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移动端锐龙 5000 是否真的翻车了?

回答
移动锐龙 5000,到底是不是真的“翻车”了?

“翻车”这个词,在数码圈里是个挺要命的标签,一旦贴上,就算产品本身有亮点,也容易被市场忽略。最近,关于移动锐龙 5000 系列(尤其是那个顶级的 Ryzen 9 5900HX),似乎就承受着不少这样的议论。那么,AMD 的这波“大船”到底是不是真的“翻”在了消费者手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细致点聊聊这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翻车”的定义是什么?是完全不能用?性能不行?价格离谱?还是不如预期?对于移动锐龙 5000 来说,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加上一些市场策略和竞争格局的因素造成的。

Ryzen 5000 系列的“光环”与现实

要知道,在 Ryzen 5000 系列发布之前,AMD 在桌面端已经凭借 Zen 3 架构打得英特尔节节败退。尤其是那个性能强悍、能效比出色的 Ryzen 9 5900X,简直是“一代神U”。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份期待带到了移动端,希望能看到一款同样能改变游戏规则的移动处理器。

在技术层面,移动锐龙 5000 系列确实继承了 Zen 3 的强大基因。Cezanne(塞尚)核心架构带来的 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提升是实打实的,再加上 Zen 3 本身的高频率潜力,让 Ryzen 7 5800H、Ryzen 9 5900HX 这些高端型号在很多场景下表现得非常出色。单核性能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依赖单线程效率的游戏和一些生产力应用来说是个好消息。多核性能同样不弱,对于需要高并行处理能力的场景,比如视频编辑、3D渲染,也能提供不错的支持。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为什么会有人说“翻车”?

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功耗与发热的“甜蜜点”难题: 笔记本电脑毕竟不是台式机,空间和散热是硬伤。Zen 3 架构本身性能很高,但要跑出极致性能,对功耗和散热的要求也随之提高。AMD 在为笔记本设计功耗墙(TDP)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能释放性能,又要能控制好发热,不至于让笔记本变成“暖手宝”或者风扇直接起飞。

尤其是一些轻薄本或者散热设计一般的主流本, 为了压制 Ryzen 9 5900HX 这种级别的处理器,厂商不得不采取非常保守的功耗释放策略。结果就是,虽然处理器理论上限很高,但实际游戏中或者高负载下,它可能无法持续维持高频率,甚至被限制在比桌面版低得多的功耗区间内运行。这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是导致部分用户失望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期待的是一款能“打”的移动芯片,结果发现它在实际应用中被限制得有点厉害。

2. 同代英特尔的“反击”和“挤牙膏”: 别忘了,AMD 在推出锐龙 5000 系列的同时,英特尔也在奋起直追。虽然英特尔在架构上有劣势,但它们通过提升频率、改进散热策略以及在某些细分市场(比如游戏本)的优化,依然保持着不小的竞争力。

特别是英特尔的十一代酷睿(Tiger LakeH)虽然在IPC上不如 Zen 3,但凭借更高的睿频和更成熟的平台支持,在一些游戏场景下,尤其是在同等功耗限制下,表现也相当不错。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能提供更稳定的游戏帧数,或者在噪音控制上做得更好。
更关键的是,英特尔在笔记本领域的生态和市场占有率仍然具有优势,其产品线更新迭代的速度和厂商的支持力度也更早。AMD 的 Ryzen 5000 系列虽然性能强劲,但前期的一些型号在OEM厂商的调校和散热设计上,可能还需要时间来磨合和优化。

3. 价格与性能的“性价比”考量: “性价比”一直是 AMD 的一个重要卖点。但当顶级型号 Ryzen 9 5900HX 被装进动辄上万的笔记本电脑,并且在使用体验上并没有完全拉开与竞品或者同品牌低一档次型号的差距时,消费者就会开始审视“这个价格值不值”。

很多时候,消费者会发现,选择一款搭载 Ryzen 7 5800H 或者甚至更低端的 Ryzen 5 系处理器,搭配一块不错的显卡,性能上的差距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并不明显,但价格却能便宜不少。“与其花钱买个被限制的高端U,不如买个发挥稳定的主流U+更好的显卡” 这种想法很常见。

4. 散热设计与 OEM 厂商的“锅”: 要知道,处理器只是笔记本的一部分。最终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记本的整体设计,特别是散热系统。AMD 的处理器性能强劲,对散热要求也更高。如果 OEM 厂商在笔记本的散热模组、风道设计上偷工减料,或者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了散热能力,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处理器,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很多时候,“翻车”的现象更多地体现在没有与处理器性能相匹配的散热设计上。这就导致了一些搭载了 Ryzen 9 5900HX 的笔记本,在长时间高负载下,性能会因为过热降频,最终表现不如一些功耗和发热控制得更好的处理器。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处理器本身,但它确实影响了用户对整个产品线的感知。

5. 市场宣传与真实体验的“信息差”: AMD 在宣传 Ryzen 5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时,通常会放出桌面级的强大性能作为参考,或者展示一些在极度优化散热环境下的跑分。这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买了这款笔记本就能享受到桌面级性能”的错觉。当实际拿到产品,发现实际表现不如预期时,失望感自然就来了。

总结一下,移动锐龙 5000 系列到底有没有“翻车”?

