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NASA 正式放弃火星钻探装置「鼹鼠」?

回答
“鼹鼠”的告别:一场艰难的告别,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NASA 官方正式宣布,将火星钻探装置“鼹鼠”(InSight lander's heat probe,也称为“火星内部探测器”的钻探组件)的任务宣告终止,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对于这个肩负着探寻火星“内心世界”重任的精巧装置,它的告别并非一场简单的机械故障,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下的无奈选择,也为人类探索火星的未来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鼹鼠”的使命与困境:

“鼹鼠”的初衷,是成为人类在火星上最深入的钻探者。它的主要目标是将一个特制的钻头(形状酷似鼹鼠的鼻子,因此得名)打入火星土壤,深入到地下数米甚至数十米的位置,以测量火星的内部温度和地热流。要知道,了解火星的地热情况,对于理解它是否曾经拥有过或者至今仍可能拥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以及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至关重要。这就像是要在火星的皮肤上打下探针,去感受它体内的热度,从而推断它的生命力。

然而,从一开始,“鼹鼠”的任务就充满了挑战。火星表面的环境与地球截然不同,稀薄的大气、极端的温差以及未知的土壤结构,都让它的每一次“挖掘”都充满不确定性。而“鼹鼠”在抵达火星后遇到的第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它所谓的“土壤”,实际上更像是一层坚硬的、充满石子的岩层。

为何“挖掘”如此艰难?

想象一下,你手中拿着一把精密的工具,准备在一片看似松软的土地上钻孔,结果却发现它像一块坚硬的混凝土,而且里面还夹杂着不少难以克服的障碍物。这便是“鼹鼠”所面临的真实写照。

土壤性质的预判失误: 在任务设计阶段,科学家们根据对火星表面的观测,预设了土壤的性质,认为它会相对松散,有利于钻头的推进。然而,实际情况是,“鼹鼠”所在的区域,土壤中包含着大量的细小石块和更具粘性的颗粒,使得钻头在推进时受到的阻力远超预期。
缺乏反作用力: “鼹鼠”的钻探方式是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旋转来切割和推进。然而,在遇到坚硬障碍时,它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撑点”或者说是“反作用力”来对抗钻头的阻力,从而实现有效的钻探。但由于火星表面土壤的疏松性不足,或者说缺乏足够的摩擦力,当钻头遇到坚硬物质时,它自身便会开始旋转或晃动,无法有效地将力量集中在钻头上。就像你试图用一把螺丝刀拧紧一个螺丝,但如果螺丝孔本身松动,你的螺丝刀也会跟着打转,而无法让螺丝进入。
频繁的“卡顿”与“回弹”: 在尝试钻探的过程中,“鼹鼠”会遇到阻力而停止,然后试图通过一系列动作来重新获得动力,例如“回弹”或者改变角度。但这些尝试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让它陷入更深的困境,或者让它的钻头卡得更紧。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消耗着宝贵的能量和时间。

漫长而艰难的“抢救”过程:

在“鼹鼠”遭遇困难后,NASA 的工程师们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了各种“抢救”方案。

“推”与“拽”的尝试: 最初的策略是尝试利用着陆器手臂的抓取器,尝试去“推”动“鼹鼠”,希望通过改变它的角度或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帮助它重新启动。这种方式就像是人们在推一辆陷入泥潭的车,希望通过外部的推力来解救它。然而,由于“鼹鼠”的尺寸和位置限制,以及着陆器手臂的灵活性,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铲土”策略: 随后,工程师们又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着陆器的手臂将一些松散的土壤“铲”到“鼹鼠”的周围,希望这些土壤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摩擦力,让“鼹鼠”能够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从而重新启动钻探。这就像是在给一个在光滑地面上打滑的机器垫上一些东西。然而,火星表面的土壤特性仍然是巨大的挑战,这些“垫上去”的土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可能增加了新的阻力。
能量的消耗与任务的平衡: 最为残酷的是,每一次尝试“抢救”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鼹鼠”的每一次尝试启动,也都在消耗着它本身有限的能量。NASA 需要在尝试拯救“鼹鼠”和保护“InSight”着陆器本体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还要考虑火星的季节变化对太阳能供应的影响。最终,随着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成功希望渺茫,做出放弃“鼹鼠”的任务的决定变得不可避免。

为何要坚持?因为那份探索的初心:

