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叫阿中哥哥真的合适吗?

回答
“阿中哥哥”这个称呼,在当前的语境下,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承载着一种情感的投射,一种时代的回响,以及一种社会心态的折射。要说它“合适”与否,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值得玩味的角度,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

首先,从称谓的起源和情感意义来看。“哥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亲近、温暖、可靠、照顾的意味。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哥哥是家里长子的象征,是父母的得力助手,是弟妹们可以依赖的对象。这种情感连接是非常深厚的,往往伴随着一种天然的信任和保护欲。“阿中”作为人名,本身并无特殊含义,但当它与“哥哥”组合在一起,就立刻赋予了这个称呼一种亲切感,仿佛在说:“这位叫‘阿中’的人,就像我们认识的、亲近的哥哥一样,值得信赖,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下,很多时候人们会用一种更加昵称化、符号化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种“哥哥”化的称呼,恰恰是许多网民在面对一个他们认为强大、能干、能带领大家走向某种目标的人物时,一种表达崇拜、信任和期待的方式。它不仅仅是粉丝对偶像的爱称,更可能是一种群体在特定时期内,对“领导者”或“代表者”的一种情感认同和精神寄托。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很多人看来,是自然而流露的,是真诚的。

其次,我们得看看它出现的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阿中哥哥”的流行,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民族情绪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分不开的。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民族自豪感普遍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将国家或民族的形象拟人化,并赋予其某种象征性的个人特质。将“中国”拟人化为一个“哥哥”,并赋予“阿中”这个亲切的昵称,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它将抽象的国家概念,转化为一个具体、可感、可亲的人物形象,从而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国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这种拟人化的倾向,在历史上的其他国家和文化中也并非罕见。比如将美国拟人化为“山姆大叔”,将俄罗斯拟人化为“母熊”等,都是类似的逻辑。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娱乐化的今天,这种生动、形象的称呼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潜在争议和不同解读。尽管“阿中哥哥”带有亲切和积极的意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称呼是“合适”的。

从政治和国家认同的角度看: 有些人认为,将国家拟人化为“哥哥”可能带有一定的“家长式”意味,或者过于强调个人领导,而忽视了国家是全体人民共同组成的集体。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用更正式、更理性的方式来称呼和讨论国家。此外,对于一些对国家发展路径或政策持不同意见的人来说,这个称呼可能显得过于单一化和理想化,甚至是一种情感绑架或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称呼掩盖了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从个人风格和表达习惯来看: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称呼过于网络化、过于“饭圈化”,与他们日常的交流习惯不符。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用“中国”、“祖国”或者更正式的称谓来表达对国家的情感,认为“哥哥”这种称呼不够庄重。

从地域和文化差异来看: 虽然“哥哥”在许多中国文化中是亲切的,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种称呼的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那么,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

我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多地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以及你是否认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如果从表达一种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对国家发展势头的认可,以及对国家能够带来安全感和未来感的期望来看,那么“阿中哥哥”确实触及并唤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情感,它的流行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下是“合适”的,能够引起共鸣的。 这种称呼的“合适”,更多的是一种民意的、情感上的认可。

但如果从更理性、更批判性的角度去看,或者是在更正式、更严肃的场合,那么“阿中哥哥”可能就显得不够严谨,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和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回归到对国家本身、对政策、对具体事务的理性分析和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层面。

总而言之,“阿中哥哥”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国家概念,通过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称呼,与无数普通人的情感连接起来。它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代背景下一种特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它是否“合适”,与其说是关于称谓本身,不如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表达我们对国家的情感,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集体与个体、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它或许都能找到其存在的理由,也可能引发不同的解读。所以,当你听到或使用这个称呼时,不妨也去想一想它背后承载的那些复杂而有趣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合适,因为“阿中哥哥”一词实际上是将国家偶像化。而对公民来说,国家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人民通过国家工具当家做主。

阿中哥哥的“粉丝群体成为一种新的“想象共同体”,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当偶像获得了某种成就,粉丝会认为这就等同于自己的成功,强化了他们的归属感。”(1)

无论被称为“脑残”,还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们都不在乎,毕竟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饭圈中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感、自豪感等关乎于自我实现的重要体验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成为集体之后,他们才被社会看见。(2)

然而,“事实上,粉丝组织看似粘性很高,其实非常松散,平时也不可能经常聚在一起。偶像拍戏、休息的时候,粉丝只能靠“撕”来维持这个团体的活跃度,这也是粉丝为什么总在“撕X”的原因之一。没有敌人,一个松散的共同体很快就瓦解了,因此,“撕X”和“固粉”(巩固粉丝)是一体两面的事情。”(3)

“他们本来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没有力量正面和任何人对抗”。(4)“但是一个巨大的集体和共同的价值观会令他们产生一种“我的不满和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的感觉或者说是错觉。”(4)