我觉得用“翻车”来形容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它并没有在技术上“扑街”,AMD 的 Zen 3 架构在移动端的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它在单核性能和能效比上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它确实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用户体验”和“市场预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主要源于:

功耗和散热的瓶颈限制了部分顶级型号的真正实力发挥。
竞争对手英特尔的有效反击,以及自身生态和平台支持的成熟度问题。
价格与实际体验不成正比的感知,让部分消费者觉得性价比不高。
OEM 厂商在散热设计上的不足,间接拖累了处理器的表现。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对笔记本电脑性能有极致追求,并且愿意花心思去挑选那些散热设计优秀、能够充分释放处理器性能的笔记本型号的用户,那么移动锐龙 5000 系列(特别是 Ryzen 7 5800H 及以上型号)依然是值得考虑的。

但如果你是追求“买了就能用”,或者对功耗发热控制有较高要求,或者预算有限,希望最大化每一分钱的性价比,那么在选择搭载移动锐龙 5000 系列的笔记本时,就需要更加谨慎,多看看评测,特别是那些针对具体型号长时间高负载测试的评测,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总的来说,它不是一个“失败者”,但也不是一个能“一骑绝尘”的完美产品。它更像是一个“有潜力但受限于环境”的优秀选手,在笔记本电脑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它的光芒被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预期给冲淡了。至于是不是“翻车”,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成功”和“翻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文涉及到大量英文代号,在开始先对部分名词作科普。

使用英文代号而不用中文说明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表述更加准确的同时,避免冗长的说明影响可读性。

Cezanne:AMD Zen3 APU的代号,包括全部移动端标压锐龙5000系列和尚未发布的桌面端锐龙5000系列APU。(如R9-5900HX)

Vermeer:桌面端AMD Zen3处理器的代号,不含线程撕裂者和EPYC。(如R9-5900X)

Renoir:AMD Zen2 APU的代号,包含全部移动端锐龙4000系列,和桌面端锐龙4000系列APU。(如R7-4800H、R7-4750G)

Comet Lake:英特尔10代酷睿处理器的代号,其中Comet Lake-S为LGA 1200的桌面端处理器(如i7-10700F),Comet Lake-H后缀为移动端标压处理器(如i7-10750H)。

Tiger Lake-U:英特尔11代酷睿低压处理器的代号。(如i7-1165G7)

Tiger Lake-H:移动端英特尔11代酷睿标压处理器的代号,其中Tiger Lake-H35为现在已经发布的基于低压处理器拉频率拉功耗的产品线(如i7-11370H),Tiger Lake-H45为尚未发布的全新设计的真标压产品线,最高8核心。

EDC:电气设计电流(Electrical Design Current),指主板供电在短时间内处于峰值状态时可以提供的最大电流(单位为安培)。

ES:工程样品(Engineering Sample),是上游芯片厂商在开发新品阶段的测试品,用于自主测试以及提供给OEM帮助开发、调试。

2BG和4BG:BG(Bank Group)是内存的一个参数,简单讲解可以参考这篇回答:如何区分ddp和sdp笔记本内存条?,具体的讲解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老狼:内存系列二:深入理解硬件原理。对现有的笔记本8GB DDR4内存来说,4BG的速度要比2BG好一些,不过4BG的8GB DDR4内存即将停产,转而去用做生产更大容量的单条16GB、32GB内存。


很显然,Cezanne的游戏性能是没有达到消费者、玩家和厂商的预期的。

在Vermeer先出了几个月、对比Comet Lake-S全面胜出的情况下,Cezanne的实测游戏性能表现都稍弱于Comet Lake-H。

数据我就不直接放图了,放两个数据比较多的链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需要注意,目前得出的Cezanne游戏不如Comet Lake-H的结论,锅并不全在这几个首发的华硕机器本身身上。上面给出的两个测评,其中天选2的评测是换了4BG的双通道内存并连接外接显示器(直接走独显)进行了测试与Aorus 15G对比的,另一个评测是用某台过两个月发布的“虚空机皇”搭配4BG内存、开启独显直出跑出来的。两个评测都已经规避了一些人提到的2BG内存、非独显直连带来的影响。

