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军事武器方面的事实,没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一定不会相信?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军事武器领域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让对军事不太了解的朋友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置信。我尽量说得详尽,就像一个老兵在回忆或者一个爱好者在分享一样,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套话。

1. “小鸟”也能变成“巨兽”:微型无人机和它的“杀伤力”

你可能觉得无人机就是那种在天上飞的,能侦察,能航拍,可能还能挂点小炸弹。但你知道吗?现在有些微型无人机,小到可以塞进你的手掌里,或者像一只真的鸟一样在空中盘旋。它们可不是来送快递的。

这些微型无人机,尤其是那些“蜂群”无人机,它们的可怕之处在于数量和协同。想象一下,几百架甚至上千架这样的小东西,同时从不同的方向飞过来。它们可以携带各种各样的“载荷”。起初,它们可能只是携带摄像头,进行侦察。但随着技术发展,它们可以携带微型爆炸物,虽然单枚的杀伤力不大,但成百上千枚同时命中一个目标,那破坏力是惊人的。更令人不安的是,它们还可以携带电子战设备,对敌方的通信、雷达甚至无人机自身进行干扰和压制。

而且,这些微型无人机由于体积小,雷达反射面积极小,很难被传统的防空系统发现。很多时候,你可能直到它们已经近在咫尺,甚至已经完成了任务,才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想想看,一群微型“杀手”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它真实地发生在现代战场上。

2. “隐身”不是绝对: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其实“看”得很清楚

大家都知道F117、B2这些“隐身”飞机,感觉它们就像幽灵一样,在敌人的雷达屏幕上完全消失。但“隐身”这个词,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导。它们不是真的“看不见”,而是“被看见”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被看见的距离也大大缩短。

军事上的“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最小化。这就好比你给飞机穿上一件“特制”的外衣,让它发出的雷达回波变得很弱,或者朝着非关键的方向反射。除了外形,还包括使用吸波材料,减少金属部件的暴露,甚至隐藏武器舱。

但是,雷达并非唯一能探测到目标的方式。在现代战场上,探测技术是多方面的。除了雷达,还有红外探测、声学探测、光学探测,甚至电子信号探测。你可能觉得一架隐身飞机在雷达上看不见,但它的发动机产生的红外辐射,依然可能被高灵敏度的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系统捕捉到。如果它在空中进行无线电通信,其发出的电磁信号也会被截获。

更微妙的是,一些非常规的雷达系统,比如“米波雷达”,由于其波长较长,不容易被飞机的吸波材料所吸收,反而能穿透一些“隐身”涂层,探测到目标。所以,与其说“隐身”,不如说“难以探测”。即使是设计最先进的隐身飞机,也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某些特定的传感器所发现,只不过这些发现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

3. “聪明”的炸弹,也可以“笨”到家:制导武器的“失灵”时刻

我们经常听到“精确制导炸弹”、“智能炸弹”这样的词,听起来它们能指哪打哪,百发百中。但即使是最尖端的制导武器,也有它们“笨”的时候,甚至可能变成“哑火”或者“误伤”。

很多制导炸弹依赖GPS信号来定位。然而,GPS信号是可以被干扰的。敌方可以通过各种电子战设备,发送虚假的GPS信号,或者直接压制GPS信号的传输,让炸弹的导航系统“迷失方向”。这就像你看着地图导航回家,结果地图上的指示突然变成了虚线,或者显示你已经在另一个城市了。

有些激光制导炸弹,需要目标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被激光束持续照射。如果照射激光的设备(比如地面部队或友军飞机)被摧毁,或者因为天气(如浓雾、大雨)导致激光无法穿透,那么这个炸弹就会变成一枚普通的“铁疙瘩”,它只会朝着它原有的弹道飞去,最终很可能偏离目标。

更极端的情况是,在极端的干扰环境下,制导炸弹的内部计算机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其以完全错误的方式进行机动,或者直接放弃制导,按原定抛物线落下。所以,即便是看起来无比高科技的武器,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也可能因为环境、干扰或者技术本身的局限性而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失灵”。

4. 导弹并非“有去无回”:太空中的“反卫星武器”

