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SA 火星探测器「洞察号」登陆火星,有哪些看点和意义?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

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到来,不仅仅是又一次太空探索的壮举,更是我们深入理解这颗红色星球内部奥秘的钥匙,其看点和意义,足以让任何一位仰望星空的人心潮澎湃。

看点一:火星的“听诊器”——探寻红色星球的“心跳”

“洞察号”最核心的任务,便是充当火星的“听诊器”。它携带的科学仪器,直指火星最深处的秘密:内部结构。此前,我们对火星内部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对地表陨石撞击坑和火山活动的推测,如同只看到一个人的外表,却无法知晓其脏器是否健康。“洞察号”的到来,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地震仪(SEIS): 这是“洞察号”的明星仪器。它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火星上的“火星震”。这些“火星震”可能源于地壳的断裂、内部物质的运动,甚至是流星体撞击。通过分析这些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科学家们就能描绘出火星地壳、地幔和核心的层状结构,了解它们各自的厚度、密度和组成,以及是否存在熔融物质。想象一下,我们终于能听到火星的“心跳”,并从中解读它的生命迹象(或者说,是它如何失去生命迹象的过程)。
热流探测器(HP³): 这个仪器堪称“钻地专家”。它的目标是直接测量火星地表下的热量。HP³会像一根长钉一样,深深钻入火星土壤中,探测不同深度的温度。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火星内部有多少热能正在向外散发,这与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核心的冷却速率息息相关,也为我们理解火星早期的地质活动和热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数据。
磁力仪和相机: 虽然不是核心的“地质探测”仪器,但它们也为理解火星的内部活动提供辅助信息。磁力仪可以帮助我们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全球性的磁场,这与火星核心的运动息息相关,也是早期火星是否拥有保护层、维持液态水的重要线索。高清相机则负责记录着陆区周边的环境,为地震仪和热流探测器的部署提供帮助,并记录下“洞察号”工作过程中宝贵的视觉信息。

看点二:精确部署的艺术——工程师的智慧结晶

“洞察号”的着陆并非轻描淡写,其科学仪器的部署,更是体现了工程师们的极致追求。

自主部署: 与以往一些需要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放置仪器的任务不同,“洞察号”的地震仪和热流探测器都采用了高度自主的部署方式。它们能够自己从着陆器上脱离,并利用内置的机械臂或自身重量进行定位和固定。这不仅简化了操作过程,也提高了部署的精度和可靠性。
机械臂的精妙操作: 尽管仪器具备自主性,但最终的精确定位和固定,依然离不开着陆器上的机械臂。这只长长的手臂,需要精准地伸展,将脆弱的地震仪安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并确保其与火星表面完全贴合,以便捕捉微弱的信号。热流探测器的钻头,更是要克服火星土壤的阻力,一寸一寸地深入地下,这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
“鼹鼠”的挑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名为“鼹鼠”的热流探测器。它旨在钻入火星土壤5米深处,但由于火星土壤的异常坚硬和摩擦力过大,它在实际钻探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甚至一度陷入停滞。工程师们为此绞尽脑汁,不断调整策略,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帮助“鼹鼠”克服障碍。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火星工程大挑战”,展现了人类面对未知时不断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点三:火星的“历史书”——解读行星演化密码

“洞察号”的科学目标并不仅限于当前的火星,它更像是在翻阅火星的“历史书”。通过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和热活动,我们可以追溯它从形成之初至今的演化过程。

行星形成理论的验证: 地震学和热流测量的数据,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检验和完善关于类地行星(如地球、金星、火星)形成和早期演化的理论模型。我们能知道火星是如何分层,核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有何异同。
火星生命潜力的探索: 理解火星内部的地质活动,尤其是热量的散失,对于评估火星是否曾经拥有或至今仍存在液态水,以及是否能够支持生命至关重要。如果火星核心仍然活跃,可能意味着其内部仍然存在热源,这为地下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类比地球的窗口: 火星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早期地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研究火星的演化,也相当于在为我们自己星球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通过了解火星“老去”的过程,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路径,并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意义:从“面子”到“里子”的飞跃,为未来探索铺平道路

