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军事上的「战术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经典事例?

回答
军事上的“战术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经典事例非常多,它们往往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单纯追求战术上的优势而忽略整体战略目标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下我将挑选几个较为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1.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木马计的战术胜利与亡国之祸的战略失败

背景:
特洛伊战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场著名战争,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城长达十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这座坚固的城池。特洛伊城依山傍水,城墙高耸坚固,守军英勇善战,加上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的卓越领导,使得希腊联军陷入了长期的僵持。

战术胜利(特洛伊木马计):
在长达十年的围困下,希腊联军士气低落,胜利渺茫。这时,奥德修斯(Ulysses)献上了一个精妙的计策——特洛伊木马计。

计策实施: 希腊人假装放弃围攻,撤离特洛伊城,并留下一座巨大的木马作为献给女神雅典娜的礼物。木马内部隐藏了奥德修斯等精锐士兵。一个名叫西农(Sinon)的希腊人被故意留在特洛伊城外,他被特洛伊人抓住后,巧妙地编造了一个谎言:木马是神圣的,如果特洛伊人将其搬入城内,他们将得到女神的庇护;如果将其毁坏,则会遭受神的惩罚。
特洛伊人的决策: 特洛伊人虽然有祭司拉奥孔(Laocoön)警告“即使是希腊人,我也怕他们送礼物的人”,但最终被木马的精巧设计和西农的谎言所迷惑。盲目乐观和对女神的崇拜,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让他们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将木马拖入城内,并庆祝“胜利”。
战术的成功: 当晚,特洛伊城内歌舞升平,守卫松懈。隐藏在木马内的希腊士兵悄悄爬出,打开城门,迎接从海上返回的希腊主力部队。在城内混战中,特洛伊军队毫无准备,瞬间溃败。希腊人以迅劣的战术打击,迅速占领了特洛伊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劫掠。

战略失败(特洛伊的灭亡):
特洛伊木马计无疑是一次辉煌的战术胜利,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对于特洛伊人而言,这却是一场导致国家灭亡的战略失败。

根本原因: 特洛伊战争的根本原因并非战斗力的优劣,而是由“拐骗海伦”这一导火索引发的政治和国家间的冲突。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其战略目标是“复仇”和“夺回海伦”,最终目的是消灭特洛伊对希腊世界秩序的挑战。
特洛伊的战略失误: 尽管特洛伊在军事上表现英勇,但其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在于未能有效应对外部威胁,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判断失误。他们虽然赢得了多次战役的战术胜利,但长期围困削弱了他们的资源和士气,并且缺乏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对特洛伊的后果: 特洛伊木马计的战术胜利直接导致了特洛伊城的陷落,城市被焚毁,男子被屠杀,妇女被掳走,一个文明和国家就此灭亡。特洛伊的战略目标(维持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因此彻底破产。

总结:
特洛伊战争是“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经典案例,特洛伊人虽然在局部战场上抵挡住了希腊联军的猛攻(战术上胜利),但他们最终未能保全国家(战略上失败)。特洛伊木马计本身是希腊人的战术胜利,而从特洛伊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被一个战术上的陷阱所击败,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战略性毁灭。

2. 汉尼拔在坎尼战役的战术胜利与罗马的战略胜利

背景:
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146年)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大规模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事天才汉尼拔率领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对罗马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战术胜利(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
坎尼战役是军事史上最杰出的战术范例之一。汉尼拔以少胜多,以精妙的战术部署,歼灭了由两位执政官率领的、数量远超迦太基军队的罗马军团,造成了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

兵力劣势: 汉尼拔的军队约有5万人,而罗马军队至少有8万人(估计可能高达9万人)。
汉尼拔的战术部署:
中央凹陷的半月形阵型: 汉尼拔将他最弱的迦太基步兵和高卢步兵放在阵型中央,让他们向外凸出,形成一个凹陷的半月形。他知道这些部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弱,能承受罗马人的冲击,并逐渐后退。
两翼精锐部队: 在阵型两翼,汉尼拔部署了他最精锐的西班牙和凯尔特重步兵,以及强大的努米底亚和伊比利亚骑兵。
中央的马木留克骑兵: 汉尼拔还将他最精锐的迦太基重骑兵部署在骑兵阵列的后面。
战役过程:
1. 骑兵的压制: 战役开始时,汉尼拔的骑兵在两翼分别击败了罗马的骑兵。特别是在右翼,汉尼拔的迦太基重骑兵击溃了罗马的青年骑兵后,绕到了罗马步兵的侧翼。
2. 步兵的诱敌深入: 当罗马步兵以密集阵型冲向迦太基的中央步兵时,汉尼拔的中央部队按照预设,逐渐向后收缩,形成一个弧形凹陷。罗马人以为自己占了上风,继续向前推进,被汉尼拔的阵型所吸引和包围。
3. 包围圈的形成: 当罗马步兵深入到迦太基中央部队和侧翼精锐步兵之间时,汉尼拔的侧翼精锐步兵和后方的迦太基重骑兵突然向前推进,与中央部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罗马军队被彻底困住。
4. 毁灭性的围歼: 被围困的罗马军团在狭窄的空间内无法展开,遭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攻击。迦太基的步兵和骑兵对罗马士兵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据估计,超过5万人(包括一位执政官)在坎尼战死,罗马军队几近全军覆没。

