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SA 称金字塔大小行星 2022 年或将撞地球,概率有多大?地球人该如何应对?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NASA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可能撞击地球的说法,以及这件事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应对方式。请放心,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像人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来呈现,避免生硬的AI痕迹。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重要的概念:NASA真的这么说吗?

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年撞地球”的说法,这很可能是一种误解,甚至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不准确的信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为全球最权威的天文机构之一,对于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Objects, NEOs)的监测一直非常严格和透明。他们会通过各种天文望远镜来搜寻、追踪和评估潜在的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

如果真的有一颗“金字塔大小”的行星(这里应该是指小行星,行星级别的天体即便再小也比金字塔大得多,而且它们的轨道通常非常稳定,不会突然威胁地球)在2022年有撞击地球的显著概率,这绝对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天文事件,会被全球所有天文机构、政府和媒体以最高优先级进行报道和讨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闻呢?

很可能的原因是:

1. 信息碎片化和误读: 可能某个关于小行星的警报或评估信息被断章取义,或者在传播过程中被“放大”了。比如,NASA可能在2022年之前评估过某个小行星的近地轨道,给出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撞击概率(比如百万分之一或更低),但这个“概率”被曲解成了“可能撞击”。
2. “末日论”或科幻渲染: 地球撞击事件一直是科幻作品和一些末日论调喜欢讨论的话题。这类说法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传播,尤其是在没有经过严格核实的情况下。
3. 某个特定的小行星编号被误传: 可能有一个小行星的编号恰好与年份或其他数字有关联,然后被套用到了“撞击地球”的说法上。

事实上,根据NASA现有的公开信息和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结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一颗“金字塔大小”(也就是直径几十米到几百米级别)的小行星在2022年或近期有显著的概率撞击地球。

如果真的存在如此级别的威胁,你会在NASA的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网站上看到详细的轨道信息、撞击概率评估,以及科学家们的持续关注。而且,一旦概率升高到可以被认真对待的程度,全球的科学界和各国政府会立刻进入紧急状态。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信息?

对于这类来自非官方或未经核实的“末日预言”类信息,最好的做法是:

查证信息来源: 看看是谁说的?是官方天文机构吗?还是某个个人博客或论坛?
寻找权威机构的确认: 如果是关于天文的重大事件,一定会有NASA、ESA(欧洲空间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官方机构发布信息。
保持理性: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虚惊一场,或是对科学信息的误读。

那么,假设一下,万一真的有一颗小行星的威胁被NASA或其他机构评估为“有撞击可能”,我们该怎么应对?

虽然目前没有此类威胁,但思考应对方案非常有意义,这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做的。

1. 早期预警与精确轨道计算:
监测是第一步: 这是最关键的。NASA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项目,如PANSTARRS、Catalina Sky Survey等,一直在夜空中搜索这些潜在的“访客”。我们拥有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优势。
精确计算轨道: 一旦发现,科学家会利用更强大的望远镜和更精密的计算模型,反复观测,确定小行星的准确轨道、大小、组成成分以及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这将极大地降低不确定性。
概率评估的细化: 最初的概率可能很高,但随着更多数据的输入,这个概率会被不断修正。可能从一个相对显著的百分比,逐步降到几乎为零,或者,不幸的是,被确认需要采取行动。

2. 应对策略——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数年到数十年):
动能撞击器(Kinetic Impactor): 这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技术之一。设想一下,我们发射一个重型航天器,以极高的速度撞向小行星。这个撞击本身不会把小行星炸碎,而是通过传递动量,轻微地改变它的速度和方向。如果这个改变足够早,即使是万分之一的偏离,在漫长的宇宙旅程中也足以让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案例: NASA的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就是为了验证这个技术而设计的。2022年9月,DART任务成功撞击了小行星Dimorphos(65803 Dimorphos,直径约150米,非常接近我们讨论的金字塔大小级别),并显著改变了它的轨道周期。这项任务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引力拖曳(Gravity Tractor): 这个概念有点像“太空中的橡皮筋”。我们不是直接撞击,而是把一艘大型航天器“停”在小行星附近,利用航天器和行星之间的微弱引力,通过长时间的“拉扯”,慢慢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个方法更温和,但需要的时间更长,对航天器的大小和稳定性要求也更高。
激光烧蚀(Laser Ablation): 通过强大的激光器照射小行星表面,使其一部分物质汽化喷射出去,产生的反作用力也能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个技术还在早期研究阶段,能量需求和效率是主要挑战。

3. 应对策略——如果我们时间非常紧迫(可能只有几个月到一两年):
核爆弹(Nuclear Option): 如果时间来不及进行上述任何一种“推移”或者“拖拽”的操作,最后不得不考虑的手段可能是在小行星附近引爆核弹。
“推”还是“炸”? 这里有个关键区别。不是把小行星炸成碎片,因为那样可能会产生更多难以预测的小碎片,反而可能让地球面临更广泛的危险。理想情况下,是利用核爆产生的冲击波和辐射,像一个巨大的“火箭引擎”,推着小行星偏离轨道。这需要极其精确的定位和爆炸时机。
风险与争议: 核选项风险很高,而且在地缘政治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并非所有小行星都适合这种方式,有些小行星的结构可能非常松散,核爆反而会适得其反。

