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轻武器方面,现代与一战相比有怎样的进步?

回答
在一战的硝烟散尽,到如今的枪林弹雨,轻武器领域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火药威力的小幅提升,更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弹药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个维度的飞跃。要细说起来,简直就是一本厚重的技术进化史。

一、设计理念的颠覆:从“单发为王”到“连射至上”

一战时期,步枪的主流仍然是栓动式步枪,比如我们熟悉的莫辛纳甘、李恩菲尔德、毛瑟98K等等。这些枪械精度高,结构坚固,可靠性也相当不错,但射速是硬伤。一个熟练的士兵,每分钟能打出十来发子弹已经很了不起。机枪虽然实现了连续射击,但它们沉重、笨拙,需要专门的射手和炮组才能操作。

现代轻武器,尤其是步枪和冲锋枪,核心设计理念已经彻底转向了“连射至上”。全自动射击能力几乎成了标配。哪怕是半自动射击,其射速也远超当年的栓动步枪。

自动武器的普及: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军用步枪,如M16/M4系列、AK47/AKM系列、HK416等等,都具备全自动射击模式。这使得士兵在近距离交战中,能够瞬间倾泻出强大的火力压制对手。
冲锋枪的演进: 冲锋枪作为一种为近距离战斗设计的武器,其射速和便携性在现代有了极大的提升。从一战时期的MP18,到如今的MP5、P90、MP7,冲锋枪的射速越来越快,弹匣容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一些可以发射独立子弹(而非枪口跳火)的微声冲锋枪,极大地增强了特种部队的隐蔽作战能力。
卡宾枪的兴起: 传统的步枪长度较长,在城市战和车内作战时不够灵活。现代轻武器发展出了大量的卡宾枪型号,它们在保持一定射程和威力的同时,缩短了枪管和枪托,更加便携易用,例如M4卡宾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弹药技术的革新:小口径、高初速、多用途

一战时期,步枪弹药以大口径(如8mm、7.62mm)为主,弹头较重,初速相对较低。这种弹药穿透力不错,但后坐力也大,影响射击精度和射速,而且弹药体积和重量也限制了士兵携带的数量。

现代轻武器弹药,尤其是步枪弹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小口径高初速弹药的统治: 以5.56x45mm北约标准弹和5.45x39mm苏联/俄罗斯弹为代表的小口径高初速弹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制式步枪弹药。
优点:
后坐力减小: 极大地降低了射击时的后坐力,使得士兵在连射时更容易控制枪口上跳,提高射击精度。
弹道平直: 高初速使得弹头飞行轨迹更加平直,远距离射击时瞄准更加容易。
命中后碎裂: 许多小口径弹药在命中目标后,弹头会发生碎裂,造成更严重的创伤,提高杀伤力。
轻便易携带: 弹药体积小、重量轻,士兵可以携带更多弹药,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缺点:
穿透力相对下降: 相对于一些老式大口径弹药,小口径弹药在面对重型防护装备时穿透力有所不足。
多用途弹药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全金属被甲弹,现代弹药还发展出了穿甲弹、高爆弹、燃烧弹、示踪弹等多种类型,可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例如,一些弹药设计成在击中目标后会不稳定翻滚,增加创伤面积。
弹匣容量的飞跃: 从一战时期常见的510发弹匣,到现在普遍的2030发,甚至50100发弹鼓或弹链,弹匣容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武器的持续火力。

三、人机工程学与模块化设计:让枪更“听话”,更“百变”