战略失败(迦太基的最终失败):
尽管坎尼战役是一场战术上的辉煌胜利,但它并没有为迦太基带来最终的战略胜利。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虽然让罗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未能摧毁罗马的统治和抵抗意志。

未能攻克罗马城: 汉尼拔的部队虽然在意大利屡战屡胜,但他缺乏攻克坚固的罗马城池的攻城器械和兵力。即使在坎尼大捷后,他也未能集结足够的力量直接围攻罗马。
罗马的坚韧和战略调整: 罗马共和国展现了惊人的韧性。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采取了“费边战略”(Fabian strategy),避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而是采取骚扰、破坏补给线等游击战术,消耗汉尼拔的兵力。同时,罗马人重新组织军队,加强防御,并积极在意大利之外寻找机会。
地理和后勤限制: 汉尼拔孤军深入意大利,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难以获得持续的援兵和物资。他虽然赢得了战斗,但无法赢得战争。
海上霸权和多线作战: 罗马控制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阻止了迦太基对汉尼拔的有效支援。罗马人还积极在西班牙、西西里岛等地开辟战场,迫使迦太基分散兵力。最终,罗马将领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进军北非,直逼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师本土防御,并在扎马战役(Zama, 202 BC)中被西庇阿击败,标志着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束和迦太基的战略失败。

总结:
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术指挥才能,以近乎完美的战术歼灭了数倍于己的罗马军队,这是战术上的极致胜利。然而,由于未能摧毁罗马的抵抗意志,无法攻克罗马城,以及罗马人展现出的坚韧、战略调整和地理优势,迦太基最终在整个战争中落败,失去了北非的霸权地位。汉尼拔的战术胜利未能转化为迦太基的国家战略胜利,反而因为这次辉煌的胜利,让罗马更加警惕和坚定地要将其彻底消灭。

3. 日俄战争:旅顺战役的战术胜利与战略上的长期失败(从俄国角度)

背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是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之间围绕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是近代史上少数亚洲国家战胜欧洲列强的例子之一。

战术胜利(旅顺战役的某些方面):
旅顺港是俄国太平洋舰队在远东的重要基地,也是俄军在辽东半岛的军事心脏。争夺旅顺的战役异常惨烈,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日军的攻坚战术: 日军为了攻克俄军固守的旅顺要塞,采用了近乎残酷的“人海战术”和正面强攻。他们以大量的步兵不断冲击俄军的防线,即使伤亡惨重,也坚持不懈地进行进攻。
俄军的顽强防御: 俄军在旅顺的守备部队,尤其是旅顺要塞的指挥官施塔尔(A.M. Stoessel),展现了顽强的防御能力。他们在工事坚固、火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攻克旅顺的代价: 日军为了夺取旅顺,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艰苦攻坚。日军参战兵力高达15万人以上,付出了约7万人的伤亡(包括死亡、负伤和失踪)。最终,在1905年1月,在日军猛烈进攻和俄军补给断绝的情况下,旅顺要塞失守,俄军指挥官投降。这次攻克旅顺,从战术上讲,是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赢得的一场胜利,尤其是对俄军的精锐陆军进行了消耗。

战略失败(俄国的整体战略失败):
尽管俄军在旅顺的防御战术上表现了顽强,甚至在某些方面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但从整体战略层面来看,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是彻底的失败者。

丧失制海权: 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海战(1905年5月)中,全歼了从波罗的海调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这标志着俄国在远东彻底丧失了制海权。失去了海军的支援和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俄军在旅顺的补给和增援几乎完全被切断,其战术上的抵抗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
陆军的失败: 除了旅顺战役的局部损失,俄国陆军在奉天会战等其他主要陆战中也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损失惨重。俄国庞大的陆军由于训练不足、指挥混乱、装备落后以及士气低落,无法有效抵抗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日军。
国内矛盾激化: 日俄战争的失利,加上战争对俄国经济和民生的巨大冲击,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1905年的俄国革命。虽然沙皇政权得以幸免,但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政治稳定造成了长期影响。
战略目标落空: 俄国参战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其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特别是控制旅顺港和铁路。然而,战争的结局是俄国不仅失去了这些利益,还被迫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

