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蛇类会进化出毒蛇和无毒蛇?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区别的生成?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特化的适应与分化。蛇类演化出毒蛇和无毒蛇,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是多种环境压力、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食物获取的挑战与机遇:

猎物的多样性与防御机制: 蛇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各种脊椎动物,比如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昆虫。然而,这些猎物并非“坐以待毙”,它们同样发展出了各自的防御机制,比如奔跑速度、藏匿能力、尖牙利爪、伪装色,以及——某些猎物也进化出了毒液(例如某些蛙类和昆虫)。
毒液作为高效的捕食工具: 对于蛇类而言,如果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制服猎物,将极大地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毒液的出现,就像是蛇类进化出的一种“生物化学武器”。它能够快速麻痹猎物,使其无法挣扎,减少捕食过程中蛇受伤的风险。想象一下,一条蛇要吞食一只正在拼命反抗的老鼠,过程会充满危险,而一旦被毒液击中,老鼠很快就会失去行动能力,整个捕食过程变得安全且高效。
毒液的消化作用: 许多蛇毒不仅具有神经毒性或血循毒性,还含有消化酶,能够预先分解猎物的组织,帮助蛇类更轻松地消化食物。对于一些体型较大的猎物,如果没有毒液的预消化作用,蛇的消化系统将难以应对。
毒液的演化起点: 并非所有蛇类都从一开始就拥有复杂的毒液系统。科学家们认为,毒液的演化可能源于唾液腺功能的改变。唾液腺最初可能分泌的是一些无毒的蛋白酶,用于辅助消化。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分泌物中的某些成分,由于偶然的基因突变,产生了更强的生物活性,例如麻痹神经或破坏组织。一旦这些“早期的毒液”在捕食过程中表现出优势,携带这些变异的个体就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将这些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

2. 防御的需要:

避免被捕食: 蛇类本身也是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比如猛禽、哺乳动物(如猫科动物、獾等)。毒液不仅可以用于捕食,也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防御手段。当蛇受到威胁时,可以通过咬伤来抵御捕食者。这种防御能力强的蛇,自然更有可能逃脱被吃掉的命运。
警告信号: 某些毒蛇的鲜艳体色,实际上是一种“警戒色”,它向潜在的捕食者传达“我有毒,远离我”的信号。这种信号机制的进化,也与毒液的存在紧密相关。

3. 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的驱动:

基因突变是基础: 所有生物的演化都离不开基因突变。在蛇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总会有一些个体因为偶然的基因突变,导致唾液腺的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微小变化,使其毒性增强。
自然选择的筛选: 如果这些突变产生的毒液在捕食或防御方面确实带来了生存优势,那么携带这些突变的蛇个体就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将这些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经过无数代的“筛选”和“累积”,那些拥有更高效毒液的蛇类种群就逐渐壮大,而毒性较弱或无毒的蛇类则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除非它们找到了其他有效的生存策略)。
环境的“雕刻”: 不同的环境压力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蛇类。例如:
在猎物种类繁多且难以捕捉的环境中,拥有高效毒液的蛇可能更容易成功。
在捕食者众多且蛇的行动受到限制的环境中,强大的防御性毒液可能至关重要。
而对于一些生活在食物充足、捕食者较少,或者擅长通过其他方式(如快速奔跑、缠绕、伪装)捕食或防御的蛇类来说,演化出复杂的毒液系统可能并不是必需的,甚至可能是一种能量上的“负担”。

4. 分化的路径:

并非所有蛇都走上“毒”路: 这是一个关键点。虽然毒液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但并非所有蛇类都必需或选择了这条演化路径。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许多蛇类通过其他适应性策略成功生存了下来:
缠绕捕食者: 例如蟒蛇、蚺蛇,它们依靠强大的肌肉力量,用身体紧紧缠绕住猎物,使其窒息而死。这种方式同样高效且不需要毒液。
速度与敏捷: 一些无毒蛇擅长利用速度追捕猎物,或通过快速的头部动作来攻击。
卓越的伪装和潜伏: 许多无毒蛇拥有极佳的伪装能力,能够隐匿于环境中,待猎物靠近时突然发动袭击。
对环境的特化: 某些蛇类可能生活在对毒液需求不高的特定生态位,例如专门以粘滑的蛙类为食,这些蛙类可能对蛇毒不敏感,或者蛇本身已经演化出能够克服其防御机制的能力。