提起导弹,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地对地、空对空或者舰对舰。但你知道吗?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发展能够摧毁天空中卫星的武器,也就是“反卫星武器”(ASAT)。

这可不是什么科幻情节,而是真实存在且正在进行的军事竞赛。反卫星武器有很多种形式。最直接的一种就是“动能杀伤”武器,比如直接用导弹把对方的卫星撞碎。想象一下,一枚火箭发射上去,直接瞄准太空中的一个目标,然后以极高的速度与之碰撞,将其彻底摧毁。这种碰撞产生的碎片,会在轨道上形成一片“太空垃圾”,可能对其他国家的卫星构成长期威胁。

除了直接撞击,还有其他更“隐蔽”的方式。例如,一些国家发展了能够发射高能激光的平台,可以直接烧毁或干扰卫星的传感器。还有就是电子战能力,通过强大的干扰信号,让卫星失去通信能力,或者接收错误的数据,使其“失能”。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国家甚至在发展能够在轨道上“捕获”或“摧毁”卫星的航天器,它们可以像“太空中的特工”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然后将其摧毁。这些“太空中的武器”的出现,意味着战争的战场已经从地面、海洋和空中,延伸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太空,而太空中的对抗,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而且往往是看不见的。

5. “无声无息”的杀戮: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幽灵”

当人们想到战争,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炮弹的轰鸣、枪声的激射。但还有一种战争,它可能非常安静,但其后果却可能是毁灭性的,那就是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很多人认为化学武器已经过时,或者因为国际条约已经被禁止,所以不会再使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化学武器(如芥子气、沙林毒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虽然国际社会通过《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条约对其进行严格管制,但谁也不能完全排除某些国家或组织仍然秘密拥有或正在研发这些武器的可能性。

更令人不安的是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是指利用细菌、病毒、真菌或毒素等微生物来攻击人类、动物或植物。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将一种高致病性、高传染性、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比如某种超级流感病毒,或者经过基因改造的埃博拉病毒)散布到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能会远远超过任何常规武器。由于这些病原体本身具有生命力,它们可以自我复制和传播,一旦失控,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生物武器的研发和生产,在某些情况下,比化学武器更隐蔽,也更容易获得。而且,它不像炸弹那样需要精确的制导,它的“杀伤”是无差别的,而且可以在人群中缓慢而持续地蔓延,造成巨大的恐慌和社会动荡。这种“看不见的敌人”,比任何实体武器都更加可怕。

这些军事武器领域的“冷知识”,确实挑战了我们对战争和武器的常规认知。它们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惊人速度,也提醒我们,战争的形态和手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变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现代主战坦克的火炮精度比狙击步枪要高不少

2,人们以为穿墙雷达都是可以直接看到人体轮廓映像的,实际上穿墙雷达的屏幕上你只能看到一个点点

3,近代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差,并不是历史课本上说的骑砍对枪炮,甚至可以说近代清军是一支火器装备水平非常高,拥有大量进口武器和完整军工生产线的部队,不看兵员素质单看装备水平,放到列强中也是排得上号的。

4,一个可怕的事实……现在万众仰望的先进五代机,是冷战思维下的产物。

5,论59还能改多久……目前你在东南亚,中东部分地区,北非所看到的坦克,都有可能是59改……

6,95步枪出厂有配瞄准镜,不要再说中国步枪没有瞄准镜了。美军兵营训练时候的M16也是秃的,执行任务才会装上准具。

7,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中国的战勤用品、防具套装最大的销量来自美军除配发外的个人采购……

8,某大逃杀游戏上酷炫的SKS,其实和你爸爸辈几乎人手一支的56半是同一款步枪……

9,中苏英美法五大流氓二战后第一次在战争中失利,对手都是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疯起来连自己都打)


好吧……第九条解释一下,这个国家先在1946年到1949年把自己给锤了,然后到朝鲜半岛伙同金某把美英法在内的16人给锤了,最后在珍宝岛把苏联给锤了……货真价实地把五常锤了一遍。

user avatar

更新一个有趣的图

之前也感觉挺多人对于武器的大小也没啥概念,很多武器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得多


………………………………………………………………………………………………………………………………

看到几个回复里认为:“不管对面的头头还是其他国家的领导都一定了解军事,不然怎么可能混到相关的岗位上去。”

