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SA 宇航员打破美国太空纪录,将总共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人类在太空的极限是多久?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宇航员打破了连续在轨的纪录,总计 355 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其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是对人类身体适应性的巨大考验和证明。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比如:

失重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骨骼和肌肉会加速流失,心血管系统也会发生变化,眼部压力可能增加,还有可能出现空间运动病等等。连续待在失重环境中这么长时间,意味着宇航员的身体已经能够以某种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或者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有效缓解和应对这些负面影响的方法。这对于未来更长期的太空任务至关重要,比如前往火星的任务,单程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心理适应性和耐受性: 长时间处于一个封闭、远离地球、且时刻需要高度专注的环境中,对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是极大的考验。他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应对日常的科研任务,同时还要处理与家人朋友的隔绝感。能够圆满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我们的人员选拔、心理支持和团队协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技术和后勤保障的可靠性: 能够让一名宇航员在太空安全、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355 天,需要极其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统、充足的补给,以及精密的飞船设备和地面控制支持。这证明了我们航天工程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能够为长期的太空驻留提供坚实的基础。每一次的发射、对接、补给,每一次设备的小故障处理,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心血。
科学研究的价值: 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是无法在地球上复制的。他们进行的实验可能涉及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更长的在轨时间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进行更深入、更复杂的研究,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比如,可以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细胞、DNA的影响,这对于理解衰老、疾病,甚至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都有潜在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项纪录的打破,不仅是美国宇航局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在太空探索道路上又迈出的一大步。它为我们规划更长远的太空目标,比如载人登陆火星、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信心。

人类在太空的极限是多久?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边界。目前来看,人类在太空的“极限”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受到技术、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从生理极限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微重力环境下,身体会发生一系列不可逆或难以完全逆转的变化。比如:

骨密度流失: 虽然通过负重运动可以缓解,但长期而言,骨骼的健康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每在太空中待一个月,骨密度可能会流失 1% 左右,355 天下来,流失的骨量是相当可观的。
肌肉萎缩: 同样需要通过严格的锻炼来对抗,但长期失重带来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与退化: 在微重力下,血液会向上半身聚集,身体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返回地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视力问题: 有一些宇航员在长期太空任务后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与颅内压力的变化有关。
辐射暴露: 除非在地球磁场的保护下,否则在太空中的辐射水平会远高于地面。长时间暴露在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下,会增加患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目前,我们已经有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完成了长达一年的任务(例如,斯科特·凯利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在轨 340 天,他的双胞胎兄弟马克·凯利在地球上作为对照组,这为研究长期太空飞行对人体的长期影响提供了独特的数据)。355 天的纪录,已经非常接近一年的时间。理论上,如果技术和生命支持系统允许,以及宇航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能维持,“一年”应该是目前人类在太空的相对现实的极限,但这个极限也在不断被刷新。

更长远的未来,比如前往火星任务,往返可能需要 23 年的时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

更先进的防护技术: 能够更好地抵御太空辐射,可能需要更厚的防护层,或者新的防护材料和方法。
更有效的健康维护方案: 包括更先进的锻炼设备,也许是模拟重力的技术(虽然目前还非常困难),或者能够逆转生理变化的新药物。
更好的心理支持和环境设计: 让宇航员在长期任务中保持心理健康,例如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更频繁的与家人的联系方式,以及更丰富的娱乐和工作内容。
闭环生命支持系统: 能够高效回收空气、水和食物,减少对地面补给的依赖,这对于长途星际旅行至关重要。

因此,人类在太空的“极限”是一个不断被挑战和拓展的概念。每一次新的纪录,每一次新的科学发现,都在为我们向更遥远的宇宙迈进铺平道路。355 天的壮举,只是这个伟大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人类在太空取得的更多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味着美国在“最长单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个领域又一次放弃追赶苏联与俄罗斯了。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季托夫、穆萨·马纳罗夫于 1987 年 12 月 21 日乘坐联盟 TM-4 前往和平号空间站,于 1988 年 12 月 21 日乘坐联盟 TM-6 号返回地球,在轨 365.0 天。这是故意凑成一年的。

瓦列里·波利亚科夫于 1994 年 1 月 8 日乘坐联盟 TM-18 前往和平号空间站,1995 年 3 月 22 日乘坐联盟 TM-20 返回地球,在轨 437.7 天。截止回答时,此人是最长单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证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保持健康、稳定的身心状态。

谢尔盖·阿夫杰耶夫于 1998 年 8 月 13 日乘坐联盟 TM-28 前往和平号空间站,1999 年 8 月28 日乘坐联盟 TM-29 返回地球,在轨 379.6 天。


人可以在空间站上生活的时间比上述时间更长,但当前空间站对微重力、宇宙线的防护不完善,菌群不够多样化,在轨航天员比地面上的普通人有更高概率患上循环系统疾病和癌症。为了航天员的健康,不宜立即追求在轨生活两年以上。