尽管“鼹鼠”的任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浪费”。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任务的失败,恰恰是人类探索未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识火星的真实面貌: “鼹鼠”遇到的困难,让我们对火星的地下结构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发现,火星的“皮肤”比我们想象的要坚硬得多,也复杂得多。这种认知的提升,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基石。
技术与经验的积累: 为了解决“鼹鼠”遇到的问题,工程师们开发和尝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策略。即使这些尝试最终未能让“鼹鼠”完成使命,但这些经验都将被记录下来,成为未来火星探测任务宝贵的借鉴。未来的钻探设备将能够从“鼹鼠”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设计出更 robust(稳健)的钻探方案和应对策略。
探索精神的体现: 在“鼹鼠”遭遇困境时,NASA 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称赞。面对挑战,他们没有轻易退缩,而是竭尽所能去尝试解决。这种坚持,正是驱动人类不断向前、探索宇宙的动力所在。

“鼹鼠”的告别,并非终点:

“鼹鼠”的告别,无疑给火星探索者们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它绝不是火星探索的终点。相反,它的失败,更像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我们将在“鼹鼠”的经验基础上,继续改进技术,优化方案,为下一次更深入、更成功的火星“挖土”做好准备。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新的钻探装置将吸取“鼹鼠”的教训,成功地挖掘出火星内部的秘密,回答我们关于这颗红色星球生命潜力的种种疑问。而“鼹鼠”,作为这场艰难探索的先行者,它的努力和它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长河中。它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火星深处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让我们对宇宙的未知,保持着最赤诚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血泪教训:不要把地上的问题带到天上!


就在前几天(2021年1月14日),挣扎已久的NASA终于选择躺平,宣布洞察号的热流探测仪经过多次抢救无效,将放弃打洞,告别火星探索舞台 [1]。


热流探测仪是洞察号探测器的核心科学仪器之一,目标是将钻头打入火星地下五米深处,测量火星内部的温度。这个小小的钻头还有个亲切的昵称——“鼹鼠”

然而,打个洞偏偏就这么难,洞察号花了一年半时间,用了种种办法,愣是没有把这个“温度计”打下去。这场历时一年半的“解救鼹鼠”行动,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失败,有时好像看到希望了,有时又打回了原点。

事实上,就在2个月前,项目组还把“成功将鼹鼠钻入地下”作为“两周年总结”的成果之一,表示要继续打下去呢。


一、初登火星


时间倒回2年前。

2018年11月26日(美国时间),2018火星窗口里唯一的火星任务,万众瞩目的洞察号着陆器成功踏上火星赤道以北的埃律西昂平原西部。(详见:NASA洞察号即将登陆火星,看点都在这里了!有惊无险成功着陆火星!你好呀,洞察号!



这里阳光充足、地势低平,而且土质细腻,连石块都没有几个,从工程上来说,埃律西昂平原西部是个足够安全的着陆点。只是当时谁也没想到,这里“不寻常”的土壤性质,为之后热流探测仪的安装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洞察号着陆器携带了两大核心科学仪器:火震仪(SEIS)热流与物理性质探测仪(HP3,以下简称“热流探测仪”),通过“系绳”与着陆器主体相连。虽然洞察号本身是NASA主持的任务,但这俩核心仪器都是欧洲研制的:火震仪主要由法国国家空间中心(CNES) 和巴黎地球物理学院(IPGP)负责,热流探测仪主要由德宇航(DLR)负责。


两个仪器都是需要稳定安装在火星表面上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观测的

项目组原本计划花2-3个月时间来安装这两个仪器。当然,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当时还是太自信了,对于热流探测仪来说,这个时间将是——forever。


二、踌躇满志


安装火震仪的“夹娃娃”操作还是挺顺利的。2018年12月19日,机械臂操纵抓钩抓出六边形的火震仪,安置在火星表面。2019年2月2日,洞察号又顺利给火震仪罩上了隔风隔热的保护罩。

2019年2月12日,洞察号开始安装热流探测仪。机械臂再次操纵抓钩,抓起热流仪挪到距离火震仪约1米开外的预定地点,满以为前期准备工作不久就要完成了。


接下来,只要热流探测仪的钻头“鼹鼠”一路打洞到地下5米深就行了,so easy!