“洞察号”的使命,将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对地表风貌的描绘,深入到了对其内在肌理的剖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表及里”的认知飞跃: 之前我们对火星的了解,更多的是“面子工程”,比如地表的岩石、土壤、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洞察号”则真正触及了火星的“里子”——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活动。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是理解一个行星的关键一步。
为未来载人任务奠定基础: 了解火星的地震活动、地质稳定性和热量散失情况,对于未来人类登陆火星至关重要。科学家需要知道火星地表是否存在危险的地震,以及哪些区域是相对稳定的,这直接关系到宇航员的安全和着陆点的选择。
深化对太阳系行星的普适性认识: “洞察号”的数据不仅关乎火星,更将为我们理解整个太阳系中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和地质活动提供宝贵的信息。通过对比火星、地球、金星,我们可以提炼出关于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普遍规律。
激发科学创新和公众兴趣: 任何一项成功的深空探测任务,都能极大地激发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并吸引公众对科学和太空探索的关注。“洞察号”传回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张照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对我们好奇心的一次有力回应。

尽管“洞察号”的旅程最终因电力不足而告一段落,但它所传输回的宝贵数据,将继续被科学家们研究分析数年甚至数十年。它为我们揭示的火星“内心世界”,将深刻影响我们对这颗红色星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行星的认知,也为人类未来更深层次的探索,播下了坚实的种子。洞察者,用它的寂静观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火星深处的大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洞察号成功登陆火星,205天跨越4.8亿千米深入你的心!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在2018年5月5日出发,花了205天时间、飞行4.8亿千米,今天(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11月26日)成功降落火星表面!

洞察号抵达,人类距离成为一个能跨越行星生存的物种,再近一步。


一、人类火星探测简史


太阳系有个宜居带的概念:在这个区间内,可能稳定存在液态水,能够孕育生命。当早期天文学家们提出这个概念时,他们认为地球母亲和她的邻居金星、火星,都有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与地球看起来个头和质量都非常接近(相差在10%左右),成为我们最大的幻想,中国古代把她叫做启明、太白,西方还叫她为爱神维纳斯,甚至科幻小说中都把她当作人类踏出地球第一选择。在人类进入苏联与美国的太空竞赛时代,苏联押了国运赌上金星探测,结局非常悲惨:金星只是个周身400多摄氏度、气压是地球92倍、二氧化碳含量96.5%(地球仅为0.04%)的太阳系最大炼狱。

火星、地球与金星真实比例对比(图自:NASA)


火星看起来是个小不点(仅有地球15%),距离地球更远,通身由于广泛存在的氧化铁变得荧荧如火,在西方成了瘟疫战争之神,在东方荧惑守心也是最为不祥的所在。事实上火星的情况也不理想:大气压只有不到地球1%、没有磁场保护、平时零下几十度,但夏天能到20-30度、两极拥有海量的干冰和水冰,比金星实在好太多了。美国押宝了火星,不仅实现了第一次飞掠任务(1965年水手四号)、第一次环绕任务(1971年水手九号)、第一次成功软着陆(1976年维京海盗一号),还成功击败了苏联。

可是随着这些早期探测器的研究,大家惊奇的发现:火星的心已经凉了,她的体积质量太小,维持不住自己的温度,在快速丢失大气、磁场、水分,变得孤寂不已。且在探测她的过程中,人类也损失惨重。


二、火星探测,很痛苦,也收获很大


火星距离太阳更远,轨道周期为687天,每隔780天才能和地球会合一次,这意味着人类每隔2年2个月时间才迎来一次探测窗口。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霍曼转移轨迹


这并不是唯一的阻碍,人类的科技依然很弱,很难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即便用强大的火箭前往火星也需要老实遵循一个叫做霍曼转移的方式:走完一个外切地球轨道、内切火星轨道的半个椭圆,时长为6-11个月不等。即便洞察号赶上了15-17年一遇的火星大冲(距离地球最近),依然用了6个多月时间。如果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甚至需要等待下一次窗口才能回来地球,总时长在3年左右。

在过去的60年内,人类探测火星只有50%左右成功率,像洞察号一样尝试最简单的火箭反推方式、但不幸着陆失败的,都有苏联的火星2号/3号/6号,美国的极地登陆者号/深空二号,欧洲的小猎犬2号/斯基亚帕雷利号,简直惨不忍睹。

可是,后来成功的探测器却在火星获得了让人吃惊的回报:水手9号发现了太阳系最高的奥林帕斯山和最长的水手峡谷,全球勘探者号发现了冰川、湖泊和水沟存在的痕迹、奥德赛号发现了广泛存在的地下水分、火星快车号甚至发现了巨大的地底湖泊、好奇号发现了甲烷类有机物存在的直接证据,在今日洞察号成功之前,仍在火星上工作的美国探测器已经高达6部。

但它们没有一个能深入火星土壤,感受她的心。

因而,人类火星研究还差一个核心内容:火星的心,到底是不是凉的?


