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SA登月时全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加起来真的还不如现在一部手机吗?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计划使用的计算机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阿波罗计划的核心计算中枢:阿波罗导航计算机(AGC)

在阿波罗飞船上,最核心的计算机是“阿波罗导航计算机”(Apollo Guidance Computer,简称AGC)。这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电脑。想象一下,一台冰箱大小的金属盒子,里面塞满了大量的电子元件,这就是AGC。而且,这还不是唯一的计算机。指令舱(Command Module)和登月舱(Lunar Module)各自都有一个AGC,飞船的其他部分也可能集成了一些更小的、专门的计算单元。

AGC的“大脑”:当时的顶尖技术

AGC的“大脑”是它的处理器。当时最先进的处理器,比如AGC使用的,大约是每秒能执行几万到几十万条指令(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这听起来似乎也不是特别慢,毕竟我们现在谈论手机都是“GFLOPS”(十亿次浮点运算)。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每秒指令数。AGC的“内存”更是有限得可怜。它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有几千字节(KB),而它的“只读存储器”(ROM)也只有几十万字节(KB)。这就像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账本上进行计算,而且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的。

为了在如此有限的资源下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导航、控制飞船、着陆月球),AGC的设计者们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使用了当时最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但即使如此,AGC内部的元件数量也远不及现代集成电路的一小部分。AGC的处理器是基于“磁芯存储器”(core memory)和非常早期的晶体管逻辑门组成的。磁芯存储器是将细小的铜线穿过微小的磁环,通过改变磁环的磁化方向来存储信息,效率极低,体积也很大。

我们今天一部手机的计算能力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手提电话。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即使不是最顶级的型号,其处理器也拥有数十亿个晶体管。它的主频可以达到几千兆赫兹(GHz)。浮点运算能力更是达到了每秒数十亿甚至数万亿次(GFLOPS甚至TFLOPS)。

内存方面,一部智能手机通常拥有数千兆字节(GB)的RAM,这相当于AGC RAM的几百万倍。存储容量更是达到了数百GB甚至TB。

更重要的是,手机处理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如地图、视频播放、游戏等,都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和复杂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些软件本身的代码量和运行所需的内存、处理能力,可能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阿波罗导航计算机的总和。

为什么AGC能完成登月任务?

既然AGC的计算能力如此“弱小”,那它为什么还能成功地将人类送上月球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

1. 高度优化的软件和算法: 为了在有限的硬件上运行,AGC的软件是以极致的效率来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经过精心优化,只执行必要的操作。算法的设计也极其精巧,能够以最小的计算量解决复杂的导航和控制问题。例如,它们使用的很多是专门为航天设计的算法,能够在有限的采样率下进行精确的轨道计算。

2. 专门的任务设计: 阿波罗计划是一个高度垂直化的项目。AGC的设计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一系列任务,比如计算轨道、控制发动机、进行姿态调整、协助着陆等等。它不需要像手机那样运行各种各样的通用应用程序,也不需要处理复杂的图形界面和网络通信。任务的简单化,使得有限的计算能力能够胜任。

3. 辅助设备和人类智慧: AGC并不是孤军奋战。飞船上的其他系统也提供了一些计算辅助。更重要的是,地面控制中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随时监控和提供计算支持。而且,宇航员本身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和经验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阿波罗11号登月时,就曾出现过电脑过载的警报,但靠着指令长的经验和地面人员的判断,最终化险为夷。

4. 硬件的本质差异: 简单来说,AGC的设计理念和硬件基础与现代手机完全不同。它是基于非常早期的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技术,而现代手机则是基于高度集成的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储器。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指数级的。

结论:

所以,当我们说阿波罗导航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如一部手机时,这绝对是事实。当时的计算机能够完成登月这样的壮举,更多地是依靠了极其精妙的设计、高度优化的软件、专门的任务规划,以及地面和宇航员的协作。它们在那个时代是顶尖的科技,但与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电子产品相比,其计算能力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充分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所取得的惊人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差1.2亿倍

很多人喜欢将阿波罗的制导计算机与家用电脑甚至iphone进行比较。大家都觉得像登月这么牛逼复杂的任务,计算机的功能却并不比电子表、袖珍计算器和文曲星强,简直是不可思议。。。

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阿波罗11号的导航计算机只有2~4KB内存;而现在多百万倍的4G手机内存都不好意思和人说。论存储空间,阿波罗计算机仅有72KB;而iPhone Xs Max最高可有512GB,是阿波罗计算机存储容量的700万倍。论处理器处理能力,阿波罗计算机运行速度为0.43MHz,而iPhone 手机处理器比它的处理能力高了十万八千倍。更不用说iPhone的A8芯片架构可容纳约16亿个晶体管,每秒可处理22.6亿个指令,这比阿波罗的导航计算机快了近1.2亿倍(还不是和目前最新的A12相比)。