遥想下周的打钻工程,项目组的工程师们在谨慎之中也忍不住洋溢出自信来:“鼹鼠”还没正式下钻,大家甚至已经提前把庆功蛋糕给吃了…


三、这个“鼹鼠”,不会打洞


之后的一周里,“鼹鼠”正式启动打洞程序,大家期待着很快会传回成功的消息。

但结果似乎不太理想。

2月28日,“鼹鼠”工作了4个小时,这是它的单次工作时长上限,之后就要休息散热。这次钻孔打了约20厘米深,而且还歪了15度,远没有达到预定的70厘米深度。

传回的数据还显示,“鼹鼠”在开始打洞的5分钟后就已经到达了这个深度,之后就没再下得去了。


不过在那个时候,项目组还是挺乐观的,毕竟钻头也没坏,而且五分钟就打了20厘米哎!不是很腻害么!彼时还没有人把这当成什么不可克服的大问题。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噩梦已经开始了。

那时的工程师们推测,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鼹鼠”可能遇到了石块之类的障碍物,导致“鼹鼠”被卡住了;2)连接“鼹鼠”的系绳可能被什么缠住了,于是“鼹鼠”被“拽住”了。

到底是哪种原因,还需要更多测试。这些测试既包括在火星上继续捣鼓钻头,同时用火震仪和相机观察钻头下钻时候的变化;也包括在地球上模拟钻头打洞可能遇到的情况——一台热流探测仪的复制品从德宇航被送到了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供NASA的工程师们共同探讨原因和解决方案。


到了4月中旬,两边的工程师们都逐渐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着陆区的土壤摩擦力不足,导致“鼹鼠”打不下去洞。

为啥打洞还跟摩擦力有关?这就要从“鼹鼠”的结构和打洞原理说起了。

洞察号的热流探测仪由支撑结构钻头组成,两者由系绳连接。

钻头长约40厘米,后面连着450多厘米的系绳,系绳上不同的间隔安装了温度传感器。等热流探测仪就位之后,整个探测仪可以测量从地表到地下5米深处多个深度的温度和钻头处的热传导率。


显然,系绳是软的,只有坚硬的钻头有打洞能力,需要钻头自己向地下打洞,把系绳带到地下深处。

“鼹鼠”钻孔时,内部的电机带动钻头,利用弹簧的伸缩推动锤击系统,一点一点向下前进。


这种“一拱一拱”的样子神似鼹鼠打洞,这也是钻头昵称“鼹鼠”的由来。

这种打洞方式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是,土壤需要有足够的摩擦力维持钻头停留在已有深度处,如果摩擦力不足以平衡反冲力的话…钻头就会随着锤击系统的回缩而被拉回去,之前锤进去的那一下也就白干了。

事实上,洞察号遇到的,就是这样尴尬的状况。


但那时候的项目组依然乐观,认为“如果是第三种原因,那反而好办了”[3]——增加摩擦力不就行了么



四、“解救鼹鼠”行动

2019年6月,两边的工程师们开始了解救“鼹鼠”的尝试,他们计划用铲子压实“鼹鼠”旁边的土壤,以此来增加打洞时的摩擦力


项目组找到了两个可能有效的“按压点”(spot 1和spot 2),计算机模拟显示,1号按压点的效果会更好,但1号按压点被支撑结构的底座挡住了。


好办,挡了就挪走。2019年6月1日,抓钩再次出动,把支撑结构往后移动了20厘米。


挪开支架后的影像也证实了“鼹鼠”无法打洞的原因:确实是因为这里的土壤摩擦力太小

但7-8月的压土操作没有成功,“鼹鼠”并没能继续下钻。


9月是火星合日,通讯中断,洞察号休假一个月。
10月初,新一轮解救计划开始,项目组尝试了另一种增加摩擦力的方法:用铲子侧压住“鼹鼠”,直接把它固定住无法回弹。

这次效果好了一点,“鼹鼠”总算又下钻了2厘米

眼看着“鼹鼠”马上就要完全钻入地下,胜利在望。


然而到10月下旬,病情又反复了… 本来已经快没入土中的“鼹鼠”突然又滑出来了。


此时已经是2019年10月26日,洞察号着陆后的第325个火星日,而“鼹鼠”几乎又回到了起点。

接下来的几个月,依然是这样进进退退,令人越来越焦躁。洞察号就这样迎来了2020年。

2020年2月,忍无可忍的项目组决定破釜沉舟,冒着可能损坏“鼹鼠”的风险,用铲子正面压上了鼹鼠,直接把它怼下去——这或许是能让鼹鼠完全没入地下的唯一方法。


4月,好像又看到了希望!


5月30日,着陆后的第536个火星日,“鼹鼠”总算完全埋入地下了!