好吧,这个好象又是一个没有军事知识的人一定不会相信的题目。顺便对本回答进行一个更新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工作当中碰到过空降领导对业务一无所知的情况,反正我是接触过不少。对于企业,特别是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很多时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他们需要的某些特定人群体的“管理能力”,而不是“业务能力”。当然不是说在管理当中不需要业务知识,而是在某一战略高度上业务知识已经不再是核心技能,“人事”、“管理”、“行政”、“统筹”、“协调”等能力的影响在某些高度的职位上可能已经超过了“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情况。

当然如果空降的领导能够快速度了解业务是最好,不能快速了解业务自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都是可接受的成本。

把企业扩大为一个国家(不少国际企业一点也不比迷你国家小到哪里)来看。这样的事情就更是一种常态了。而当这种常态与现代的票选领导的“自由民主”制度混合到一起,那么没有业务能力的人管专业的事情几呼就成为和平时代里不少国家军队的一种常态了。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某大国的某一任非常搞笑的防相就是一个从来没在军事职业上呆过的律师。

稻田朋美自2016年8月开始任日本的防卫大臣。至2017年7月27日。

再比如咱国内最大军事粉丝群体的目标国的国防部长也有医生出身的女部长。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于2013年12月成为德国首任女性国防部长

再比如某日已落的帝国所换上去的第一任女性国防大臣在军队当中的最高职位是——海军预备役军官。

佩涅罗珀·玛丽·“彭妮”·莫当特于2019年5月1日接替受泄密指控被解职的加文·威廉姆森,兼任英国首位女性防相。而在此之前她与军事相关的职位只有2015年担任过国防部武装力量副大臣。

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举例只能说明长官们之前没有担任过军事主官,并不表示他们不了解业务。

但是,相信不少了解过一点军事新闻的童鞋都对稻田朋美老阿姨的军事知识的匮乏有过深刻的认识。这位连军舰和执法船都分不清的阿姨在当防卫大臣的时候可是给军迷们制造了不少的笑料的。

当然很多童鞋又要说了,西方的这些官员都是管文职后勤人事和装备审批的。不是一线官员。所以我的举例是有失偏颇的。并不能说明所有长官们都不熟悉业务。

那好,那么人事、军队结构和装备审批不需要军事知识?

美国国会的老爷们不正是因为不了解军事的相关知识才因为不切实际的预期而批准了DDG1K、LCS、JSF项目三军合一等等现在看来完全是拖美军后腿的事情吗。

其实西方官员业务能力差都不单只是军事知识了,而是一个我们现在应当再正常不过的常识了。纵观西方的各种军事类的文职官员,甚至扩展一点到西方所有通过竞选上台,或是通过熟人上台以后被提到某一职位上的官员们他们通常的特点都不是精通业务,而是精通竞争政治生态,以及围绕这个生态产生的利益圈子的生态。

这一点在《YES,SIR》里已经表现得非常的露骨了。在西方那一套竞选体制之下,所有政客的“业务能力”都体现在其对于选票的追求能力。甚至他们的“业务能力”就是这个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在成为某一岗位之前具体对该岗位的“业务”有多熟悉本来就是吹毛求疪。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刚才提到了各国防卫长官们的长长的履历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他们多数一生当中每几年就会换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继续当大臣。难道他们还能精通所有岗位上的“业务”不成。所以西方的军事长官业务不熟是正常的,业务很熟才是不正常的。

————————————以下的另一个内容的分界线————————————

挺多的。现代武器的发展早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但是多数非军迷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解却往往停留在:“一个威力更大的“二战”这个程度”。

