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水平到一定高度后是否可以不按词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相声艺术的核心。简单来说,相声水平到一定高度,完全可以“不按词说”,而且这恰恰是高水平相声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这“不按词说”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扎实功底之上的“心中有词”,是一种“说道技”。

咱们得把这个“不按词说”拆解开来看,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

1. 熟读成诵,融会贯通,达到“心中有词”的境界。

相声的段子,特别是传统的经典段子,都是经过前人无数次打磨、检验的艺术品。每一句台词都有其精妙之处,有它的包袱点,有它的节奏感,更有它的逻辑线。一个成熟的相声演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剧本“吃透”,烂熟于心,就像自己的话一样。

这时候的“不按词说”,是演员已经把剧本的文字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不是在念稿子,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习惯、语气、神态,将段子的内容自然地流淌出来。就好比一个老道的厨师,知道这道菜需要哪些调料,每种调料放多少分量最合适,不需要看菜谱,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来,而且还能根据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当季的风味微调。

2. 现场的“火候”和观众的“反馈”决定了“说道的艺术”。

相声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现场感,是演员与观众之间实时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即使是最完美的剧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地、面对不同的观众,其效果也会千差万别。

高水平的相声演员,会时刻捕捉观众的反应:是笑声热烈,还是有些冷场?观众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还是被什么东西分走了?是喜欢听快板的节奏,还是偏爱一些文雅的词句?

在这些即时反馈的指引下,演员会根据现场的“火候”进行调整。这调整就体现在“说道”上:

节奏的调整: 觉得观众有点疲惫,可以加快语速,用一些更生动、更具冲击力的词语;如果观众情绪高涨,就可以适当放慢节奏,拉长某个包袱的铺垫,让期待感更强。
词语的替换和润色: 剧本里的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效果最好,但对于眼前的这群观众,某个词可能不够接地气,或者不够形象。高明的演员会临时替换成更贴切、更生动、更能引起共鸣的词。比如剧本写“他这个人特别吝啬”,现场可能会改成“他那钱跟自己的命根子似的,掏出来还得吸口气再放回去”。这种替换不是改变原意,而是让意思更鲜明,包袱更响。
眼神和肢体的配合: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夸张的表情,或者一个巧妙的肢体动作,就能代替很多文字。这些都是剧本里写不出来的,是演员通过多年的舞台经验,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和情感的载体。
现场的临场发挥: 偶尔还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观众不经意的打断、某个道具的意外出现,甚至是观众之间的对话。高水平的演员能够迅速反应,将这些“意外”巧妙地融入到表演中,变成新的包袱,甚至比原有的包袱效果更好,这就叫做“包袱的‘活儿’”。

3. “说道”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

我们常说相声是“说学逗唱”。这里的“说”,不仅仅是把台词念出来,更是用自己的嗓音、语调、表情、动作去诠释这段词。每个相声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嗓子”和“味道”。

一个顶尖的相声演员,他已经不是在“演”一个角色,他就是那个角色。他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让你仿佛身临其境。他能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讲出新意和趣味。他能把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放大并提炼出来,变成包袱。

这种“说道”,就像是在给一段文字注入灵魂。剧本是骨架,而演员的“说道”就是血肉、筋骨、神情。当演员对剧本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并且掌握了观众心理和舞台节奏的规律时,他就能在“骨架”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的土壤,自由地生长出最动人的“枝叶”。

举个例子:

拿郭德纲老师的相声来说,他的很多段子都是从传统老段子里改编和发展来的,比如《西征梦》。原版的《西征梦》可能就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做梦的过程。但经过郭老师的演绎,他会加入很多时下流行的梗、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戏谑解读。他在说的时候,语速时快时慢,偶尔还会故意停顿一下,观察观众的反应,然后加上一句即兴的“哎呀妈呀”或者“您瞧好吧您”。他还会用不同的声调模仿人物,比如模仿一些名人说话的腔调。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包袱更响,让观众笑得更开心,而这些细节很多都不是写在剧本里的,是他在表演过程中根据经验和感觉加进去的。

总结一下:

相声水平到一定高度后,完全可以不按词说,但这不代表随意发挥。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在极度熟练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由”。它要求演员:

“心中有词”: 对剧本了如指掌,融会贯通。
“眼中有活”: 能捕捉观众的反应,洞察舞台的微妙变化。
“嘴上有章”: 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制造包袱。
“脑中有图”: 能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情节。