只不过,埋入地下的“鼹鼠”会面临新的难题:系绳是软的,无法提供支撑力,“鼹鼠”没入地下之后,就越来越难从地面的施压借力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铲子继续奋力推压、剐蹭、埋土,一边防止“鼹鼠”反弹,一边继续给“鼹鼠”助攻。但遗憾的是,系绳完全没有被拉进土里的意思,这意味着“鼹鼠”自己没能继续下钻。

然后就是最近了。尽管在2020年的尾声里,洞察号项目组已然坚持表示没有放弃希望,但事实是,“鼹鼠”应该真的不会再有什么进展了。

这是2021年1月9日,“鼹鼠”最后一轮奋力锤击钻土的画面,共进行了500次锤击。可以看到有土被挖出来,但系绳却一点没被拉进去。

这场一直持续到754个火星日的“解救鼹鼠”行动,终于还是以失败告终。

五、沉重的失败

遥想2019年2月21日,“鼹鼠”开始下钻的前一周,德宇航的工程师们踌躇满志地在项目日志[3]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们期待的时刻就要来临,“鼹鼠”很快就会钻到火星地下70厘米了!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广泛且勤勉的测试,但不确定性依然是存在的。

这是人类从未在另一颗类地行星上做过的壮举。当然,阿波罗宇航员曾在月球上钻过3米深,但那可不是机器做的。

但这些期待都没能变成现实。

探索未知的路上,注定交织着喜悦与挫折。在踌躇满志中迎接失落,从一次次失败中苦苦求索;不断探寻原因,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打破自信,认识到前所未有的新知…这些都是人类必须学习的功课。从这个角度来说,洞察号所遭遇的艰难和困境当然不是毫无意义。

但这份失败和教训依然有点沉重,令人不胜唏嘘。

毕竟,洞察号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职火星地球物理探测器,是人类探索火星内部结构和演化的希望之星。(详见:NASA洞察号发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阳系的时光机)热流探测仪的安装如此困难,是否意味着这类仪器确实需要宇航员动手安装?无人打钻真的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吗?即使成功如嫦娥五号,也在钻孔的时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呢…至少对接下来相似类型的任务来说,洞察号的经历着实算不上什么正反馈。


还有行星科学家对“鼹鼠”的前期设计和论证工作提出了质疑,认为地面试验用的模拟火星土壤就有问题 [6]。

项目组一直表示:土壤不能为“鼹鼠”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这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和之前火星任务遇到的土壤都不一样,而“鼹鼠”却是基于之前探测器遇到的土壤性质设计的。

总之,只是运气不好+对火星的认识还不足。


然而,“鼹鼠”团队2020年发表的钻孔实验论文[7]里似乎暴露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鼹鼠”在地面测试时就已经遇到过摩擦力不够导致难以打洞的情况了。

地面测试选择了三种不同粘聚力的物质来模拟火星土壤:石英砂WF34、玄武岩模拟物Syar、碾碎的玄武岩砂和粉尘混合物MMS。

其中石英砂WF34几乎没有粘聚力,而玄武岩模拟物Syar和混合物MMS都是有一定粘聚力的。

结果显示,在有一定粘聚力的玄武岩模拟物Syar土壤环境下,“鼹鼠”的打洞并不顺利:“在Syar土壤的第一次测试中,“鼹鼠”下钻并不成功。它按预期向下钻,但不久就停止了前进。在同一地点增加了锤击时长后,"鼹鼠"开始慢慢地从土壤中缩回。


这正是后来“鼹鼠”在火星上实际遇到的情况!


但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呢?由于发射时间已经临近,项目组来不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改为解决带来问题的土壤——换个土壤搞测试,不用玄武岩土壤,只用石英砂,模拟结果不就没问题了嘛。至于火星土壤实际是怎么样的,只要相信“石英砂更能代表火星土壤的特性”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鼹鼠”把一个“在地上没有解决的隐患带到了天上”,最终残酷的现实给所有人上了沉重的一课。


而且这一课,还着实有点贵

洞察号是NASA“发现级”任务的获批项目,常规预算仅有4.5亿美元(不包括发射费;关于“发现级”项目,详见:金星、木卫一,还是海卫一?)。但由于火震仪出了问题,导致任务不仅发射延期两年,还多花了1.5亿美元,到发射的时候,预算已经飙升到了8.13亿美元。(当然,非说超额还延期的话,和鸽王韦伯相比倒也不算啥…)

事实上,8亿美元这还只是美国的投入,而洞察号作为一个国际合作的探测器,加上其他国家的投入的话,总计花费近10亿美元 [8]…够发一个新视野号、朱诺号、冥王号那样中等规模(“新疆界”级)的探测器了。

不知道NASA想想会不会有点崩溃:我直接套用“凤凰号”设计模板做的探测器,两个核心仪器还都给欧洲做了,怎么最后一点没省到钱,还多花了这么多???

