的形状,覆盖0.4-0.8微米波段。
  • 此外,露西号还会利用高增益天线测量无线电信号的多普勒频移,确定小行星的质量和密度分布。

出于节约成本和提高建造效率的考虑,露西号的科学仪器大都是在NASA之前探测器使用过的成熟仪器基础上设计建造的。L’LORRI相机继承自新视野号的长焦距高分辨率相机LORRI,L’Ralph相机继承自新视野号的Ralph相机,L’TES光谱仪继承自冥王号(OSIRIS-REx)的OTES和火星全球探勘者号(MGS)的TES。真就连名字都不带改的,前面直接加个代表露西号的L就完事儿了…

继承前辈探测器的仪器,是“发现”级项目的老传统了,洞察号的整体外形就借鉴自凤凰号。总之能省的钱绝不多花,尽量把花钱的事儿留给旗舰级这样的土豪项目去做就好…

除了这些,露西号还继承了2艘先驱者号和2艘旅行者号的优良传统,也带上了一块铭牌。不同的是,露西号的铭牌并不是给地外生命看的,而是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给未来的人类自己看的 [13]。毕竟露西号在未来的千百年里,都会在内外太阳系反复横跳转圈,那将来的地球人完全可能有能力研制出更先进的探测器,去截获这颗探测器——那时候,露西号自己也会成为一枚“化石”,一枚记录人类在某个特定阶段文明的化石,一枚真正的“时光胶囊”,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宇宙考古吧。

铭牌上除了露西号自己的发射和轨道信息之外,主要空间都刻上了各种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的话。(你们确定几千年后的未来人想看这种古董名人名言大合集么)

六、结语:小天体探测热潮,方兴未艾

启程前往外太阳系的露西号背后,是各国小天体探测如火如荼的热潮。

一方面,过去十几年里的小天体探测成果(深度撞击号、隼鸟号、罗塞塔号等)已经大幅刷新了我们对诸多小行星和彗星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对许多类型的小天体的了解还依然近乎空白,尤其是那些位于遥远外太阳系的小天体。

一边是探访近地小行星的JAXA隼鸟2号和NASA冥王号完成小行星采样还没多久;一边是NASA的金属小行星探测器灵神号、JAXA的火星卫星探测器MMX、中国的首个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彗星探测器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有望在接下来的数年里陆续发射升空。

但即便等到这些任务都顺利完成了,人类依然还没有探测器近距离探测过半人马小天体、离散盘中的矮行星、木土天海王星的小卫星、长周期彗星等许多类型的小天体。

这个各国太空竞赛的新赛场,还有无数未知和惊喜等待着地球人的探测器前去探索和发现呢。

七、拓展阅读

教练,研究火星,我还有机会么?| 行星事务所特辑

新一年的科普推荐书单【行星事务所2021年版】

金星、木卫一,还是海卫一?(NASA“发现级”项目)

我国的第一个小行星/彗星任务,已经给安排上了!

隼鸟2号的2019年:大展身手,满载而归

冥王大战不死鸟:NASA OSIRIS-REx完成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

NASA黎明号结束任务:再见,小行星带的穷游博主!

再见开普勒,感谢你告诉我们不孤独

彗星67P:大黄鸭养成记

“死里逃生”的彗星41P


八、参考资料

[1] NASA | NASA Selects Two Missions to Explore the Early Solar System

nasa.gov/press-release/

[2] IAU | Trojan Minor Planets

minorplanetcenter.net//

[3] lucy.swri.edu/img/graph

[4] NASA | Lucy Mission FAQ

nasa.gov/content/goddar

[5] ASU-Institute of Human Origins | Lucy's Story

iho.asu.edu/about/lucys

[6] Nature | Rare 3.8-million-year-old skull recasts origins of iconic ‘Lucy’ fossil

nature.com/articles/d41

[7] NASA | NASA's Lucy in the Sky with … Asteroids?

nasa.gov/feature/goddar

[8] NASA | Inspiration Links The Beatles, a Fossil and a NASA Mission

nasa.gov/feature/goddar

[9] SWRI | Lucy Mission Tour

lucy.swri.edu/mission/T

SWRI | Lucy Mission Targets

lucy.swri.edu/mission/T

[10] Englander et al. (2019). Trajectory Design of the Lucy Mission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the Jupiter Trojans. 70th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

ntrs.nasa.gov/api/citat

[11] NASA's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 Lucy mission trajectory