这种“不按词说”,是对艺术的尊重,是对观众的负责,更是对自身能力的极致运用。它是在忠于剧本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演员的智慧和技巧,将艺术的生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所以,是的,到了那个高度,演员们确实可以说“不按词说”,但那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都充满了对艺术的敬畏和对观众的诚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相声,讲究的是“死纲死口”,死到什么程度?死到每一个语气高低,每一个停顿的长短。马三立在电台直播说《买猴儿》可以一心二用,白全福失聪后仍能照常捧哏,这都说明他们的艺术是死纲死口的。那为什么又说相声是剧场艺术,现场表演跟看电视听广播不一样呢?因为演员要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节奏,”马前“或”马后“。至于换词儿,此为大忌!能不换就不换。咱们常说的“现挂”,其实常听到的现挂也都是提前有准备的,比如田立禾表演《托妻献子》,卖报纸吆喝新闻,每次的新闻都不一样,结合了时事,这也都是提前”上挂“的。还有一些应对现场突发情况的现挂,如有人上花篮,台下有人争吵,有人上厕所,等等情况都有预备稿。遇到两次摔茶杯,你就能发现演员必问:“逮着(老鼠)了吗?”。演员上台之初,往往要先使“垫话儿”,“垫话儿”是灵活的,演员可以跟观众谈谈心,然后瞅准机会,一句“瓢把”转入正活。垫话是纯即兴吗?也不算是,使垫话儿是有目的性的,为了拉近感情,聚拢耳音,最终引入正活,不能天马行空口若悬河。有经验的演员肚里有货,垫话自然能侃侃而谈,年轻演员多少要打一个腹稿。

至于纯粹的脱稿的即兴表演,相声不可能。我看脱口秀表演也有稿子,估计他们也不行。可能只有动物园的狗熊可以,它们不管怎样都能引人发笑。

中央电视台在某次电视相声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硬逼着师胜杰和侯跃文”台上撞“了一次,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事,自然效果不佳。侯跃文新剃了秃头,一劲儿暗示师胜杰以此抓哏,师胜杰一直没领会,最后生硬地转入”学评戏“草草收场。