举个最常见的认知错误:空间,又或者说距离,是现代战争与二战,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战争之间差距最大的部分之一。其他的还有电磁环境,指挥观测等等。但那些比较复杂,普通人不太能快速了解。但现代战争的空间的复杂化与距离的扩大化却是普通人都可以正常的快速的理解的常识,但是这样的常识在很多普通人当中却并没有建立。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要从现代普通人中的非军迷们们获取现代战争的手段说起。通常来说,如果对现代战争的了解不是通过专业的杂志书籍来了解的话,普通人获取现代战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影视和游戏等娱乐手段了。通过影视剧来了解战争的话,在空间上,或者说在距离上会对现代战争的进行有着最可怕的认知错误。

例如不少我的朋友都以为现代舰队在作战的时候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但其实,真正的现代航母特混舰队能够占居的海域可能肉眼根本无法完全的观察。

他们至少都是这样的

再比如,我不少朋友认为现代空战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但其 实应当是这样的

这张图是我国攻击机群数字模拟攻击进入南海的MD航母的过程。可以看到攻击机群在离航母上百公里之外就已经反航了。对方航母连战斗机都没看到理论上就被揍了。

但是如果影视作品这样拍,那观众估计就没法看了。敌对双方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摄象机里的对抗在直观上就不利于效果与冲突的表现。

所以现代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都必需强行降低观众的智商,把个飞机和舰队一起扔到同一个镜头里来,然后再让战机向着敌人扔导弹。于是不少人都认为现代战争还是跟二战一样,战斗机在舰队之间左摇右晃的突破“弹雨”然后进攻攻击。

当然除去影视作品以外,有些政治大秀为了让领导看得爽,也会适当降低普通人的军事认知。

比如某仙岛的演习就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但熟悉现代武器的人都知道,这样密集的排布只适合给外行的领导视查。真要是战场的话这么密集的阵地一发炮弹下去里边的武器就全报消了。

所以真实的战场应当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当然,这样就不够气势了,影响无知的领导过来参观的感受了。估计回去也讨不到好,所以只能把领导当艾斯逼来对待了。

哈哈。当然还有很多靠影视了解战争的人会有的挺多现代战争的奇怪认识。这里先只说空间上的认知错误,也就是距离上的各种误会。其他比较常见的还在通讯、电磁环境的认识有时候就错得更离谱了。那个将来有空再聊。

user avatar

答一个。

1989年曾上映了一部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彩色战斗故事片《蛇谷奇兵》,一时深受观众喜爱。片中有一段我军坦克穿插途中险过石板坡的情节,场面惊心动魄:在倾斜陡峭的峡谷山路上,兼程向班岗穿插的坦克营必须通过这段险陡的石板路。李贻清饰演的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亲自引导第一辆坦克通过,李志雄饰演的“小胖”驾驶员赛德胜小心翼翼地操纵坦克上坡爬行。由于石板坡过于陡峭,坦克制动不住,向下滑行,并连翻了两个跟头,直往旁边山谷中栽去。就在战士们惊呼之际,坦克堪堪停在了悬崖边。已经满脑子金星乱飞的赛德胜被大家从坦克中扶出来,不禁破口大骂:“这是坦克走的路吗?连猴子在上面走都要拄拐棍!”甚至和连长华东大吵,还动起了手……

这段故事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我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围歼越南高平省重镇朔江之敌。为出奇制胜,该师指挥军坦克团3营2个连(62式轻型坦克)从108号界碑出境,向朔江侧后的要点坂洋实施快速穿插,配合正面部队包围守敌。这段边界全是绵延的山岭,没有公路,最近的越南境内公路还在前方2公里处。战前,122师工兵依托地形紧急爆破抢修出来一条劈山军路通向越南境内。但是途中有一段5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令人实在是捏了一把汗。这段路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更严重的是陡坡上横亘着三条巨大的石棱坎,每个棱坎的外缘向下形成15米~20米左右高的峭壁,相当于是三层高大的台阶。虽然已经过工兵爆破,将三个石棱坎都炸开了大口子,但棱坎线仍然很明显,原来的每段峭壁都变成了角度倾斜的石板坡,上面还覆盖有不少碎石,一眼望不到底。中间一段近20米长的大青石板坡最为陡峻,角度达到56度,坡中间还有一块高约3米的大石头未炸开,必须做45度转向行驶。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而这段下坡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坦克还须沿石棱坎三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车毁人亡,实在是惊险异常。然而时间紧迫,别处又无路可走,122师于师长亲自赶到现场指挥,当时就下了死命令:“责任我负,坦克营要不惜一切代价,宁克损坏部分坦克,也要克服险陡,迂回朔江。”“就算有三分之一的坦克翻跟头,三分之二的坦克都要给我下!”