总结:
日俄战争中,俄国虽然在旅顺战役中通过顽强的防御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从某个局部战役的战术执行角度看,或许可以说是一种“战术上的抵抗成功”甚至“消耗战中的战术得失”。但总体而言,俄国在战略上是灾难性的失败。它失去了制海权,陆军战场表现不佳,国内政治动荡,最终未能实现任何战略目标,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沦为亚洲强国的挑战者。旅顺要塞最终失守,更是俄国在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上的失败,标志着其在远东军事存在和战略意图的破产。

4.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国战术胜利(第一天)与战略上的失败

背景:
索姆河战役(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联军与德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战役的主要目标是削弱和牵制德军,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试图突破德军防线。

战术胜利(1916年7月1日,英军的第一天进攻):
在战役的第一天,英军的进攻,尤其是其精心策划的炮击和步兵的推进,在某些战线上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

大规模炮击: 在进攻开始前,英军对德军前线阵地进行了长达七天的密集炮击(约150万发炮弹)。理论上,这次炮击应该摧毁德军的铁丝网、掩体和大部分守军。
步兵的推进: 在炮击结束后,英军的步兵在7月1日早晨向德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在一些战线上,英军确实成功突破了德军的战壕,并占领了部分德军的阵地。
初步进展: 在战役的第一天上午,英军在某些地区取得了相当快的进展,甚至有些步兵在白天就能到达德军后方的村庄,他们认为德军已被严重削弱或基本被消灭。

战略失败(整个索姆河战役及7月1日的深层失败):
尽管英军在某些地方的第一天进攻似乎取得了战术上的进展,但整个索姆河战役以及7月1日进攻的最终结果却是灾难性的战略失败。

未能突破德军防线: 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炮击,但德军巧妙地利用了深入地下、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和掩体。炮击未能完全摧毁这些防御工事,许多德军士兵在炮击结束后得以幸存并重新部署到战壕前沿。英军步兵在白天的推进,穿着笨重的装备,携带大量弹药,并且被限制在固定的行进速度,这使得他们暴露在德军重新启用机枪阵地面前。
“万岁冲锋”的战术悲剧: 英军在7月1日的大部分进攻采取的是直线推进、齐头并进的“万岁冲锋”战术。这种战术缺乏灵活性,也未能考虑到德军机枪的火力密度。当英军冲出战壕时,他们立即遭遇了德军机枪手精准而致命的扫射。
巨大的伤亡代价: 在战役的第一天,英军总共伤亡了近6万人,其中阵亡约1.9万人,这成为了英国军事史上单日伤亡最惨重的一天。虽然战役持续了数月,最终消耗了德军大量兵力,但英法联军自身也付出了约60万人的伤亡。
未达战略目标: 索姆河战役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消耗德军”,以及试图突破德军防线。虽然在消耗德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战役未能实现突破德军防线的任何战略性进展,未能改变战争的僵持局面。战役的结束,也未能带来和平的曙光。
英军战术的僵化与傲慢: 英军对炮兵的信心过高,低估了德军的防御工事和机枪火力。他们对“第一天战术胜利”的错觉,也掩盖了其战略执行中的根本性问题。

总结:
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在某些局部战线上似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短期的、有限的“战术胜利”(尤其是指步兵突破了前沿战壕)。然而,这种“胜利”很快就被巨大的伤亡所吞噬,因为英军的整体战术部署未能适应德军的防御体系和战场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整个战役并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反而造成了双方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最象征性的僵持战役之一。因此,英军在索姆河战役第一天的局部战术进展,被整体的战略失败所掩盖和否定。