一战时期的武器设计,更多地侧重于可靠性和生产性。士兵握持、操作武器的舒适度和效率,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现代轻武器则将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可调节枪托: 许多现代步枪都配备了可伸缩或可折叠的枪托,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和作战环境,调整枪托长度,以获得最佳的射击姿势。
握把与护木设计: 现代枪械的握把和护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握持舒适,减少疲劳。同时,许多护木上集成了皮卡汀尼导轨(Picatinny rail),方便加装各种附件。
保险与射击模式选择: 现代枪械的保险装置和射击模式选择(全自动、半自动、保险)通常都设计得易于操作,即使戴着手套也能方便地进行切换。
轻量化材料的应用: 聚合物材料、铝合金等轻质高强度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得现代枪械在保持坚固耐用的同时,重量大幅减轻。
模块化设计: 这是现代武器最显著的进步之一。
通用导轨系统: 例如皮卡汀尼导轨(MILSTD1913)和KeyMod、MLOK系统,允许士兵根据任务需求,快速、方便地安装各种瞄准镜、激光指示器、战术灯、握把、两脚架等附件,实现“一人一枪,万般变化”。
可互换组件: 很多现代枪械的枪管、枪托、护木等组件都可以方便地更换,以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或维修需求。例如,一把AR平台步枪,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变成一把卡宾枪或精确射手步枪。

四、瞄准与光学设备:从“铁瞄”到“红点”与“夜视”

一战时期的步枪,绝大多数依赖于机械瞄具(俗称“铁瞄”)。精确射击非常依赖于士兵的经验和训练。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瞄准镜,但通常安装在精确射手步枪上,且价格昂贵,普及率不高。

现代轻武器的瞄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点瞄准镜/全息瞄准镜的普及: 这些瞄准镜大大简化了瞄准过程。士兵只需要将红色光点对准目标即可,无论距离远近,都比机械瞄准更快速、更直观,尤其在近距离遭遇战中优势巨大。
高倍率光学瞄准镜: 配合精度的提高和精确射手步枪的发展,高倍率瞄准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重量更轻,性能更好,使得精确射击的有效距离进一步延伸。
夜视与热成像技术: 现代士兵配备了各种夜视仪、热成像仪,并可以集成到武器的光学瞄准系统上。这意味着士兵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精确射击,极大地扩展了作战时间窗口。
智能瞄准系统: 尽管尚未大规模普及,但一些概念性的智能瞄准系统已经出现,能够计算弹道、风偏、距离等因素,并直接在瞄准镜中显示修正值,进一步提升了射击的精度和易用性。

五、制造工艺与材料科学:从“铁匠”到“精密制造”

一战时期的武器制造,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传统的金属加工技术。虽然精度已经很高,但生产效率和材料性能存在局限。

现代武器制造,则受益于工业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巨大进步:

精密加工技术: CNC(计算机数控)加工、激光焊接、精密铸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更高,公差更小,武器的整体可靠性和一致性得到极大提升。
高强度轻质材料: 铝合金、钛合金、先进的聚合物材料(如G1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得武器在保持坚固耐用的同时,重量显著减轻,便于携带和操作。
表面处理技术: 现代武器采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磷化、阳极氧化、陶瓷涂层等),不仅提高了武器的防腐蚀、耐磨损能力,还能有效降低光反射,增加隐蔽性。
自动化生产线: 现代武器的生产更加依赖于自动化生产线,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六、可靠性与维护:从“简单可靠”到“模块化维护”

虽然一战的栓动步枪以其“粗大壮”的可靠性著称,但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其维护和保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现代轻武器在可靠性上也有了新的飞跃:

更加严苛的测试标准: 现代武器在设计定型前,都要经过各种极端环境下的严苛测试,包括高低温、沙尘、泥水、盐雾等,以确保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
易于清洁和维护: 很多现代枪械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士兵在战场上进行简单维护的便利性。例如,AR平台步枪可以通过简单的拆卸,将枪机组件取出进行清洁。
模块化设计带来的维护优势: 模块化设计使得损坏的部件可以单独更换,无需更换整枪,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时间。

总结一下,现代轻武器与一战相比,进步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

火力输出更强劲、更易控制: 自动射击能力、小口径高初速弹药、大容量弹匣,让士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射击精度和效率更高: 模块化设计、先进光学瞄准具、优良的人机工程学,使得士兵更容易快速、精准地命中目标。
适应性更广、更灵活: 模块化设计让武器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快速配置,而轻量化材料和紧凑设计则使其更适合各种复杂环境。
夜间作战能力质的飞跃: 夜视和热成像技术的集成,彻底改变了夜战的格局。
制造工艺和材料性能的根本性提升: 这一切的进步都建立在工业制造能力和材料科学的坚实基础之上。