4. 全球合作与信息公开:
统一战线: 应对这种全球性威胁,需要所有国家放下分歧,团结合作。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调动都至关重要。
公众沟通: 一旦确认威胁,政府和科学界需要及时、准确、透明地向公众通报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并指导公众如何行动。

总结一下:

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年撞地球”的说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被视为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是网络传播中的误解或夸大。NASA等权威机构一直在监测近地天体,并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如此紧迫和确切的威胁被公开。

然而,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这类潜在威胁的研究和准备。像DART任务这样的实际行动,正是我们在不断积累应对经验,确保当真正面临风险时,我们有能力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家园。保持对科学的关注和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是我们面对这类话题最应有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新闻基本是真的,但怀疑有严重的数据错误(直径疑似抄错了,见下文),不用过度解读。2009-JF1号小行星确实是有可能在2022年撞击地球的近地天体,但其风险并不太高,甚至可以说,它并不是已知的对地球威胁最大的近地天体。

NASA有一个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的“哨兵系统”(Sentry),用于监视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可能撞击地球的近地天体,并计算撞击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的严重程度。2009-JF1号小行星的确在这个系统的数据库里。根据哨兵数据库,这颗小行星的直径为0.013千米(见截图),也就是13米。如果哨兵的这个数据库及其API没有出BUG的话,13米的直径,估计大气层就把它解决了。

题目中说的128米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到的,我发现确实有些英文的新闻网站上说130米左右,可能是第一个“发现”这个新闻的记者写稿的时候看错了小数点,还认真地查看了130米有多大,然后以为它有金字塔那么大,后面的新闻媒体一个接一个地抄,都跟着错了。

现在我们暂且不管它到底有多大,只看一下它对地球的威胁。数据库里它的潜在撞击能量确实是0.23MT,所以 @云舞空城 答案里的内容并没有问题,这里就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一下。根据哨兵,目前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是0.027%,也就是大约1:3800的概率。这是预测中的2022年它接近地球(蓝色轨道)时的形势(图片来自哨兵的数据库)。

这个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呢?根据多伦多大学(据说是,来源未证实)的计算,美国和加拿大人死于在浴室里打滑摔倒的概率是1:2200左右【这个不是在总人口上的抽样统计,而是计算的odds,被算进去的前提条件是你死了】,死于被闪电劈到概率是1:3000左右,而根据NSC的统计,美国人死于摩托车事故的概率是1:985,意外淹死的概率约为1:1188,死于火灾的概率是1:1498,这些都比这个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这如果还不那么直观的话:2018年7月拉斯维加斯Westgate赌场开出的中国队2022年获得世界杯冠军的赔率是1:500(可以大概理解为最高1:501的概率)。不过如果比起你猜对NCAA篮球疯狂三月每场比赛的结果的概率,2009-JF1号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还是挺高的。

不过概率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被用来忽悠人。被用于评估一颗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的更加科学的方法是算它的巴勒莫指数(Palermo Impact Scale)。巴勒莫指数是综合评估了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和其撞击产生的动能之后得出的一个对数指数。如果该指数为0,则代表该近地天体在某个时间撞击地球的风险大小,和与其等量及以上的天体在预计撞击时间之前撞击地球的平均风险相同(即类似于所谓的background impact risk noise)。如果它的巴勒莫指数为1,则代表它在某个时间撞击地球的风险是该时间前与其等量及以上的天体撞击地球的平均风险的10倍。而如果它的指数为-1, 则代表则代表它在某个时间撞击地球的风险是该时间前与其等量及以上的天体撞击地球的平均风险的0.1倍。

这么说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某个小行星x预计将有可能在2050年撞击地球,其撞击的风险(包括撞击概率和撞击产生的动能)为n,而该次撞击的的巴勒莫指数为-2。这表示,在2050年之前,地球遭受和x一样大以及比x还大的小行星撞击的平均风险为100n,也就是说该小行星x对地球造成的相对风险其实并不太大。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近地天体的巴勒莫指数大于0,则表示该近地天体十分危险,需要高度重视。如果巴勒莫指数小于0而大于-2,则表示该天体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继续观察。如果巴勒莫指数小于-2,则被认为没有什么威胁。这颗2009-JF1号小行星在2022年接近地球时的巴勒莫指数为-3.28,也就是说综合考虑了它的撞击概率以及撞击带来的动能(包括考虑速度和质量)之后,它带来的风险的数量级只有背景风险的0.001,威胁很小。

那么,哨兵系统里面有没有观察到真正有危险性的近地天体呢?其实还真有一个。哨兵系统有个API,可以把里面的数据全给抓下来,然后画个图来看一看,就一目了然了。我们看看数据(我的R语言似乎输出中文出了点问题,就只能做英文图了):

