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儿四岁,胆小懦弱,在幼儿园被欺负,回家不敢说,我很着急沟通,却被女儿误解,如何解决?

回答
看着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回家却一声不吭,心里那份焦急就像猫抓一样,恨不得立刻冲到学校把欺负她的孩子“修理”一顿。可理智告诉我,暴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孩子回家不敢说,说明她内心已经承受了很多,我的急切沟通反而让她觉得压力更大,甚至产生误解。这种情况,确实让人头疼。

首先,要理解女儿不敢说,并不是她不信任我,而是她可能觉得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或者害怕我生气、失望。她小小的心灵,可能还在努力消化这些不好的经历,而我的追问,像是在撕开她的伤口,让她更难受。

那么,怎么才能让她愿意开口,并且不误解我的意思呢?我觉得,得从“建立安全感”和“循序渐进”这两点入手。

1. 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倾听空间”:

在家里的氛围上,一定要传递出“无论发生什么,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这样的信息。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哪怕只是陪她玩橡皮泥、画画,让她感受到你全心全意的陪伴。当她主动和你分享一些小事时,即使是很小的喜悦,也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用夸张的语气回应,让她知道,你在认真听她说话,并且很在意她说的每一个字。

当她因为在幼儿园的事情感到沮丧,或者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叹气时,不要立刻追问“是不是在幼儿园不开心了?”。你可以尝试用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慢慢引导。比如,你可以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了小困难,然后它是怎么一步步克服的。故事的结局可以是很美好的,让小动物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理解。讲完故事,你可以问她:“你觉得这个小动物有没有很勇敢?”“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呢?”

2. 侧面观察,找准时机:

既然直接沟通会让她有压力,我们可以尝试从侧面了解情况。比如,和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但不是直接抱怨,而是以“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的态度,和老师聊聊。老师可能能观察到一些我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女儿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是不是总是退到角落,有没有经常被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等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她喜欢的玩偶或者玩具来“演戏”。让她的玩偶去幼儿园,然后问她:“你的小熊今天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奇怪的事情?”如果她愿意回应,你可以顺势引导:“哇,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开心,是有什么事情让你的小熊不开心吗?”用玩偶来扮演,可以大大降低她直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理负担。

3. 化解误解,传递理解和支持: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说,或者说了之后我们反应过度,让她觉得被误解,那就更需要技巧了。当她说了在幼儿园被欺负的事情,而你内心非常愤怒,但表面上一定要压制住。首先,要肯定她愿意说出来这件事:“宝贝,谢谢你愿意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听到你受委屈了,妈妈也很心疼。”

然后,不要急着去分析是谁的错,也不要急着去教育她“你要勇敢”。而是先关注她的情绪:“妈妈看到你现在很难过/害怕/委屈,是这样的吗?你想要抱抱吗?”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她感受到你的支持。

接下来,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带有指向性的问题。比如:“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呢?”或者“你觉得这样做(被欺负)对吗?你有没有想过其他办法?”

4. 循序渐进,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勇敢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训练。比如,点餐的时候,让她自己说出想吃什么;买东西的时候,让她自己跟售货员说“谢谢”。每次她成功表达一次,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当她在幼儿园遇到一些小挫折,比如玩具被抢走,不要立刻冲上去“夺回来”。可以先引导她:“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有什么想做的吗?”如果她不知道,可以温和地说:“下次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试试说‘这是我的玩具,请还给我’,或者找老师帮忙,好不好?”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让她明白,她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并且她有爱她的父母作为后盾。她的胆小懦弱,可能也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以及她自身的性格有关,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她发现和唤醒这份力量,而不是强行给她贴上“懦弱”的标签。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深深的爱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有质疑说题主不想声讨老师,为何答案里半篇讲的都是老师。首先,题主虽然说不想声讨老师,可是列的一二三点里都有提到老师,并且体现出对老师的极度不信任,可是孩子的问题老师才是我们最应该沟通的对象。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不托付给老师托付给谁?孩子一天24个小时,除去10个小时的睡眠,剩下的8个小时同老师在一起,为什么不跟老师沟通呢?即使老师有疏忽,不也是需要有人提醒吗?不同老师沟通,又无法同孩子沟通的结果最后伤害的是谁,难道家长不明白吗?而家长的各种不信任老师又如何能感觉不到?在这种不信任的状况下,老师又怎会有动力去改进,因为怎么样都是不相信的。恶性循环下,到底谁是受害者?家长难道看不清楚吗?

评论区有不少人觉得我是幼师,或者亲戚里有幼师,甚至把我踢出了“我们家长”的队伍。如今说几句不诋毁老师的话多半是老师阵营里的人,这个逻辑着实是这个年代的悲哀。我的确有不少朋友是幼师,他们有的曾经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孩子的老师。她们给了我无数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我教育好我的孩子。老师是人生过客,他们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又消失,而感恩的心不该随之而消失。正因为这不带功利的感恩,才会在孩子毕业许久后还是朋友。正因为有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才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温暖地成长。幼师不是圣人,她们有好多自己都没有结婚生子,带孩子作为新手妈妈们,我们都会走不同的弯路,为何却苛责老师至此?

