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云南有警匪勾结的毒品商」的传言?

回答
“云南有警匪勾结的毒品商”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在禁毒斗争中曾经和现在所面临的复杂挑战。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轴拉长,把视角放宽。

地理位置的魔咒与历史的烙印

首先,云南的地理位置是这一切的起点。它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缅甸、越南三国接壤,三国都处于“金三角”地区的核心或边缘地带。“金三角”是世界闻名的毒品生产和贩运中心,长久以来,毒品贸易的触角就从这里延伸出来。云南,作为中国通往“金三角”的门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毒品流入中国的首要通道。

这种地理上的邻近,也意味着边境地区往往管控难度较大,人员和物资的流动相对复杂。在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边境地区一些特殊的社会经济因素,为毒品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警匪勾结”传言的滋生土壤

那么,“警匪勾结”的说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可能包含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历史遗留问题与早期治理的挑战: 在早期,尤其是在毒品问题初现端倪,社会秩序和执法体系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贪婪、腐败、甚至是被胁迫)与贩毒分子产生联系,甚至形成保护伞。这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时,都可能出现的历史性挑战。当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并且被曝光,其负面影响就会被放大,成为人们对整个体系产生质疑的根源。

2. 信息不对称与民间叙事的形成: 很多时候,公众对于禁毒斗争的了解,是碎片化的,来自于媒体报道、民间传说以及亲历者的讲述。在信息不透明或者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一些个别的、极端的案例,很容易被放大,并被普遍化。当有媒体报道了某起“保护伞”被查处的案件,或者有内部人士“揭秘”时,这些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并被解读为“普遍现象”。

3. 打击毒品犯罪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禁毒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斗争。贩毒集团往往组织严密、手段狡猾,他们会不断试图腐蚀、拉拢和收买执法人员,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这些强大犯罪势力博弈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企图利用职务之便牟利,或者被卷入其中。当执法部门成功破获一起涉及“保护伞”的案件时,这恰恰证明了党和政府在反腐和扫黑除恶方面的决心,但同时,这也会让一些人觉得“果然有勾结”。

4. 某些案件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在过去或是在一些不那么公开的案件中,确实出现过执法人员违纪违法,甚至充当毒品犯罪“保护伞”的情况。这些案件一旦被查处,虽然是对毒瘤的清除,但在社会公众的认知中,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刻板印象。人们容易记住那些被揭露出来的“黑”的一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默默奉献、英勇牺牲的禁毒警察。

5. 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与“标签化”: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更容易被“标签化”。一旦某个地区因为某些原因被贴上“毒品”或“腐败”的标签,即使后续情况已经大大改善,这种标签也可能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关于“云南警匪勾结贩毒”的传言,也可能是在这种信息传播的逻辑下被不断强化和传播的。

廓清迷雾,正视现实

需要强调的是,将“警匪勾结”作为对云南禁毒斗争的普遍评价,是片面且不公平的。中国政府对毒品犯罪一直保持“零容忍”的态度,禁毒是国家重要的国策。云南的广大公安干警、武警官兵以及边防战士,在禁毒一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抵御毒品渗透的长城。

历史上确实有过执法人员腐败的案例,但这些案例的出现,恰恰是国家法治进步、反腐力度加大的体现,是国家决心清除毒瘤的证明。每一次对“保护伞”的打击,都是对禁毒体系的一次净化和加固。

因此,“云南有警匪勾结的毒品商”这样的传言,可以理解为是:

历史因素的折射: 是早期治理不完善时期留下的一些阴影。
挑战的客观存在: 是禁毒斗争中与毒品犯罪势力长期博弈所面临的复杂性。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是个别案例被泛化,以及民间叙事在网络时代被不断加工和传播的结果。

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个别案例和整体情况,认识到禁毒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同时也要肯定国家在维护边境安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明,我不是云南人,也不了解现在云南毒情,但我记得以前《今日说法》播过一个缉毒大队长后来贩毒的故事。

云南两位缉毒大队长贩卖毒品被判死缓

club.kdnet.net/dispbbs.