危难时刻,驾驶技术优秀的坦克3营副营长李治善挺身而出,向师团首长请示第一个去闯石板坡。在得到上级批准后,李治善毅然跳上第一辆坦克,将长长的炮管转向车后,并张开了驾驶窗,开始勇闯难关。在李治善当年担任驾驶员时的同车炮长、坦克团副参谋长吕礼友指挥下,李治善驾车缓缓制动滑下第一个约46度的碎石坡,中间小心翼翼地沿着石棱坎线两次转向,成功到了坡底,接着滑向第二个最陡达56度的的青石板坡。在战友们紧张的注视中,李治善采取联合制动,坦克仅凭重力缓慢向下滑行。接近石棱坎线时,李治善踩死制动,抱紧操纵杆慢慢准备转向。就在车头探出棱坎尖一半悬空之际,由于坡度过陡失去重心,车头突然向下一栽,在两边人们的惊呼声中,坦克擦着火星滑下了高高的青石板,只听咣当一声巨响,又被路中间的那块大石头挡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赶快围上来安慰李治善,尔后七手八脚地搬掉了撞下来的碎石块。李治善也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继续启动坦克转头拐弯,缓缓爬下了第三个约42度左右的石板陡坡……终于,李治善凭借高超的技术征服了这段看似过不去的石板坡!随后在他与坦克3营营长刘宏生等人的严密组织指挥下,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两辆坦克被大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从而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传奇业绩。

英雄副营长李治善在战后荣立一等功。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有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记者找到李治善,想请他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也是给军令逼出来的。现在就为了拍几个镜头再重过一次,一旦车毁人亡实在划不来,他已经没有这个自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的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启知乎之旅,与你谈兵论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

user avatar

二战欧洲战场的盟军物资和补充紧张。。。没错是紧张甚至匮乏,而不是市面上很多战史网文和书籍写的无穷无尽,那是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甚至你说苏军可能都比西线美军更接近事实。

具体原因也很简单,盟军跨海登陆,而德军在西欧撤退时破坏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港口,而安特卫普因为一系列原因又很晚才正常运作,使得能从海上运来的盟军物资非常有限。直到1945年春季以前,盟军很多部队从油料到弹药都供给短缺,1944年秋季主力部队由于缺油缺弹不得不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停止进攻,甚至很多部队的战斗兵员都有很大的缺额。美军放在阿登地区休整的几个师,基本就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打残而一线士兵还得不到补充的。

之所说是“一定军事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这其实不是什么外文秘闻,中文网络就有不少资料的,可以随便搜一下“盟军 安特卫普”之类的关键词就能找到一堆,不知为何很多关于西线战史的专业军事讨论(甚至正规书籍)却刻意无视了这一点,而把德军的失败归结于所谓盟军“物资无限”。