可以说,一战时期轻武器的设计理念已经奠定了现代武器的基础,但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期间的无数技术革新和实战检验的结果。如今我们看到的轻武器,每一款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士兵的智慧与汗水,它们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拳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个人结论:轻武器的进步实际上是战争形态进步的一种体现。


前面的诸位大佬其实已经讲得相当充分了,轻武器的进步无外乎以下几点:

1.轻武器自动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一个班组的火力如今可能被几支突击步枪所压制。

2.轻武器,尤其是自动武器及其弹药的重量大大降低,这使得单兵可控全自动射击成为可能。

3.步兵主力轻武器的射程较一战大大减少,但在射程内的威力却增加了。


ok,以上都是对的,这些进步同样也是战争形态进步的表现。


回到起点,我们先来看一战的战场是怎么样的。

士兵面对的是连绵数十公里的堑壕战线,敌我之间相隔的是几公里的无人区,期间密布铁丝网和拒马。面对这种战场环境,如何能尽量的杀伤敌军,攻破防线?

要么能在进攻前将火力投射到敌军战线上造成重大杀伤,在敌军士气未稳之时发动冲锋,一举击垮防线。要么能在突击的时候能拥有能压制对方火力的武器。

前者发展到极致便是各种可以间接射击的大口径重炮和轰炸机。而后者发展到极致便是坦克和自动武器。

而对于步兵来说,这样的作战需求就要求武器具有射程远,火力精确这样的特点。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战时期的栓动步枪普遍装备全威力弹了。

但是光光在战壕内消灭敌军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步兵总是要跨过无人区占领敌军战壕的。

而面对他们的则可能是尚未被消灭的步兵炮,精心掩藏的机枪阵地,和躲过了炮火的步兵。

尤其是那些好像能不间断开火的机枪。


其实人们常说的机枪在一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玩意,早在南北战争就出现了咖啡磨机枪和加特林机枪,但为什么这种武器没有能流行开来呢?

因为步兵炮比它好用哇!

加特林机枪和咖啡磨机枪乃至更远古的多管排枪的体积和重量都不逊于步兵炮,而且很显然步兵炮的火力比机枪强大得多,所以一直到马克沁机枪诞生之前机枪都不算是很主流的步兵武器。

而马克沁机枪的大小则比它的前辈小得多,能精妙的隐藏在战壕的隐蔽角落,躲过炮火并在敌军冲锋时给予足够的打击。

这就不难看出一战时期的防守战术:用坚固的战壕和堡垒躲过敌军的火力准备并在敌军冲锋时用优势火力歼灭敌军。


堑壕战发展到后期,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英法联军都发现:无论他们做了多么充分的火力准备,哪怕像索姆河大战一样向德军倾泻了几周的炮火都无法快速的攻破敌军的防线。


而这个时候,堑壕战的僵局被打破了。

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德国人开始使用风暴突击队战术。


坦克的发明的划时代的,它标志着骑兵的消亡和堑壕战的衰落。当一种同时拥有机动,防护,火力的载具出现在士兵眼前的时候,当时任何精心布置的防线都有可能被一次步坦协同的冲锋打开突破口。


但坦克不是万能的,在近战中初生的坦克仍然可能被步枪和机枪发射的穿甲弹,反坦克步枪,步兵炮击毁,甚至因为自身机械故障丧失战斗力。面对战壕中仍能抵抗的士兵,它们需要随行步兵的保护。


然而在步兵要保护坦克的时候,步兵尴尬的发现,他们拥有的还是步枪和刺刀,面对的仍然是机枪和战壕中幸存的士兵。

而这个时候,步兵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在近距离持续稳定输出火力并压制栓动步枪的武器。