曾经是中国第一批缉毒警察,曾任云南省畹町公安局第一任缉毒大队长,立过三次三等功;夏少雄,曾经是徐斌的同事和部下,也担任过畹町公安局第三任缉毒大队长,立过一次三等功。现在,他们却成为贩毒分子沦为阶下囚:两人因离职后逐渐走上贩卖毒品的道路,于近日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徐斌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后出任畹町公安局第一任缉毒大队大队长,1990年底离开公安局后,在潞西市进出口公司做生意,经常往来中缅边境,逐渐吸食上了毒品,并走上了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

  夏少雄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1985年从武警部队复员后,到畹町公安局工作。1992年,夏少雄被任命为畹町公安局第三任缉毒大队大队长。1997年,夏少雄离开公安队伍后,也逐渐走上了吸食和贩卖毒品的道路。

  据公诉机关指控,昆明市公安局缉毒二队于2004年2月12日,将正在昆明云安会都某房间贩卖毒品的夏少雄与杨安国抓获,当场缴获二人贩卖的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片剂282克,缴获夏少雄藏于公文包内的鸦片30克,缴获杨安国藏于身上的鸦片25克、甲基苯丙胺15克。此外,公安机关还从杨安国的汽车后备箱里缴获猎枪一支、子弹13发。根据夏少雄的交代,公安机关当日又从其从芒市邮寄至昆明的邮包中,查获甲基苯丙胺片剂368克。当月14日,公安机关在瑞丽市畹町花园巷9号,又抓获向夏少雄贩卖毒品的徐斌,并在其家中查获甲基苯丙胺片剂977克。

  2004年3月20日,徐斌、夏少雄与杨安国被批准逮捕,当年10月29日,昆明市检察院以徐斌、夏少雄犯有贩卖毒品罪,杨安国犯有贩卖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昆明中院经审理认为,徐斌、夏少雄两被告无视法律贩卖毒品,数量巨大,事实清楚,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但二人落网后认罪态度好,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具有从轻处罚的情节。

  据此,昆明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贩卖毒品罪判处徐斌和夏少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杨安国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万元;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两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万元。

  宣判后,两名被告人表示不服判决,已提起上诉。

关于夏少雄的的事迹,可以看看一部90年代拍的缉毒纪录片《中华之剑》,当时他是非常敬业的一个人,可惜的是这部纪录片因为没有做好保密措施,有很多警察被杀害了。第三集里出现过的那个大雄稽毒队长夏少雄 在2005年因为贩毒被抓了,被判了死缓。

90年代的纪录片拍摄可不像现在还要考虑一些真相的处理,基本上是实打实的,所以麻烦其他人开口之前先看看,有点小重口。

禁毒纪录片《中华之剑》第1集:失乐园

萨苏的《京城十案之毒斗天南》写的就是抓捕夏少雄的。北京的缉毒警卧底到云南,跟夏队长对抽16片麻古取得信任才抓到的,后来这个缉毒警用了1年时间戒毒才回到工作岗位,一等功。另,这次行动中提到的一个女缉毒警后来好像在重庆打黑中被抓了。。。。

--------------------------------------------------------------------------------------------------------------------------------------------

夏少雄到底是如何走向这条路的,那集《今日说法》有介绍过,当时他还在任大队长的时候,家里就被毒贩盯上了。有扔砖头警告,还有一次是直接在家门口放了炸药,而且爆炸了。当然,家里的人没有出事,但惶恐不安肯定是有的。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堕落不一定是为了钱……

当然,他在卧底时也吸了毒(不吸毒怎么骗取别人的信任),后面有没有戒掉,是不是戒掉后贩毒时复吸,这就不知道了。

所以,在打击毒品这条战线上,保密真的很重要。

关于薄在任的时候的打黑行动,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