这是哨兵系统里所有被追踪的近地天体,图片横轴是直径(单位米),纵轴是撞击地球的概率(%),颜色代表不同的巴勒莫指数。可以发现,大致来说,撞击概率越高、直径越大的天体,巴勒莫指数就越高。这么多近地天体里,巴勒莫指数在-2到0之间的只有1个(唯一的红点),那就是编号为29075的小行星。它的直径为1300米左右,目前的撞击概率为0.012%左右,巴勒莫指数为-1.42。

其实NASA的科学家们注意这颗小行星已经很久了。它在1950年被发现,之前已经靠近过地球许多次,之后还会来许多次。它的巴勒莫指数一度为正数,但经过更详细的观察和计算,目前已经被降到了-1.42。这是它在过去以及预测在将来的每次近地点距离地球的距离(数据同样来自哨兵):

不过这张图上的历次近地点,距离都在10^7千米级别。那么,预测中那次巴勒莫指数为-1.42的潜在撞击是在什么时候呢?

其实这场目前来说已发现的对地球威胁最高的潜在撞击是在2880年。所以还早得很,不必紧张。


PS:2009-JF1在散点图中的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NASA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可能撞击地球的说法,以及这件事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应对方式。请放心,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像人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来呈现,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重要的概念:NASA真的这么说吗?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年撞地球”的说法,这很可能.............
  • 回答
    关于“2月11日是唯一能让扫把立起来的日子”的说法,这可不是NASA说的,更没有科学依据支持。这个说法更像是一个流传于网络,带有几分趣味性和误导性的“都市传说”。为什么这个说法不靠谱?简单来说,扫把能否自己立起来,跟日期没有一丁点关系。我们每天都能让扫把立起来,只要你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支撑点。 .............
  • 回答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的壮举——人类首次近距离接触并穿越太阳大气层(日冕)——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开启了探索太阳之谜的全新时代。以下是帕克探测器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意义,我会尽.............
  • 回答
    NASA 的巨型登月火箭 SLS(Space Launch System)正式出厂并“龟速”运往发射台,这不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理移动,而是具有多层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重返月球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对太空探索、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其意义:一、 重返月.............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
  •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威胁国际空间站(ISS)和中国空间站(Tiangong)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太空安全和技术能力等多个层面。背景:俄罗斯的反卫星武器试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进行的反卫星武器(ASAT)试验。这类试验通常涉及使用导弹或其他方式,在轨道上摧毁一.............
  • 回答
    火星2020漫游车:“毅力号”,一次前所未有的火星探索之旅NASA最新的火星漫游车,“毅力号”(Perseverance),是“火星2020”任务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又一次飞跃,其设计和携带的科学仪器,都比以往的火星车有了质的提升。这次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形探测,更是为了搜寻.............
  • 回答
    NASA 成立以来,那些闪耀在太空中的名字:航天器背后的史诗与传奇自1958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便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无数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宇航员,通过设计和建造一艘又一艘划时代的航天器,将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星辰大海。这些航天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精密.............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NASA 挑选下一批“发现号”项目候选任务的消息一出来,我这颗充满好奇心的脑袋立刻就活跃起来了。说实话,每次“发现号”放出风声,我都像个等待拆礼物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探索我们太阳系里,那些仍然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比如木卫二(.............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宇航员打破了连续在轨的纪录,总计 355 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其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对人类身体适应性的巨大考验和证明。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NASA的哨兵风险表:我们如何应对潜在的近地天体撞击?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岩石和金属块,它们围绕着太阳公转,其中一些,我们称之为近地天体(NearEarth Objects, NEOs),它们的轨道与地球非常接近。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遥远的、渺小的亮点,对我们不构成威胁。但总有那.............
  • 回答
    这绝对是近些年来最令人振奋的天文发现之一!NASA宣布发现了七颗与地球大小相似、并且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系外行星,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中生命的看法。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1. 数量惊人:一个“姊妹行星系统”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发现系外行星,尤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类地行.............
  • 回答
    一直以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最近关于“开普勒”望远镜的新发现,更是让人们对“另一地球”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我们真的有能力、有希望移民过去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科学、技术、经济、甚至哲学上的巨大挑战。首先.............
  • 回答
    “月球惊现古人类遗迹”?对于这个劲爆的消息,你我或许都会在第一时间脑海中掠过科幻电影的片段,但现实总是比小说更骨感,也更需要细致的辨析。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权威的科学机构,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过任何一项关于在月球上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可信官方声明或研究成果.............
  • 回答
    美方对中国航天活动的指责,特别是“不主动提出合作”和“缺乏透明性”这两点,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和多重意图。首先,从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角度来看,指责中国航天“不主动提出合作”和“缺乏透明性”,可以被视为一种试图在国际太空领域塑造叙事、巩固自身主导地位的手段。美国长期以来在航天领域拥有领先地位,并以此.............
  • 回答
    NASA 委托民间航天企业开发商用空间站(Commercial Space Stations, CSS)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定,其背后有多重因素和考量。简而言之,这是 NASA 从直接运营到支持和引导的模式转变,旨在降低成本、促进创新、激发商业活力,并最终解放其资源以专注于更长远、更具探索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