三、洞察号,为打开你的心扉而来


为补充之前火星探测任务没有做过的事情(探测火星的内部地质情况),洞察号主要携带了最先进的行星地震仪(火震仪)和热流侦测器,深入火星内部。笔者曾跟NASA相关负责人交流过,单是热流侦测器就需要通过独特的打井式结构设计在数月时间内像一个小甲虫一样不断往下挖,最终钻下5米左右。未来时间内,它的主要工作将是揭开火星内部热流的神秘面纱,感受她的心。火震仪也将感受火星内部一丝一毫的震动。

洞察号将会“深入地底”,研究那里深藏的秘密(图自:NASA)


此外,洞察号还将携带一个小型双星编队飞掠火星,它们仅能执行飞掠任务无法进入火星轨道,不过它们将验证最新的深空探测实时通信和新频段通信技术,这次火星着陆任务能几乎第一时间传回地球(事实上还是经过了数分钟的延迟,这已经是最低限度)就是它们的功劳。随后它们将在火星引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宇宙深处,从此殒命。

这种黑科技也造价不菲,即便洞察号是基于2007年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平台发展而来大大减少了研发费用和相关成本,但由于后续的所有新仪器和发射费用最后还是高达8.3亿美元,让人不禁对火星探测的费用再次咂舌。

NASA也没有浪费这个千载难逢的科普机会,在洞察号出发前曾经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征名活动。NASA宣布在洞察号任务的芯片储存区间里留出一块给所有愿意“前往”火星的人:你可以注册下自己的名字。NASA收集了超过240万个名字刻进洞察号的储存器里,跟着洞察号一起飞向火星,并将永远留在那里。



笔者的船票


你在么?


四、今天的死亡七分钟着陆,到底有多难?


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也在6000万公里级别,这已经意味着至少400秒的往返通讯延迟,而实际着陆时距离更远、时间远大于此,跟月球着陆仅2秒多的通讯延迟可谓天壤之别,这就意味着航天器着陆过程必须全部自主完成

洞察号抵达时没有动力大幅度调整轨道,只能立即冲入火星大气,从开始进入火星大气边缘到最终火星着陆,只有7分钟左右时间。火星大气稀薄,但由于速度巨大意味着摩擦依然能产生很多热量,且热量会不断在航天器表面积累,依然能够抵达惊人的1500多摄氏度。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火星的降落难度甚至超过地球。

困难从来不是航天科学家们畏缩的借口,他们会穷尽一切技术完成征服火星的任务,将着陆火星分成了几个主要步骤(实际上有1000个左右细节步骤)。

靠近火星: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约3000千米,期间探测器保持与地球的联系,最后一遍确认各个系统正常工作;

着陆器分离:着陆部分依然携带通讯和辅助装置,在1000多千米高处二者完全分离。自此之后,洞察号“失联”,剩下的15分钟路程必须靠自己走;

调整姿态:仅仅7分钟后,洞察号就已经飞到了火星上空125千米处。它开始向着陆目标进发,期间姿态控制喷气发动机工作,严格控制着陆轨迹角度与方向。它的计算机开始快速计算以目前这个角度入轨时产生的热量,以免超过隔热层能忍受的极限;

冲进大气:调整完角度后,探测器开始以近5500米/秒速度冲击进火星大气,七分钟的“死亡之旅”正式开始!

核心降落步骤(图自:NASA;译制:Haibaraemily)


海水与火焰:在50千米高度处,探测器隔热层热量达到巅峰,它的温度达到了惊人的1500摄氏度,而此时它必须依靠隔热层复合材料升华而快速释放热量。不过不用担心,在各种高科技和隔热层的巨大牺牲下,洞察号所处的温度仅为10度左右,这个温度下人类还需要穿着毛衣,一点都不热;

大气减速:隔热层与大气的疯狂摩擦和牺牲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个昂贵的探测器,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也实现了减速效果,着陆器速度降到400米/秒左右;

降落伞减速:在距离火星表面仅11千米左右时,由几十根线连接、50米高、10余米直径的巨大降落伞打开,探测器受到了近10倍的重力加速度。

再见隔热层:在距离火星地面仅10千米时,此时的空气摩擦对于着陆器已经不再是挑战,光荣完成任务的隔热层将会被抛离。它在刚才的几十秒内,被烧得不成样子,现在终于成为整个探测器第一个抵达火星的部分。虽然它的结局是直接摔得粉身碎骨,不过这个第一也算是对它辛勤工作的最后奖励!