“有毒”与“无毒”是一个光谱: 需要注意的是,“有毒”和“无毒”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二分法。许多被归类为“无毒”的蛇,其唾液中仍然含有一些微弱的生物活性成分,只是不足以对人类或它们的主要猎物造成显著影响。而一些毒蛇的毒性强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对人类无害到致命毒素。这反映了毒液演化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总结来说,蛇类演化出毒蛇和无毒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捕食压力的驱动: 毒液是应对难以制服的猎物、提高捕食效率和安全性的有效工具。
2. 防御需求的推动: 毒液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武器,能够抵御捕食者。
3. 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协同作用: 基因突变提供了产生毒液的潜力,而环境选择则有利于拥有更有用毒液的个体生存和繁衍。
4. 不同的生存策略的并存: 蛇类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策略,缠绕、速度、伪装等同样是有效的生存之道,因此并非所有蛇类都需要依赖毒液。
5. 演化路径的多样性: 毒液的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蛇类谱系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毒”与“不毒”的分化道路。

可以说,毒液是蛇类演化史上的一个“超级大奖”,它为一部分蛇类打开了新的生存和繁衍窗口,但同时也并非万能钥匙。那些未选择或未能获得高效毒液的蛇类,则通过发展出其他非凡的生存技能,同样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蛇类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毒蛇的进化

现存的爬行动物中,已知只有两类动物进化出了毒液系统,高级蛇类以及蜥蜴。有学者认为蛇类是白垩纪时代的洞栖蜥蜴演化而来的,继承了远古蜥蜴的毒素系统。目前对于蛇毒的进化存在争议,有两种假说:分别是毒液假说和独立起源假说。

毒液假说Toxicofera hypothesis

即蛇和蜥蜴的毒液都是唾液的一种形式,成分是蛋白质。大约1.7亿年前,由一种爬行动物祖先起源进化出了毒液,这种毒液由非常简单的蛋白组成,储存在腺体中。然后不同谱系的毒液独立进化并多样化,有些谱系的毒液系统萎缩或者丧失。比如游蛇科的鼠蛇以缠绕方式捕猎后,失去了毒液系统。比如疣鳞蛇以身体突击地把鱼卷起来为捕猎方式,毒液系统退化。(我理解为先都有毒液系统,然后部分蛇类毒液系统退化,其他蛇演化出毒液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独立起源假说Independent origin hypothesis

在过去对蛇毒基因进化的研究中,大多数缺乏完整的蛇基因组分析及相关基因在不同蛇组织中的表达。然而2015年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小组研究发现毒蛇基因保守的存在于蛇类中,有些无毒蛇比如蟒蛇的毒液同源基因在口腔腺体外的其他组织中,比如蟒蛇的大脑、肝、胃中都有表达。由此认为蛇毒基因可能只是管家基因,主要参与维持组织的正常代谢。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在不同谱系的不同组织中这些基因表达水平不同,有部分蛇在口腔腺体里表达水平逐渐变高,逐渐独立进化出剧毒蛇类。(我理解为最早蛇类普遍有毒液基因,但并没有毒液系统,且毒液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水平不同,然后部分谱系在口腔腺体中大量表达而演化出剧毒蛇。)

蛇的捕猎方式

对于蛇来说,捕食猎物的方式有三种:1、通过身体缠绕挤压的方式使猎物致死;2、通过注射毒液将猎物先杀死;3、直接活吞猎物;

从结果倒推,进化出或保留住毒液系统并不是蛇演化的必然方向。

当然有的蛇有毒但是不是用于进攻,而是用于防守,比如颈槽蛇。一些颈槽蛇的毒素来源于食物中蟾蜍的毒素,主要成分为蟾蜍甾烯bufadienolides,它们会在吞食蟾蜍时阻隔其毒素于颈部,并从处于其颈部的分泌腺分泌出那些毒素,藉以作为保卫自己的武器;另一些种类则在演化途中由改变了食性,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获取毒素的来源也转变为了萤火虫幼体。
在俄勒冈州有少量束带蛇会在肝脏保存着因进食蝾螈所留下的毒素,并以这些毒素作为自卫手段。

