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戚继光的军事水平和丰臣秀吉相比谁更高一些?

回答
戚继光和丰臣秀吉都是东亚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们活跃的时代、面对的敌人、以及所处的战争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直接进行“谁更高”的评价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戚继光:

核心贡献与军事思想: 戚继光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抗倭名将。他最重要的军事贡献在于对付日本入侵的倭寇。他的军事成就集中体现在:
战术创新与军事理论: 戚继光是明朝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系统总结了对付倭寇的经验,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军事发展。
鸳鸯阵法: 这是戚继光最著名的创新。针对倭寇“长刀短铳”的特点,他创造了以长短兵器配合、进退有据的步兵方阵。阵法中步卒持长枪、钩镰枪、盾牌,火铳手居中,长刀手在外围,形成多层次的防御和攻击体系,能够有效抵御倭寇的冲锋。这种阵法极具实战价值,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独树一帜。
训练与纪律: 戚继光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纪律。他从平民中招募士兵,进行严酷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体能、技艺、阵法操练等。他强调“重赏严罚”,以严格的军纪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武器革新: 戚继光也对军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例如改进火器性能,重视冷兵器(如长枪、刀剑)的制作和使用。
实战经验与战绩: 戚继光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作战数十年,剿灭了大量的倭寇。他指挥的著名战役包括:
台州大捷: 一次性消灭大量倭寇,奠定了他抗倭名将的声誉。
平海大捷: 在广东平海,以少胜多,几乎全歼了盘踞在那里的倭寇。
九战九捷: 在浙东地区,连续作战,屡战屡胜,将倭寇势力驱逐出浙江。
战略眼光: 戚继光不仅注重战术,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他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打击不足以根除倭患,还提出了“剿抚并用”的策略,通过招安和安置部分倭寇,减少了后患。同时,他还注重加强海防工事和海军建设。
局限性:
主要对手是“倭寇”: 戚继光面对的倭寇,虽然凶悍且经验丰富,但其整体组织和规模、军事技术和训练水平,相较于当时的明朝正规军来说,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许多倭寇是由日本浪人、失势武士以及中国海盗和流民组成,并非全是训练有素的日本武士。
作战环境相对单一: 戚继光的作战环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陆地防御战和近海遭遇战为主,虽然也涉及海战,但其海军规模和技术可能无法与一些强大的海上力量相比。
国家战略的执行者: 戚继光是在明朝政府的委托下执行抗倭任务,他的军事活动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个人军事才能的发挥受制于朝廷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丰臣秀吉:

核心贡献与军事思想: 丰臣秀吉出身贫寒,是日本战国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最大的成就是统一日本,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战国乱世。
军事才能与战略: 秀吉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
卓越的统帅能力: 秀吉善于把握战机,制定灵活有效的战略。他能够根据不同对手和战场情况,调整战术。例如,他在统一过程中对织田信长旧部的征服,以及后来与德川家康等大名的较量,都展现了他的高超指挥艺术。
孙子兵法思想的实践者: 秀吉深受《孙子兵法》影响,他善于运用计谋,兵贵神速,知己知彼。他的许多战役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攻城战专家: 在统一日本的过程中,秀吉指挥了无数次攻城战,他善于运用围困、强攻、诱降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如攻打高松城(围而不攻,待水上涨,使敌军投降)、进攻大阪城等。
大规模军队的组织与管理: 秀吉能够整合和指挥规模庞大的军队,他的“检地”(土地清丈)和“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等政策,虽然有政治目的,但也为建立一支统一、高效的军队奠定了基础。
实战经验与战绩: 秀吉一生戎马倥偬,参与了大量的战役,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统一日本。
贱岳之战: 战胜柴田胜家等宿敌,确立了自己在织田家继承人中的地位。
小牧长久手之战: 虽然战役本身并非完胜,但他通过政治手腕迫使德川家康臣服,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军事结合能力。
九州征伐、四国征伐: 逐步消灭了日本各地的反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 这是他晚年最受争议的军事行动,虽然初期取得了对朝鲜军队的优势,但最终因朝鲜军民的顽强抵抗、明朝军队的介入以及后勤补给问题而失败。尽管如此,他在初期能够集结和输送数十万军队远征朝鲜,也体现了他的组织和后勤能力。
局限性:
晚年的朝鲜战争失败: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重大污点,暴露了其战略判断的失误和对国际形势的低估,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国力。
缺乏对海军作战的深入研究(相较于其陆战能力): 虽然秀吉也进行了海战,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陆地上。在朝鲜战争中,朝鲜的水军(由李舜臣指挥)对日军后勤和登陆部队造成了重大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军在海战方面的不足。
其军事成就与政治手腕高度结合: 秀吉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政治上的权谋和对手的内部分裂。