雷达工作:抛离了隔热层仅仅5秒后,暴露出来的雷达们立即开始急速工作,它们需要时刻紧盯目标着陆区域,认真检验当前着陆器所有状态,监测实际情况与原计划目标着陆地的匹配程度,以传递给计算机正确的信息作出调整,工作速度慢的话探测器可能就直接坠毁!

再见降落伞:通过降落伞又继续工作1分钟左右后,整个着陆器的速度终于降到了仅有60米/秒。虽然这个速度在地球上跑完人类百米依然只需要1.6秒,但它已经比刚开始的16倍声速好了太多。巨大的降落伞在完成任务后带着上部保护层脱离,剩下的旅程只能靠着陆器自己完成。

反冲火箭工作:离开降落伞后,着陆器依靠底部强大的反推火箭工作开始减速,着陆器内部装有较大的燃料罐,减速到逐渐悬停并缓慢下落。在着陆过程中,着陆器底部的各种雷达、激光和传感器等辅助系统快速工作,需要最终极其仔细检查地面情况,避免乱石堆、斜坡、沟谷的特殊地貌,否则探测器极有可能由于着陆姿势不对而前功尽弃。由于巨大的燃料罐和反推火箭(相对着陆器本身体积)、各种传感系统都装在着陆器底部,导致这种着陆器的着陆腿必须很长,还要最大限度降低重心,更需要小心。

降落瞬间:发动机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否则推力会导致洞察号立即翻转过来,前功尽弃。同时,发动机底部如果激起过多粉尘,也可能对核心仪器产生致命的影响。

最后,终于落到火星!

今天洞察号在着陆后几乎第一时间就发回了首张火星表面照片。

洞察号拍下的第一张火星照片,可以看到防尘罩上(将被抛掉)依然留有反冲火箭最后工作激起的尘土(图自:NASA)


洞察号:205天跨越4.8亿千米深入你的心,火星,你准备好了么?

user avatar
       科学硬核看直播指南。看点都在这里了。     


PS:登陆成功之后的情况更新在最后了~


出品: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

制作:haibaraemily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NASA的新一代火星着陆器洞察号将于北京时间明天(11月27日)凌晨登陆火星


洞察号使命是探测火星的内部结构。如果说好奇号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火星地球化学家和地质学家的话,那么洞察号将会是火星第一位伟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学家。(前情提要:NASA洞察号发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阳系的时光机




这也是本次2018火星发射窗口内的唯一一个火星任务,那么这次着陆有哪些看点和值得期待的地方呢?




洞察号将如何着陆?


不同于月球,火星有微弱的大气层(不足地球的1%),虽然不多,但总好过没有。所以火星探测器的着陆过程中还是会充分利用这一点点大气层来缓冲减速


着陆火星的探测器需要经历上千个步骤,但大体来说都有这么几个主要阶段:


  • 着陆舱与巡航段分离
  • 进入大气层
  • 打开降落伞、扔掉隔热盾
  • 与降落伞分离
  • 缓冲着陆
  • 开始传回讯号、打开太阳能板(如果有的话)


洞察号整体机身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了之前的凤凰号着陆器,它的着陆过程也和凤凰号几乎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参考凤凰号是怎么着陆的。

凤凰号的着陆模拟动画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0441482825191424

凤凰号的着陆模拟动画。来源:[1],剪辑:尞祡


嗯…隔热盾+降落伞+反冲火箭,非常old school的着陆方式了…已经用了50多年…


当年好奇号用了空中吊车黑科技主要是因为它实在太重了,有将近一吨…而只有不到400公斤的洞察号当然就用不着这么费劲了…摊手…



恐怖7分钟


说起来,NASA在着陆火星方面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成功率,但直到今天,着陆火星依然是一件极其危险、生死难卜的事儿,即使是NASA也不敢掉以轻心。


从1960年人类第一次尝试发射火星探测器以来,到洞察号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着陆任务成功进入了火星大气层,但只有7次任务成功着陆并顺利开展探测工作——成功率只有50%