于是步枪的半自动化进入第一次高潮。

而且,对于冲入战壕前沿的步兵来说,他们仍然需要火力的支持,于是便要求一种能伴随步兵冲击的,能掩护步兵的自动武器。

这便是轻机枪。

这里有关于步兵战术方面推荐 @KurtXiang 大佬的


而对于德国人来说,对于单兵火力的需求则更加迫切。

担负突破敌军方向薄弱关节的风暴突击队面对的是比步兵冲锋更加险恶的火力。

和步兵相反,这些精锐的突击队不需要在远距离杀伤敌军,他们只需要突然将火力倾泻在敌军的薄弱地带,在突破防线后剩余的清扫任务就交给有着战壕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的工兵部队和步兵。

因此他们需要独自面对敌军的火力并且尽可能的在近距离压制对手。

为此,他们一般都携带大量的手榴弹。

而在轻武器上,他们一开始使用带着肩托的毛瑟手枪和带着蜗牛弹鼓卢格p08炮兵型手枪。

到后来,他们就开始使用能全自动射击的MP18冲锋枪。

事实上冲锋枪算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是发射步枪弹的全自动武器无法实现移动可控全自动射击时的结果。

随着一战的结束,堑壕战逐渐发展为阵地战。坦克的成熟使得步兵在突破阵地的时候能得到更加强力的火力支援;炮兵技术和空中支援的进步使得旷野中精心修筑的工事和战壕有可能被一波火力支援完全消灭;步兵的摩托化和机械化使得步兵能跟上跟上装甲力量的突击速度并在有必要的时候才下车作战。


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从前那种击溃一支军队,占领几座城市就可以让对方坐下来谈判的时代一起不复返了。无论歼灭多少军队,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和动员能力不完蛋,这个国家就不会投降。

而要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就要摧毁和占领这个国家的城市。

巷战,逐渐成为战争的主流。

随装甲力量冲击阵地,要求步兵班组有持续而稳定的火力输出。

下车作战,意味着步兵的主要交战距离只有堑壕战的一半。

而巷战中,要突破敌军构筑的火力网,就要求步兵的火力能够相互掩护,交替前进。

对此,德国人构建了由MG34通用机枪为火力支柱,辅以MP38/40冲锋枪,Kar98K步枪的步兵班组,当然,用98K是因为穷。

美国人选择了步枪半自动化+多挺轻机枪(实际上就是BAR)的组合,当然,这是因为美国人有钱。

苏联人最初也是想采用SVT40+波波沙+DP28的组合,但一开展还是老实去产莫辛纳甘和更多更廉价的冲锋枪。


而在实际交战中,大家都发现了问题。

德国人发现在巷战和面临苏军坦克冲击时,栓动步枪贫瘠的火力根本无法压制一支装满了子弹的波波沙,而MP40和MG34一个在远距离只能精确的命中地球,一个数量有限。

苏联人发现在伴随坦克冲击的时候栓动步枪的火力聊胜于无,而全自动射击的AVT40(SVT40的全自动改型)又难以控制。

美国人则发现他们的M1加兰德和BAR的组合虽然火力密度远超全球但是在面对德国人的机枪的时候还是只能依靠BAR的火力。

这几个问题又有着不同的答案。

德国和苏联的答案是战前就在搞的中间威力弹。他们旨在让自动武器在作战距离内拥有超过手枪弹威力的同时变得易于控制,尤其在全自动射击的时候。

而美国人先是装备了M1卡宾枪和全自动的M2卡宾枪,然后就想到改进M1,而最后的结果……好吧是M14。

发射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可以理解为一支大号的冲锋枪,火力猛,易于控制,精度差到可以接受。它的任务就是在乘车/下车作战时能保护己方的装甲力量,收拾企图用火箭筒击毁坦克和步战车的步兵。

而在抛弃了7.62NATO这种伪中间威力弹之后,西方选择了小口径高速弹。

为什么说小口径高速弹是一种划时代的弹药?