误解

但这种比较是对计算机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工作有误解。

尽管资源有限,但阿波罗计算机在机器代码级进行了精心编程。它不需要巨大的资源,因为它的各项功能规定得很窄。不需要现代编程中将高级语言翻译成低级代码的多个抽象层,也不需要计算能力支持视频显示这样的复杂外设。没有word,没有excel,没有photoshop和PS,甚至没有QWER键盘。阿波罗计算机更像是一台嵌入式控制器,紧密地与飞船系统集成在一起。

就硬件而言,也很难对今昔直接进行比较。在计算机的核心部分那时没有单片处理器。处理单元是一个布满简单芯片的板子,其处理频率表面上看只有可怜的80000次/秒。在计算机中传递的数据是15位字长(加上1个奇偶检错位),而后来几代计算机设为8、16、32或64位。其匮乏的内存被精心和高效地编程,用大量例程来辅助宇航员操作他们的飞船。加载到阿波罗15号指令舱计算机中的软件巨人三号,总共包括44个程序,装进相当于64千字节的计算机内存,存储在一种非常古老的用机绕磁芯线做成的内存中。

但这种设置是相当安全可靠的,甚至都用不上备份系统。对于太空任务来说,安全可靠比屏幕好看更重要。

它是怎么记录0和1的?

在没有SSD没有磁盘的年代,如何存储最基本的0和1的信息?上图展示的就是AGC电脑中由所谓编织女工们手工编的用于体现0与1的智慧的线缆。下图中被称为“磁芯”的部件位于导线矩阵的行和列的交点处,我们把能改变铁质磁芯所需的最小电流大小定义为1个单位:

每个磁芯环中都有两条垂直的导线,如果穿过磁芯内部的每条导线都被加上1/2单位的电流,就可以改变磁芯的磁场-这两个1/2单位的电流之和等于1个单位的完整电流,从而可以修改铁制磁芯的磁场。如果仅有其中一根电线被加上一半的电流,而另一根电线没有的话,那么仅靠这一半的电流不足以改变磁芯的磁场。

当磁芯被负极性磁化,并且负电流通过交叉导线传输时,磁芯的磁场将保持不变;穿过核心的检测线什么都检测不到;然后计算机就知道该内核上存储了“0”。

相反的,如果磁芯被正极性磁化,并且负电流通过交叉线传输时,磁芯的磁场将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在检测线上产生短脉冲,计算机就知道该内核中存储了“1”。

它牛逼么?

那和现在不能比的话,在当年是什么水平?是不是有机会用更牛的配置?

答案是,当年那是相当牛逼的配置。阿波罗的制导计算机,要求体积小,功耗低,计算力强。这样的性能,只能用美国研究实验室刚搞出来的新物件:集成电路和芯片才能搞定。

当年(1963-1969年间),阿波罗计划75台设备消耗了全世界所有集成电路的一半。

不只是硬件牛,软件也很厉害。

在第一次登月之前,AGC雇用了350名工程师(最后统计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工程师做1400年)。当时还没有程序员和码农的概念,甚至没有什么人理解软件是什么,导致走了很多弯路。

与今天不同,所有的代码都是手工“编”写的到海量的打孔卡中进行测试的。它基本上是汇编语言和解释性数学语言的组合,三位宇航员的生命,使得语言编码中任何微小的错误和失误,都是致命的。

就是靠着这些连iphone手机运算力的小脚趾头都赶不上的计算机,人类到达了月球。

美国人曾经这样调侃阿波罗计划:开着洗衣机,横渡太平洋

有人看的话我就再说说宇航员是怎么和这么原始的计算机对话的。。。



我来更新了。

如何和计算机沟通?

50 年前的 1969 年,还没有iOS,没有windows,甚至没有DOS,比尔盖茨还刚上中学,中国还是一片红。那个时候没人提人机交互UI界面,连软件工程这个术语也是在阿波罗计划期间被创造出来的。

用于运行阿波罗向导计算机(AGC)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计算机之一。与同时代的其它机器不同,这台小型计算机不但可以同时处理许多任务,还能选择在多任务出现时选择优先处理哪些任务。

这个只能显示7节数字、按键并不比诺基亚多多少的、看上去像是个卡西欧计算器的东东,就是宇航员与计算机唯一的交流工具了,被称为DSKY。它有十个数字键、1个加号1个减号键,以及7个其它控制键。上面屏幕上是八进制或十进制数值,前二行是三组数,后三行每个能显示5位数字,但没有小数点(靠宇航员聪明的大脑来判断小数点的位置)。

在没有子菜单的情况下,肯定不能像3310那样点击功能表进入menu选择了。

这难不倒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工程师们,他们就设计了一套针对登月的交互语言系统。

每次要向计算机输入指令的时候,宇航员以“动词+名词”的形式与计算机对话。比如先输入动词06,再输入名词62。06代表着命令计算机以十进制显示所请求值,名词指向内存中的一组值,名词62代表速度、高度及高度变化率。所以06+62就是以十进制显示上面三个值。为了方便记忆和查询,会将相近的程序放在将近的数字段里,比如用于飞船降落至星球表面的程序编为61至67,对准制导系统的四个程序编为51至54,等等。