盟军登陆后,港口卸货能力一直很紧张。诺曼底海滩一直是盟军后勤里重要一环,一直用到11月中旬。瑟堡算是大港,但被德军彻底破坏,正式启用是7月19日,但吞吐量尚小,随后逐步修复,到11月才恢复原来的能力。8月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占领了土伦和马赛,尽管也遭轰炸,但毁坏并不严重,修复得很快,特别是马赛,后来1/3强的物资走马赛港。走马赛的另一原因是法国南部遭轰炸较轻,运输网损坏有限。
为什么不攻占加莱周围的港口呢?因为小胡子命令德军坚守,盟军兵力有限。象加莱,敦刻尔克和海峡岛(channel islands)的德军一直坚持到德国投降。
鉴于港口一直紧张,那么9月4日,英军夺得完好无损的安特卫普后,早日打通安特卫普的出海口,启用其港口是解决后勤瓶颈的一黄金机会,可惜盟军没有抓住,严重拖延了战争进度。
攻占安特卫普后,盟军高层寄以很大希望,认为吞吐可以达到4万吨,加上周围的运输网,物资很容易运送到列日的仓库(列日是转运中心),距离才65英里;比起来,瑟堡卸货能力是22000吨,到列日的距离是400多点英里。靠瑟堡能支持21个师,但安特卫普可以支持54个师。
从9月初到11月底,盟军开通了迪耶普(9月上旬)和勒阿弗尔(10月中旬)的港口,但一来这两个港口规模不大,二是周围运输线路遭轰炸被毁严重,三是距前线依然遥远 -- 盟军到9月中旬已经推进到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西墙。到9月下旬,因为后勤不济,艾森豪威尔下令停止进攻,就地等待后勤改善 -- 盟军的进攻基本停顿下来。这之间,盟军后勤严重依赖卡车,但卡车运输效率不高。运输距离长使得周转慢,大批卡车(后来还有火车)耗在路上。卡车运输的一个毛病是容易损坏,9月后的几个月,美军损坏了几千辆卡车。按哈斯廷斯,米军卡车每周损坏约7百。由于拖车,修理工具和备件奇缺,不少坏掉的就扔了。卡车运输物资损耗也大。一辆中途抛锚的卡车容易遭哄抢。
安特卫普虽然是大港,但它不在海边,离正式出海口还有40英里左右,其西边是斯凯尔特(scheldt,原意是浅,低)河湾,在德军手里。要利用安特卫普的港口,还得消灭斯凯尔特河湾的德军。安特卫普的最后启用,是在11月末的26日(一说28日)-- 在加拿大一集荡平河湾的德军以后。


之所以在盟军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德军依然能得出美军火力强大的印象,要归结于以下两点:

1. 战争后期的盟军掌握了当时的炮兵黑科技。
美国炮兵在通讯装备和火控系统方面享有优势,只有皇家炮兵才能媲美。前进炮兵观察哨接近前线,通过大功率的无线电、广泛的野战电话网络与强大的炮兵阵地保持联系。大冗余的通讯系统意味着,即使所有其他与前线部队和其指挥部的接触中断后,炮兵的通讯通常仍然能保持畅通。让美国炮兵成为世界翘楚,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俄克拉荷马州西尔堡的美国野战炮兵学校在战间开发的1个炮击方位系统,这是一战萨莫拉尔开拓的人工系统高精度发展。这个系统允许迅速打击目标,协调大范围内不同发射阵地大批火炮的射击,后来扩展至呼叫空中支援。具体原理就是将地图网格化,呼叫火力只需报告需要打击的网格位置参数就可以,不需要详细的射击诸元(虽然在修正射击参数时还是需要报告射击诸元的)。最致命的一个战术使用是同时弹着(the time-on-target(TOT) concentration)。几个炮兵营一次TOT集中射击一个目标,通过计算每个炮连炮弹的飞行时间,让炮弹几乎同时命中目标(一个被称为"Stonk"的同样战术,由皇家炮兵独立在北非发展出来)。这个也是众多与美军交过手的对象(包括志愿军)对美军的印象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炮击,炮弹好像永远供应充足的印象来源。真实情况是二战开始美军的炮弹就一直供应不足,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多少改善。

也就是说,美军根本不是炮弹无限,而是因为呼叫和集火体系先进,炮兵反应快,哪里有德军集结炮弹就跟到哪里,于是给德军形成了“美军弹药无限,炮兵白天晚上的打,没完没了的打“的印象,包括隆美尔元帅在前线视察时也指出,西线德军像山上的融雪一样一点点消耗殆尽,部队仿佛在做无谓的牺牲(这种场面对将领本身的震撼力极强,克卢格莫德尔等人都以在东线意志顽强著称,来西线没几天就变得悲观绝望)。