蛇毒面临选择压力。被捕食者会对毒蛇的毒液产生抗性,而毒蛇则面临增加或创新毒性的压力。猎物和毒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的军备竞赛。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更大的体重和更小的生态栖息地与毒液产量的增加有关。另一项研究发现,与饮食或猎物类型相比,天气和温度与蛇毒的相关性更强。

毒蛇的种类

蛇亚目分为真蛇下目和盲蛇下目,毒蛇主要是真蛇下目下的眼镜蛇科以及蝰蛇科。部分新蛇亚目游蛇科的蛇也有毒,比如前面提到的鼠蛇、颈槽蛇。蛇类的毒液是蛇的变种唾液,从附在牙齿后的毒囊分泌并传至牙内。有些蛇的毒牙位于口腔前部,具有空心管道或者沟槽。有些毒蛇只有位于后方的牙齿有传输毒素的管道,比如树蛇。

毒蛇的毒素是一种前消化剂,它能分解食物,转化为适合消化的成分,即便是无毒蛇类的唾液也可以帮助消化食物组织。

判断蛇是否有毒不能以头部形状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我国毒蛇以蝰蛇科为主,头部呈三角形。但是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毒蛇头部不一定是三角形。无毒蛇中顿核蛇头部呈三角形。

参考文献:

1、Reyes-Velasco, J.; (2015).Expression of Venom Gene Homologs in Diverse Python Tissues Suggests a New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Snake Venom.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Evolution of snake venom - Wikipedia

3、Healy, Kevin; (2019). "Snake venom potency and yield are associated with prey-evolution, predator metabolism and habitat structure". Ecology Letters.