对比分析:

从军事水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丰臣秀吉可能略胜一筹,原因如下:

1. 对手的复杂性和规模: 秀吉面对的是日本内部各个强大的战国大名,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训练体系和战术思想,而且秀吉需要整合和征服整个日本列岛,这比戚继光在局部地区对抗相对分散且装备参差不齐的“倭寇”更为复杂和宏大。秀吉后期发动的朝鲜战争,虽然失败,但其组织和输送数十万军队跨海作战的能力,其战略的规模和组织难度远超戚继光。
2. 战略的全局性和多样性: 秀吉的军事生涯贯穿了日本的统一战争,涉及各种规模的战斗,从大规模的野战到复杂的攻城战,从陆地到海上(虽然不如陆战突出)。而戚继光的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应对倭寇的侵扰,其战术创新如鸳鸯阵法虽然精妙,但更多的是在应对特定类型敌人的局部战术。
3. 政治与军事的融合: 秀吉作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其军事活动与政治统一紧密结合。他不仅是一名战将,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善于运用政治手段为军事服务,也善于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权力。戚继光虽然也是忠诚的将领,但更多是在政治框架下执行军事任务。
4. 军事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创新者,其著作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秀吉更多的是一个实践者,他深谙兵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其军事思想更多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而非系统性的著作。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戚继光的卓越之处:

1. 针对性极强的战术创新: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特点,创造的鸳鸯阵法,体现了极高的战术智慧和对战场情况的深刻理解。在有限的资源下,能够创造出如此高效的战术体系,足以证明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这种“以我为主,针对性克敌”的战术思维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 在特定环境下的极致发挥: 在抗击外侮、保家卫国这一特定历史使命中,戚继光以其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战绩,成为了民族英雄。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对稳定东南沿海局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影响: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对后世中国军队的训练、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军事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非常突出。

总结:

丰臣秀吉 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其战略眼光、宏大的军事组织能力、对日本统一的贡献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运用多种战术和策略的能力。他的军事成就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并且与政治权力的高度结合。
戚继光 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其精湛的战术创新、对军队训练和纪律的严格要求、以及在特定战场环境下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的杰出能力。他的军事成就更具战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抵御外侮的杰出代表。

如果非要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在领导大规模复杂军事行动、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层面上,丰臣秀吉可能显得更为全面和宏大。但在战术设计、针对性克敌和军队建设的深度上,戚继光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甚至在某些方面,如阵法创新,展现了独步古今的智慧。

因此,与其说“谁更高”,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的维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军事成就。秀吉是统一日本的军事伟人,而戚继光是中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两者都是各自时代和领域的杰出军事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丰臣秀吉和戚继光并没有直接交手。

朱元璋列日本为不征之国,明朝不可能进攻日本。所以日本和明朝只能在朝鲜交手。


虽然万历朝鲜战争时戚继光已经过世。但是戚继光曾经在北方蓟辽保整军和练兵。因此万历朝鲜战争中,曾经被戚继光训练过的部分北方军队,以及戚继光老部下的部分南兵们(吴惟忠、骆尚志等部)多次与日军交手。

万历朝鲜战争第一阶段,直到1593年猴子主动要求停战,此时明军已经进攻到庆尚道(李氏朝鲜分为八道,庆尚道与新罗道是最南边两道)

万历朝鲜战争第二阶段,猴子做了充足的准备。有14万大军,并且是突然袭击。但是最终仍然被朝鲜明朝联军推到半岛最南釜山了。

这其中虽然有朝鲜水师与义兵的帮助,但是明军在历次战役中发挥的都是主力作用。而且两次战争投入兵力都是日军更多。

只看壬辰卫国战争结果,我觉得戚继光至少比猴子更会练兵,更会组织军队

(戚继光从头组建戚家军,军事组织和训练都是一手操办,后来训练北方军队也很有成效

戚家军曾经吊打各路倭寇,固然倭寇里面大多数是海盗,但是也有很多日本武士,主要是濑户内与九州的日本武士(很多是曾经 有马、松浦、村上三家 对马宗家、九州龙造寺家、岛津家、大友家的武士,)