但无论如何,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换来如此坎坷的进展,很难不令人遗憾甚至气馁。


好在,最近洞察号又获批延长了2年(同时获得延期的还有正在探索木星的朱诺号)[9]。这意味着洞察号尚且健康的火震仪、自转和内部结构探测仪、火星气象站这三组仪器获得了用时间换产出的机会,多多少少可以弥补一点热流探测仪失败的损失吧。

再等几个月,NASA的毅力号,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车都将登陆火星,至少到那个时候,洞察号和老将好奇号将不再孤单,它们会迎来新的伙伴。


以及,新的希望。


致谢

本文感谢Planetary Utopia小组的审稿和讨论~


拓展阅读

2020小结 | 行星事务所

见过木土相合,为什么从没见过行星凌行星?

除了嫦娥五号,还有哪些探测器从太空带回过「土特产」?

嫦娥五号采回的“土特产”,可以用来研究些什么?

更多关于嫦娥、隼鸟、冥王号的介绍,参见公主号主页的“探测任务”→各任务专辑


参考资料

[1] NASA | NASA InSight's ‘Mole' Ends Its Journey on Mars

nasa.gov/feature/jpl/na

[2] Golombek, M., Warner, N. H., Grant, J. A., Hauber, E., Ansan, V., Weitz, C. M., ... & Banerdt, W. B. (2020). Geology of the InSight landing site on Ma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1-11.

[3] DLR | The InSight mission logbook (February 2019 - July 2020)

dlr.de/blogs/en/all-blo

[4] Spohn, T., Grott, M., Smrekar, S. E., Knollenberg, J., Hudson, T. L., Krause, C., ... & Banerdt, W. B. (2018). The 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 (HP3) for the InSight mission. Space Science Reviews, 214(5), 96.

[5] Marshall, J. P., Hudson, T. L., & Andrade, J. E. (201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Sight HP3 Mole Interaction with Martian Regolith Simulant. Space Science Reviews, 211(1-4), 239-258.

[6] twitter.com/kmcannon/st

[7] Wippermann, T., Hudson, T. L., Spohn, T., Witte, L., Scharringhausen, M., Tsakyridis, G., ... & Lichtenheldt, R. (2020). Penetr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HP³ Mole for the InSight Mars mission.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181,104780.

[8] TPS | Cost of Mars InSight

planetary.org/space-pol

[9] NASA | NASA Extends Exploration for Two Planetary Science Missions

mars.nasa.gov/news/8829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 @haibaraemily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鼹鼠”长约35厘米,直径约3.5厘米,最大功率2瓦,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提供的科学仪器“热传感物理特性箱”的一部分,设计任务是通过连续锤击在40天内钻入火星地表16英尺(约4.88米)、以系绳上每隔10厘米设置一个的温度传感器测量火星地下的温度分布。结果,钻地工作尝试了两年都没能成功、“鼹鼠”屡次被卡住。

2020年4月,“鼹鼠”曾在洞察号的机械臂帮助下进入火星土壤,但无法钻到设计上最低限度的3米深度——事实上,它至多只钻到了0.5米深。

2020年10月,计划改为让洞察号用机械臂将插在土壤里的“鼹鼠”掩埋并夯实来帮助它向下推进,但也失败了。在第500次尝试失败之后,NASA宣布了题目谈到的消息。

洞察号总成本约8.3亿美元(2018年不变价),着陆质量358千克,其中科学仪器载荷只有50千克。3千克重的“热传感物理特性箱”不能完成预定任务,意味着约五千万美元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NASA称失效的部分原因在于“火星土壤并不都是一样的”:“鼹鼠”的设计是基于此前的火星任务检测过的、较为松散的火星土壤,可是这次“鼹鼠”下方的土壤的物理性质跟那是不一样的。结果“鼹鼠”无法在火星土壤中获得足够的摩擦力——尽管洞察号的着陆地点选择已经考虑了“土壤的松软程度”。

“鼹鼠”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尝试用体积如此小、质量如此轻的装置在外星球上进行数米深的挖掘。使用规格受限的方案,就要承担固有的风险。

