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应该通过高考加分的形式对烈士子女进行补偿?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通过高考加分的形式对烈士子女进行补偿,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情感关怀与教育制度的复杂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尽量避免那些容易被识别为AI生成的痕迹,而是用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思考的方式来展开。

首先,我们得理解“补偿”的含义以及它在此情境下的指向。

“补偿”这个词,在这里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回报,更是一种社会对那些因国家利益、人民福祉而牺牲的烈士及其家属的承认、尊重和回报。烈士们的牺牲是巨大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子女,无疑也承担着这份沉重的历史烙印,他们可能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了一份至亲的关爱和支撑。这种缺失是物质上难以完全填补的,它涉及到情感、心理、甚至人生规划等方方面面。

因此,高考加分,作为一种对烈士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给予一定倾斜的政策,其出发点在于一种“补偿”——补偿他们因家庭特殊情况而可能面临的某些劣势,确保他们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不至于落在后面,至少让他们能够与那些家庭完整的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给予他们一个更加有利的出发点,以示国家和社会的感激与优待。

那么,高考加分这种形式是否合适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支持的观点和理由:

1. 精神象征与荣誉传承: 高考加分是一种非常直接和可见的方式,能够让烈士子女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家庭的特殊关怀和尊重。这种加分本身就带有一种荣誉感,是对烈士英勇事迹的一种延续和肯定。当他们的子女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也会让社会感受到烈士精神的传承。

2. 弥补家庭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烈士子女的成长环境往往与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从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尤其是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比如学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父母的缺席,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高考加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潜在的劣势。

3. 激励优秀人才,回馈社会: 通过对烈士子女的倾斜政策,可以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未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些子女在享有特殊政策的同时,如果自身也具备优异的才能,他们更有可能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成长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之材,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烈士牺牲的一种升华回报。

4. 彰显国家对英雄的崇敬: 国家的政策导向能够反映其价值观。对烈士子女给予高考加分,是国家明确表达对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崇敬,能够营造一种尊崇英烈、学习英烈的社会氛围,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我们也必须冷静地审视其中的潜在问题和需要考量的地方:

1. 公平性的担忧: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质疑点。高考被视为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而加分政策无疑会打破这种绝对的公平性。有观点认为,教育机会的公平应该建立在能力和努力的基础上,而非家庭背景或个人情况。过度的加分可能会让那些成绩非常优异但家庭背景普通的孩子感到不公平,他们的努力可能因为他人的“额外”分数而被稀释。

2. “补偿”的边界与尺度: 补偿的目的是什么?是确保基本教育机会,还是提供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加分幅度过大,可能会导致一些本不具备相应学术能力的学生进入他们本不适合的高校,这既不利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也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烈士的牺牲程度、子女的成长经历差异都很大,如何界定“应该获得补偿”的烈士子女群体以及补偿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3. 防止政策滥用和寻租: 任何政策都可能存在被钻空子的情况。虽然烈士身份是明确的,但如何确保相关证明的真实性和规范性,防止有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加分资格,是需要严格防范的。

4. 其他形式的补偿是否更优? 除了高考加分,是否还有其他更全面、更有效的补偿方式?比如,设立专门的烈士子女助学金、提供优先的实习就业机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等等。这些方式或许能更深入地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不是仅仅体现在一项考试分数上。

综合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我认为, 对烈士子女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并在教育领域给予适度的倾斜,是必要且合乎情理的。 烈士的牺牲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他们的家人值得我们社会的关怀。但这种补偿需要谨慎设计,并在公平与关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些具体的思考方向:

明确加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应该强调加分是为了弥补特殊家庭成长可能带来的不便,而非单纯的奖励。
控制加分幅度: 加分不应是决定性的,而应起到一个“锦上添花”或者“保底”的作用。例如,可以设定一个最大加分值,或者将加分与学生的实际成绩挂钩,使其在总成绩中占据一个合理的比例。
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确保加分资格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防止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
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除了高考加分,更应该关注烈士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长期需求,例如:
经济支持: 设立国家级的烈士子女助学金、奖学金,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
心理关怀: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缓解因亲人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
教育指导: 在升学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提供专门的咨询和帮助。
社会融入: 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烈士家庭,营造尊重和关爱的社会氛围。
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沟通: 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据、执行情况和效果,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高考加分作为对烈士子女的一种补偿方式,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好“度”,在体现国家对英烈的崇敬与对烈士子女的关爱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并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支持。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完善,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既能告慰先烈,也能温暖后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待遇分三部分,抚恤奖励优先选拔。