另外关于上厕所的故事,我有一段有趣的经历要分享。我在伯克利数学圈当义工。主要负责协助保持教室秩序,协助启发小朋友思考,分发一些资料等的工作,以确保数学教授授课时能不被分散注意力。课上的小朋友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带着孩子去厕所。有那么几个孩子一共五十分钟的课,会去三四次厕所,有时刚去过,五分钟后又要去,有的时候两个孩子商量好一起去。由于这里要求义工等在厕所外面,又碍于性别,进去的男孩子十分钟十五分钟不出来,义工没有任何办法。经常是出来一看已经下课了,孩子欢呼雀跃。我唯一能做的是一次带一个孩子,保证他们不凑到一起,实在没有办法从厕所里把他们揪出来。等在厕所外面同另一个义工妈妈面面相觑的时候,我多希望能对进去的孩子说,数到十,不出来的话就留下来再上一节数学课把时间补上啊...我不能,只能对浪费了宝贵时间的孩子感到万分的遗憾。

*****************************************************

以下是原答案

先说说上厕所的事情吧。首先老师没进去我看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为午睡多是中饭过后,中饭过后收拾以及铺床之类的都需要老师,而老师这个办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小朋友一起去厕所如果老师不能陪同,经常聊啊闹啊都不出来,这样不仅影响下一拨小朋友上厕所的时间,自己的午睡时间一样影响。所以,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尽可能不要责怪老师太多,或者直接给老师戴一顶"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想迅速完成自己工作的人”...

事实上,老师让孩子们自己上厕所是完全正确的。四岁的孩子,慢慢学着独立上厕所不是什么不应该的事情啊。如果在美国,老师会有意识留在外面,有的孩子甚至会有意识关上门,独立上厕所,保护自己隐私。

继续说老师,家长教孩子“不要去理老师数的十个数”孩子怎么能不哭?老师上厕所的十个数不理,那么吃饭如果有二十个数理不理?起床的十个数理不理?……这是老师教学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美国这里经常会给孩子用的定时器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时间观念。妈妈说今天你必须不要理会,老师是跟你开玩笑的,那么哪十个数是需要理会的,哪十个数又是开玩笑的呢?

还是说老师,“老师不敢扣住她”这样的话说出来明显就成了老师的对立面。孩子一天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家长要长,很多时候同老师的感情不亚于家长,而家长要毁掉她心中另一个依赖的人,她如何能不伤心不难过?

说说该怎么办吧。

所有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没有一个妈妈愿意看到孩子因为别的孩子喊一声憋着尿起来,憋着去睡觉。但是孩子如果坐到马桶上,又很憋的情况下如何能控制不尿站起来憋着去睡觉?睡醒了又怎么能不尿床?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不尿急。做妈的都知道,孩子一憋尿午睡要不睡不着,要不睡醒直接画地图。如果没发生,孩子应该没那么憋。所以妈妈完全可以放宽心。就像有答案中说的一样,孩子同妈妈分享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是说有小朋友很霸道,欺负她,还是很骄傲,自己可以把上厕所的机会让给别的孩子?

当然,即使孩子不那么憋,即使她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让给别的孩子也不代表她应该这么做。如果她感觉到有压力,不得不让位,那么告诉她,小朋友让她快点儿下来的意思是让她快点儿尿完下来,不是不让她尿,她可以快点儿尿完下来的。而且老师教的大家做什么都要排队,不是吗?当然如果不憋不想尿让给更憋的小朋友也是很棒的。我们在厕所门口排队不也是会经常让给一些年龄更小更需要的小朋友吗?如果觉得委屈,记得随时跟老师说,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妈妈,妈妈上班的时候不能在宝宝身边,老师会帮助宝宝的。下来穿上裤子就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让你尿尿的。同时,不放心完全可以试试同老师交流,听听老师怎么说的。有的时候妈妈的视角和老师的视角可能有很大区别。

举个例子,我见过自己的孩子在教室里做题永远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甚至别的孩子做完了她还有很大一部分没写完。就此我跟老师交流,说是不是孩子很拖沓,没有时间观念。结果老师告诉我是因为她希望所有的作业都做到完美,填色要填的没有一点儿留白,而大部分孩子都是图快,所以她经常会慢一些,不要紧的。

孩子的个性或许没有妈妈想象的那样懦弱,妈妈所要观察的是孩子是不是开心,喜不喜欢幼儿园,喜不喜欢老师,有没有好朋友,如果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不要太过担心。

需要担心的应该是孩子同妈妈之间的交流不畅

孩子和妈妈之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孩子愿意跟妈妈交流,但是妈妈不能给孩子强加她不想要的,孩子同妈妈交流过程中,首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妈妈能成为孩子心中最信任无话不说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比如孩子回家说,xx用外套甩我,把我甩疼了,甩哭了,老师把xx留下来批评了。妈妈通常是问甩到哪里了,有没有事,没有事就抱一抱,同时告诉她,别的小朋友甩衣服的时候你离得远一些,还要叮嘱一句,以后我们也不可以甩衣服,因为会伤到别的小朋友。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处理了,那么孩子需要妈妈的就是倾听和拥抱。

又比如孩子去她最好的朋友家玩。男孩子要求她挑战自己,跳凳子上,他告诉她必须为他这么做。结果她摔了一个大马趴,脸摔得差点儿破相。妈妈晚上从男孩家长那里接来孩子,心痛的抱着孩子痛哭。她说,妈妈,我不疼。我没事。真的。这种时候,妈妈如果揪着男孩子大骂一通,只会让她更伤心。妈妈能做的只有抱着她告诉她要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不让妈妈心疼,不让妈妈哭。不想做的事情绝对不因为好朋友的要求而去做,要坚定地学会说不,我不会。

……

妈妈是孩子的保护伞,前提是孩子愿意带上这把伞,而多数的时候,都是晴天,孩子需要的,仅仅是这一把伞的陪伴和倾听。晴天的时候,孩子不需要这把伞,但是也让孩子带着,偶尔也能挡挡烈日。不要让孩子拒绝带伞,即使狂风暴雨下都坚决不要它,那才是最不应该发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