2. 美军的大部队指挥部尤其是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能力(尤其是后勤管理和作业能力)其实被很大低估了,因为盟军一直以卡昂方向(夏季)和荷兰方向(秋季)为主攻,英军是优先得到后勤和弹药供应的,所以英军的物资其实不是那么紧张,而美军的物资非常紧张。在这种其实并不富余的条件下,布莱德雷(及其司令部人员)还能把自己麾下90万大军的大兵团调遣得游刃有余,边精打细算地管理后勤、限制弹药,边实施大兵团战役,那就相当不易了。

虽然美国炮兵在战争中首屈一指,不同时期的弹药供应问题妨碍了其发挥效能。弹药补给在1944年秋降到最低点,欧洲的美国炮兵火力因为严格的弹药配给而削弱。此时,105毫米被限制每天每门炮低于20发。 从1944年10月11日到11月7日,第三集团军总共发射了76325发各种炮弹(平均每天2726发),这一数字低于突出部战役中单天发射数量。突出部战役结束时,欧洲战区的弹药储备只有陆军部计划水平(这已经勉强降到很低了)的31%。和兵员补充问题一样,弹药短缺到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解决。

反倒是蒙哥马利的战略、大局观方面有些被高估,前面说到安特卫普如此重要,为何没有得到蒙哥马利足够重视(安特卫普一带由英军负责),就是因为蒙哥马利高估了诺曼底的战果,认为全力执行市场花园计划,或者集中分配补给给他的第21集团军群的话,足以很快就可以打进德国本土结束战争。。。