svs.gsfc.nasa.gov/4719

twitter.com/tony873004/

[12] SWRI | The Lucy Spacecraft and Payload

lucy.swri.edu/mission/S

nasa.gov/feature/goddar

nasa.gov/feature/goddar

nasa.gov/feature/goddar

[13] lucy.swri.edu/LucyPlaqu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听到NASA“发现平行宇宙证据”的消息,我脑海里首先冒出的不是什么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科学探索中那种一贯的严谨和对未知的敬畏。我一直觉得,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每一次看似颠覆性的发现,背后都是无数次实验、计算和理论的堆砌,充满了“为什么”和“是不是”。所以,当我说到“NASA发现平.............
  • 回答
    高中生慧眼识珠:NASA 发现宜居行星 TOI 700d 的背后故事与深远启示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NASA 在经过一位高中生的细致审阅后,确认了一颗名为 TOI 700d 的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天文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更是对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模式以及人类.............
  • 回答
    回想一下果壳网当时报道“NASA 发现开普勒452b”这件事,我的感觉是,他们做得相当到位,而且很有自己的风格。首先,在最开始的爆炸式新闻出来的时候,果壳网就抓住了重点,并且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他们没有上来就用一堆晦涩的天文学术语把人绕晕,而是很直接地告诉你,咱们找到一个“地球的亲戚”,.............
  • 回答
    这绝对是近些年来最令人振奋的天文发现之一!NASA宣布发现了七颗与地球大小相似、并且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系外行星,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中生命的看法。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1. 数量惊人:一个“姊妹行星系统”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发现系外行星,尤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类地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 2015 年 9 月 28 日 NASA 那次关于火星的“大新闻”。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原因很简单——它直指一个存在了很久很久的疑问:火星上,现在到底有没有液态水?背景:为什么“液态水”如此重要?在探讨那次发现之前,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液态水在火星探索中会是“头等大事”.............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抖音用户在NASA和SpaceX载人火箭发射时刷屏“中国加油”的现象,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你可以解读出挺多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NASA和SpaceX的载人航天发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件大事。它们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突破科技边界的努力,对很多人来说,这.............
  • 回答
    NASA 的巨型登月火箭 SLS(Space Launch System)正式出厂并“龟速”运往发射台,这不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理移动,而是具有多层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重返月球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对太空探索、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其意义:一、 重返月.............
  • 回答
    2020年7月30日,全球目光聚焦在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发射任务上,这是人类探索火星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中国,许多关注这场盛事的观众却经历了一次令人意外且颇为沮丧的体验——在当时国内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哔哩哔哩(B站)上,官方直播信号突然被掐断,并被“封禁”了。这件事一出,立刻在中文.............
  • 回答
    美国政府给 NASA 发出明确指令,支持国际空间站(ISS)的运行延长至 2030 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它不仅关系到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多年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映射出美国在太空探索、科学研究以及地缘政治领域的一系列战略考量。首先,这是对一项重大国际科学合作的承诺和延续。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
  • 回答
    2015 年 7 月 23 日,NASA 宣布发现开普勒452b(Kepler452b),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它被认为是当时“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也是第一颗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的、且与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的极大关注,也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和理解宇宙的奥秘打开了新的篇章.............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而且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把旅行者1号给“捞”回来,那场面绝对堪比科幻电影的现实版,而且NASA方面,嗯……这可就太复杂了,不只是简单的“感谢”二字可以概括的。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带回来”的过程。旅行者1号目前正以大约每秒17公里的速度,以一种非常稳定的轨.............
  • 回答
    NASA 挑选下一批“发现号”项目候选任务的消息一出来,我这颗充满好奇心的脑袋立刻就活跃起来了。说实话,每次“发现号”放出风声,我都像个等待拆礼物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探索我们太阳系里,那些仍然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比如木卫二(.............
  • 回答
    一直以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最近关于“开普勒”望远镜的新发现,更是让人们对“另一地球”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我们真的有能力、有希望移民过去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科学、技术、经济、甚至哲学上的巨大挑战。首先.............
  • 回答
    “月球惊现古人类遗迹”?对于这个劲爆的消息,你我或许都会在第一时间脑海中掠过科幻电影的片段,但现实总是比小说更骨感,也更需要细致的辨析。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权威的科学机构,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过任何一项关于在月球上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可信官方声明或研究成果.............
  • 回答
    关于“NASA 在太阳系内发现不明飞行物,它来自太阳系以外”的新闻,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看待,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点,而这些点在科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不明飞行物”(UFO)这个词本身。这个词的定义非常直接——即“未识别的飞行物”。它仅仅表明观测者无法确定其性质或来源,.............
  • 回答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的壮举——人类首次近距离接触并穿越太阳大气层(日冕)——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开启了探索太阳之谜的全新时代。以下是帕克探测器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意义,我会尽.............
  •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