波利亚科夫在轨道上生活和返回地球后的数周内出现明显的情绪下降并自我感觉工作量增加,那之后恢复正常。其他航天员有各自的个体化状况。前往火星可能在需要更先进的设备的同时还要选拔特定的人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宇航员打破了连续在轨的纪录,总计 355 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其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对人类身体适应性的巨大考验和证明。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 回答
    听到NASA“发现平行宇宙证据”的消息,我脑海里首先冒出的不是什么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科学探索中那种一贯的严谨和对未知的敬畏。我一直觉得,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每一次看似颠覆性的发现,背后都是无数次实验、计算和理论的堆砌,充满了“为什么”和“是不是”。所以,当我说到“NASA发现平.............
  • 回答
    当提到“镜像宇宙”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平行世界,但实际上,这更是一个源于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和粒子物理学的深刻探索所产生的科学假说。NASA虽然不直接“判断”存在镜像宇宙,但他们及其合作的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实验和理论研究,来验证或否定一些指向“镜像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而“镜.............
  • 回答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的壮举——人类首次近距离接触并穿越太阳大气层(日冕)——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开启了探索太阳之谜的全新时代。以下是帕克探测器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意义,我会尽.............
  • 回答
    NASA 的巨型登月火箭 SLS(Space Launch System)正式出厂并“龟速”运往发射台,这不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理移动,而是具有多层面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重返月球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对太空探索、技术发展和国际合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其意义:一、 重返月.............
  • 回答
    NASA 的“飞镖”(DART)探测器任务,可以说是人类首次尝试利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期改变其轨道,从而保护地球,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令人振奋的科技探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太空发射,它背后蕴含着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首先,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飞镖”任.............
  • 回答
    露西号探测器:揭开小行星家族的神秘面纱,未来探测器展望NASA 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发射了露西号(Lucy)探测器,这标志着人类探索太阳系深处的一次重大飞跃。露西号的核心目标是造访并研究一颗名为“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s)的独特小行星家族。这并非一次普通的.............
  • 回答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很多人会惊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阿波罗计划中那些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的计算能力真的比不上我们今天口袋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距非常巨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时阿波罗.............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威胁国际空间站(ISS)和中国空间站(Tiangong)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太空安全和技术能力等多个层面。背景:俄罗斯的反卫星武器试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进行的反卫星武器(ASAT)试验。这类试验通常涉及使用导弹或其他方式,在轨道上摧毁一.............
  • 回答
    火星2020漫游车:“毅力号”,一次前所未有的火星探索之旅NASA最新的火星漫游车,“毅力号”(Perseverance),是“火星2020”任务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又一次飞跃,其设计和携带的科学仪器,都比以往的火星车有了质的提升。这次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形探测,更是为了搜寻.............
  • 回答
    NASA 成立以来,那些闪耀在太空中的名字:航天器背后的史诗与传奇自1958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便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无数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宇航员,通过设计和建造一艘又一艘划时代的航天器,将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星辰大海。这些航天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精密.............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NASA 挑选下一批“发现号”项目候选任务的消息一出来,我这颗充满好奇心的脑袋立刻就活跃起来了。说实话,每次“发现号”放出风声,我都像个等待拆礼物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探索我们太阳系里,那些仍然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地方,比如木卫二(.............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NASA的哨兵风险表:我们如何应对潜在的近地天体撞击?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岩石和金属块,它们围绕着太阳公转,其中一些,我们称之为近地天体(NearEarth Objects, NEOs),它们的轨道与地球非常接近。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遥远的、渺小的亮点,对我们不构成威胁。但总有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NASA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可能撞击地球的说法,以及这件事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应对方式。请放心,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像人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来呈现,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重要的概念:NASA真的这么说吗?关于“金字塔大小行星2022年撞地球”的说法,这很可能.............
  • 回答
    这绝对是近些年来最令人振奋的天文发现之一!NASA宣布发现了七颗与地球大小相似、并且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系外行星,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中生命的看法。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1. 数量惊人:一个“姊妹行星系统”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发现系外行星,尤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类地行.............
  • 回答
    一直以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最近关于“开普勒”望远镜的新发现,更是让人们对“另一地球”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我们真的有能力、有希望移民过去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科学、技术、经济、甚至哲学上的巨大挑战。首先.............
  • 回答
    “月球惊现古人类遗迹”?对于这个劲爆的消息,你我或许都会在第一时间脑海中掠过科幻电影的片段,但现实总是比小说更骨感,也更需要细致的辨析。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权威的科学机构,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过任何一项关于在月球上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可信官方声明或研究成果.............
  • 回答
    美方对中国航天活动的指责,特别是“不主动提出合作”和“缺乏透明性”这两点,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和多重意图。首先,从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角度来看,指责中国航天“不主动提出合作”和“缺乏透明性”,可以被视为一种试图在国际太空领域塑造叙事、巩固自身主导地位的手段。美国长期以来在航天领域拥有领先地位,并以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