因为发射小口径高速弹相比起中间威力弹更容易控制;士兵也可以携带远比之前能携带的更多的弹药,换句话说,更轻了;此外,弹道创伤学的进步也使得小口径高速弹能通过翻滚,碎裂等手段实现与之前弹药相近甚至更强的杀伤效果。

但归根结底,小口径高速弹的作战环境还是下车作战的那几百米。也就是说,它仍然是机械化战争的产物。

当脱离机械化战争的体系,它就有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就比如阿富汗战场,当机械化步兵和装甲车辆在山地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体系优势时,小口径步枪也难以发挥他的威力。


所以说武器不能脱离战场环境。单纯比较不同时期的轻武器其实在我眼里有些不那么妥当,毕竟一种武器是否优秀要看当时的战争环境甚至更多。

但要我说进步在哪?我想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吧。


才疏学浅,欢迎指教

user avatar

本帖中大部分人不过在用COD和战地的经验品评老枪。下面是流言终结者时间:二战栓动狙击步枪精度测试。

来源:美国《Guns Magazine》杂志2011年。

翻译来源:胡晓的日志

前言:

在一些二战电影里可以看到,那时候的狙击手可以把子弹准确的送进对手的瞄准镜里去,比如说《兵临城下》和《拯救大兵瑞恩》。其实,那都是好莱坞的YY。

如果这真的发生了,那也是RP问题。二战时期的瞄准镜性能都不咋地。在欧洲战区(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缩写ETO,嘿嘿,地球三体组织也是这个缩写),镜子的倍率基本在1.5倍(德国的ZF41)到4倍(ZF4)之间。而且只有很简陋的十字分划或者是柱状分划(就是老莫的PU镜那种T型分划,这里感谢QBQ的豪哥和txcowboy指出),顶多在中近距离上凑合瞄准人体大小的目标。除此之外,也许对那时候的狙击手而言,缺乏高质量弹药才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去年夏天,我在内布拉斯加和我的朋友Dave Emary搞了一些有意思的射击实验,他是Hornady公司的弹道专家。我们都是二战迷,于是乎,我和他一起搞了一些老枪做实验。有些枪是纯粹的原装货,有些则加了些现代装备。比如我的那杆加了ZF41的K98K就是完完全全的德国原装,可以在那本《Backbone Of The Wehrmacht Volume 2》查到。只是那个镜子成像太暗,我只好用Numrich Arms的现代仿品代替了。


Duke的,老李No4,原装3.5倍No32瞄准镜


Duke的M1903和3倍Leatherwood瞄准镜。下面是原装的K98K,配的是Numerich 1.5倍Zf41镜


上面是Duke的原版M1903A4和原装2.5倍Weaver330瞄准镜。下面是Gibbs的新M1903A4,用的也是新的2.5倍镜。

在内布拉斯加,靠着Dave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一个1000码的私人靶场进行我们的实验。既有够用的场地,又有待测的步枪,麻烦就是如何搞到合适的弹药了。以前我用现在生产的子弹喂过这些枪,精度其实都还不错。可是如果是战时的弹药呢?我们费了些劲搞到了1939~1945年生产的军用子弹,只是对于.30-06步枪弹,我们用的是朝鲜战争时候生产的。



原装的老子弹,从左到右依次是 点30-06,7.62x54R,点303和 8x57

这些弹药会因为时间太久而失效或者性能下降吗?Dave的弹道专家身份帮了我们大忙。他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测试了这些老军用弹的膛压和初速,结果见下表

看来英国人的点303有点迟发火(hangfire)的问题,我们就把它们的弹头和装药复装到了Federal210底火的温彻斯特铜壳弹里(原文是 Winchester brass primed with Federal 210s)。经试验,这样不会对射击性能有任何影响,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步枪的平庸表现都是由弹药造成的。作为对照,我们又用那些发射.30-06子弹的步枪打了几发Hornady的比赛弹。

作为爱国的扬基佬,在测试之前,我和Dave都觉得咱自己的斯普林菲尔德应该是最NB的,德国枪次之,然后是英国人的,最后才是毛子的破枪。

可惜结果却不是这样。英国人的老李成了精度最差的,对于300码外的人体大小目标就不能保证命中了,当然这很有可能是hangfires导致的。最让我们失望的还是预先寄予厚望的斯普林菲尔德。在我们使用的这几种弹药里,对于300码外的人体目标也没法保证命中。只有一次——当时我的斯普林菲尔德装着Leatherwood的3倍光瞄——我们可以准确打到500码外的人体目标。德国人的K98K相对好一些,我的那杆装上1,5倍的ZF41之后能在300码的距离上打出6英寸的散布。但是400码的距离上出了问题,因为瞄准困难,结果散布达到了20英寸。