另外,AIDA64的L3测试速度较低并不是导致游戏性能未达预期的原因,而是和游戏FPS表现未达到预期一样属于Cezanne自身问题的外在体现。

目前推测可能性较大的原因,是Cezanne-H的EDC Limit过低,在CPU有一定负载时,CCX内部核心与L3的互联总线会出现降频,导致L3访存速度受影响,进而影响了游戏性能:

已知:zen3架构单个ccx改为8核,并且在ccx内改为ringbus连接。
上述实验表明:zen3架构的台式CPU的L3速度与EDC limit值存在正相关。
个人推测:zen3的ccx可能类似于intel同样采用ringbus的架构,L3频率与ringbus绑定;在EDC limit值较低时,ccx内部ringbus会出现降频现象,以保证CPU核心获得足够的电流;而ringbus降频的外在表现即为L3掉速。

What's more:台式机主板现在普遍供电堆料充沛,可以设定足够高的EDC limit以解决L3掉速问题;但是某些主板供电孱弱的平台(例如笔记本和某些整机)应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据传闻(1.27更新,现在已经确认L3性能显著偏低),某笔记本上搭载的某cezanne-H系列的CPU,L3读写速度跑出了远低于桌面平台、令人吃惊的数据;而笔记本平台大幅增加EDC limit完全不可行。这样会不会对缓存带宽敏感的应用(例如部分游戏)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后续AMD能否修复此问题,我们需要后续进一步的关注。

在笔记本平台上,AMD为Cezanne-H设置的EDC Limit默认为110A,通过一些工具可以手动上拉,但上拉到大于115A的值都会被限制到115A。即使这一限制可被破解,笔记本相对较小的供电规模也决定了EDC Limit不可能拉的像台式机一样高。

根据个人测试,大多数3A游戏中EDC实时值都会达到105-110A,已经逼近上限值,此时CPU的功耗只有40-45W。如果这个推断正确,那么仅仅提高散热能力、提升CPU的性能释放并不能起到作用。

而要验证这一推断是否正确,需要等桌面平台的Cezanne APU发布后再验证,这是因为一些高端桌面主板设计的供电上限很高,可以把EDC Limit拉到远远大于115A的值。

对于天选2上AIDA64的L3跑分偏低的问题被修复的现象,这一修复是从400.T50版本的BIOS开始引入的,然而游戏表现相比老BIOS并没有得到改善。推测这个BIOS更新只是针对跑分这一特定场景做了处理。

不看游戏看其他方面,Cezanne的表现又是比较喜人的,尤其在单线程性能上的提升,让日常应用和Photoshop等更看重单线程性能的生产力应用受益明显,扭转了此前Renoir相比Comet Lake-H在这些项目上的劣势局面。


对于当前是否应当购买Cezanne APU笔记本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

  • 如果你很重视游戏性能且最近就要买,选择Comet Lake-H处理器、RTX30系显卡的游戏本更合适,注意要购买包含独显直出功能的机型。
  • 如果你想要一个更万金油的机器,并且同样是最近就要买,目前这些首发的华硕和ROG机型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但是比较缺货)。
  • 如果你想做个等等党,那么2-3个月就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对于Cezanne和Tiger Lake-H45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

哪个有货买哪个,就目前形势来看,30系游戏本的缺货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此前有些小道消息泄露的H45游戏性能拉垮的传闻,参考意义较小,因为这个消息传出之时H45还处在ES2阶段,距离正式版还有一定距离。就Tiger Lake-U和H35的表现来看,Tiger Lake-H45的单线程性能应当不会逊色于Cezanne,但功耗也很可能比Cezanne稍高。


最后是我的个人建议:“翻车”一词应当谨慎使用。

因为在没有细节铺垫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把“翻车”理解成“存在很大问题”,进而认为“不能碰”、“不能买”,尤其是涉及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

很显然,Cezanne的表现远没有差到这个地步,但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那么详细,只抓住“翻车”一词传播的首要影响就是导致一些小白产生了过度的恐慌情绪;其次,一部分不是很熟悉数据的水友也会被误导,让他们在给其他人推荐机器时产生偏差。

近几年,“翻车”、“扑街”此类表负面的形容词在数码圈的滥用现象越发严重,甚至夸张到了买机器自带忆联固态、京东方屏幕都被称为“翻车”的地步。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加以遏制。