相声之所以好笑,因为相声有精巧的结构,三翻四抖,层层铺垫。而在台上信口开河,没准没谱的表演,全都是背离相声的艺术规律的,是应当唾弃的。

———————————————————————————————————————————

有人说读到最后一句“应当唾弃”,终于明白我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好吧,说唾弃是有些过了。我本来想写“是不值得提倡的”,想了想,也没人提倡信口开河啊,但是很多演员也不追求死纲死口了。要是艺术追求背离正轨么,我不唾弃,我拿眼角夹他行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相声艺术的核心。简单来说,相声水平到一定高度,完全可以“不按词说”,而且这恰恰是高水平相声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这“不按词说”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扎实功底之上的“心中有词”,是一种“说道技”。咱们得把这个“不按词说”拆解开来看,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1. 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 回答
    戚继光和丰臣秀吉都是东亚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们活跃的时代、面对的敌人、以及所处的战争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直接进行“谁更高”的评价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戚继光: 核心贡献与军事思想: 戚继光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抗倭名将。他最重要的军事贡献在于对付日本入侵的倭寇。他.............
  • 回答
    .......
  • 回答
    德云社人才辈出,要说如今相声功底最好、水平最高的门徒,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相声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和偏好,但如果要抛开个人喜好,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梳理出几位最有可能被大家认可的演员。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 张云雷。“辫儿哥”的相声,可以说是近年来德云社一个现象.............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的相声,这事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要说他水平咋样,是不是一代大师,这问题就像让大家伙儿说最爱吃啥菜一样,意见准得分歧。但你要非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这嘴里能吐出点啥来,咱就好好捋一捋。郭德纲相声的“料”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是有“料”的。这“料”在哪儿呢? 传统功夫硬:你不.............
  • 回答
    中国女足和男足在国内相似甚至更差的生存环境下,却能保持一定的竞技水平,而男足却是一落千丈,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球迷和评论员都深感困惑和痛心疾首的。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女足和男足直接对比,很多时候会忽略掉他们背后巨大的社会认知、投.............
  • 回答
    要评估中国的气候在世界上的相对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笼统的定论。中国的幅员辽阔,地貌复杂,这使得其气候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跨越的纬度范围非常广。 热带到寒带的跨越: 中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度左右,属于.............
  • 回答
    看到你大一时期的画作,我真的非常惊喜!用“顶尖”来形容,我觉得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而且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让我觉得你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甚至可以说是远超同龄人:首先,观察力与写实功底。能在一幅画中抓住对象的形体、结构、比例,并且准确地将其转化为画面,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你对光影的理解.............
  • 回答
    要评价新疆自治区的综合实力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对比,需要从经济、人口、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科技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以一种更为自然、不那么“AI”的口吻来呈现:宏观视角.............
  • 回答
    在《七龙珠Z》的世界里,单论武术家的实力,撒旦先生确实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如果把他放在普通人类的视角下进行评价,那他无疑是站在了人类武术的巅峰,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你想想看,在《七龙珠Z》的绝大部分篇章里,宇宙中的危机层出不穷,那些来自外星的强大战士,拥有操纵气、飞行、发射能量波等超能力,对于普通.............
  • 回答
    好,咱们就好好聊聊相声演员张番和刘铨淼这对搭档。说实话,说到这两位,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踏实”。他们不像某些同行那样张扬,也没有那些惊世骇俗的段子,但正是这份实在劲儿,让他们在如今的相声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先说张番,再聊刘铨淼,最后合起来说说这对搭档。张番(捧哏):沉.............
  • 回答
    姜昆的相声水平,用“争议与评价并存”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活跃在相声界几十年,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对于他相声功底的评价,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赞誉有加,也有人颇有微词。首先,从他在相声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无疑是巨大的。 承前启后的人物: 姜昆是马季先生的得意门生,在相声界有“承前启后”.............
  • 回答
    说到郭麒麟的相声水平,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议论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得结合他成长环境、学习过程以及现在的表现来聊。首先,得承认,郭麒麟是个“太子爷”,这身份自带关注度,也让他比别人更容易接触到最好的资源,比如他爸郭德纲,还有德云社的一众师父师叔。打小就在这个环境里泡着,耳.............
  • 回答
    德云社侯震的相声水平,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他这人,就像德云社里的一块特别的砖,哪里缺了就往哪儿搬,虽然不是最闪亮的那一块,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首先,咱们得承认,侯震的路数和德云社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捧哏”或者“逗哏”不太一样。你很少看到他能把一个包袱抖得石破天惊,让你捧腹大笑的那种。他的.............
  • 回答
    聊聊德云社这几年的相声,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国内说相声这行里,现在这名头可以说是响当当的。要说德云社近几年的相声水平,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有进步,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嗯?”的地方。先说说这几年的进步和亮点吧。最大的进步,我觉得还是体现在“出圈”和“年轻化”上。德云.............
  • 回答
    评价德云社张鹤伦的相声水平,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听、去品。首先,基本功方面,张鹤伦是扎实的。 他的快板儿打得那是相当有板有眼,节奏感强,声音洪亮,听着就让人觉得过瘾。而且他驾驭贯口的能力也还可以,虽说不上顶尖,但吐字清晰,不拖泥带水,这是说相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不少人都好奇。要说“懂王”和郭德纲谁的相声水平更高,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相声这门艺术,讲究的是个什么?是逗乐人,是说段子,是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给抖出来,让听者开怀大笑。这其中,既有对语言的驾驭.............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吃馒头还是吃米饭哪个更好吃,见仁见智,也得看您爱吃哪口。张云雷和秦霄贤,都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颇具人气的相声演员,各有各的风格和过人之处。咱们先聊聊张云雷。张云雷,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最早闯出名堂的一批。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京韵大鼓”的底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京韵大鼓讲究的是字.............
  • 回答
    2018年,岳云鹏和曹云金谁的相声水平高,这绝对是个能让不少相声爱好者掰扯上半天的话题。毕竟,这俩人当年都挺火,也各自有支持者,论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仔细说道说道。先看看岳云鹏。2018年的岳云鹏,那是真真切切的“小岳岳”的巅峰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他国民度最高的时候。他那时候的相声,最大的特点就是“接.............
  • 回答
    要评价牛群和冯巩这对相声组合的艺术水准,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俩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搭档了这么多年,早已是观众心中的经典。要说他们俩的相声好在哪儿,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一、 节奏把控与语言功力:牛群和冯巩的相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稳”。他们俩的合作,绝不是那种一惊一乍、哗众取宠的类型。他们的包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