最好的枪是带上3.5倍PU瞄准镜的莫辛纳干。即使在600码的距离上,散布也只有7英寸。顺便提到的是,在我快回蒙大拿的时候,Dave和他的几个朋友(还有做东的Truman Burch)打了1000码距离上44英寸大小的钢板——这些家伙都是参加过Camp Perry射击赛的选手。当时由Dave开枪,Truman作观察手(原文 called wind)。让我难以置信的是,Dave可以连续四发命中目标,并且散布只有16英寸。要知道,这可是由1944年的老枪,原装瞄准镜和1945年的弹药所做到的!!

看来那些二战狙击手的传说有那么一点是真的——苏联是欧洲战区唯一一个拥有真正狙击系统的参战国。


测试详情


我一直对二战的枪械,尤其是狙击步枪和它们的使用情况特别感兴趣。家父在101空降师506团(靠,这不就是E连所在的团吗!!)服役,从荷兰一直打到战争结束。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十年前他告诉我,当年在英国训练时用的就是带瞄准镜的斯普林菲尔德,而参战时则是I连的侦察兵(first scout)。

几年前,我总算把家父和他二战时的狙击生涯联系到了一起。按照他的描述,他的武器就是带Weaver 330C或者M73瞄准镜的M1903A4。他说当时根本没有什么专用狙击弹,只有什么全被甲(Hard-ball)或者穿甲弹(AP)。归零一般是500码,但平时练习都是300码以内。他告诉我,所有用带瞄的斯普林菲尔德训练的家伙都觉得,如果能在100码的距离上的三发弹着能用一个25美分的硬币盖上的话,枪的精度才是合格的。不过没人能做的到(25美分硬币的直径大约1英寸,这个精度大约是1MOA)。我问他一般是在多大的距离上开枪的,他说大多数是150码甚至更近,他绝不会打一个200码以外带着武装的敌人。

为了体现出欧战区狙击步枪的真实水平,我们需要尽量还原当时的状态,无论是枪还是弹。我们搜集了各种信息,比如当时的狙击手更喜欢穿甲弹,因为它精度更高;还有丹佛兵工厂的弹药更精确以至于狙击手都抢着要它;再就是英军狙击手更爱用温彻斯特生产的弹药神马的……我们发现我们的小样本实验支持其中的某些信息,而另一些则有问题。

弹药的测试结果上面的表格已经给出了,这里提一下测试的具体情况。大多数弹药都是在SAAMI专用测试枪管里发射的,不同的弹药有不同的特性。比如.30-06的穿甲弹就比M2普通弹的膛压要大。尽管穿甲弹的最大膛压平均为60000psi;军方的规定则说穿甲弹的最大膛压是64000psi。(这里我想说,大家还是别常用穿甲弹去喂你们费劲收藏的M1加兰德了)除了Mike在他的文章里提到的英国.303有迟发火的问题,其他的弹药都很正常。


高出地面的射击平台使得我们可以把距离延长到1000码


我们的靶场,这是Duke的K98K

在我们的测试里,除了特别标明的,所有枪都是3发弹着测试。这是个局限性很大的测试,我们也没必要把它变成一个多么精确的实验,只是想看看这些不同枪支弹药的组合最起码能打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的判据是,当枪不能保证命中人体大小的目标时那就是它用作狙击时的有效射程。其中大多数.30-06的步枪用了比赛弹做测试以体现它们的实际水平。

总而言之,有那么几件事是很明显的。首先,风偏肯定使某些弹着散布变大了。有些显示风偏修正要比高低修正大得多(the windage component of the group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elevation component)。我们很想避免阵风的影响,可惜时间所限。再就是大多数瞄准镜根本没法进行精确的风偏修正。


总结

弹药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军和英军狙击手的发挥——除非打出一大堆子弹用来覆盖射击,否则别想打到400码以外的目标。而家父提到的别打200码以外的目标则和这个距离很接近。