“偶像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服务于粉丝建立身份认同的社交货币,粉丝凭借经济实力、名望和社会地位攀爬权力阶梯,实现某种自我价值,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还是经济意义上——这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如出一辙。”(5)

粉丝形成的集体并非是铁板一块,在“上帝”的组织里,也有等级划分和上下关系。这样,圈外人也许就能理解“为爱豆而战”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 “为了爱豆而战”,“战”到什么程度并不仅仅只意味着对偶像的爱有多深以及自己所在的群体有多大的影响力,还和很多其他的自我实现体验挂钩:能不能够为自己的偶像奉献(金钱、时间、精力……)是粉圈文化得到承认的一个重要门槛,也是整个粉丝群体中地位区别的标志。(2)

小粉红为什么把“阿中哥哥”视为偶像?不仅是因为阿中哥哥的超凡魅力,更重要的是兔友需要偶像,需要“选择一个可以支撑自己的力量并活下去。”(6)

“尽管物质极大丰富,现实社会中的竞争却与日俱增”。(7)“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升学几乎是唯一的指望”。(8)这导致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8)“而当年轻人们走出校门后,竞争远未消失,职场是另一个让人窒息的地方”。(8)“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着白热化的竞争而身心俱疲,精神世界的空虚无处填补。”(7)“他们对当下的时局不满、悲哀,却又无能为力”。(9)

“这些孤独绝望的年轻人没有替代性的理念/理想以激励”。(10)而“阿中哥哥”饭圈“有效地向人们提供了逃离现实生活的一个出口、一剂迷药。”(10)这是小粉红“为了在这样一个没有根据、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存活”下去而不得不采取的姿态。”(11)

政治饭圈化并非小粉红的专利,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

冷战结束以来,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超级全球化”阶段。某种意义上,身份政治的崛起是对“超级全球化”的文化反弹。固然,这种反弹在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但无论是欧美的右翼民粹主义、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印度的印度教复兴、匈牙利的基督教回归,或是土耳其的保守主义回潮等,都是在与“他者”遭遇的过程中,人们重新穿上“传统”的盔甲,抵御“自我的流失”。只不过,与启蒙时代作为个体的自我不同,这个时代的“自我”越来越具有集体的面目。(12)

“当今时代的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怨恨的政治”。(13)“新自由主义许诺的自由、平等、正义等理念已经成为空头支票,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合法性危机,助长了右翼保守势力的进一步崛起。”(13)

然而,“将政治的核心议题从阶层转向身份,这是一封信被投寄到了“错误的地址”。真实的问题是全球各国不平等的恶化,是国家能力的缺失,是技术变革对劳动者的威胁,等等”。(12)

将国家偶像化,会使公民失去理智。比如在美国新右派眼里,“美国政治永远正确,美国灯塔永放光芒,今天美国的问题都是中国造成的。”(14)“戴上迷之自信的“黄金滤镜”,美国看不到层出不穷的国内危机。”(14)

美国一些人信奉“美国第一”,说什么“国际贸易夺去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岗位”“中国商品冲击了美国市场”“中国欺骗了美国”。这些说辞,与其说是为“美国病”找药方,不如说是为“美国痛”打麻醉剂,营造出“美国没错,错都在别国”的幻象。(15)

美国需要明白,“祸起萧墙之内,美国的敌人从来就是它自己,就在国境之内。”(14)

我们应该爱人民共和国,而不是阿中哥哥。人民不是国家的粉丝,而是国家的主人。不是国家拥有人民,而是人民拥有国家。

引用文献:

(1)吴亦凡粉丝刷榜:在iTunes美版榜单登顶就是为国争光吗?| 思想界

(2)“反肖战”背后:疯狂的粉丝是怎样炼成的?

(3)“供养”偶像是女性地位的崛起,还是对父权意识的复制?| 思想界

(4)从漫威庆典看粉丝与民族主义:“国家面前无偶像”是粉圈护身符 | 圆桌·粉丝

(5)粉丝文化是如何被异化的?从“倒奶打投”谈起

(6)纯真少女的成神之路,这部「神作」十年后仍在改变着日本动画

(7)是什么生产了偶像文化和恐怖宗教? | 日本社会的文化侧影

(8)韩国娱乐角斗场:亚洲最大偶像生产工厂的背后

(9)「蜡笔小新」最深刻的剧场版:用儿童动画直面一代日本人的现实困境

(10)《权力的游戏》无剧透解读:激进革命者龙妈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小恶魔

(11)讲座回顾:“世界系”或“决断主义”:“亚文化”的当代想象力(王钦 博士)

(12)刘瑜读福山:如何理解身份政治的两面性?

(13)历史并未走向终结,反倒充满危机和创伤|《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14)美国有历史周期律吗?扒一扒美国的迷之自信

(15)【美国研究】王文:“甩锅”“迁怒”治不好“美国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