在北方对蒙古人也有不错的战绩。

另外壬辰卫国战争,也就是文禄庆长之役,日本人自己都知道吃亏,自己都没有好意思大肆宣传。


而且日本此次战争名将很多。。日后关原合战西军大部分将领和东军小部分将领都参加了。

有贱岳七本枪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加藤嘉明等。

有战国著名大名毛利辉元 岛津义弘、黑田长政,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等

其战国著名武将 九鬼嘉隆,藤堂高虎,锅岛直茂,立花宗茂等 。

有后来大阪七将星的 后藤基次、明石全登、长宗我部盛亲等

但是然并卵。。

事实上题主问的就是猴子和戚继光军事能力的对比。。那我自己的判断是,戚继光在明朝更优秀的国力支持下,有更大的取胜机会。

猴子的本事在于调略和内政, 包括招降美浓盗贼,拉拢美浓豪族,分化山阴山阳诸大名,笼络宇喜多直家,阵前与毛利家和解,中国大折返,清州会议消弱柴田等。。

军事上的亮点不多, 金崎殿后大概算一个,水淹高松算一个。天王山之战算一个。贱岳合战算一个。

但是三方原被甲斐之虎点艹的不要不要的德川老乌龟,都能在小牧长久手给他脸色。。

贱岳合战被他灭的柴田,曾经在手取川被越后之龙打得更惨。

对毛利家的征战进展的也不算顺利。。小田原纯属以多数人碾压。


因此并不能得出猴子军事水平很强的结论。。 以中日的国力。面对戚继光,他药丸的可能性不是一般大。。



事实上。我觉得很多日本战国将领也许被高估了


什么九鬼嘉隆(纪伊水军,海贼大名),藤堂高虎(渡之鸟),来岛通总(村上水军),作为日本战国有名水军,前期被朝鲜水师打成猪头就不说了,后来鸣梁海战,以绝对优势对抗朝鲜的残破水师,都被李舜臣花样吊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鉴于国师拉黑了无辜的我(我从未得罪他)。。为了平息下我的心情,我稍微吐槽调戏下他


1、戚继光最大的军事功绩不过是剿灭了一群海盗而已。

国师能看懂下面一段不????

       土蛮徙居插汉地,控弦十余万,常为蓟门忧。  而朵颜董狐狸及其兄子长昂交通土蛮,时叛时服。  万历元年春,二寇谋入犯。驰喜峰口,索赏不得,则肆杀掠,猎傍塞,以诱官军。继光掩击,几获狐狸。 明年春,长昂复窥诸口不得入,则与狐狸共逼长秃令入寇。继光逐得之以归。  皆罗拜,献还所掠边人,攒刀设誓。乃释长秃,许通贡如故。终继光在镇,二寇不敢犯蓟门。       
       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2、而丰臣秀吉的一生则是波澜壮阔,统一了日本,为日本在几百年之后的崛起打下坚定的基础。

领关东二百多万石的德川家康搞不定。。死后几年就被德川得了天下,1615年大阪两阵后淀夫人与丰臣秀赖身死国灭。。

至于日本崛起,难道不是推翻了幕府之后才崛起的吗??大国师还不如夸 岛津义弘和毛利辉元。 日本的崛起要靠他们的后人, 萨摩、长州两藩嘛。。

3、大明王朝也几乎把国库折腾的差不多才搞定。

万历朝鲜战役之初,明朝还在对付宁夏勃拜叛乱(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毁公署。逼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宁夏为王。全陕震动。),

壬辰战争的同期,明朝还在对付 播州杨应龙。。 而且进展还不算顺利。。(二十四年,杨应龙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焚劫草塘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长官家。二十五年,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并侵扰湖广48屯,朝廷震怒。)


大国师自己也说,所有的日本诸侯军头各个封邑几乎破产, 但是日本国内没有第二支反军了吧。


4、大明王朝和朝鲜是主,日本则是客军

很遗憾,明军也是客军。。朝鲜因为战争,经济与农业饱受摧残。无力供应大军。而且朝鲜自己也有义兵水师要养。明军的粮草补给也需要千里从辽东运来。并非就地补给。这也限制了朝鲜明军的规模。

5、跨海远征之难,在蒸汽机时代未到来之前,几乎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但是日本和朝鲜之间只有一个窄窄的对马海峡。。。在明军没介入之前,日军进展的很顺利。都快推到鸭绿江了。(实际上,朝鲜世宗时发动过对马的小规模远征)

类似对马海峡的还有一个地方。。近代之前,,凯撒渡海征服不列颠,征服者威廉跨海建立诺曼王朝。 金雀花王朝的黑太子又渡海开启了百年战争。而且打的法国佬丢盔弃甲(当然如天涯明月刀而言,凯撒和黑太子的胜利并没有取得征服成果)



其他想到再吐槽。。。。

user avatar

这俩人没办法放在一起评价呀

因为后期所处的位置不同,丰臣秀吉后期基本不再直接插手军事指挥的事物了,而是干统帅的活了

而戚继光则是一直处于前线指战人员的位置。直接干军队的事务的。

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没法类比呀。你见过拿将军去类比统帅的吗。职务都不一样了,干的业务也不对口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