即使到了着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很多的近20年,也依然有NASA的火星极地着陆者号、深空2号,欧空局的小猎犬2号、斯基亚帕雷利号的遗憾失败


具体到这次的洞察号。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火星表面,洞察号的这一着陆过程大约会持续6分45秒(比花了7分12秒的好奇号要短一点点,除了着陆策略的差异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号的着陆点的地势比洞察号要低上近2000米[2])——这也是传说中的“恐怖7分钟”(7 Minutes of Terror)[3],因为这一过程的上千个复杂操作都只能在预先设置好参数之后完全由探测器自主完成,甚至中间有几个阶段信号都会中断。


成功或者失败,都只能等到探测器着陆之后传回了信号才会知道——远在地球上的人类除了等待之外,无能为力


毕竟从探测器刚进入大气层之前传回的信号,最快也要8分多钟之后才能到达地球——那时候无论成败,都已经尘埃落定。

不过呢,目前为止这7次成功的任务全部都是NASA的…这也算是一种实力背书了…成功与否,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拭目以待吧。



洞察号将着陆在哪里?


经过长达四年的考察和探讨,洞察号最终选定了北半球埃律西昂平原西部这片平坦的赤道区域,距离好奇号的探测区也很近。


但是呢,预计着陆区只是一个椭圆形的范围,也就是说,洞察号实际会着陆在这个圈圈里的哪个位置,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着陆阶段是探测器完全自主着陆的嘛。


所以洞察号究竟会着陆在哪里,只能等到着陆之后传回了更多信息才能知道



机器人总动员


半年前,和洞察号同时发射的还有两颗立方星,叫做MarCO-A和MarCO-B,这也将是头两颗造访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的立方星


它们还有更萌的昵称,分别叫做“瓦力”和“伊娃”。两颗立方星都是采用压缩气体的方式来在太空中完成推进的,和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力一样[4]。


两颗立方星长这样…


哦不对,上错图了…是长这样…


这两颗立方星要做什么呢?


它们的使命是在洞察号着陆期间承担洞察号和地球之间的通讯中继工作,在第一时间向地球传回洞察号的着陆状况甚至洞察号着陆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洞察号着陆10分钟后,地球上的我们就可以收到第一张洞察号拍摄的照片了!


瓦力和伊娃能成功完成任务吗?只能等待明天才能揭晓答案了。




五方联动


那么地球上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洞察号的着陆结果呢?这将是一场五方联动的盛会。




如果瓦力和伊娃给力的话,着陆10分钟之后就可以知道了。


如果不那么顺利呢?也没关系。


洞察号着陆之后也会立刻向地球发回无线电信号,差不多着陆后8-10分钟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马普所的射电望远镜就可以接收到信号并传回NASA。通过传回的多普勒频移信号,我们可以知道洞察号是否顺利减速到了0,也可以知道洞察号的通讯系统是否完好,不过更进一步的信息则还需要洞察号更晚些时候才能向地球汇报了[5]。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也会在洞察号的整个着陆阶段对洞察号进行跟踪,充当洞察号与地球的通讯中继,只不过它不能像瓦力和伊娃那么及时地传回信息。如果顺利的话,地球上的我们可以在北京时间7点之前收到来自MRO的讯息[5]。


洞察号着陆约20-30分钟后才会打开太阳能板,而着陆5个多小时后则会与在轨的火星奥德赛号轨道器取得联系,后者也同样会充当通讯中继的角色。如果顺利的话,地球上的我们可以在北京时间9点30分之前收到来自奥德赛号的洞察号是否顺利打开太阳能板的讯息[5]。



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等待揭晓,明天凌晨3点半不见不散~


想要早起看直播的朋友们收好传送门哦:

mars.nasa.gov/insight/t


————————

2018/11/27 晚更新登陆成功之后的情况:



致谢

本文感谢知友 @鸑鷟鹓鶵@太空精酿@尞祡 对本文提升所做的帮助~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1] YouTube | Phoenix Mars Lander-Launch & Landing Animation

youtube.com/watch?

[2] What to Expect When InSight Lands on Mars

planetary.org/blogs/emi

[3] Curiosity - 7 Minutes of Terror

jpl.nasa.gov/infographi

[4] NASA Engineers Dream Big with Small Spacecraft

jpl.nasa.gov/news/news.