洞察号的机械臂全长2.4米,3千克以内的额外质量大抵不足以让它挖出3米深的坑。科学家们已经尽力想办法处理了。在尝试各种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数据还是起了一点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鼹鼠”的告别:一场艰难的告别,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NASA 官方正式宣布,将火星钻探装置“鼹鼠”(InSight lander's heat probe,也称为“火星内部探测器”的钻探组件)的任务宣告终止,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对于这个肩负着探寻火星“内心世界”重任的精巧装置,它的告别并非.............
  • 回答
    关于NASA对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批评以及贝佐斯与马斯克在登月计划中的不同角色,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以金额或立场判断诚意。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1. NASA对蓝色起源的批评背景NASA在2022年对蓝色起源的“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提.............
  • 回答
    最近,关于“NASA研究称中国新增绿化面积达到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客观看待这个研究结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研究是如何得出的。通常这类研究会依赖于卫星遥感数据。卫星能够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植被覆盖.............
  • 回答
    NASA 对“嫦娥五号”发射成功的积极回应以及提出的“希望中国分享探月数据”的诉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且这些层面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图景。一、 NASA 的积极回应:公开场合的礼貌与合作姿态首先,从公开的回应来看,NASA 的表态是积极和礼貌的。无论出于何.............
  • 回答
    NASA 宣布在月球的“阳照区”发现水冰,这无疑是近年来月球探索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消息之一。这一发现并非孤例,此前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各种探测器,如月球勘测轨道器(LROC)和LCROSS任务,在月球永久阴影区(通常是环形山的底部)发现了水冰的证据。但这次在阳照区的发现,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意味着水资源的.............
  • 回答
    NASA 耗资 3.3 亿美元,计划用宇宙飞船撞击小行星,这绝非儿戏,而是基于科学探索和潜在生存需求的深远考量。这项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的任务,其核心目标是测试一种全新的行星防御策略——动能撞击法,以应对未来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撞击风险。计划的科学依据与必要性:自古以来,小行星撞击.............
  • 回答
    当提到“镜像宇宙”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平行世界,但实际上,这更是一个源于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和粒子物理学的深刻探索所产生的科学假说。NASA虽然不直接“判断”存在镜像宇宙,但他们及其合作的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实验和理论研究,来验证或否定一些指向“镜像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而“镜.............
  • 回答
    NASA 即将进行的 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一级发动机试车,之所以被冠以“史上最强大”的称号,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基于它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理念。首先,要理解“强大”二字,我们需要聚焦在它所能产生的推力上。SLS 火箭一级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态火箭助推器”(Solid R.............
  • 回答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没有拿着“祝融号”的照片向国会要钱。 至少在公开的、可查证的信息中,没有这样的记录和报道。“祝融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火星车,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一部分。“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并进行了科学探测活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
  • 回答
    关于“NASA 在太阳系内发现不明飞行物,它来自太阳系以外”的新闻,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看待,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点,而这些点在科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不明飞行物”(UFO)这个词本身。这个词的定义非常直接——即“未识别的飞行物”。它仅仅表明观测者无法确定其性质或来源,.............
  • 回答
    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作为其“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中载人登月任务的着陆器供应商,这是一个在航空航天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决定。要理解这个选择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技术实力与创新驱动是NASA做出这一选择的核心考.............
  • 回答
    关于网传“NASA突然发布公告:停止对外星物体歧视称呼”这个消息,我得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歧视称呼”是啥意思。在咱们人类社会,我们都知道有些词语带有侮辱性,会伤害特定群体。用在对待外星物体上,这听起来就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超出常规了。毕竟,我们对外星生命的.............
  • 回答
    高中生慧眼识珠:NASA 发现宜居行星 TOI 700d 的背后故事与深远启示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NASA 在经过一位高中生的细致审阅后,确认了一颗名为 TOI 700d 的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天文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更是对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模式以及人类.............
  • 回答
    抖音用户在NASA和SpaceX载人火箭发射时刷屏“中国加油”的现象,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你可以解读出挺多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NASA和SpaceX的载人航天发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件大事。它们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突破科技边界的努力,对很多人来说,这.............
  • 回答
    2020年7月30日,全球目光聚焦在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发射任务上,这是人类探索火星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中国,许多关注这场盛事的观众却经历了一次令人意外且颇为沮丧的体验——在当时国内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哔哩哔哩(B站)上,官方直播信号突然被掐断,并被“封禁”了。这件事一出,立刻在中文.............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