难记是难记了些,但熟能生巧,而且这样输入次数最低,错误率不高,时间最短,键盘也相应的不占地方(可以把按钮做得大一点,方便穿上宇航服手套也能操作。


当然,误操作也是有的。阿波罗8号返回的时候,吉姆·洛弗尔想进入导航程序23,然后使用恒星01(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讲讲飞船怎么靠恒星来定位),但他误操作直接按了01,关键是还没有delete键也没有取消键。程序01只用于在任务开始时初始化惯性测量单元制导平台的,简单的说,就相当于小霸王学习机打坦克大战打到第31关的时候重启了。。。之前的所有数据很多都丢失了,只能全部重新输入大量的数据。他花了整整一小时才输完。。。

同船的博尔曼和安德斯为了让他牢记这次乌龙指,在剩下的旅途中不时的拿这一事件开他玩笑。

涟漪

阿波罗制导计算机虽然简陋,但成功的完成了它的使命。不仅如此,它还有力的推动了电子和计算领域关键技术的向前大突破。它对计算机操作的推进,就像是涟漪,跨越半个世纪荡漾至今,荡漾在每台计算机上,荡漾在你现在看这篇文章所用的机器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
  • 回答
    NASA 的巨型登月火箭 SLS(Space Launch System)正式出厂并“龟速”运往发射台,这不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理移动,而是具有多层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重返月球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对太空探索、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其意义:一、 重返月.............
  • 回答
    关于NASA对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批评以及贝佐斯与马斯克在登月计划中的不同角色,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以金额或立场判断诚意。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1. NASA对蓝色起源的批评背景NASA在2022年对蓝色起源的“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提.............
  • 回答
    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作为其“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中载人登月任务的着陆器供应商,这是一个在航空航天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决定。要理解这个选择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技术实力与创新驱动是NASA做出这一选择的核心考.............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要实现 NASA 公布的火星登陆完整计划,我们面对的是一系列艰巨的技术、生理、心理和后勤方面的挑战,它们环环相扣,没有一项是能够被轻易克服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登陆”,而是一次涉及从地球到火星,再到火星表面活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存在的宏大工程。首先,穿越漫漫星际之旅本身就是一场极限考验。 推进.............
  • 回答
    关于SpaceX和NASA谁会先实现载人登火,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充满了各种讨论和猜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两者的不同路径、优势劣势,以及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来分析。SpaceX:民营企业的野心与速度提到SpaceX,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埃隆·马斯克那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以及“.............
  • 回答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的壮举——人类首次近距离接触并穿越太阳大气层(日冕)——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开启了探索太阳之谜的全新时代。以下是帕克探测器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意义,我会尽.............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威胁国际空间站(ISS)和中国空间站(Tiangong)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太空安全和技术能力等多个层面。背景:俄罗斯的反卫星武器试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进行的反卫星武器(ASAT)试验。这类试验通常涉及使用导弹或其他方式,在轨道上摧毁一.............
  • 回答
    火星2020漫游车:“毅力号”,一次前所未有的火星探索之旅NASA最新的火星漫游车,“毅力号”(Perseverance),是“火星2020”任务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又一次飞跃,其设计和携带的科学仪器,都比以往的火星车有了质的提升。这次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形探测,更是为了搜寻.............
  • 回答
    NASA 成立以来,那些闪耀在太空中的名字:航天器背后的史诗与传奇自1958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便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无数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宇航员,通过设计和建造一艘又一艘划时代的航天器,将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星辰大海。这些航天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精密.............
  • 回答
    NASA 挑选下一批“发现号”项目候选任务的消息一出来,我这颗充满好奇心的脑袋立刻就活跃起来了。说实话,每次“发现号”放出风声,我都像个等待拆礼物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探索我们太阳系里,那些仍然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比如木卫二(.............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宇航员打破了连续在轨的纪录,总计 355 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其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对人类身体适应性的巨大考验和证明。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NASA的哨兵风险表:我们如何应对潜在的近地天体撞击?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岩石和金属块,它们围绕着太阳公转,其中一些,我们称之为近地天体(NearEarth Objects, NEOs),它们的轨道与地球非常接近。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遥远的、渺小的亮点,对我们不构成威胁。但总有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NASA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可能撞击地球的说法,以及这件事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应对方式。请放心,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像人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来呈现,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重要的概念:NASA真的这么说吗?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年撞地球”的说法,这很可能.............
  • 回答
    这绝对是近些年来最令人振奋的天文发现之一!NASA宣布发现了七颗与地球大小相似、并且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系外行星,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中生命的看法。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1. 数量惊人:一个“姊妹行星系统”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发现系外行星,尤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类地行.............
  • 回答
    一直以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最近关于“开普勒”望远镜的新发现,更是让人们对“另一地球”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我们真的有能力、有希望移民过去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科学、技术、经济、甚至哲学上的巨大挑战。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