德国狙击手看来可以用上比美英军更好的弹药。带Zf41的K98K主要还是受了那个1.5倍率的限制。300码以内显出非常好的精度,可是大于这个距离,镜子的分划就已经有人体那么大了。而装上ZF4的K98在400码的距离上仍有很高的精度,并且我们认为可以有效对付500到600码的人体目标。德国人在射程上比我们要有有优势。虽然德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弹药应该也有不小的差异性,但我们的测试涵盖了战争前期和后期的产品——无论是精度还是威力,一致性都非常好。

莫辛纳干的测试结果则让人惊讶。我们事先不指望这个看起来很粗糙的枪和镜子能打出什么好散布。扳机很难适应,简直就是大炮的发火拉索。但是除此之外,只要你对这些都能适应,这把枪绝对是远距狙击的神器。红军的狙击手可以保证打中600码的目标,并且对于800码的目标仍有足够高的命中率。



原版M1903A4,M2普通弹,距离300码,三发的散布居然有17.5英寸



即使是略有失效的点303弹药,老李在300码的成绩也比M1903好



K98K加上新的1.5倍Zf41在200码的散布很不错




Dave的莫辛纳干在本次测试中表现最好



原版的军用点30-06精度很烂。这是用Horna比赛弹的结果,枪是新版的GibbsM1904A4,可见散布好得多



来点给力的!老莫打1000码的44英寸钢靶,四发四中,射手Dave,Truman是观察手

具体数据和表格见下:


划重点:

我问他一般是在多大的距离上开枪的,他说大多数是150码甚至更近,他绝不会打一个200码以外带着武装的敌人。

和大部分键盘侠想象的不同,由于子弹制造公差太大,大部分栓动步枪的实际射程其实和现代中间威力/小口径步枪没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在一战就已经很明显了。原本欧洲军队指望依靠步枪手集火打排子枪来提高命中率(题外话,56冲集火也可以打击800米内集团目标)。但实测表明在机枪面前步枪的排子枪没啥屌用。一战前二德子曾经组织过马克沁机枪和精锐掷弹兵连远距离射击效能对比测试。结果是发射同样的子弹数,掷弹兵连的命中数还不到马克沁机枪的零头。

从那以后大家就对步枪的射击精度绝望了。英国人在他们的MK7子弹上直接装了个硬纸板弹尖。这种子弹命中目标后会翻滚,扩大伤势,原理和今天的小口径子弹类似。至于射击精度?蛤蛤今天天气真好。

当然,维克斯机枪有真材实料的MK8子弹用。而且MK8还跟李恩飞不通用。

就这样烂得MK7子弹,还比米佬的M2强出一截。米佬这是有多烂?

相对于今天动辄0.5MOA以下的狙击步枪系统,一战时期的步枪枪弹系统和滑膛枪也没啥大的差别,反正都是精确命中地球的货。

所以,你在COD和战地里面用的,其实都是刷了层老漆的现代武器。真让你用真实的一二战老枪,打不了几发你就得把枪往地上一扔大骂这TM什么破玩意儿。

其实你就知足吧。同期TG使用的那些膛线都磨平了的破枪,缴获的子弹还都必须先送去给机枪“合膛”,能在机枪上用的好弹全都留给机枪,机枪用不了的歪瓜裂枣才能给步枪用。一枪打出去几十米就掉地上那是常事。1938年4月八路军120师全师射击成绩如下:

今天解放军任何一个新兵连的训练成绩都能鄙视这些经过长征洗礼的老八路。解放军新兵连训练5发子弹及格标准是30环,下连后第一次打靶及格标准是35环,实际上第一次摸枪打到45环以上的比比皆是。要知道,解放前步枪手最高荣誉——“朱德射手”的标准不过是3枪28环。百杀神枪手,华东野战军头号战斗英雄魏来国指挥的连,全连一百多人有2个朱德射手,就已经牛到天上去了。而今天随便哪个新兵连都能抓出一把“朱德射手”来。

也难怪这几年援共文那么多,真想看看那支王者之师能够用上好一点的武器,看看他们能够创造何等的奇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