抚恤,是抵偿他失去了亲人,经济和感情上需要填补损失,天经地义。

奖励,首先是因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物基因。“勇于为集体牺牲自己”的基因并不常见,而且非常容易断绝(冲锋在前)。所以一旦出现应该尽可能保护,并增加它继续传承的概率。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强调照顾英烈子弟而不是子女——如果没有后代,基因相似的弟弟妹妹也行。其次,文化基因(meme)同样塑造人的行为。重赏英烈家人,就是要让其他人看到国家对牺牲的重视,认同烈士的荣耀,制造为国捐躯的文化基因。

优先选拔,是因为烈士子弟有很大概率比别人更忠诚,更乐于牺牲。在特定职业上优先选用,可以节约选拔成本。

人是情感动物,父母为之献身,并赢得家庭荣誉的事业,更容易得到子女的认同,这一点从大数据来看必然成立。汉武帝养“羽林孤儿”即伤亡军人子弟做最可靠的近卫军。西点军校的各种招生方式都有严格的名额限制,都要州长将军议员等权贵写推荐信,唯独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后人不限名额不需推荐,有多少收多少。中国的军校常常开英烈子弟班,训练烈士后代当政工干部,这都是非常理性的国家行为。

user avatar

忽然想起一个忘记在哪儿看到的故事,应该就是在知乎

说是有个烈士女儿,父亲是做什么的没印象了,反正是个烈士,高考加分了。同班同学不服气,说都什么年代了,哪儿来的烈士,肯定走后门巴拉巴拉

那女孩忽然回头看她,说:我加分给你,你把我爸爸还给我,好不好?

那同学立马怂了……

我觉得,题主就该这么被怼,反复怼,怼到你怀疑人生

===============

汗,因为工作原因断了几天网,结果这么个简单的回答,居然这么多赞。

回复还没来及仔细看,让我激动会儿先

~(^з^)-☆

================

评论没看完,有些言论让我有些不适

而且,我困了……

现在,我只想贴张图

这是一张来自另一个问题下,另一个答主的图

对这张图和我的答案,我只想说两个字

侵删


==================

对了,特别申明一点

有人觉得,我用这个故事怼题主不合逻辑

那,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我觉得,题主就是对烈士子女的政策优待

羡慕嫉妒恨

和故事里的同学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小女孩的话可以翻译成

这些优待都给你,爸爸给我,好不好?

逻辑自洽没?

=================

看了一些评论,又看了很多其他答主的回答

不由得,想起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说法的人生悲剧

幼年丧父/丧母

中年丧偶

老年丧子

在这个和平年代烈士牺牲的时候,一般都是二三十岁,四十岁以上也有,但极少有超过五十岁的,就按照三十岁左右来算

中国人这个年龄大约是结婚不到十年,孩子一般已经有了,不过最多刚上小学。父母最年轻的可能是五十岁刚出头,还算年富力强,但如果是三十岁以上才有的孩子(这个还真不算特别稀奇)孩子三十多,父母得奔七十去了。配偶大概也是三十左右(烈士也不一定是男的)或大或小,但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时候,烈士牺牲了。

烈士的孩子幼年丧父/母,一夜之间变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妻子/丈夫中年丧偶,从此要独自面对白发苍苍的四位老人(假设夫妻均是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个或两个懵懂的孩子,她/他如何悲痛暂且不提,单是这份压力,得多让人难以承受?更别提,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下子,三大悲剧占全了

更何况,三十多岁,爷爷奶奶很可能还在……

这么一个家庭,受点优待,不应该么?

更别提,他们会这样,为的就是你还能安安生生蹲在家里敲键盘

user avatar

谢邀。

应该。

所谓人人平等,其基础就是“劳有所得”,“有贡献就要有收获”。

只有人们得到实际的收获,知道自己成为烈士之后,自己的家人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不光在生活上,在身份上,在前途上都能有保证,这样他才有可能义无反顾地去献身。

下面的故事你看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了。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但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user avatar

我觉得烈士的子女不光应该加分,还应该国家扶养到成年,大学毕业,而且大学也应该保送,分都不用加!如果人家烈士子女有志气就是要考,那至少加50分!加20分太少!不服的,让你爸妈去当烈士,或者你自己去当烈士,给你子女造福!

user avatar

让你爹妈去烈一下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