【技术分析环节部分,非常感谢 @PC小白 @孤独凤凰战士 @Richard Han 等几位大佬的交流和分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移动锐龙 5000,到底是不是真的“翻车”了?“翻车”这个词,在数码圈里是个挺要命的标签,一旦贴上,就算产品本身有亮点,也容易被市场忽略。最近,关于移动锐龙 5000 系列(尤其是那个顶级的 Ryzen 9 5900HX),似乎就承受着不少这样的议论。那么,AMD 的这波“大船”到底是不是真的“翻”.............
  • 回答
    锐龙6000移动版,能否点燃全能本市场的热情?曾几何时,“全能本”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它意味着强大的性能可以应对各种任务,从日常办公、影音娱乐,到稍显吃力的专业软件处理,甚至是偶尔的轻度游戏,都能够游刃有余。然而,实现这种“全能”往往需要在性能和续航、轻薄和散热之间做出妥协,让用户在购.............
  • 回答
    PC端的Web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构成了我们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工作协作的基石。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移动端,会发现尽管Web技术一直在进步,它却未能像在PC端那样,完全“取代”大量的原生APP。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赢”或“输”,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以及生态系统层面的因素.............
  • 回答
    说到日本如今的移动端音游,那可真是百花齐放,各种风格都有忠实拥趸。不过要说最热门的,有几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顶流”。首先,不得不提的是《プロジェクトセカイ カラフルステージ! feat. 初音ミク》,也就是大家熟知的《ProSeka》。这款游戏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尤其是在喜欢VOCALOID文化的.............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跌眼镜的。商汤那个PPL(Pulse Processing Language),之前宣传得天花乱坠,说是要“移动端吊打一切”,这口号一出来,多少开发者心里就跟猫爪子似的,痒痒的,期待值那是拉满了。毕竟,谁不想在手机上跑出飞一样的深度学习模型呢?结果呢?一开源,好家伙,支持移动端.............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款备受期待的游戏,《原神》在2020年9月15日正式登陆移动端(iOS和Android),可以说是在移动游戏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从发布至今,它的表现和玩家体验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原神》在移动端的体验如何。一、画面表现与视觉效果: 惊艳的二次元.............
  • 回答
    小米开源的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框架,尤其是在其目标领域——嵌入式设备和移动端AI推理上,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和独特性。要评价 MACE,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MACE 的核心优势与设计理念 高度的性能优.............
  • 回答
    关于 Intel 第 12 代移动端标压处理器(Alder LakeP系列)性能超越 Apple M1 Max 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并且在技术社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是”或“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看待《原神》手游首月收入2.45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最吸金的移动游戏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游戏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首先,产品本身的硬实力是基石。《原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开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远超许多同类手游的品质和体验。 开放世界的沉浸.............
  • 回答
    让 iOS 统一全球移动端,这背后涉及到太多现实的、历史的、商业的、技术的,乃至更深层的人文因素。如果真要捋顺这个逻辑,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能不能”,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多重博弈场。首先,我们得承认,苹果在移动终端的布局上做得相当漂亮。它通过硬件、软件和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创造了一种高度封闭.............
  • 回答
    .......
  • 回答
    听到缘创派考虑关闭web登录入口,只保留移动端APP这个消息,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作为一名正在努力打拼的创业者,我太理解产品迭代、资源聚焦的必要性了,尤其是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初创阶段。但同时,这个决定对我们这些用户来说,又确实会带来一些现实的困扰。首先,从产品和运营的角度来看,缘创派这么做,背后的考量.............
  • 回答
    传统大型超市从拥有自有电商平台迈向移动端 App 的转变,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涉及战略、运营、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这一过程既带来了显著的优势,也伴随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优势:触达更近,体验更佳,数据更全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用户触达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 回答
    咱们来聊聊 2021 年初 AMD 推出的那批 5000 系列移动端处理器,具体是 1 月 13 日那场发布会上的主角们。说实话,那会儿大家对 AMD 的笔记本处理器可是抱有挺高期待的,毕竟他们在桌面端已经搅得风生水起,是时候在笔记本领域好好表现一下了。总的来说,这批 5000 系移动端处理器,给我.............
  • 回答
    2021年5月11日,英特尔发布了备受瞩目的第11代高性能移动端处理器,代号“Rocket LakeH”系列。这次发布无疑是英特尔在高性能笔记本市场的一次重要发力,旨在与竞争对手AMD在高规格移动平台上一较高下。亮点解析: 架构上的飞跃:Cypress Cove核心 Rocket L.............
  • 回答
    《大航海时代Origin》预告片的释出,无疑在老玩家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从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来看,开发商 Koei Tecmo 和 XLGames 似乎在努力抓住“大航海时代”系列最核心的魅力,并试图用现代化的技术加以呈现。画面与表现力:预告片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的进步。相较于当年我们记忆中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高通骁龙665和骁龙730:中端市场的实力派升级2019年4月9日,高通发布了两款面向中端市场的移动处理器——骁龙665和骁龙730。这两款芯片的推出,标志着高通在中端市场的产品线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和升级,旨在为更多消费者带来更流畅、更智能的移动体验。骁龙665:稳扎稳打的性能均衡者骁龙665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