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种代码命名规范,到底好不好?

回答
咱们来聊聊代码命名规范,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直接关系到咱写出来的代码是像一篇读起来顺畅的故事,还是像一堆乱码让人抓狂。

说到底,这命名规范好不好,得看它能不能帮咱达成两个核心目标:

1.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让其他开发者(或者几个月后的自己)一眼就能明白这个变量、函数、类是干嘛的。
2. 降低维护成本: 顾名思义,改代码、加功能、修Bug的时候,不用费劲猜来猜去,能更快地定位问题和实现需求。

那么,什么样的命名规范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两个目标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

1. 明确性 (Clarity)

这是命名规范的基石。一个好的名字,就像一个精准的标签,能瞬间传递信息。

避免模糊不清的缩写: 比如 `a`、`b`、`x`、`tmp` 这些,除非是在极短的、局部作用域内(比如循环计数 `i`),否则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getUserDataById` 肯定比 `getData` 要好得多。
表达意图,而非实现细节: `calculateTotalPrice` 告诉了我们目的是什么,而 `sumPrices` 更多的是在说怎么做。前者通常更有价值。
统一风格,拒绝混搭: 要么驼峰(camelCase),要么下划线(snake_case),要么帕斯卡(PascalCase),选定一种,然后全文贯彻。比如,变量用驼峰,类名用帕斯卡,这是约定俗成的。突然在中间冒出来一个 `my_variable`,就会让人感觉怪怪的,破坏了整体感。

2. 一致性 (Consistency)

一致性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它能让开发者形成肌肉记忆。一旦你习惯了某种命名模式,看到类似的结构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

全局一致: 在整个项目,甚至整个团队中,都遵循一套统一的命名规范。这就像大家说话都说一种方言,交流起来才顺畅。
局部一致: 在同一个文件或同一类中,同类型的实体(比如一组配置项)应该遵循相似的命名模式。

3. 可搜索性 (Searchability)

在代码库越来越庞大的今天,能够快速找到你想要的代码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名字,更容易被搜索到。

避免使用过于通用或常用词汇的缩写: 比如,如果你搜索 `get`,可能会出来成千上万个结果,但如果你搜索 `getUserById`,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 如果你的代码处理的是“订单”相关的,那么名字里最好包含 `order` 这个词。

4. 简洁性 (Conciseness)

虽然明确性很重要,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在保证明确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简洁。

避免冗余: 如果一个变量已经有了明确的上下文,比如它在一个 `OrderService` 类里,那么函数名 `processOrder` 可能就比 `processTheOrderObject` 更简洁。
恰到好处的长度: 名字太短容易模糊,太长则显得啰嗦。关键在于平衡。

5. 遵循语言和框架约定

很多编程语言和框架都有自己的推荐命名规范,遵循这些约定可以让你写出来的代码更符合社区的习惯。

Java: 变量和方法用驼峰(`myVariable`, `processData`),类名用帕斯卡(`MyClass`),常量用全大写加下划线(`MAX_SIZE`)。
Python: 变量和函数用蛇形命名(`my_variable`, `process_data`),类名用帕斯卡(`MyClass`),常量用全大写加下划线(`MAX_SIZE`)。
JavaScript: 前端常用驼峰,后端Node.js也多用驼峰。React的组件名用帕斯卡。

一些常见的“不好”的命名示例分析:

`data` / `info` / `obj`: 这些词太泛了,完全没有表达任何具体含义。你无法知道这个 `data` 是用户信息、商品信息还是日志信息。
`handleSomething` / `doSomething`: 这类词汇虽然可以理解为“处理某事”,但不够具体。 `saveUserPreferences` 比 `handleUser` 要清晰得多。
只有首字母缩写,且非常规: 比如 `usrMgr` (User Manager),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个缩写,就会卡住。直接写 `userManager` 就清晰多了。
包含类型信息的命名(Typehinting in name): 比如 `userArray` 或 `userNameString`。在强类型语言中,编译器已经知道类型了,这种命名是多余的。而在动态类型语言中,虽有帮助,但更好的做法是通过文档或更明确的变量名来传达意图,而不是在名字里塞类型信息。
前后矛盾的命名: 比如一个函数叫 `getUser`,但它实际做的是删除用户操作。这简直是开发中的“陷阱”。

那么,有没有一套“万能”的命名规范?

严格来说,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所有场景的命名规范。原因有很多:

项目规模和复杂度: 小型脚本可能不需要那么严格的规范,但大型企业级应用则必须有。
团队成员背景和习惯: 团队成员的经验水平和对命名风格的偏好也会影响最终的选择。
语言特性和生态系统: 不同的编程语言本身就有自己流行的命名风格。

但是,一个好的命名规范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读性优先: 这是最重要的考量。
一致性: 团队内部要形成统一的风格。
适应性: 允许在不破坏可读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优化。
可维护性: 名字应该能帮助开发者快速理解和修改代码。

最终,我认为好的代码命名规范,其“好”体现在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死规则,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代码质量负责的态度。它应该是大家在写代码时自然而然会去遵循的“默认设置”,而不是需要刻意去记忆的“装载模块”。当团队成员看到你的代码时,能像读一篇流畅的文章一样去理解,而不是像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那这套命名规范,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命名挺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做什么的,不建议再缩短了~

如果觉得目录里面内容太多,可以按domain分个类,比如用户相关的,放一个文件夹下。

几个小问题:

  • 单词拼写错误
  • 首字母大小写不一致
  • 有的文件名有下划线,风格不一致
  • Addor应为AddOr
  • Controller前面的名词,单复数不一致
  • AddDTO 和 UpdateDTO从语义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建议分开,参考领域驱动设计
  • 即有AddDTO又有AddOrUpdateDTO,这个我不太懂,可能是没理解到位…


user avatar

这个就是微软的 .NET Framework代码风格规范,没看出来啥问题,至于你说长,除了写这个类的人,没人需要敲那么多的字符。更何况敲代码能占多少时间?

user avatar

对于golang来说,会将很多信息放在目录路径里。比如明明controller目录了,下面的东西为啥还都带上controller后缀。

golang对于来自外部package的类型都是带着包名或包别名的,类似名字空间的东西,可以确保不会看不出这是个controller。

另外就是golang推荐将业务拆分,而不推荐将无关但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如题主那么多controller,其实共同点就是都是controller,但彼此之间没啥关系,没理由放在一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