Regardless of American requirements, Montgomery had privately concluded that 21st Army Group did not need Antwerp to drive halfway across Germany. Graham, his logistics chief, posited that a fighting division could get by with 350 to 400 tons of daily sustenance, barely half the SHAEF estimate. British units had done so in Africa, albeit under very different combat conditions. If two Allied corps reached Berlin, Montgomery believed, German defenses would be in such “disorder” that the Third Reich would disintegrate. Lesser ports, such as Dieppe and Le Havre, could sustain an advance on the enemy capital; just “one good Pas de Calais port,” Montgomery added, would suffice to reach Münster, fifty miles beyond the Rhine, if augmented with daily airlift and more trucks. Unfortunately, the first Pas de Calais port—Boulogne—would not open until mid-October; the same was true of battered Le Havre. Until then only Mulberry B, far from the front, could handle sizable British cargo ships, and autumn weather made that ever riskier. Worse yet, fourteen hundred three-ton British trucks had just been found to have faulty pistons, and the same defect plagued all the replacement engines. 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the Canadian official history, Montgomery’s staff had assigned the prying open of the Scheldt as a "last priority”for the Canadian First Arm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军事武器领域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让对军事不太了解的朋友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置信。我尽量说得详尽,就像一个老兵在回忆或者一个爱好者在分享一样,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套话。1. “小鸟”也能变成“巨兽”:微型无人机和它的“杀伤力”你可能觉得无人机就是那种在天上飞的,能侦.............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在军事迷和游戏玩家群体里,被不少人“一厢情愿”理解的武器概念。很多时候,游戏为了追求爽快感和戏剧性,会把现实中的装备魔化,久而久之,一些模糊的认知就流传开来了。1. 精确制导弹药(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PGM)的“无所不能”与“零伤亡”神话 大众/玩家的.............
  • 回答
    在世界近代史的大潮中,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武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革新不仅重塑了战场,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间的力量平衡。而将目光转向同一时期,也就是清朝鸦片战争时期,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种技术停滞与落后,与欧洲大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
  • 回答
    说起那些名字怪异的武器,尤其是军舰,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忍俊不禁,或者一头雾水。这背后可有许多有趣的文化、历史和实际考量。我就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印象特别深的,保证不带一点AI味儿。1. 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以神话中的国度命名,霸气侧漏到有点玄乎聊到军舰命名,绕不开的就是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这.............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有一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低调,直到战败前夕,甚至在战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这些“保密”并非绝对的,很多也并非是像美国原子弹那样战略性的绝密,更多的是基于资源限制、研发周期、战略考量以及信息管控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在某种程度上“保密”到投降,或直到后期.............
  • 回答
    周军教授的离世,对我来说,是深深的遗憾和难以置信。虽然我并非他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同事,但作为光电领域的一员,我对周教授的事迹和贡献早有耳闻,他更是许多人心中的榜样。我最后一次“见到”周教授,大概是在去年初,当时我正在关注一项与光通信技术相关的最新进展,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华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关于“美男”的定义其实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很难一概而论。不过,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军武人士最有“美男”气息的时代和地区,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一段时期,特别是那些出身贵族、接受良好教育,同时又活跃在战场上的军官们。让我试着详细描绘一下:那个时代的“美男”特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要说哪个时代和地区的军武人士最有“丑男”气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下结论的事儿,毕竟“美”与“丑”本就是主观的,而且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也千差万别。不过,如果我们从一些历史描述、文学作品、甚至一些流传下来的影像资料来琢磨,确实能找出一些“特征”来。要我说,如果非得选一个,我脑子.............
  • 回答
    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武器的使用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的考量,其中“不干净”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引申的、带有复杂含义的说法,而非字面上的卫生问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干净”的说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弹药的兼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军工厂生产的武器,即使是同一种口径,其弹药的制造标准、尺.............
  • 回答
    军事圈的梗,那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宇宙,没点儿资深“军迷”经验,可能真的只能摸不着头脑。这玩意儿跟小众爱好似的,你不是圈里人,听着就像在说外星语。我给你掰扯几个,保证够味儿,也让你看看咱们这帮“老炮儿”们玩儿的是啥。1. “小国寡民”:这词儿一出,那股子“玩不起”的味儿就出来了。一般都是说某个国家,在军.............
  • 回答
    要评价一个国家的军事水平,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菜”这个词,通常意味着在军事实力、作战能力、装备水平、人员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以及整体战略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在国际舞台上,很多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军事力量可能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相对薄弱。以下列举一些.............
  • 回答
    军事上的“战术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经典事例非常多,它们往往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单纯追求战术上的优势而忽略整体战略目标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下我将挑选几个较为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1.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木马计的战术胜利与亡国之祸的战略失败背景:特洛伊.............
  • 回答
    《战狼2》作为一部极具话题性的国产动作电影,在荧幕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对军事细节感兴趣的观众。然而,就像许多动作片一样,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剧情节奏,电影在军事方面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甚至说得上是“错误”的地方。下面我来掰扯掰扯,《战狼2》里一些比较明显的军事“不严谨”之处,尽.............
  • 回答
    动漫,作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在描绘战争场面时,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戏剧性或是角色魅力,常常会忽略一些军事上的严谨性。这些“错误”并非总是出于无知,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取舍。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常见的动漫表现,来聊聊那些有趣的军事“硬伤”。1. 超乎寻常的载具性能与机动性 悬浮和滑翔的坦克/装.............
  • 回答
    请您提供您希望我检查的文章。在我没有看到文章内容的情况下,我无法指出具体的军事常识错误。一旦您提供文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改写,并确保改写后的内容自然、流畅,去除AI痕迹:我将关注的方面(在您提供文章后,会具体应用): 武器装备的描述: 型号、性能、口径、射程、弹药类.............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俄罗斯一位高级官员公开宣称,俄军的某款战机性能可以与美国的 F35 相媲美,并且价格仅为 3500 万美元。这个说法在军事领域引起了不少关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其中包含的军事信息:1. 性能对比的真实性与“堪比”的模糊性: “堪比”的定义有多宽?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F35 作为一款第五代隐.............
  • 回答
    自古以来,军事指挥官们就一直在与各种严峻的难题作斗争。从预测弹道到保障补给线,再到构筑坚固防御工事,这些挑战往往需要巧妙的策略和创新性的思考。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许多古代战争中棘手的难题,如今都可以用物理、化学以及高等数学的严谨公式来精确求解。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在不.............
  • 回答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军事类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从服装道具到战术策略,再到士兵行为和武器使用,都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些错误有些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是制作方知识不足,有些则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真实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军事类错误:一、 服装与装备类错误: 不合时宜的制服或标识.............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由于其地理位置、战略重要性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些重镇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军事设施的建设等。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军事重镇,并详细阐述它们成为重镇的原因:一、 长安(今陕西西安) 成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