4、Zancolli, Giulia;"When one phenotype is not enough: divergent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govern venom variation in a widespread rattlesnake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5、戴帽子的小蛇:应该注意的“无毒蛇”——颈槽蛇略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特化的适应与分化。蛇类演化出毒蛇和无毒蛇,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是多种环境压力、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食物获取的挑战与机遇: 猎物的多样性与防御机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漫威电影宇宙(MCU)中一些比较微妙但非常关键的设定,尤其是关于九头蛇的渗透方式以及时间线混乱带来的影响。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让你彻底明白美队为什么能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用一句“九头蛇万岁”就把过去的九头蛇卧底骗得团团转。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队在《复仇者联盟4》里并不是.............
  • 回答
    关于蛇类交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但要理解不同蛇类之间是否能成功交配并产下后代,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物种。简单来说,只有属于同一物种的雄性和雌性蛇,才有可能成功交配并产下可育的后代。那么,什么叫做“同一物种”呢?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在生物学分类中,物种的定义会涉及很多复杂.............
  • 回答
    蛇,这些滑腻、蜿蜒的生物,它们的无腿形态至今仍让许多人着迷,甚至有点儿恐惧。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它们会放弃四肢,用腹部在地面上“匍匐前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背后藏着无数的生存优势。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蛇的祖先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它们拥有四肢,和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在看电影或者图鉴的时候,都会把这些大家伙们跟恐龙归为一类。但实际上,蛇颈龙、鱼龙和翼手龙,虽然都是在恐龙时代生活过的、体型巨大的爬行动物,它们却并不是真正的“恐龙”。要明白这一点,咱们得从“恐龙”这个词的定义说起,还有它们各自的家族谱系。首先,“恐龙”(Dinosauria).............
  • 回答
    蛇杖为何成为医学的象征,这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古老的希腊神话,以及它对西方医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他是太阳神阿波罗与凡间女子科洛尼斯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天生就对医术.............
  • 回答
    关于蛇为什么似乎“不怎么拉屎”,以及它们是不是“偷偷”进行这项生理活动,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好奇的现象。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套非常有意思的生物学机制,并非是它们刻意藏匿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蛇和其他动物一样,也需要排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也就是粪便。不过,它们的排泄方式和频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一个备受瞩目的掌机新品雷蛇Edge,从诞生到几乎销声匿迹,只走过了一代;而GPD WIN系列,虽然名字听起来没那么“酷炫”,却像个老兵一样,一直在掌机市场默默耕耘,并且持续推出新的迭代。这里面原因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雷蛇Edge这事儿,.............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能造出一种行动起来就像真蛇一样灵活自如的仿生机器蛇,这玩意儿能干些什么呢?它的潜力简直是颠覆性的,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方面面。场景应用畅想: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救援和探索。想象一下,地震、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困在狭窄的缝隙里,救援队根本进不去。这时候,一条仿生机器蛇就可以派.............
  • 回答
    在野外活动时,穿长裤子是防蛇的重要措施之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一、 提供物理屏障,抵御蛇的咬合:这是穿长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蛇的牙齿虽然细小,但对于皮肤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尤其是一些毒蛇。 抵御直接咬合: 长裤,特别是材质较为厚实、耐磨的裤子,.............
  • 回答
    哥特蛇行动:一场胜利的“失败”“哥特蛇行动”,又名“黑鹰坠落”,无疑是现代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这场发生在1993年索马里摩加迪休的短暂冲突,以其惨烈和戏剧性而闻名。行动结束后,数据上似乎是一个一边倒的胜利:美军付出了19名士兵阵亡的代价,而索马里方面,死亡人数却高达近3000人。然而,尽管在.............
  • 回答
    .......
  • 回答
    在《神雕侠侣》这部荡气回肠的武侠巨著中,杨过与神雕的羁绊,以及他为何最终选择相助神雕而非蛇,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情感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二选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杨过当时的处境、他的性格以及这两者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回到杨过与神雕初遇的那个关键时刻。在古墓中,杨过被小龙.............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不少以动物为原型的精怪形象,比如狐狸化身的狐狸精,黄鼠狼修行的黄鼠狼精,还有蛇精、鼠精、兔精等等。然而,当我们细细梳理,会发现像龙精、马精、狗精这类说法却相对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说这些动物没有被赋予神性或重要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在神.............
  • 回答
    周芷若在灵蛇岛没有杀赵敏,反而杀了蛛儿(殷离),这件事情在《倚天屠龙记》中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和复杂的情节,反映了周芷若性格中的多重面向,特别是她被灭绝师太教导的“峨眉派宗旨”和自身情感之间的冲突。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周芷若的动机与立场:1. 灭绝师太的遗愿与峨眉派宗旨:.............
  • 回答
    “大多数人都怕蛇”这个普遍现象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集合,它融合了生物进化、心理学、文化习俗以及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生物进化与生存本能(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原因。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都生活在蛇类活跃的环境中。蛇,尤其.............
  • 回答
    要聊为什么蛇和鳄鱼在恐龙大灭绝的浩劫中得以幸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的白垩纪末期,看看当时地球到底发生了啥,以及这些爬行动物又是怎么撑过来的。首先,得明白恐龙是怎么没的。最主流的说法,也是证据最充分的,就是那颗来自宇宙的“死神之吻”——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这次撞击的威力.............
  • 回答
    很多人一见到蛇,那股劲儿就上来了,不是吓得腿软,就是浑身起一层细密的疙瘩,再不然就是感觉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别提多难受了。这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呢。首先,咱们得从最最原始、最最老祖宗那辈儿说起。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岁月中,蛇可一直是咱们祖先的“大麻烦”。想想看,在还没有火、没有刀枪的时.............
  • 回答
    《山海经》中怪物身上常常缠绕着蛇,这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复杂情感、宇宙观以及审美取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1. 蛇在古代中国的象征意义:多元且深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性,这直接影响了它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 生殖与繁衍的象征: 蛇的.............
  • 回答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与蛇的联系之深,确实如同缠绕的藤蔓,既有令人着迷的交织,也有充满矛盾的解读。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人类早期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秘力量的观察和想象,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性别观念。我们不妨深入其中,细细品味这复杂而迷人的纠葛。西方文化中的蛇与女性:诱惑、智慧与堕落的二元体在西方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