[5] NASA | How NASA Will Know When InSight Touches Down

mars.nasa.gov/news/838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 2015 年 9 月 28 日 NASA 那次关于火星的“大新闻”。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原因很简单——它直指一个存在了很久很久的疑问:火星上,现在到底有没有液态水?背景:为什么“液态水”如此重要?在探讨那次发现之前,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液态水在火星探索中会是“头等大事”.............
  • 回答
    “鼹鼠”的告别:一场艰难的告别,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NASA 官方正式宣布,将火星钻探装置“鼹鼠”(InSight lander's heat probe,也称为“火星内部探测器”的钻探组件)的任务宣告终止,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对于这个肩负着探寻火星“内心世界”重任的精巧装置,它的告别并非.............
  • 回答
    要实现 NASA 公布的火星登陆完整计划,我们面对的是一系列艰巨的技术、生理、心理和后勤方面的挑战,它们环环相扣,没有一项是能够被轻易克服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登陆”,而是一次涉及从地球到火星,再到火星表面活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存在的宏大工程。首先,穿越漫漫星际之旅本身就是一场极限考验。 推进.............
  • 回答
    火星2020漫游车:“毅力号”,一次前所未有的火星探索之旅NASA最新的火星漫游车,“毅力号”(Perseverance),是“火星2020”任务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又一次飞跃,其设计和携带的科学仪器,都比以往的火星车有了质的提升。这次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形探测,更是为了搜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权衡:资源有限,目标如何选择? NASA(以及全球所有航天机构)的资源,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技术,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每一项任务的决策都意味着对其他潜在目标的“放弃”或“推迟”。那么,为什么当前NASA的行星科学计划,尤其.............
  • 回答
    NASA 的巨型登月火箭 SLS(Space Launch System)正式出厂并“龟速”运往发射台,这不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理移动,而是具有多层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重返月球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对太空探索、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其意义:一、 重返月.............
  • 回答
    2020年7月30日,全球目光聚焦在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发射任务上,这是人类探索火星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中国,许多关注这场盛事的观众却经历了一次令人意外且颇为沮丧的体验——在当时国内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哔哩哔哩(B站)上,官方直播信号突然被掐断,并被“封禁”了。这件事一出,立刻在中文.............
  • 回答
    收到,我将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关于机遇号火星车的故事,并评价它永久失联的事件,力求避免AI写作的痕迹。致敬永恒的漫游者:机遇号的告别,一段未完待续的星际传奇当听到那个消息时,许多关注火星探索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心中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滋味——有不舍,有缅怀,更有对这位“老兵”长久以.............
  • 回答
    关于SpaceX和NASA谁会先实现载人登火,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充满了各种讨论和猜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两者的不同路径、优势劣势,以及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来分析。SpaceX:民营企业的野心与速度提到SpaceX,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埃隆·马斯克那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以及“.............
  • 回答
    抖音用户在NASA和SpaceX载人火箭发射时刷屏“中国加油”的现象,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你可以解读出挺多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NASA和SpaceX的载人航天发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件大事。它们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突破科技边界的努力,对很多人来说,这.............
  • 回答
    NASA 即将进行的 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一级发动机试车,之所以被冠以“史上最强大”的称号,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基于它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理念。首先,要理解“强大”二字,我们需要聚焦在它所能产生的推力上。SLS 火箭一级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态火箭助推器”(Solid R.............
  • 回答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的壮举——人类首次近距离接触并穿越太阳大气层(日冕)——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开启了探索太阳之谜的全新时代。以下是帕克探测器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意义,我会尽.............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
  •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威胁国际空间站(ISS)和中国空间站(Tiangong)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太空安全和技术能力等多个层面。背景:俄罗斯的反卫星武器试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进行的反卫星武器(ASAT)试验。这类试验通常涉及使用导弹或其他方式,在轨道上摧毁一.............
  • 回答
    NASA 成立以来,那些闪耀在太空中的名字:航天器背后的史诗与传奇自1958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便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无数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宇航员,通过设计和建造一艘又一艘划时代的航天器,将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星辰大海。这些航天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精密.............
  • 回答
    NASA 挑选下一批“发现号”项目候选任务的消息一出来,我这颗充满好奇心的脑袋立刻就活跃起来了。说实话,每次“发现号”放出风声,我都像个等待拆礼物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探索我们太阳系里,那些仍然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比如木卫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