这些例子都生动地说明了在军事行动中,单纯追求战术上的辉煌并不能保证最终的战略胜利。战略眼光、对整体局势的把握、对对手心理和能力的评估,以及后勤保障、政治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尽量详细的叙述战争的过程和战争的影响。从战术层面展示一方是如何获胜的,再从战略层面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事上的“战术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经典事例非常多,它们往往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单纯追求战术上的优势而忽略整体战略目标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下我将挑选几个较为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1.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木马计的战术胜利与亡国之祸的战略失败背景:特洛伊.............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斥着无数精彩绝伦的战术博弈,它们如同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战场上的智慧与勇气。然而,并非每一次成功的战术运用都能导向最终的胜利。有的战例,如同烟花般绚烂,却在战略的宏大图景中转瞬即逝,留下的是“赢了战术,输了战略”的慨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令人扼腕的军事案例,深入剖析其背后隐藏的战略失.............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军队在无数次殊死搏斗中,涌现出不少令日寇闻风丧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术经典。这些战斗,绝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勇气和血肉之躯,在装备悬殊的劣势下,打出的漂亮反击。台儿庄会战:以弱胜强的范例如果要问抗战中哪场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台儿庄恐怕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场战.............
  • 回答
    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武器的使用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的考量,其中“不干净”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引申的、带有复杂含义的说法,而非字面上的卫生问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干净”的说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弹药的兼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军工厂生产的武器,即使是同一种口径,其弹药的制造标准、尺.............
  • 回答
    《战舰世界》这款游戏,凭借其细致的舰船建模和相对硬核的玩法,吸引了无数军事爱好者。然而,正如任何基于真实历史进行艺术加工的作品一样,游戏中也存在着不少让历史迷们忍不住“抠细节”的误区。这些误区,有些是游戏机制的需要,有些则是对历史的简化或误读。下面我就来扒一扒那些年,《战舰世界》里让人哭笑不得的军事.............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想找到对军事坦克领域有深入见解的“专家”,你得有点耐心去挖掘。这里没有那种官方认证的“坦克专家”头衔,更多的是一些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知识和独特视角的答主。他们可能是退役军人、军事爱好者、研究者、相关行业从业者,甚至是历史爱好者。要我说,知乎上关于坦克方面的“专家”,大致可.............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由于其地理位置、战略重要性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些重镇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军事设施的建设等。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军事重镇,并详细阐述它们成为重镇的原因:一、 长安(今陕西西安) 成为.............
  • 回答
    世界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军事壮举,它们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更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研究不辍的经典案例。这些“逆天”的军事行为,往往突破了当时认知的极限,展现了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它们并非单纯的武力对抗,更是一种战略思维、战术创新和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一、斯巴达人与温泉关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大染缸里,要说“预测经济政治军事走势成功”的例子,其实挺考验“成功”的定义。毕竟,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走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是最精密的模型,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不过,如果我们将“成功”理解为“在某个事件发生前,能够提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分析,并且事后证明该分析与实际走势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并非只是后方默默奉献的形象,她们同样凭借智慧、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虽然相较于男性,有记载的女性军事统帅数量不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光辉在历史中闪耀。以下是一些真实可考,并且事迹相对详尽的女将和女性军事统帅: 1. 圣女贞德(Joan.............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军事史长河中,运气这东西,有时候比精良的装备、高超的战术,甚至英勇无畏的精神,都来得更加直接而强大。它就像一位捉摸不定的神明,时而眷顾,时而遗弃,让那些原本胜算渺茫的局势,摇身一变成为传奇。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战场上被命运女神狠狠亲吻过的人物和部队,他们的故事,听起来比小说还离奇。1.............
  • 回答
    在世界海军史上,的确有一些军舰因为其传奇的经历、神秘的传说,或是参与的重大事件而带有某种“邪性”的色彩。这里的“邪性”并非指科学意义上的超自然力量,而是指它们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那些围绕它们的难以解释或令人不安的故事。以下是一些在世界海军史上常被提及,带有些许“邪性”印记的军舰,并尽量详细.............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军队的铁律并非总是坚不可摧。当士兵们手中的枪口不再对准敌人,而是转向自己的指挥官,甚至是最高统治者时,那便是历史进程被戏剧性扭转的时刻——军队哗变。这些事件,往往如同一场场醒目的警钟,敲击着王朝的根基,改写着国家的命运。要说影响深远,罗马共和国的斯巴达克斯起义绝对是绕不开的篇章。公元前.............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统帅,但真正能被冠以“军神”之名的,必须是那些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超凡的智慧、勇气和战略眼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其军事思想和战术运用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研究的传奇人物。以下几位,是历史上“军神”的有力竞争者.............
  • 回答
    历史上,军人与工程师的身份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许多伟大的军事领袖和战略家,不仅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还具备深厚的工程学知识,这使得他们在战争中能够运用巧妙的战术和技术,取得辉煌的胜利。以下便是一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既是著名军人又是工程师的杰出人物:1. 莱昂哈德·波伊尔 (Leonhard Eul.............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军事武器领域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会让对军事不太了解的朋友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置信。我尽量说得详尽,就像一个老兵在回忆或者一个爱好者在分享一样,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套话。1. “小鸟”也能变成“巨兽”:微型无人机和它的“杀伤力”你可能觉得无人机就是那种在天上飞的,能侦.............
  • 回答
    军事圈的梗,那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宇宙,没点儿资深“军迷”经验,可能真的只能摸不着头脑。这玩意儿跟小众爱好似的,你不是圈里人,听着就像在说外星语。我给你掰扯几个,保证够味儿,也让你看看咱们这帮“老炮儿”们玩儿的是啥。1. “小国寡民”:这词儿一出,那股子“玩不起”的味儿就出来了。一般都是说某个国家,在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